延慶摩崖造像揭秘

2020-12-13 網易新聞

(原標題:延慶摩崖造像揭秘)

高文瑞

每年去延慶龍慶峽景區遊玩的遊客很多,但很少有人知道,距此約5公裡的燒窯峪村,隱藏著一些石像。這些石像被稱為摩崖造像,雖然其數量只有24尊,但已經是北京市規模最大的以道教為題材的明代石像群了。而那些神態各異的摩崖造像,無形中給這個小山村增添了幾分神秘。

摩崖造像是摩崖石刻的一種,摩崖石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石刻藝術。清代馮雲鵬所著的《金石索》載:「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意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書法、造像或者巖畫,統稱為摩崖石刻。摩崖石刻起源於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於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後,在中國的藝術體系中佔據了重要位置。

北京地區的摩崖石刻歷史悠久,分布廣泛,內容豐富,數量眾多。據不完全統計,現存的摩崖石刻不下百餘處,除了城區外,各郊區縣基本上都有。而燒窯峪村的摩崖造像雖存在已久,卻知者甚少。直到2014年,文物部門才對該處的摩崖造像作了有效保護,比如拓寬了造像前平臺,設置了仿古遊廊。

燒窯峪的摩崖造像具體建於何時?史料中並無確切記載。不過,在該處摩崖造像旁邊的巖壁上,還保存著一處高0.9米、寬0.61米的摩崖石刻。歷經歲月的洗禮和風雨的侵蝕,石刻字跡早已模糊不清,隱約可以看出有「萬曆」等字。

這些摩崖造像有什麼樣的經歷,燒窯峪村又有什麼樣的故事?本期品讀講述的就是燒窯峪村和摩崖造像的往事。

1

造像藏在半山腰

燒窯峪村隸屬延慶區舊縣鎮,位於舊縣鎮政府西北5.8公裡處。燒窯峪村始於明代,屬永寧衛軍屯,為燒炭之所,故稱燒窯峪。村子很小,就在山腳下,從村南走到村北,只需走上幾百步就到了頭。村裡有個不大的空場,十幾個樸實的村民聚在那裡,或曬太陽,或踢毽子,享受著恬靜的田園生活。

摩崖造像在何處?村民用手往北一指:「就在村北的那座小山上。」熱心的村幹部李來有聽說筆者前來尋訪古蹟,自告奮勇帶路前往。跟著李來有出了村開始登山,山脊崎嶇,道路狹窄,有些路段僅一尺多寬,堪堪能容倆人錯開。下面雖不是萬丈深淵,掉下去也會有生命危險。山雖不高,卻也群峰林立,別有風景。一邊往上走,李來有一邊介紹:「那座山叫椅子圈、鳳凰山,那座山叫將軍帽、半塊豆腐山,半塊豆腐山上有一瀑布,落差約二三十米,俗稱水溝,如果從燒窯峪摩崖造像處上行,到山梁後西行,就可登頂半塊豆腐山。」

我們所爬的山則被當地村民稱作饅頭山。約半小時後,盤山小路越來越窄,猛然間,右手邊突然變寬。此時已經來到半山腰,這裡竟然藏匿了摩崖造像群。此處崖壁豎切下來,向內掏成石窟,由東往西水平排列著三座石窟,裡面用山石雕塑成像。

東殿不很大,面闊約三米五,進深三米三,高兩米。殿內石臺上,並排供奉著三尊造像,均寬衣博帶,結跏趺坐。中間造像雙手合於腑前,兩側一像手持石杵,一像手持法器。李來有稱此為三官殿,道教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尊雕像只有身子,頭部是村裡人用黃土膠泥塑造的。這也是有歷史原因的,上世紀70年代初,村裡年輕人「除四舊」,把石像推到山下,一尊損壞嚴重,另兩尊也倒在溝壑之中,身首異處。直到1997年夏天,當初的那幾個年輕人已經成了中年人,他們又把三尊雕像搬回殿裡,但雕像的頭部卻已找不到了。

相隔幾米就是中殿,洞窟坍塌嚴重,殿前有一塊從頂部塌落的巨大巖石。李來有說:「這是1947年遭國民黨部隊炮擊時炸塌的,當時砸毀了一尊神像。」中殿面闊四米八,進深兩米一,高兩米。規模明顯比東殿大,石像也有11尊,一字排列,高低有序。中間一尊最高,端坐石臺上,身著鎧甲、玉帶,左手放於左腿之上,掌心向上掐訣,右手空握,只可惜頭像殘缺,不知面部表情。村裡老人認為這是真武大帝雕像,洞窟也叫真王殿。左右兩側各侍立5尊神像,上首5尊有的手託供品,有的做出服侍狀,神情虔誠;下首5尊面目威嚴、兇煞。從人物形象上看,有金童玉女、龜蛇二將、雷公等諸神,其中以尖嘴、鷹爪、左手執楔、右手執槌的雷公形象最為突出。

西殿俗稱娘娘殿,殿內共雕有10尊石像,有兩尊破損較嚴重,其餘都還完整。正面石臺上有像3尊,均為中年婦女,形象端莊,約半米高,坐式抱手,目視前方。中間石像抱手,掌心環出一孔,上可插香。從形象上看,似為碧霞元君、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傳說眼光娘娘主光明,治眼疾,進而又演化為無所不治。燒窯峪村也有類似傳說,傳說在附近娘娘廟的石臺上,有一深25釐米,直徑30釐米的水坑,誰眼睛有毛病,取石坑裡水,點上就可治癒。

(下轉第34版)

(原標題:延慶摩崖造像揭秘)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北京延慶摩崖造像揭秘
    中殿,旁邊有坍塌的山石     本版圖片均為高文瑞攝影 3 村民義務守護30年 燒窯峪村有不少村民對山上的摩崖造像懷有深厚的感情,多年來,村民們已經成為摩崖造像的保護者,李鳳君老人就是其中之一。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李鳳君上山時,看到造像被人為破壞,就萌生了保護的念頭:「老祖宗留下的寶貝,不能在咱這輩人手中弄丟了。」
  • 延慶的偏僻小山村,卻隱藏著一處鮮為人知的摩崖造像
    燒窯峪村位於延慶舊縣鎮,算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平時很少有遊人光顧,但是在村北的山崖上,卻有一處鮮為人知的摩崖造像,於是野鵝這次前來探訪,看一看古蹟的真面目。走上去差不多10多分鐘,現在山上的摩崖造像已經得到很好的保護,時常有慕名而來的遊人到此。這裡是目前北京地區已發現的道教題材的龕窟中規模最大的一處,仍有人在供奉。據史料記載,這可能是明代開鑿的,有的石像已經嚴重風化,很難辨認了。
  • 揭秘:平陰天池山摩崖造像
    天池山摩崖造像遠景天池山位於濟南市平陰縣洪範池鎮駐地東約一公裡許,這裡群山環抱,山勢列屏,植被茂密,蒼松翠柏,是泰山山脈向西延伸的餘脈。天池山列勢呈西北、東南向,相對高度約80米,摩崖造像開鑿於主峰下相對高度的四分之三處,是利用自然斷崖依山而鑿。造像共兩鋪,南北並列開鑿。北龕造像通高2.30米,上部呈半圓狀,其外沿雕飾出壼門式紋飾。龕頂部呈穹隆狀,細緻光滑;龕簾部做半弧狀,三尊造像依列於半圓形的龕壁上。
  • 四川巴中:遊覽南龕摩崖造像
    這裡擁有大量的摩崖造像,素有「石窟之鄉」的美譽,以南龕、北龕、西龕和水寧寺的石窟保存最好,形神兼備,氣勢恢宏——申威隆:90後「陝西文博一哥」2019年2月7日,春節假期的時候,我第一次來到巴中市,便直奔南龕摩崖造像。這裡位於巴中城南的山坡上,乃當地重要的風景名勝,車輛擁擠,人頭攢動。
  • 七絕:觀寶頂山摩崖造像
    來到山城重慶,不到寶頂山來觀看摩崖造像,那就真的太遺憾了。半山腰的佛像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經歷了千年風雨,依然笑看今朝。有詩為證,請你分享。莊嚴佛像踞山腰,兩側懸崖萬仞高。註解:寶頂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城東北15公裡的寶頂山。以大佛灣為主、包括小佛灣、廣大山、龍潭、松林坡等處。寶頂山摩崖造像,鑿於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1179~1249)歷七十餘載。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我愛蒲江——白巖寺摩崖造像
    蒲江縣壽安鎮白巖寺村白巖寺摩崖造像 白巖寺摩崖造像,位於蒲江縣長秋山南麓之壽安鎮白巖寺村。該造像始鑿於唐代中期,現存造像37龕共310尊,距今約有1300年的歷史。 蒲江摩崖造像與佛教的興旺、寺院的建立,往往如影隨形,密切攸關。白巖寺摩崖造像與白巖寺的歷史也是如此。 白巖寺,一作仙巖寺。
  • 石門寺摩崖造像:米倉道上的大唐遺風
    石門寺摩崖造像位於巴州區玉堂街道辦事處登高社區場鎮,開鑿於唐代,部分窟龕保存良好,清代裝彩。近日,記者走進登高社區,探訪石門寺摩崖造像。 近年來,巴州區文物管理局加大對石門寺摩崖造像的保護。記者看到,雕刻摩崖造像的石壁頂部建立有遮風避雨的窟簷,摩崖造像旁設立了保護標誌並落實專人看管……曾經陳舊、破敗的石門寺摩崖造像再現往日風採。
  • 原標題:老人28載義務守護摩崖造像
    今年66歲的李鳳君居住在延慶縣舊縣鎮燒窯峪村,在村北頭的饅頭山上有三窟摩崖造像,是北京市目前發現的北方地區最大的道教龕窟。從1985年開始,李鳳君成了饅頭山摩崖造像的義務守護者,到今年已經28年了。
  • 天津市石窟寺(摩崖造像)調查保護工作全面鋪開
    天津市石窟寺(摩崖造像)調查保護工作全面鋪開 2020-12-10 1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佛教造像:四川看燈山大佛窟摩崖造像
    佛教在線11月6日消息:看燈山位於中國大陸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朝陽鄉尖峰村,此處摩崖造像共有十三龕,計二百八十五尊。大佛窟共有造像一百三十八尊,主尊佛是彌勒佛。此窟造像年代據現存題記有唐代鹹通六年、鹹通七年、鹹通十年、鹹通十二年等。此力士像位於窟門左右兩側,圖為右側造像,右手臂及右小腿已殘損不全。
  • 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書法和石刻藝術的寶庫
    難得的是大部分石刻紀年明晰、書法遒勁、雕刻精湛,是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寶庫,也是研究摩崖石刻、石雕造像以及福州歷史人物事件重要的實物資料。發現檔案烏石山摩崖石刻烏石山簡稱烏山。宋代梁克家《三山志》開始記載烏石山和於山摩崖石刻。目前,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已知年代最早的是烏石山唐大曆七年(772年)著名書法家李陽冰篆書「般若臺記」。這說明烏石山摩崖石刻的歷史最少可追溯至唐代宗大曆年間(766年~779年)。據文獻記載,從唐至今,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共有466段現,存279段。
  • 淺談:拉薩曲布桑摩崖石刻造像藝術
    曲布桑摩崖造像位於拉薩北郊7公裡的德母覺山南麓的巨石上,西距帕邦喀1公裡,東距色拉寺1.5公裡。曲布桑西側有一小溪,晶營潔澈,潺潺流淌,這裡曾是五世達賴羅桑嘉措的行宮和沐浴之地,曲布桑地名源出於此。 一、造像內容   曲布桑摩崖造像共十組,25尊造像。
  • 揭秘中國古代的摩崖石刻
    中國古代的摩崖石刻。中國摩崖石刻的集大成者,為敦煌、泰山、武夷山等地。登名山,看摩崖石刻,是其他國家的登山者們所少有的遊覽體驗,而在中國,則是再平常不過了。  名詞解釋  文:記者 卜松竹  在石上刻畫符號,古今中外都有,但被特稱為「摩崖石刻」的,則為中國所獨有。這種起自中國古代的石刻藝術,載體依然是山崖石壁,內容無外是書法、造像或者巖畫,起源也是遠古時代的銘文記事方式。  「摩崖石刻」實際是一個並聯詞組:所謂「摩崖」,摩是刮蹭、摩擦之意,就是說在山崖之上刮摩;石刻,則指在石頭上刻畫。
  • 北京延慶關溝石刻保護工程發現石質香爐 清理後將做原址展示
    記者從延慶文物管理所獲悉,近日,文物部門在延慶關溝石刻保護工程的施工現場,在對位於五貴頭彈琴峽摩崖石刻北側半山腰上的關帝廟、觀音閣進行清理時,發現了一座石質香爐。記者了解到,關溝石刻保護工程將於今年年底竣工,屆時這座香爐清理後將做原址展示。
  • 延慶有座山,叫半塊豆腐,周邊好玩景點眾多
    在北京的延慶區,有一座很有趣的山,名叫半塊豆腐,其地處延慶與河北赤城的交界處,是延慶盆地西北側的山峰,海拔約1157米,每年都會有大批戶外愛好者來此穿越。半塊豆腐山的得名,源於其山體如同半塊豆腐,其實也像塊豆腐乾。
  • 長江邊藏著一處摩崖造像,是大夏國鑿刻的,有600多歲了
    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重慶日報消息,南岸區長江畔,大佛寺長江大橋下方,坐落著一處鮮為人知的摩崖造像,這就是「國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彈子石摩崖造像。600多年來,它默默注視著長江奔騰東去,見證了大夏國建都重慶又悄然滅亡的歷史,成為重慶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物。活起來的文物才有生命力。最近,彈子石摩崖造像保護修繕工程開工。
  • 世界八大石窟之一,重慶大足石刻,擁有102處摩崖造像
    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龕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佔比例最大。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它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唐、宋時期中國石窟藝術風格的重大發展和變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 國家文物局趕赴四川廣元巴中走基層 調研摩崖造像安全防範解難題
    中國旅遊新聞網訊(王月婷 趙蝶) 記者從四川有關部門獲悉,為有效推進四川石窟寺及石刻文物安全防範及方案編制工作,近日,國家文物局督察司副司長劉銘威及相關處室業務人員專程趕赴四川廣元、巴中,調研了摩崖造像安全防範工作,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長濮新陪同調研。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曹念 ‖ 唐宋榮州興盛的摩崖造像
    唐宋榮州興盛的摩崖造像曹 念佛教傳入中國是在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時期,榮縣的佛教傳入實際上也是比較早的。目前有歷史記載和推論的,起碼在隋末、初唐時期就有,四川考古研究院出版的《四川唐宋佛道龕窟總錄·自貢卷》就定論了榮縣現存最早的部分摩崖佛像。在白雀寺和榮州的呂仙崖部分山上,是初唐時期已經有的摩崖佛像。
  • 重慶釣魚城丨摩崖造像和宋墓石刻
    Source: 轉自微信公眾號「方待夜半聽君語」唐宋時期的釣魚山是合州著名的石佛道場,曾以精美絕倫的佛教摩崖造像馳名巴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