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延慶摩崖造像揭秘)
高文瑞
每年去延慶龍慶峽景區遊玩的遊客很多,但很少有人知道,距此約5公裡的燒窯峪村,隱藏著一些石像。這些石像被稱為摩崖造像,雖然其數量只有24尊,但已經是北京市規模最大的以道教為題材的明代石像群了。而那些神態各異的摩崖造像,無形中給這個小山村增添了幾分神秘。
摩崖造像是摩崖石刻的一種,摩崖石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石刻藝術。清代馮雲鵬所著的《金石索》載:「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意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書法、造像或者巖畫,統稱為摩崖石刻。摩崖石刻起源於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於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後,在中國的藝術體系中佔據了重要位置。
北京地區的摩崖石刻歷史悠久,分布廣泛,內容豐富,數量眾多。據不完全統計,現存的摩崖石刻不下百餘處,除了城區外,各郊區縣基本上都有。而燒窯峪村的摩崖造像雖存在已久,卻知者甚少。直到2014年,文物部門才對該處的摩崖造像作了有效保護,比如拓寬了造像前平臺,設置了仿古遊廊。
燒窯峪的摩崖造像具體建於何時?史料中並無確切記載。不過,在該處摩崖造像旁邊的巖壁上,還保存著一處高0.9米、寬0.61米的摩崖石刻。歷經歲月的洗禮和風雨的侵蝕,石刻字跡早已模糊不清,隱約可以看出有「萬曆」等字。
這些摩崖造像有什麼樣的經歷,燒窯峪村又有什麼樣的故事?本期品讀講述的就是燒窯峪村和摩崖造像的往事。
1
造像藏在半山腰
燒窯峪村隸屬延慶區舊縣鎮,位於舊縣鎮政府西北5.8公裡處。燒窯峪村始於明代,屬永寧衛軍屯,為燒炭之所,故稱燒窯峪。村子很小,就在山腳下,從村南走到村北,只需走上幾百步就到了頭。村裡有個不大的空場,十幾個樸實的村民聚在那裡,或曬太陽,或踢毽子,享受著恬靜的田園生活。
摩崖造像在何處?村民用手往北一指:「就在村北的那座小山上。」熱心的村幹部李來有聽說筆者前來尋訪古蹟,自告奮勇帶路前往。跟著李來有出了村開始登山,山脊崎嶇,道路狹窄,有些路段僅一尺多寬,堪堪能容倆人錯開。下面雖不是萬丈深淵,掉下去也會有生命危險。山雖不高,卻也群峰林立,別有風景。一邊往上走,李來有一邊介紹:「那座山叫椅子圈、鳳凰山,那座山叫將軍帽、半塊豆腐山,半塊豆腐山上有一瀑布,落差約二三十米,俗稱水溝,如果從燒窯峪摩崖造像處上行,到山梁後西行,就可登頂半塊豆腐山。」
我們所爬的山則被當地村民稱作饅頭山。約半小時後,盤山小路越來越窄,猛然間,右手邊突然變寬。此時已經來到半山腰,這裡竟然藏匿了摩崖造像群。此處崖壁豎切下來,向內掏成石窟,由東往西水平排列著三座石窟,裡面用山石雕塑成像。
東殿不很大,面闊約三米五,進深三米三,高兩米。殿內石臺上,並排供奉著三尊造像,均寬衣博帶,結跏趺坐。中間造像雙手合於腑前,兩側一像手持石杵,一像手持法器。李來有稱此為三官殿,道教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尊雕像只有身子,頭部是村裡人用黃土膠泥塑造的。這也是有歷史原因的,上世紀70年代初,村裡年輕人「除四舊」,把石像推到山下,一尊損壞嚴重,另兩尊也倒在溝壑之中,身首異處。直到1997年夏天,當初的那幾個年輕人已經成了中年人,他們又把三尊雕像搬回殿裡,但雕像的頭部卻已找不到了。
相隔幾米就是中殿,洞窟坍塌嚴重,殿前有一塊從頂部塌落的巨大巖石。李來有說:「這是1947年遭國民黨部隊炮擊時炸塌的,當時砸毀了一尊神像。」中殿面闊四米八,進深兩米一,高兩米。規模明顯比東殿大,石像也有11尊,一字排列,高低有序。中間一尊最高,端坐石臺上,身著鎧甲、玉帶,左手放於左腿之上,掌心向上掐訣,右手空握,只可惜頭像殘缺,不知面部表情。村裡老人認為這是真武大帝雕像,洞窟也叫真王殿。左右兩側各侍立5尊神像,上首5尊有的手託供品,有的做出服侍狀,神情虔誠;下首5尊面目威嚴、兇煞。從人物形象上看,有金童玉女、龜蛇二將、雷公等諸神,其中以尖嘴、鷹爪、左手執楔、右手執槌的雷公形象最為突出。
西殿俗稱娘娘殿,殿內共雕有10尊石像,有兩尊破損較嚴重,其餘都還完整。正面石臺上有像3尊,均為中年婦女,形象端莊,約半米高,坐式抱手,目視前方。中間石像抱手,掌心環出一孔,上可插香。從形象上看,似為碧霞元君、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傳說眼光娘娘主光明,治眼疾,進而又演化為無所不治。燒窯峪村也有類似傳說,傳說在附近娘娘廟的石臺上,有一深25釐米,直徑30釐米的水坑,誰眼睛有毛病,取石坑裡水,點上就可治癒。
(下轉第34版)
(原標題:延慶摩崖造像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