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一個讓人充滿無限遐想的地方!
有人說:大理,一生中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因為在大理時間是靜止的,大理就像一個沙漏,過濾了繁雜留下了平靜和安寧。
也有人說:大理已經被去過的人賦予了太多的情懷和意義,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詩和遠方,沒來過的人對它滿懷憧憬,來過的人對它魂牽夢縈。
但是,大理不止詩和遠方,也不止蒼洱風光,大理還是「雲南文化」的中心,雲南的發展史百分之八十是大理的發展史,在這樣的文化薰陶下,大理成為一個「文獻之邦」,如果把大理比作一個人,那它一定是古代滿腹經綸的大才子。
或許是因為「風花雪月」的名聲太盛,讓人們忘記了大理其實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大理要說哪裡最能體現「大理文化」,那非崇聖寺三塔莫屬,這裡是大理文化的集中展示區。
古時大理國有「妙香國」的美譽,寺廟眾多,佛塔林立,從千年之前到現在,崇聖寺三塔一直是大理的地標與象徵。
理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西北部約一公裡處,背靠蒼山應樂峰,面朝東面洱海。它有三塔區域及崇聖寺區域等組成。崇聖寺,歷史上曾經有九位大理皇帝出家,在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稱為天龍寺。
相傳古時修建三塔,採用墊一層土修一層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後,才將土逐層挖去,讓塔顯現出來,故有堆土建塔與挖土現塔之說。建塔時所搭的橋,高如山丘,長達10餘裡。據記載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萬,耗四萬餘金,歷時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後,又建了規模宏大的崇聖寺。
整個崇聖寺三塔旅遊景區很大,主要觀景點有三塔、聚影池、南詔建極大鐘、登高庭、觀海樓、高僧殿等,耗時比較長,整個一圈步行遊玩下來大約需是7公裡左右。
走在蒼山洱海之間,一抬眼便能看見挺立在蒼山腳下的三座白塔一主塔和兩小塔成三角鼎立分布,三個塔的建築時間不同,主塔於唐代建成,距今已有1200餘年歷史,又叫千尋塔,二小塔南北分布,於宋代建成。
三塔往後的道路兩側是文物陳列館,可以看看從三塔裡挖掘出來的文物,但布展效果一般,觀看效果不是太好。其實很多最重要的,也可以在昆明的雲南省博看到。右側有條小道去往倒影公園,池水穩定,拍倒影的好地方。
再往後是大鐘閣,「鍾極大,徑可丈餘,而厚及尺,其聲聞可八十裡……」,為崇聖寺五大重器之一,與三塔同為鎮寺之寶,惜毀於清鹹豐,現在看到的是南京晨光機器廠鑄造。
後面的雨銅觀音殿與那個大鐘閣建築風格是一樣,這裡面有好幾種觀音的化身像,其中包括在內地不常見的印度帝釋天風格的化身像。如今所看到的雨銅觀音殿,是在原先的舊址擴大重建而成的。
走過雨銅觀音殿,進入整個景區的後半區,這裡才是狹義的崇聖寺的範圍,因為山門修在這裡。整體感覺是體量非常大,作為一座當代復建的比較新的佛教寺廟景觀,讓我聯想起無錫的靈山景區。不過靈山那邊大是大在大佛,以及梵宮等外圍建築。大佛腳下的祥符禪寺其實是很小的。但這裡崇聖寺院落是縱向好幾進,橫向也有三列,每一進之間的間距也很搭,每一座佛殿也很大。
其中大雄寶殿的體量相比近年來我跑過的各種當代或古代大殿,也都算靠前的,而且大雄寶殿裡的塑像陳設也很獨特。在大雄寶殿背後還有一座阿嵯耶觀音的殿,這座觀音殿也可以登到頂部,四處俯瞰遠眺。
再往後還有更高的望海樓,但暫時還沒開放。大雄寶殿北側有一座高僧殿,是用於供奉那些大理國歷史上出家的皇帝的,可以來了解一下那些獨特的歷史。
阿嵯耶觀音殿裡面有一個巨大的觀音像,這便是大理地區特有的觀音——阿嵯耶觀音,慈眉善目,低頭注視著進出的人。
在阿嵯耶觀音殿的前面有一個小小的水池叫做九龍池,九條栩栩如生的飛龍圍繞著一個佛像吐水。
整個三塔景區是坐西朝東擺在蒼山腳下的。從三塔往崇聖寺走,道路越走越高,但建築的高低設計,剛好保證了面前這一座建築可以把後面的建築全部擋住,以突出眼前這座建築。這反過來也意味著即使站在寺院裡後方的更高的建築的樓上,也不能中軸線上的下下一個建築。但這並不妨礙在那些更高的地方遠眺洱海美景。
遊玩線路建議:從正門檢票進入後,沿著中軸線往上(蒼山方向)依次遊覽。
注意事項:
1、建議遊玩3-4個小時;景區開放時間7:30~18:30;
2、若從大門入口處沿著中軸線遊玩至觀海樓,往下遊覽步行體力不足的情況,可選擇乘坐景區內觀光電瓶車返回至出口的,景區電瓶觀光車費用是25元/人;
3、景區是有提供電瓶車服務的,但是不建議乘坐電瓶車,可以邊徒步邊觀光,這樣看到的風景更加的全面;
4、門票在入口處買。價格75元/人 半價票的在門口諮詢,有免票證件的可以直接進去。
5、崇聖寺三塔旅遊景區,千年歷史的古蹟,大理唯一的一個國家5A級的旅遊景區,大理的標誌,所有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慢慢參觀與感悟;
6、景區有寺廟,請注意言行舉止,尊重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