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兩任大總統--黎元洪公傳略
元洪公時任大總統像
黎元洪公(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原名秉經,字宋卿,湖北黃陂人,故稱「黎黃陂」, 中華民國第一任副總統、第二任大總統。元洪公世居湖北黃陂西鄉、縣城、東鄉與北鄉,祖籍安徽省宿松縣,祖根源自山西黎城黎侯國。
光緒九年(1883年),元洪公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1906年擢升暫編陸二十一軍統領。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後被革命黨人強迫推舉為湖北都督。民國元年(1912年)元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元洪公被選為副總統兼領鄂督。民國二年(1913年)10月,袁世凱、元洪公分別當上正副大總統。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復闢帝制,冊封元洪公為「武義親王」,元洪公堅辭不就。民國五年(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元洪公繼任大總統,宣布恢復約法,召集國會。元洪公不甘於受國務總理、皖系軍閥段祺瑞擺布,形成「府院之爭」。段祺瑞利用張勳將元洪公驅走,由副總統馮國璋代行大總統。民國十一年(1922年)6月,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趕走皖系總統徐世昌,請元洪公復職。元洪公復任總統後,無實權。民國十二年(1923年)6月,元洪公再度辭職,退出政壇,移居天津投資實業。
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3日,元洪公因腦溢血在天津去世,享年65歲。元洪公逝世後,以國葬的形式葬在土公山(現華中師範大學東南門附近)。1935年11月24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武昌為元洪公舉行國葬典禮,遺體歸葬於武昌卓刀泉。
清同治三年(1864年)10月19日(陰曆九月十九日),元洪公生於湖北漢陽府黃陂縣木蘭鄉東廠販沙崗嶺。 史載,幼年元洪公「頭角崢嶸,具厚德載福之像」。 元洪公出生之日是民間傳說的觀音出家之日,故而打小他就被家人寄予厚望。史稱黎氏素懷大志,富有革命思想,其名為元洪兩字,亦大有深意。蓋隱以元末之朱洪武(朱元璋)自居,而又含蓄自然。 元洪公幼年家境貧寒,他的父親居住在鄉下,生活艱辛,只種了很少田地。為改變生活窘迫的現狀,父親黎朝相遷居縣城,同治十一年(1872年)經族人介紹,元洪公決定投軍效力。 元洪公十四歲時,因駐防天津北塘,全家也遷居天津。
同治十二年(1873年),元洪公師從當地著名教習天津的李雨霖學習四書五經和作文。光緒九年(1883年),元洪公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管輪科,開始了為期五年的海軍知識學習,這也是元洪公接受正規的新式海軍教育的開始。元洪公在學習中擅長輪機駕駛的技術,對引擎修造學尤其感興趣,在水師學堂中的刻苦程度最高。 因其學習成績斐然和在教練艦上實習表現突出,深得教師和同學推重,年終被學校特予嘉獎。光緒十四年(1888年),元洪公以優異成績從天津水師學堂畢業,北洋大臣李鴻章賞給他六品頂戴,並給予其把總的職位。
光緒十六年(1890年),元洪公由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調赴廣東廣甲艦,充當三管輪,負責巡視瓊崖、虎門、汕頭,管理機器開關、拆洗及保養事務,兼管儲料生火諸事。光緒十七年(1891年)秋,元洪公經北洋大臣李鴻章保奏、清廷批准先後從把總晉升為千總。又自廣甲三管輪拔充為二管輪。由六品頂戴賞換五品頂戴,只領功牌。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元洪公所在的廣甲艦被抽調編入了由海軍提督丁汝昌率領的北洋艦隊來參戰。在9月17日的黃海戰役中,廣甲艦觸礁擱淺以致未能行駛。為躲避日軍的追捕,元洪公跳海得以逃生。及此,元洪公結束了為期十二年的海軍生涯,告別了曾盡心效力的北洋水師。
甲午戰後,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京編練自強軍,設延才館,發布檄文聘請水師學生。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元洪公到南京投奔效勞。張之洞接見元洪公時,詢其海軍經歷及建造防禦工事的觀點後甚是歡喜,認為元洪公是忠誠可靠且有能力之人 ,遂委以監造金陵獅子山、幕府山、清涼山、烏龍山炮臺工程的重任。工程竣工後又先後被委任為炮臺總教習和專臺官。張之洞對元洪公有知遇之恩,是元洪公進入權力集團的引路人,他給元洪公提供了充分發揮才能的政治舞臺。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張之洞回任湖廣總督。元洪公應張之洞之召隨同回到湖北家鄉,在湖北槍炮廠負責監製快炮。張之洞到湖北後繼續編練新軍,加強軍事建設。湖北新軍的營制仿德國軍制,張之洞任元洪公為護軍後營幫帶,五品頂戴儘先補用千總;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二十五年(1899年)、二十七年(1901年),在湖北當差的元洪公受張之洞委派,先後三次到日本留學考察軍事教育和觀摩仙臺大操,內容涉及各個方面,元洪公逐步充當了清末軍事現代化風潮的地方軍制改革的先鋒。元洪公學習考察後歸來後頗得張之洞賞識和倚重,被提拔為各營教練官,又兼訓新兵,成為編練湖北新軍的高級將官。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元洪公得張之洞保舉侯補千總,以守備儘先補用。二十世紀初,清政府又開始推行清末新政,湖北開各省風氣之先,加緊施行。元洪公奉命協助辦理將綠營、防營結束後,又增招新兵,擴充武備學堂設備。在日本所學的西式教育的洗禮下,元洪公的軍事思想開始進入了湖北最高軍事決策層的視野,並付諸實踐。
從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到宣統三年(1911年)的十五年間,元洪公一直在湖北擔任重要職務訓練新軍,他知兵愛兵,和新軍戰士結下了深厚的感情,與此同時,隨著湖北革命力量的滲入,他所帶領的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集結了大量共進會、文學社等革命團體的力量。隨著清末民主革命力量的形成,元洪公在湖北新軍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漸明顯,成為清政府和革命黨人雙方都希望爭取到的盟友,對革命黨人而言,元洪公使他們頗具好感,爭取其反正對領導起義、推動革命形勢發展具有特殊的帶動作用。
宣統三年(1911年)春夏,在清政府鐵路國有政策的刺激下,湖北等地爆發了大規模的保衛鐵路權益的鬥爭風潮。各界人士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元洪公身為湖北軍界的領袖人物,以軍界代表的身份成為湖北保路籌款組織「鐵路協會」的成員。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義爆發。10月11日,首義革命黨人、湖北諸議局議員和紳商代表共同召開聯席會議,集議組建軍政府。元洪公被革命黨人推舉為湖北軍政府都督。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成立後,先後推選元洪公為中央軍政府大都督、假定副元帥、大元帥。
宣統三年(1911年)12月9日,南北雙方籤訂正式停戰協定,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和領導的反對清王朝的起義鬥爭至此告停。
民國元年(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元洪公被選為副總統兼領鄂督。民國二年(1913年)8月5日,元洪公領銜通電全國,主張先選總統再定憲法。10月6日,袁世凱自行選舉成為「正式」大總統。次日,元洪公當選為副總統。12月22日,袁世凱就相繼解散國民黨、召開「政治會議」、解散國會、撤銷各省議會、停辦地方自治等。民國四年(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正式稱帝,成為中華帝國的皇帝。袁世凱稱帝後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冊封元洪公為「武義親王」。在冊封令下達之時,元洪公堅辭不就。
護國運動發生後,民國五年(1916年)5月7日,西南四省倡議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並宣告:「中華民國大總統,領海陸軍大元帥一職,依法由副總統黎公(即元洪公)繼位。」
民國六年(1917年)6月7日,張勳率五千辮子軍北上,7月1日張勳進京,擁戴清廢帝溥儀即位。7月3日,段祺瑞以討逆軍總司令名義誓師討伐,劍指張勳一人,餘者不咎。不出十日功夫,張勳等復闢勢力即遭到段祺瑞的鎮壓。
民國六年(1917年)8月28日,元洪公啟程趕赴天津,從此開始了長達五年的息影津門的生活。元洪公受到企業盈利的巨大鼓舞,熱心發展實業。他從而拿出自己的官傣收入、土地租金或利用個人的政治影響借債銀行,先後選擇在北京、天津、上海、湖北等13個省和香港等地,投資煤礦、鹽鹼、鋼鐵、紡織、菸酒、食品、製藥、林場、銀行、證券、信託、保險、郵電等各種企業70多個,有的還親自出任董事長,施展實業救國的抱負。其創辦的中興實業成為當時實業救國的又一戰線。
民國十一年(1922年)6月,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趕走皖系總統徐世昌,曹、吳就領銜會同直系軍閥17人發表通電,表示擁元洪公出山繼任總統職位。6月6日,元洪公發出「廢督裁兵」的魚電,頗得社會同情和部分軍閥的響應。復職後,元洪公雖然再次上任大總統職務,但北京政府內部的政治鬥爭並未因此停息,國會與內閣的衝突也直接反映了直系內部保、洛兩派的明爭暗鬥。1923年10月5日,曹錕賄選成功,反直同盟隨之瓦解,元洪公復位總統的夢想破滅。1928年6月3日,元洪公因為腦溢血在天津去世,享年65歲。元洪公死後,以國葬的形式葬在土公山(現華中師範大學東南門附近)。1935年11月24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武昌為元洪公舉行國葬典禮,遺體歸葬於武昌卓刀泉。
元洪公元洪公兩次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三次擔任中華民國副總統等要職,就任軍政府都督,推動革命成功。他繼任大總統後,宣布恢復約法,召集國會等。其平生牽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例如反對袁世凱稱帝、拒絕王封,為他贏得了較高的威望。元洪公是一個充滿矛盾和爭議的人物。他的一生,經歷了北洋海軍、湖北新軍、首義都督、三任民國副總統和兩任民國大總統等諸時段,留下膾炙人口的故事,其間有功大於過者,亦有功過相償者,還有過失難辭者,留待歷史評說。
然,元洪公一生熱心教育,屢屢助學,關心宗族發展。他捐2000元中國銀行股票開辦天津北塘第一所小學。南開大學創校他捐「七長公債」1萬元。家鄉黃陂創辦前川中學(今黃陂一中)他捐款3萬,在家鄉黎家河創辦孝義學堂(現大悟縣彭店鄉黎家河)。他還曾撥中興煤礦10萬元股票,籌備創辦江漢大學。後學校未成,籌款被用來建了一座體育館,即現今武漢大學的宋卿(元洪公字)體育館。1918年,元洪公親筆直書題詞廣西鐘山黎氏宗祠,為家族留下珍貴的歷史文化記錄。
元洪公其一生最彪炳的成就是支持新黨,維護共和,其最大歷史貢獻是介入武昌起義,並與眾多辛亥革命志士一起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走向共和。元洪公的一生功績,獲得孫中山、胡漢民、黃興、嚴復、熊秉坤、許世英、章太炎、張學良等知名人士的高度好評。元洪公的傳奇般事跡和個人形象在近代已經被搬上銀幕藝術展現,主要影視作品有《走向共和》、《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建黨偉業》等。
元洪公父親黎朝相,其長女黎紹芬、長子黎紹基、次女黎紹芳、次子黎紹業,在各個領域均有造詣和建樹。元洪公嫡孫,即其次子黎紹業之子黎昌晉宗彥,現任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天津市工商聯主席、天津市總商會會長等要職,延續了元洪公百年家族的顯赫威名,深受海內外黎氏後裔敬仰和學習。
(本文由作者整理編發)
(本文圖片來源:作者及網絡)
參考資料
· 1.朱漢國,楊群主編;楊群本冊主編.《中華民國史 第6冊 傳1》.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第361頁
· 2.劉本旺 主編.《參政議政用語集》.北京:群言出版社,2014:第357頁
· 3.曹子西.《北京歷史人物傳 下》.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第735頁
· 4.曹子西.《北京史志文化備要》.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第712頁
· 5.黎世炎 斐偉.元洪公出生地之爭得到澄清[J]:武漢文史資料,2002(2)
· 6.田恬.元洪公是黃阪人還是大悟人[J]:世紀行,2007(3)
· 7.樵隱.武昌起義元洪公之幸運[J]:辛亥月刊,1948:第40頁
· 8.《傳記:光復偉人傳之元洪公》,《民國報》,1911年11月21日,第1號。
· 9.候傑 姜海龍.《百年家族:元洪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第3一5頁
· 10.薛民見.《元洪公年譜資料》:國家圖書館藏,第4頁
· 11.黎紹芬,《先妣行略》,國家圖書館藏鉛印件。
· 12.陳錫璋.《細說北洋·元洪公傳略》.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第161頁
· 13.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人民出版社,1981:第131頁
· 14.嚴昌洪 傅蟾珍.《張難先文集》: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第326頁
· 15.《湖北武昌府江夏縣知縣陳樹屏造呈元洪公履歷清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 16.薛民見 .《元洪公年譜資料》:國家圖書館藏,第11頁
· 17.EdwardS.G.Li,The Life of LiYuan Hung.P36一37。
· 18.苑書義 李秉新主編.《張之洞全集》第2冊:《護軍前營調鄂教練片》: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第1103頁
· 19.《札委姚錫光等前往日本遊歷詳考各種學校章程》,《張之洞全集》第5冊,第3560頁。
· 20.《甲辰七月十五日札營務處歸併將棄學堂》,《張文襄公公贖未刊稿》第3函,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檔甲。
· 21.袁世凱撰 沈祖憲輯.《養壽園奏議輯要》卷四十四:民國二十六年項城袁氏刊紅印本, 第8頁
· 22.薛民見 .《元洪公年譜資料》:國家圖書館藏,第20頁
· 23.薛民見.《元洪公年譜資料》:國家圖書館藏,第22頁
· 24.《東方雜誌》,第5年(1908),第10期。
· 25.葛培林 張玉芳 王勇則.《元洪公家族》:金城出版社,2000:第35頁
· 26.熊秉坤:《武昌起義談》,《辛亥革命》(五),第86頁。
· 27.薛民見.《元洪公年譜資料》:國家圖書館藏,第24頁
· 28.魯永成主編.《民國大總統元洪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第34頁
· 29.熊秉坤.《元洪公傳記資料三:脅持元洪公經過》:天一出版社(臺灣),1981:第37頁
· 30.曹亞伯.《武昌革命真史》(中冊):上海書店,1982:第15頁
· 31.魯永成主編.《民國大總統元洪公:黎都督首次訓話》:中國文史出版社,1911:第136頁
· 32.張國淦.《辛亥革命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1976:第287頁
· 33.曹亞伯.《武昌革命真史》(中):上海書店,1982:第223頁
· 34.曹亞伯 .《武昌革命真史》(中冊):上海書店,1982:第263頁
· 35.曹亞伯.《武昌革命真史》(中冊):上海書店,1982:第264一265頁
· 36.《袁世凱致清內閣電(宣統三年九月十四日)》,《近代史資料》1954年第1期。
· 37.張國淦.《辛亥革命史料》:龍門聯合書局,1958:第278—279頁
· 38.《神州日報》,1911年12月12日。
· 39.萬洪偕.《民社成立與黎袁勾結》,《辛亥革命回憶錄》(二):文史資料出版社,1961:第107頁
· 40.元洪公.《致南京臨時政府並各省都督》.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編第六十七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第47頁
· 41.《黎副總統書犢彙編滓卜遺》,第5頁。
· 42.《申報》,1925年9月5日。
· 43.貢少芹.《黎黃阪軼事》:上海國華書局,1922:第69頁
· 44.《護國運動期間唐繼堯等電文一組》,《歷史檔案》1981年第4期。
· 45.馮國璋:《大樹堂來鴻集》,《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稿本從書》(第十八冊),第569一570頁。
· 46.《晨鐘報》,1918年5月22日。
· 47.張樹勇.元洪公的經濟活動[J]:南開經濟研究,1991(4):第52一55頁
· 48.來新夏.《北洋軍閥史(下)》.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6:第730頁
· 49.蜚蔭館主編.《元洪公近事記》:上海新華印書社,1922:第46頁
· 50.民國總統——元洪公 .湖北在線[引用日期2013-10-02]
· 51.章裕昆.《文學社辛亥武昌首義紀實》:三聯書店,1952:第4一17頁
· 52.政協湖北省委員會編.《辛亥首義回憶錄》第3輯: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第98頁
· 53.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科學出版社,1958:第23頁
· 54.革命黨人從床下把元洪公拉出來是偽歷史 .騰訊新聞.2011-07-07[引用日期2016-04-23]
· 55.曹亞伯.《武昌革命真史》(中冊):上海書店,1982:第109一110頁
· 56.徐義生.《中國近代外債史統計資料》:中華書局,1962:第94一107頁
· 57.《中國與列強——弱之罪也》,《北洋軍閥史料·元洪公》(卷十一),第328頁。
· 58.《英國對華政策一預備贊助黎大總統(譯七月十二日上海字林西報所載六月六日倫敦訪 員通函)》,《北洋軍閥史料·元洪公》(卷十一),第301頁。
· 59.肖致治.辛亥革命後元洪公的實業活動[J]:江漢論壇,1981(5):第18一23頁
· 60.段祺瑞與元洪公:共和民主的蹣跚實踐者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3-10-08]
· 61.當上皇帝的袁世凱曾封元洪公為親王,為啥元洪公堅辭不就 .東方頭條[引用日期2017-08-10]
· 62.辛亥革命人物篇 .廣東新聞網[引用日期2017-08-10]
· 63.百年辛亥天津印記:元洪公從北塘起步的大總統 .北方網[引用日期2017-08-10]
· 64.劉惠如:《元洪公誣殺張振武始末記》,朱傳譽主編:《元洪公傳記資料(一)》,臺北天一出版社1981年版,第197頁。
· 65.Edwin J Dingle.China revolution:1911—1912:a historical and politlcal record of the civil war,London:T.Fisher.Unwin,Ltd.1912,P24。
· 66.《論中國新大總統(譯八月九日倫敦捷報)》,《北洋軍閥史料:元洪公》(卷十一),第 1054一1056頁。
· 67.貢少芹.《黎黃陂軼事》:上海國華書局,1922年增訂版:第1一2頁
· 68.袁世凱:《大總統覆電》。
· 69.黃興.《致副總統·黃留守書犢》(卷下):新中國圖書局,1912:第19頁
· 70.熊秉坤.《辛亥武昌首義親歷記·回憶辛亥革命》:文史資料出版社,1981:第212頁
· 71.溫楚珩.《辛亥革命實踐記·辛亥首義回憶錄》第一輯: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第62頁
· 72.《黎公獨具隻眼(譯六月十八日東京萬朝報)》,《北洋軍閥史料·元洪公》(卷十一),第132頁。
· 73.1923年12月6日,許世英致元洪公信,天津博物館館藏。
· 74.《張學良為哀悼元洪公致黎紹基函》,《北洋軍閥史料·元洪公》(卷十),第1280頁。
· 75.楊大辛.《北洋政府總統與總理》:南開大學出版社,1989:第46頁
· 76.「空前絕後」輓聯 .網易[引用日期2017-03-24]
· 77.章開沅:《「平其情」,「思其反」,「存公正」》,裴高才:《首義都督元洪公·序言》,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頁。
· 78.薛民見.《元洪公年譜資料》前言:國家圖書館藏,第1一2頁
· 79.劉振嵐、張樹勇.《傀儡總統元洪公》: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第341頁
· 80.《民國趣史·宋哀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3-31]
· 81.元洪公聯集 .閱讀網[引用日期2017-03-31]
· 82."床下都督"元洪公 .華夏經緯網[引用日期2017-03-31]
· 83.段祺瑞沒有房子 部屬代建預算超支差點成爛尾樓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7-03-31]
· 84.「元洪公故居紀念館」在大悟縣開建 .長江網[引用日期2017-06-30]
· 85.元洪公宅 .中國文化傳媒網[引用日期2017-03-31]
· 86.旅遊風水考察安排(津冀宰相故居等) .無錫市周易數術學會[引用日期2017-03-31]
· 87.元洪公75年前風光大葬 原墓址已成學生公寓 .中新網[引用日期2017-10-26]
熱烈歡迎關注「三鼎文化網」,請您點擊公眾號二維碼關注!!!
三鼎文化網二維碼
註:請按住上面二維碼幾秒鐘,就出現二維碼提示,點擊進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