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都蘭縣積極探索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

2020-12-13 人民網青海站

人民網西寧4月2日電 都蘭縣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鞏固農村牧區基層組織建設成果,增強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後勁的重要舉措,通過政策引、組織推、能人帶等方式,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取得積極成效。

落實政策,激活資源求效益。縣委制定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施意見》,加大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明確職能部門、鄉鎮黨委、村「兩委」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中的具體職責,引導各村立足優勢,理清思路,選準路子,確立項目。以承包、租賃、股份制等形式,盤活村集體資產和「四荒」資源。縣委組織部通過與財政協調,落實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滾動專項資金48萬元,選擇由溝裡鄉黨政機關、熱龍村支部和青海山金公司全體黨員組成的聯合黨支部先行試點,在取得效益的基礎上,又將收回的48萬元滾動資金先後投入溝裡鄉智玉、秀毛等村,創出了「滾動資金支撐、組織共建、以企帶村、以村促企、村企互動」的新路子,產生了「點上開花、面上結果」的效果,激發了村「兩委」盤活集體資產、激活現有資源,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察蘇鎮上西臺村在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利用本村的現有資產資本,與個體老闆共同投資130萬元,建成5000平方米的磚廠,年獲利10萬元,農牧民通過就業實現勞務收入28萬元。

政府搭臺,借船出海謀發展。各鄉鎮黨委、村黨組織立足資源優勢,按照「築巢引鳳、借船出海」的思路謀劃村集體經濟,通過「政府搭臺、企村唱戲」的方式,為企業(經紀人)和村「兩委」牽線搭橋,攀親聯姻。先後引進企業25家,從事當地枸杞、蔬菜種植、礦產資源開發等。在察蘇鎮東山根中村引進都蘭縣如田無公害蔬菜公司,下灘村引進隴源三元牛養殖有限公司和慶豐免燒磚廠等,通過股份合作的方式,探索出了「村黨支部+公司+農戶」、村企聯合、村企校聯合的發展新思路。香日德鎮下柴源村黨支部以市場為導向,用足用活現代遠程教育終端提供的農畜產品市場供求信息、實用技術、省內外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先進經驗等,聯合省內農牧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流轉60戶農戶土地350多畝,整合資金1500萬元,突出發展綠色蔬菜,年創收達60多萬元,提供就業崗位70多個,實現勞務收入80多萬元。

組織引領,公司運作強產業。為改變單家獨戶的經營模式,提高優勢產業規模化、產業化的經營水平,縣委組織部指導鄉鎮黨委,充分發揮組織領導協調作用,以村為單位,大力整合各村養殖大戶、種植大戶、經銷大戶資源,以調結構壯產業、推廣實用科技、延伸產業鏈條、開拓產品市場、強化示範帶動為宗旨,鼓勵農牧民通過土地、草場、生產資料、勞動力入股等形式,組建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縣建成了以支部為核心,公司為龍頭,合作經濟組織為紐帶,公司化運營的農牧民專業合作社309個。香日德鎮下柴源村通過土地、草場、勞力等入股方式,投資500餘萬元,建立養殖專業合作社,存欄牛60頭、羊1200多隻,年出欄牛30頭,羊800多隻,實現年收入16.8萬元,帶動全村30多戶發展養殖業,提供就業崗位10個。香日德鎮香源村充分利用豐富的土地資源,村黨支部引導農戶與威斯頓馬鈴薯公司合作經營土地1300多畝,開展種薯育種,村集體年創收14萬元。

加大培育,能人帶動促發展。為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廣泛深入開展了「三培雙帶」活動,積極搭建學習先進經驗、開拓工作思路的平臺,採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為村幹部創造提升素質的條件,先後邀請農牧、扶貧、農畜產品加工等專家,組織開展以村幹部為主的各類培訓班20多期,培訓1.8萬人次,已將73名村幹部培養成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帶頭能人,通過能人帶動,目前,21個村的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5—10萬元、9個村達到10—50萬元、1個村達50萬元以上。察蘇鎮西沙灘村黨支部把18歲以上村民作為培養能人的重點,已培育商業、建築業、服務業、文化旅遊業等方面能人78名。香日德鎮香源村在雷發旺、陳世平等能人帶動下,依託綜合貿易市場,投資220萬元建成商鋪104間,年實現村集體經濟固定收入5萬元。(青組)

相關焦點

  • 青海省都蘭縣人武部扶貧一幫到底不撒手
    「這麼多年來,縣人武部對我們村的幫助太大了……」近日,青海省都蘭縣人武部政委扎西南加為長期幫扶的東山根上村羔羊專業養殖合作社送去5
  • 青海省都蘭縣:抓實五星級文明戶創建
    今年以來,青海省都蘭縣從好、濃、高、活、實五方面全面推進都蘭縣創建工作。截至目前,都蘭縣評選出五星級文明戶8133戶,五星級文明戶示範戶1135戶,五星級文明戶標兵戶97戶。發揮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工作組、扶貧駐村工作隊、村社幹部作用,走進百姓、貼近生活,用小節目講好大道理,講文明、樹新風,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氛圍日益濃厚。  在評選「五星級文明戶」示範戶過程中徵求都蘭縣法院、金融、交警等徵信管理部門意見建議;同時將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創建融入「五星級文明戶」創建工作中,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家庭」評選表彰活動。
  • 舞陽縣馬村鄉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新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央廣網漯河12月15日消息(記者 王勇生 通訊員 彭亞齊)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舞陽縣馬村鄉因地制宜,勇破難題,堅持「輸血」與「造血」同步推進,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模式,全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 青海省都蘭縣哈西娃村:一曲高原上的振興牧歌
    在廣袤的戈壁灘中,青海省都蘭縣哈西娃村的連棟別墅無疑是一抹亮色。行走在哈西娃村的別墅區,極具時代感的氣息撲面而來。很難相信,這是一個茫茫草原深處的小牧業村。 「這別墅每戶一棟,造價80多萬元,全部由村集體出資,總投資超過4000萬元。」65歲的哈西娃村牧民更登和記者說起了村裡的各項福利,「全村人的醫療和養老保險金全部由村集體經濟支付;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有6000元生活補助;在讀大學生每學期有4000元助學補貼……」 10年前,哈西娃村集體經濟負債兩萬餘元,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元。
  • 關於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幾點思考
    青海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啟動實施集體經濟「破零」工程,力爭到2020年基本消除集體經濟「零收入」村。5月15日,省委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實施全省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的指導意見》《青海省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設立方案》,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指明了方向。  一、為什麼要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 嘉興市代表團赴青海省都蘭縣考察
    10月9日至11日,市委副書記、市長毛宏芳率領嘉興市代表團赴青海省海西州都蘭縣考察,調研對口支援工作,看望慰問援青幹部人才,共商兩地合作發展大計。在都蘭,毛宏芳一行走訪都蘭縣群眾文化體育中心、都蘭縣人民醫院等援青項目。
  • 拉薩城關區與青海省都蘭縣籤訂農副產品合作協議
    原標題:城關區與都蘭縣籤訂農副產品合作協議   近日,為推動青海省海西州都蘭縣與拉薩市城關區兩地農副產品可持續發展,實現合作共贏,雙方於城關區舉行座談會,並籤署了農副產品合作框架協議。   會上,城關區領導對考察團的到來表示歡迎,並從民族團結、生態保護、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惠民工程等方面向都蘭縣考察團介紹了城關區的基本情況,表示對城關區和都蘭縣即將達成的合作充滿期待。   都蘭縣考察團詳細介紹了都蘭縣的農牧發展情況,並對達成的合作框架協議表示感謝,希望城關區把都蘭縣當成「兵站」,常來常往。
  • 貴港市港南區:種植芋頭發展村集體經濟
    近年來,鄭村積極探索村集體發展路子。2019年,該村成立了村民合作社,租賃土地25畝,引進專業種養合作社發展百香果種植與銷售,當年獲利4萬元。小試成功後,為助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更進一步,今年申請到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資金50萬元,將該村沙塘大嶺及周邊120畝旱地通過租賃的形式集中,進行統一規劃和布局,採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現代化經營模式,引進黃金百香果、荔浦芋種植,並安排村中貧困戶在基地日常務工,增加他們的收入。
  • 尋找李博-1991年失蹤於青海省都蘭縣
    姓名:李博(小名:江源) 性別:男性出生日期:1986年10月19日籍貫:青海省失蹤日期:1991年07月12日失蹤地點:青海省都蘭縣 失蹤時身高:104釐米是否報案:是,在青海省都蘭縣公安局報案。是否採集DNA:是,於1999年7月15號在青海省德令哈市公安局雙親採血。
  • 王新志:借鑑橫溪塢村經驗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究其根本原因,在於橫溪塢村積極探索,大力發展村莊內各種社會經濟組織,實現了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有許多先進的做法值得我省學習借鑑。 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橫溪塢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茶葉和竹子資村是橫溪塢村最大的優勢資源,在原本一家一戶小農生產經營模式下,經營效益並不是十分突出,平均每畝毛竹山只有200元的收益,對農民增收的貢獻微乎其微。
  • 賀州八步區:多措並舉「破殼」壯大村集體經濟
    廣西新聞網賀州12月18日訊(通訊員楊小琴 李泉 葉瑩)發展集體經濟是振興貧困地區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今年以來,賀州市八步區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有效途徑,通過創建合作社、培育試點村等有效措施,打造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典型,輻射帶動八步區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 東平鎮富山村: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東平鎮富山村: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 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東平鎮富山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東平鎮富門村脫貧戶 陳林曼▼我在這裡幹活幹了幾年了,我的工資是固定工資,每個月都是三千,我入股了這個農場有五萬塊,每一年分紅有四千多,來這裡上班離我家裡很近,對我來講,來這裡上班我挺滿意的。
  • 烏蘭:集體經濟鼓起百姓「錢袋子」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烏蘭縣高度重視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按照「黨委引領、村級實施、因村施策、整體推進」的思路,堅持「輸血」與「造血」並重,積極探索多元化發展模式,集體經濟呈現出多點開花、亮點紛呈的良好局面。
  • 關於整合資源 健全機制 加快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建議
    ,也是解決村集體「有錢辦事」的根本途徑。   二是聯動機制還不夠順暢,集體經濟組織規範化管理有待加強。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工作機制還未理順,各成員單位主動參與、積極配合的力度還不夠,工作合力還不夠強。鄉、村對集體經濟發展統籌謀劃不夠,村集體經濟組織內生動力不足。集體經濟組織成立時間較短,如何進行對集體三資規範化管理,防範投資風險,達到集體三資保值增值,需要足夠重視。
  • 國網陽光扶貧—魯能集團青海都蘭縣扶貧項目舉行投產暨捐贈儀式
    青海省都蘭縣巴隆鄉副鄉長李成業接受採訪時說道。近日為解決都蘭縣巴隆鄉託託社區「飲水難」問題,魯能集團青海分公司利用當地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捐建的光伏水泵項目順利投入使用,徹底解決了託託社區飲用水問題。7月2日,都蘭縣舉行國網陽光扶貧——魯能集團青海都蘭縣扶貧項目投產暨捐贈儀式,魯能集團青海分公司與都蘭縣政府籤訂了捐贈協議。
  • 中國鄉村振興先鋒之青海都蘭縣哈西娃村:能人帶頭闖出富裕路
    青海省都蘭縣哈西娃村:能人帶頭闖出富裕路 哈西娃村由能人回村帶領農民創業,成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嚴格「以草定畜、核減牲畜、劃區輪牧、恢復生態
  • 關於發展村集體經濟 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的建議
    我市大多數村集體所有的山林地早已承包到戶,使得村集體早已都無集體土地,集體資源的匱乏加劇了當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難度。目前,全市有944個行政村是村集體經濟收入「空殼村」,佔總數的50.9%。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集體資源的匱乏。村民合作社負責人缺乏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留不住人才,缺乏經濟領頭羊。   (二)收入結構單一,整體水平不高。
  • 機器耕種進地頭 集體經濟鼓腰包——阿壩縣德格鄉日進貢村集體經濟...
    集體經濟發展是脫貧攻堅村摘帽的一項硬指標,更是群眾脫貧致富、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要保障。如何破解村集體經濟「空殼」,助力群眾致富增收,阿壩州阿壩縣德格鄉日進貢村進行了反覆研究和探索。先進的機器耕種過的土地  按照「產業強村,產業興村」的發展思路,2017年,日進貢村在充分調研可行性、反覆分析市場行情的基礎上,針對經濟落後、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等實際,反覆醞釀
  • 山陽縣中村鎮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今年以來,山陽縣中村鎮積極探索「三變」改革新模式,不斷開拓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為決勝脫貧攻堅奠定堅實的基礎。 搶抓機遇「謀」。中村鎮學習借鑑貴州六盤水、榆林趙家峁「三變」改革成功經驗,大膽探索、超前謀劃,依託中村移民新區潛在資源優勢,緊盯商用房出租、物業管理、光伏發電等項目,採取「公司+支部+貧困戶」的模式,謀篇布局全鎮「三變」改革工作,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走出了一條抱團發展的脫貧致富路。 統籌資金「活」。
  • 鳳陽:「四計」推動村企聯建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鳳陽縣因村制宜,廣拓門路,用好「四計」,紮實推進村企聯建,實現農民和村集體經濟雙增收,加快鄉村振興步伐。  為盤活村級閒置資源,趙拐村黨支部積極探索,因地制宜,以村級創發公司為主體,集中流轉村民荒山土地500餘畝,經農村產權交易平臺轉包給鳳陽縣康盛生態葛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主要從事葛根的育苗、加工、銷售,現已初步建成千畝葛根生產基地並配套葛粉深加工生產線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