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西寧4月2日電 都蘭縣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鞏固農村牧區基層組織建設成果,增強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後勁的重要舉措,通過政策引、組織推、能人帶等方式,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取得積極成效。
落實政策,激活資源求效益。縣委制定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施意見》,加大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明確職能部門、鄉鎮黨委、村「兩委」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中的具體職責,引導各村立足優勢,理清思路,選準路子,確立項目。以承包、租賃、股份制等形式,盤活村集體資產和「四荒」資源。縣委組織部通過與財政協調,落實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滾動專項資金48萬元,選擇由溝裡鄉黨政機關、熱龍村支部和青海山金公司全體黨員組成的聯合黨支部先行試點,在取得效益的基礎上,又將收回的48萬元滾動資金先後投入溝裡鄉智玉、秀毛等村,創出了「滾動資金支撐、組織共建、以企帶村、以村促企、村企互動」的新路子,產生了「點上開花、面上結果」的效果,激發了村「兩委」盤活集體資產、激活現有資源,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察蘇鎮上西臺村在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利用本村的現有資產資本,與個體老闆共同投資130萬元,建成5000平方米的磚廠,年獲利10萬元,農牧民通過就業實現勞務收入28萬元。
政府搭臺,借船出海謀發展。各鄉鎮黨委、村黨組織立足資源優勢,按照「築巢引鳳、借船出海」的思路謀劃村集體經濟,通過「政府搭臺、企村唱戲」的方式,為企業(經紀人)和村「兩委」牽線搭橋,攀親聯姻。先後引進企業25家,從事當地枸杞、蔬菜種植、礦產資源開發等。在察蘇鎮東山根中村引進都蘭縣如田無公害蔬菜公司,下灘村引進隴源三元牛養殖有限公司和慶豐免燒磚廠等,通過股份合作的方式,探索出了「村黨支部+公司+農戶」、村企聯合、村企校聯合的發展新思路。香日德鎮下柴源村黨支部以市場為導向,用足用活現代遠程教育終端提供的農畜產品市場供求信息、實用技術、省內外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先進經驗等,聯合省內農牧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流轉60戶農戶土地350多畝,整合資金1500萬元,突出發展綠色蔬菜,年創收達60多萬元,提供就業崗位70多個,實現勞務收入80多萬元。
組織引領,公司運作強產業。為改變單家獨戶的經營模式,提高優勢產業規模化、產業化的經營水平,縣委組織部指導鄉鎮黨委,充分發揮組織領導協調作用,以村為單位,大力整合各村養殖大戶、種植大戶、經銷大戶資源,以調結構壯產業、推廣實用科技、延伸產業鏈條、開拓產品市場、強化示範帶動為宗旨,鼓勵農牧民通過土地、草場、生產資料、勞動力入股等形式,組建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縣建成了以支部為核心,公司為龍頭,合作經濟組織為紐帶,公司化運營的農牧民專業合作社309個。香日德鎮下柴源村通過土地、草場、勞力等入股方式,投資500餘萬元,建立養殖專業合作社,存欄牛60頭、羊1200多隻,年出欄牛30頭,羊800多隻,實現年收入16.8萬元,帶動全村30多戶發展養殖業,提供就業崗位10個。香日德鎮香源村充分利用豐富的土地資源,村黨支部引導農戶與威斯頓馬鈴薯公司合作經營土地1300多畝,開展種薯育種,村集體年創收14萬元。
加大培育,能人帶動促發展。為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廣泛深入開展了「三培雙帶」活動,積極搭建學習先進經驗、開拓工作思路的平臺,採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為村幹部創造提升素質的條件,先後邀請農牧、扶貧、農畜產品加工等專家,組織開展以村幹部為主的各類培訓班20多期,培訓1.8萬人次,已將73名村幹部培養成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帶頭能人,通過能人帶動,目前,21個村的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5—10萬元、9個村達到10—50萬元、1個村達50萬元以上。察蘇鎮西沙灘村黨支部把18歲以上村民作為培養能人的重點,已培育商業、建築業、服務業、文化旅遊業等方面能人78名。香日德鎮香源村在雷發旺、陳世平等能人帶動下,依託綜合貿易市場,投資220萬元建成商鋪104間,年實現村集體經濟固定收入5萬元。(青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