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的「處」是指「終止」,處暑的意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所以有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
一、處暑有何寓意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三伏天裡大家喊著天氣那麼熱,巴不得趕緊泡在水池裡。眼看處暑即將迎來了,北方比南方要更早進入秋季,所以天氣也稍微涼快些。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意味著即將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節令到了處暑,氣溫進入了顯著變化階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氣逼人。但總的來看,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溼度低。
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容易出現口鼻乾燥,咽幹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得太多,忌捂,但也不能過涼。所以,此時節要注意防燥,飲食起居均要調劑周到。
二、處暑後天氣會熱多久
類似的農諺還有「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說的是處暑節氣的時候白天依然很炎熱。所以處暑節氣以後的天氣並不算「友好」。
在處暑節氣的時候,也剛好結束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不過在晚上和早上比較涼爽,僅僅是在白天熱上一陣子,也不會像三伏天期間那麼炎熱,不至於熱得喘不過氣來。
農諺說「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意思是說到了處暑節氣的時候,天氣依然還是比較炎熱的。在民間還普遍有著「白露身不露,赤膊當豬玀」的說法。
而南方受副熱帶高壓影響,天氣還是比較熱的。所以有這樣流行的諺語,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處暑處暑,熱死老鼠。
在處暑節氣到來之後,就很容易受到秋老虎的影響,出現持續性的晴朗、高溫天氣。在廣大的南方地區這個期間正受「秋老虎」的煎熬中。
不過也不用擔心,處暑之後早晚會有明顯的涼意,再也沒有暑日的炎熱感,正午時候可能還是會熱,但是下過雨之後會有明顯的降溫。
三、處暑後天氣真的轉涼嗎
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實用價值的諺語,如「一場秋雨一場涼」,「立秋三場雨,麻布扇子高擱起,」「立秋處暑天氣涼」、「處暑熱不來」等,就是對「處暑」時節氣候變化的直接描述。
處暑節氣一到,也就意味著從這一天開始,暑氣將要結束,在國內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從這一天開始將要逐漸下降,尤其是在早晚的時候秋意漸濃了,溫差也很大。
處暑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其是一個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從這天開始天氣將由炎熱向寒冷過度。「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
民諺還有「處暑寒來」之說,即處暑是暑天結束的時節。此後,氣溫會逐漸下降,陣陣涼風撲面而來,接著便是「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了。
處暑節氣意味著即將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處暑代表炎熱暑期即將過去,處暑過後,特別是中國黃河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有秋季的氣候特點。
總之,「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的處暑節氣,表示炎熱暑期即將過去,也意味著人們終於進入了氣象意義上的秋天,不過此時雖然氣溫有所下降,想要感受秋高氣爽的天氣,或許還需再等上一段時間。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