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北京社區垃圾分類 大棒骨玉米芯等成「易錯題」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北京新版垃圾分類施行首日新京報記者探訪發現,部分社區配垃圾分類指導員,有居民主動分類投放

  大棒骨玉米芯成垃圾分類易錯題

  昨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新京報記者到朝陽區、西城區多個社區探訪居民垃圾分類情況。已經開展垃圾分類的社區,均配備了垃圾分類指導員,社區中多數居民能夠主動分類投放垃圾。不過,大棒骨、牛奶盒、玉米芯等垃圾的類別,成為多個社區居民垃圾分類的「易錯題」。

  ●甜水西園社區

  多數居民主動分類 現場配備消毒洗手液

  昨日上午8點半,記者在朝陽區六裡屯街道甜水西園社區看到,10號樓下的垃圾分類投放桶站設置了3個灰色其他垃圾桶、兩個綠色廚餘垃圾桶和1個藍色可回收物垃圾桶。現場還為扔垃圾的居民配備了消毒洗手液、衛生手套。4名垃圾分類指導員已經到崗。

  居民吉女士提著一袋廚餘垃圾和一袋可回收物走到站點,指導員林女士打開查看。只見廚餘垃圾袋裡有剩菜剩飯、西瓜皮、小碎骨頭等,可回收垃圾袋中有電動牙刷、幾個壓扁的紙盒。「分得很準確,謝謝您。」隨後林女士打開垃圾桶蓋,吉女士將廚餘垃圾倒進綠桶,可回收物扔進灰桶,並將裝垃圾的袋子丟進其他垃圾桶中。

  約兩個小時內,有十多位居民前來投放垃圾,大多都是將垃圾分類後投放,偶爾有分類錯誤的,指導員會幫助他們分揀後再投放。

  記者也遇到兩位沒有分類投放的居民。其中一位居民提著一袋垃圾來到站點,塑膠袋透明,從外部就能看出廚餘垃圾中混入了餐巾紙等雜物。林女士並未批評這位業主,而是將正確的分類方法告知這位居民。「勸導居民也要有技巧,最重要的是考慮居民的感受,讓對方接受,上來就批評人家,反而會引起牴觸,說不定最後人家不願意分類了。」這是林女士長期擔任指導員總結出的經驗。

  林女士介紹,如今大部分居民已經養成了主動分類投放的習慣,偶爾有一些類別比較冷門的垃圾會錯分,需要指導員幫助分揀。「比如玉米芯、大棒骨應該屬於其他垃圾,牛奶盒如果沒有洗乾淨,也是其他垃圾,洗淨以後才是可回收物。」林女士說,一般指導員當著業主的面分揀一兩次,他們就能改正了。

  ●新風街一號院

  智能垃圾桶刷臉開蓋 自動稱重積分可換禮品

  昨日早晨7點,西城區德勝街道新風街一號院垃圾分類指導員郭樂已經站在10號樓垃圾分類桶旁,開始督導居民分類。社區設置16個點位,投放了35組「人臉識別」智能垃圾桶。據了解,社區內投放點多數分為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兩類,10號樓旁是分類最細緻的投放點,設有紙類、塑料、金屬、紡織品、廚餘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7個垃圾類別。

  據介紹,完成註冊的小區居民在投放垃圾時,垃圾桶自動「刷臉」識別身份,打開桶蓋,並為垃圾稱重積分,積分可兌換鹽、雞蛋、紙巾,或滿100元可提現。居民每月還可免費領取兩卷垃圾袋。

  居民王先生將啤酒瓶、易拉罐、一打快遞紙殼等物品裝在袋子裡,來到智能垃圾箱前。由於戴著口罩,垃圾箱識別人臉沒有成功,王先生按下一旁的開關鍵,垃圾箱蓋子打開,王先生將垃圾按照類別放入。另一位8歲的小居民帶來紙殼、易拉罐、塑料瓶等,稱重後換到了4元錢。

  兩個小時內,記者在10號樓下共看到7戶人家前來丟垃圾,只有一位阿姨差點將紙殼扔進了塑料的箱子裡,現場分類指導員及時提示,並幫助阿姨將紙箱進行摺疊放入相應箱子裡。

  「我們從幾年前就開始接觸垃圾分類了,只是以前主要分廚餘和其他兩類,現在分成了四類。」多數接受採訪的居民表示,由於長時間堅持,目前對於垃圾分類基本了解。郭樂提到,大家最常出現的問題是廚房用紙混入廚餘垃圾,玉米芯當做廚餘垃圾,以及把未清洗的奶盒當做可回收垃圾。

  ●呼家樓北裡社區

  建立志願者隊伍 分樓宇指導居民分類

  昨日在朝陽區呼家樓北裡社區,記者看到,該社區垃圾分類點的設施已配備完全。在垃圾投放點處,配備了5個垃圾桶,其中1個藍色的可回收垃圾桶,1個廚餘垃圾桶,2個灰色其他垃圾桶,1個紅色的有害垃圾桶。

  上午10點左右,一名居民提著一袋子菜葉來到投放點位,在垃圾分類志願者的指導下,該市民將垃圾分類投放。居民告訴記者,自從開始著重宣傳垃圾分類後,家裡的人都「踴躍嘗試」,「目前基本常見的垃圾都知道如何分類。」

  居民蘇女士則表示,針對普通的垃圾,她已經不會分錯,日常接觸比較少的垃圾,還得查一查。

  朝陽區呼家樓北裡社區書記殷金鳳介紹,自2006年起,呼家樓北裡社區就開始進行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目前該社區共有45組分類垃圾桶。

  如何監督是居民做好分類的一項關鍵環節。殷金鳳介紹,社區建立了一批志願者隊伍,以樓宇為單位,制定居民黨支部包片,樓委會包樓,示範戶黨員志願者包戶、包院、包門樓的黨員包幹責任制。社區還聘請了第三方公司為社區提供垃圾二次分揀服務。

  昨日,垃圾分類志願者車先生帶兒子一起當社區垃圾分類志願者,「希望從小就讓孩子養成垃圾分類這種習慣」。今年7歲的車小朋友告訴記者,跟著爸爸來當垃圾分類志願者,是為了「讓我們的家園變得更美好」。

  另一位垃圾分類志願者賀淑琴告訴記者,社區居民總體分類情況較好,相對容易分錯的是廚餘垃圾。「遇到過把大棒骨扔到廚餘垃圾裡的,實際上是其他垃圾。」碰到分錯垃圾的居民,賀淑琴會在分揀的同時向居民科普分類知識。

  ■ 現場

  城管進餐廳「送法上門」

  昨日,在位於西城區什剎海地區的馬凱餐廳,什剎海街道城管第一執法隊的執法人員圍繞垃圾分類新規開展「送法上門」宣傳活動,現場指導商家落實垃圾分類工作。

  進入餐廳,執法人員首先詢問餐廳是否建立垃圾分類制度和相關工作檯帳,並向餐廳負責人發放了垃圾分類宣傳冊。隨後,執法人員進入後廚實地查看垃圾分類落實狀況,重點看廚餘垃圾的分類和回收情況。記者注意到,該餐廳設置了垃圾分類收集容器,對每日垃圾清運記錄都登記在冊。「這個垃圾桶上的標識有些磨損了,雖然按規定分類了,咱們也得標識清楚,定期清洗維護。」在後廚,執法人員發現多個垃圾桶上的分類標識已磨損不清,隨即提醒餐廳負責人,現場張貼了新的標識。

  市城管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做好條例的落地實施,城管執法部門將從教育、引導、規範入手,逐步展開執法工作。在此期間,將按照邊宣傳、邊檢查、邊建帳、邊整改的原則,完成對轄區單位和社區的宣傳告知以及投放環節的普查。

  新京報記者 黃哲程 馬瑾倩 徐美慧 羅曉靜 應悅 周依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吳江 陳婉婷

相關焦點

  • 大棒骨不屬於廚餘垃圾?這些垃圾分類問題官方回應了
    本次印發的《2020年青島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行動方案》主要包括了主要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三部分內容。主要目標確定,我市到年底前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不低於35%,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體系。
  • 分類垃圾冷知識,大棒子骨竟不是溼垃圾!那它是個什麼垃圾?
    垃圾分類在上海實施後,成都的《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也正式向公眾徵求意見。都垃圾分類「強制時代」即將到來。近日,成都某就開展了一場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活動。活動當天,天空還下著雨。但是來到社區參與垃圾分類知識講座的大朋友和小朋友們可是不少。
  • 探訪武漢社區垃圾分類 「菸蒂是什麼垃圾」成為討論焦點
    近日,5名楚才小記者探訪武漢垃圾分類。圖為小學生在學習垃圾分類知識 長江日報記者許魏巍 攝  武漢的垃圾分類開展得如何呢?該如何進行垃圾分類?近日,楚才小記者跟隨長江日報記者一路探訪,前往江漢區海虹景小區了解垃圾分類情況。
  • 北京會議中心實施垃圾分類,兩個多月來垃圾減量達六成
    新京報快訊(記者 黃哲程)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於明年5月1日正式施行。新規要求餐館、旅館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記者近日探訪北京會議中心了解到,會議中心9月18日正式開展垃圾減量工作,全會議中心實施垃圾分類,客房不再主動提供「六小件」一次性用品。
  • 北京垃圾怎麼分類 北京垃圾分類攻略
    在北京垃圾怎麼分類呢,有什麼分類技巧呢,小編相信小夥伴們一定都想知道吧,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北京垃圾分類攻略,希望大家喜歡。  十問北京垃圾分類  北京垃圾分類將修法,擬明確個人分類責任
  • 案例:垃圾分類如何落實 廣州如何推進全鏈條垃圾分類工作
    目前,番禺區推動60個樣板小區、7條示範村和1個示範市場的創建工作,通過示範引領,串點成線、以點帶面,大力提升全區整體水平。機團單位先行,實施最嚴考核機制。通過納入績效考評等嚴厲措施在機關單位率先實施強制分類,強化公職人員帶頭作用,輻射帶動其餘行業積極參與。番禺區還注重強化源頭減量,全力推進以「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為主的垃圾分類模式。
  • 垃圾分類 當我們面對這道題(圖)
    情況一:以居民劉女士為代表,答對了16題、17題、20題;答錯了18題、19題。她表示,清楚了解《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生活垃圾分為廚餘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了解紙類、塑料、金屬、玻璃、織物等屬於可回收物,了解廢手機充電電池、列印墨盒、過期藥品等都屬於有害垃圾,但對於哪些屬於其他垃圾,哪些屬於廚餘垃圾,沒有清楚的認知。
  • 記者探訪北京垃圾分類示範片區:清運車「一鍋端」,分類桶白配了
    為促進社會單位與市民履行垃圾分類社會責任與義務,自今日起,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在北京晚報開設《垃圾分類曝光臺》,將聚焦10類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主體履職、落實、整改情況,對實施不到位的單位與個人進行公開曝光,並持續追蹤問題整改情況。如您遇到與垃圾管理相關的任何問題,都可以發送郵件提供線索。郵件裡請註明線索提供人聯繫方式及所需要反映的問題詳情。
  • 垃圾分類齊參與,走進三裡屯幸福一村社區,朝陽分小萌在行動
    為倡導綠色生態、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積極響應朝陽區創建國家衛生區的號召,並通過「小手拉大手」形式,增強孩子們和家長們對垃圾分類知識的了解,積極影響和帶動廣大社會人士參與垃圾分類實踐中來,近日,朝陽區三裡屯幸福一村社區開展了「垃圾分類齊參與 引領文明新時尚——朝陽分小萌在行動」主題宣傳活動
  • 伯虎兄吃剩的那根雞翅骨,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
    先別著急舉手能準確回答出以下的這道題才是真正的垃圾分類大神▼整隻小龍蝦是溼垃圾,龍蝦肉、龍蝦黃也是溼垃圾,那麼去黃龍蝦頭、龍蝦殼是溼垃圾還是幹垃圾?蛤蜊殼又是溼垃圾還是幹垃圾?大家都是骨頭為什麼大棒骨是幹垃圾,雞翅骨又算是溼垃圾?
  • 探問北京垃圾分類四大焦點問題
    新華社北京4月29日電題:探問北京垃圾分類四大焦點問題新華社記者關桂峰、田晨旭5月1日起,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北京版的生活垃圾分類怎麼分?不分怎麼罰?做好準備了嗎?如何確保新規落地實施、形成長效機制?圍繞社會關注的北京垃圾分類四大焦點問題,記者進行了採訪。
  • 形式多樣,覆蓋面廣 運河灣社區垃圾分類有妙招
    垃圾分類是保護環境、資源充分再利用的有效措施,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區、提升城市品位、成為提高居民幸福指數的必經之路。通運街道運河灣社區自垃圾分類工作開展以來,邊行邊試,積極探索「覆蓋、服務」垃圾分類方法,通過線上+線下、激勵+服務等一系列精細措施,打響了垃圾分類治理「攻堅戰」。
  • 垃圾分類讓我戒掉了珍珠奶茶,其實垃圾分類沒有那麼複雜
    最近垃圾分類頻頻成為熱點,小龍蝦的黃是什麼垃圾?小龍蝦的殼是什麼垃圾?小龍蝦的肉是什麼垃圾?沒有喝完珍珠奶茶該怎麼分類回收?今天小編就為您準備了幾招,幫你徹底分清這些「複雜」垃圾分類,其實很簡單!小龍蝦,龍蝦殼,龍蝦頭,龍蝦黃,龍蝦肉都是屬於溼垃圾!
  • 記者實地走訪番禺區探索全鏈條垃圾分類工作:垃圾「各回各家」變廢...
    目前,番禺區推動60個樣板小區、7條示範村和1個示範市場的創建工作,通過示範引領,串點成線、以點帶面,大力提升全區整體水平。機團單位先行,實施最嚴考核機制。通過納入績效考評等嚴厲措施在機關單位率先實施強制分類,強化公職人員帶頭作用,輻射帶動其餘行業積極參與。番禺區還注重強化源頭減量,全力推進以「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為主的垃圾分類模式。
  • 北京新版垃圾分類條例實施 記者探訪西單商圈餐飲企業
    人民網北京5月5日電(池夢蕊)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各商圈的實施情況如何?4日上午,記者實地探訪西單商圈垃圾分類情況。記者了解到,目前,西單商圈的零售企業已全部建立了垃圾分類臺帳,超過300家餐飲企業各項垃圾分類「達標」。
  • 推廣垃圾分類 社區各有妙招
    華陽路街道:便捷高效  商鋪垃圾不用愁小車上門過來收  社區晨報記者周晶  近日,華陽路街道在長寧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的指導和幫助下啟動了沿街商鋪生活垃圾分類上門收集試點工作。  除了綠色的辦公環境,玫琳凱推行的綠色辦公方式也頗具亮點,垃圾分類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近日,記者來到玫琳凱大廈,實地探訪這裡的「垃圾分類」管理工作。  記者在觀察中發現,玫琳凱大廈西側的空地上有一座不鏽鋼垃圾廂房。這座垃圾廂房外表乾淨,廂房壁上印有明顯的垃圾分類標識。翻開擋板,裡面按照預估的各類垃圾的產生量設置了對應的大小垃圾桶。
  • 「垃圾分類 我先行」,這個社區的垃圾分類主題趣味遊園會太精彩!
    「垃圾分類 我先行」,這個社區的垃圾分類主題趣味遊園會太精彩!,近日,下柵社區黨委、下柵社區婦聯聯合珠海市京工愛心公益服務中心、高新區青年之家、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工業自動化學院黨總支在下柵社區居委會門口舉行「垃圾分類 我先行」——2020年下柵社區垃圾分類主題趣味遊園會。
  • 【垃圾分類·社區動態】垃圾分類 共倡環保
    【垃圾分類·社區動態】垃圾分類 共倡環保 2020-11-13 10: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分好類的垃圾去哪了?記者探訪上海垃圾分類處理「末端」
    荔枝特報專稿/記者 張賀 張健 編輯/周詩婕 實習生/秦思 視頻包裝/王旖文隨著垃圾分類在上海的實施,很多人都有一個終極疑問:讓人分類到懷疑人生的垃圾究竟去哪兒了?7月4日,荔枝新聞實地探訪上海市浦東新區的黎明資源再利用有限公司,這裡負責處理的是上海市浦東新區北片區的乾濕垃圾。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近千噸垃圾究竟去哪兒了?跟隨記者的鏡頭,揭開你對垃圾分類的終極困惑。
  • 北京垃圾分類難在哪?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固廢網訊:自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5月1日實施以來,已經過去一月有餘。垃圾分類效果如何?日前記者走進北京市多個社區進行了相關探訪。記者發現,垃圾分類已逐漸成為居民津津樂道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