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7 17:05 |蕭山發布
在蕭山所前鎮越王村一排整潔的新農村房盡頭,深藏著一間頗具古味的木質老家具藝術館。如果沒有門口「蕭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工及傳統家具修復技藝」這塊金光閃閃的牌匾,以及門口的《參觀須知》,這裡或許很少有人知道。
這裡的主人名叫夏玉泉,1971年生,所前鎮越王村東山夏人。所前鎮三面環山,林木蔥蘢,木材資源豐富,盛產「木匠師傅」,夏玉泉從小受到村鄰鄉賢的影響,酷愛木藝。如今,匠人夏玉泉以木質老家具藝術館為載體,承襲傳統木工理念和技藝,用古老器具表達現代藝術文化內涵,並於2015年底,以「木工及傳統家具修復技藝」申遺成功,成為繼傳統技藝珠繡後,所前又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於低調為之,並無多人知曉。
木匠傳承發「新枝」
木質老家具藝術館,外觀與旁邊的新農村一樣,並無起眼之處,但一走進,卻別有洞天。藝術館,更準確地說是家庭藝術館,其內設有廚房、臥室、客廳等,夏玉泉母親生活在這裡,是藝術館的「守門人」。除生活的一面,這裡到處瀰漫著藝術氣息。屋內一樓和三樓擺滿了明清、清末民初等百餘件木質家具。經過妙手改良,不僅有悠然木香飄至鼻腔,還不時可以看到傳統與創意撞擊時迸發出的火花。「要不是地方小,原本應該再擺地寬敞些,這樣味道就更好了。」夏玉泉說。
將傳統木質家具融入現代裝飾藝術,是夏玉泉的主意,也是他二十多年藝術薰陶後的結晶。受家庭影響,夏玉泉從小喜歡木質家具,他說:「木頭身上有一種舊的味道,看著特別舒服。」
但從夏玉泉的經歷來看,他曾經開荒種田,炒茶,打錫紙,能把這項事業發揚光大頗有一種「曲線救國」的意味。25歲,因酷愛書法,夏玉泉隻身來到瓜瀝,開了一家廣告公司;38歲,興趣使然,前往中國美院進修,學習書法篆刻專業,這為他日後開辦藝術館積累了人脈和資源;39歲,開設書法工作室,免費教學生寫書法,與此同時,收購與修復木質舊家具工作開始起步。
從2014年開始,夏玉泉的「副業」越做越大。書畫室堆滿了蕭山及周邊收購來的老舊家具和修復後的藝術品,怎麼辦?開設一家以木質老家具為主題的藝術館的想法在夏玉泉心中越來越強烈。2016年,在申遺成功幾個月後,通過精心布置,夏玉泉在家裡開了這個藝術館,幾代人的傳承發了「新枝」,閃爍出了新時代的光芒。
如今,他還在城區創辦了「漢梵學堂」,專業從事青少年書畫教育,學堂內的布置也融入了民清木質老家具,古式古香,為弘揚傳統文化增添了藝術氛圍。
開在家裡的藝術館
步入藝術館,木凳、木盒、木床、木製梳妝檯,以及各類裝飾性木製品按自有邏輯擺放著,移步換景間,頗具韻味,宛若天成。
進門右手邊是夏玉泉最得意的創意作品。只見,兩把椅子,一個木茶几,一副古畫,一個大木框,以及一些木質品點綴其間,構成一副古畫。仔細看,大木框是從大木床上拿下來的,由幾塊原木拼合而成,或圓或方,上面刻有「梅蘭竹菊等」等雕花,正中寫有「君子自重」四個字,古樸且淡雅。改變了使用環境,卻得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這就是傳統家具修復的魅力。
而這樣的創意在藝術館中比比皆是。在鏤空的木門上放上玻璃,將其融進木桌修復中;在鑲金的木板上,用破碎的青花瓷點綴其中,成為掛牆藝術品;在現代窗戶上,裝上向內開的木質鏤空窗,配上少許古花瓶,環境一下子散發出書香氣息……
夏玉泉說,在修復中充分運用空間設計原理,在用料、造型、技藝等方面獨具匠心,是他完成了一系列以木質材料為主的環境作品的秘訣。這其中,「補缺」和「拼合」最為考究,既要做到完整、牢固,又要保持形色統一、修舊如舊。比如,在修復過程中,全程手工製作,並在連接處全憑榫卯契合,不用一根鐵釘,力爭使作品保持原汁原味。
事實上,夏玉泉並不全是藝術館裡所有作品的修復者,而是一個創意設計師,看到舊物有靈感了,就喊來村裡的木匠「老師傅」,在交流中將舊物藝術化。
身處藝術館,看到這些經「二次創造」後的木質器具,你並不會有刻意為之之意,相反,有一種生活本該如此的怡人自得之感,這就藝術館實用性之體現,也是夏玉泉將傳統木藝深化的精髓所在。「我希望木匠不僅是技藝的傳承者,而是要將工匠精神和藝術情懷融入實用家具中,給生活增加美感的藝術者。」夏玉泉說。
這些老物件,你還叫得上來嗎?
(來源:蕭山日報;原標題:《匠人 | 可能是蕭山最低調的「非遺」,這位「木匠師傅」開的藝術館,太有味道了》。編輯:任卓瓊)
15002823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