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門前,又有家長與檢票人員起爭執了。焦點是,高出「身高線」的孩子能不能享受免票或者半票的優惠。
一條身高線劃在門邊,給不給優惠,讓孩子站到線旁比一比就能一目了然。然而,現在的孩子實在長得太快了。越來越多的孩子年齡不大,卻早早超出了「身高線」,引發的爭執也就越來越多。類似的爭執,不僅出現在景區,歷年來,在公共運輸等所有針對少年兒童有所優惠的場所都會碰到。
很多人在討論,是不是該與時俱進,把這條「身高線」再提高一點;很多人在呼籲,要普遍推進「身高線」與「年齡線」並舉的辦法,並將年齡作為最主要的依據。
A
孩子長得高,偶爾也成煩惱
「在我的記憶裡,從兒子適合被帶出去旅遊開始,就沒享受過免票。」趙先生的兒子身高一直以來都比同齡孩子要高,今年10歲,讀小學三年級,就已經超過了1.6米。「孩子長得高大一些當然是好事,可就是因為長得太高,我們一家出門時多出了不少原本可以省掉的費用。一般大的孩子一起出門,別人免票時,他得半票;別人半票時,他已經要買全票了。雖然我早早給他辦了身份證,隨時拿出來跟對方解釋,但人家就是只認身高。兒子也感受到了這種區別,有時會嘟囔一句『長得高又不是我的錯』。」
這種「身高的委屈」由來已久,近些年還越來越多。一大原因是孩子的平均身高比起他們的前輩來增長得太快了。根據省市疾控中心2018年發布的統計數據,我省及我市小學生入學時的平均身高,已經高於景點和公共運輸領域常用的免費「身高線」,畢業時則已超出半票「身高線」。
這一實際情況早已引起關注。在鐵路運輸中,起初執行的兒童免票身高為1.1米以下,身高在1.1米至1.4米之間的兒童,可享受半價優惠。2010年,這一標準進行了修改,免票身高變為1.2米以下,身高在1.2米至1.5米之間的兒童,享受半價優惠。雖然,這兩條「身高線」已經上調過,然而還是沒能趕上現在孩子平均身高提升的速度。更何況,還有像趙先生孩子那樣,身高上「領先一步」的,他們更委屈。
B
「身高線」有失公平,部分領域試推雙標並存
趙先生的觀點很明確:所「謂兒童,當然是以年齡來界定的。只有以年齡劃線確定優惠政策才能達到真正的公平。」他舉例說,老人不就是按年齡段劃分,分別享受半價或者免費優惠的嗎?為什麼對兒童還要固守「身高線」呢?
不過,目前國內旅遊、交通、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對兒童的免票和半票優惠大多還是保留著「身高線」,甚至以此為唯一標準,這又是為什麼呢?
對此,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吳湘作了分析。以年齡劃分優惠人群確實更準確更公平。但是,比起核實年齡,以「身高線」來劃分顯然更簡單更有效率。尤其是在過去,這條「身高線」方便了沒法簡單證明孩子年齡的家長,也方便了景區的檢票人員。
但是,「身高線」的不公平畢竟存在。所以,近年來,江蘇省開始力推「年齡線」「身高線」雙標並存的辦法,讓孩子只要符合其中之一就能享受相關優惠。
吳湘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的《江蘇省景區門票及相關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已提出在實行政府指導價的景點,以身高1.4米和年齡6周歲兩項標準來制定兒童免票規則。2018年《辦法》進行了修訂,進一步明確「應當對6周歲(含6周歲)以下或者身高1.4米(含1.4米)以下的兒童憑有效身份證件免收門票;對6周歲(不含6周歲)~18周歲(含18周歲)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在校學生憑有效證件實行半票」。
當然,這一雙標原則還只是在實行政府指導價的景點執行。近日,消費者李女士向記者反映,她在帶孩子前往華誼兄弟電影世界、蘇州樂園森林水世界時,就因為未滿6周歲的孩子身高超過1.2米,而被要求購買兒童票入園。
今年6月,長三角消保委聯盟對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啟動了主要景點兒童免票規則聯合消費調查。在被調查的175家蘇州地區的景點中,有111家為實行市場調節價的景點,這些景點並不在上述《辦法》的約束範圍內。調查結果顯示,這些景點絕大多數不採用身高、年齡兼顧的兒童門票優惠規則。所以,市消保委還在努力推動那些實行市場調節價的景點、場所也能接受雙標兼顧的兒童門票優惠規則,為消費者爭取更多的便利。
C
淡化「身高線」,時機正在成熟
7月12日,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關於深化道路運輸價格改革的意見(徵求意見稿)》,擬明確在城市公交、長途客運中,6周歲以下兒童可免費乘車,6周歲到14周歲的半價。對於未攜帶有效身份證件的,可以根據身高作判定標準。這一消息放出的信號是,國家部門對公共運輸領域兒童優惠將進一步淡化「身高線」。
電子化、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為淡化「身高線」創造了條件。如今,新生兒一辦理戶籍手續就擁有了身份證號碼,甚至也可辦理身份證。景點門票的網上預訂銷售日益普遍,採用實名制的更不在少數。今年「五一」黃金周前開始,蘇州拙政園、蘇州博物館等門票不再提供現場預約與購票,均需在網上實名預約。購票、檢票環節都可驗證兒童的年齡,也讓原先為避免年齡驗證困難而存在的「身高線」越來越不是那麼必要。吳湘認為:這些新想法「都可以與景點共同探討。」
記者程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