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都停止了喧譁,每一個家庭都屏住了呼吸……這是2020中國年裡一道獨特光景。
專家施方,以靜制動是抗疫「特效藥」;全民自覺,「宅」成鼠年春節主基調、關鍵字。居家構築穩固後院,不給前線將士添麻煩,全國「一盤棋」大格局中,一個小卒子也迸發出健康力量。
淮海戰役能吃下一鍋「夾生飯」,陳毅元帥說過,「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家國同構、舍家顧國,湖南「疫」線眾多支前一個兵,都「來自老百姓」。人民戰爭匯聚一片汪洋大海,任憑風狂雨驟,大海依舊在那兒!
沒有國泰,哪來民安。湖南千萬小家與國家同心同向,每一個小我都肩扛一份責任,滾燙家國情懷裡,「匹夫責任」無時不同屏。
你在家裡蹲,「黨員代購」送貨上門。
每一個家,都成「免疫細胞」
「身後事,簡單辦。」除夕日,醴陵老黨員劉國龍鄭重囑咐。四天後,劉國龍病逝,家屬遵照遺囑不辦一桌酒,喪事一切從簡。疫情當前,老人走得安靜,最後留給世間一分安寧。
疫魔來襲時,恰逢春節各種宴席高峰期,湖南許多家庭都以小家的自覺自律,換大家的健康平安,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停辦、簡辦、緩辦紅白喜事。「婚禮延期,幸福不延期」等個人「官宣」,朋友圈裡尋常見。咱們老百姓明白一個樸素道理:國事為大,家事為小,如果不能給國家幫上什麼忙,至少可以做到「不添亂」。守好了家門,既是對自家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
於是,鼠年春節,一副對聯特別火:「霍去病、辛棄疾」,倆戰將化身一對「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新門神。於是,鼠年春節,雖每逢佳節倍思親,卻不聚會、不拜年,成語「別來無恙」這樣念:別來-無恙!這時,有一種幸福叫不敲門、不串門。
選擇自我禁足,「家裡蹲」雖少了一些年味多了一些沉悶,但想一想前方將士,他們往往有家卻難回,足不出戶難道不是另一種幸福?一個個家庭眾志成城,用一些沉悶來「悶死病毒」,孕育出一個個健康「免疫細胞」,大門不邁的你同樣是凡人英雄,暫且只管吃好喝好的小家,同樣能為支撐國家意志提供特殊潛能。
當然,別深陷舒適區,「宅」亦應有為。不負宅家韶華,誰沒讓時光「跑冒滴漏」,時光總會給誰添一勺能量值。
發放「宅福利」,湖南有關出版單位彰顯社會責任,電子書、有聲讀物和線上學習資源一齊上架,免費開放「充電驛站」。好書作伴、開卷有益,化解消極情緒,補充生活豐富度,閱讀強有力地屏障了心靈。
讓「宅孩子」猴兒屁股坐得住,線上教育誨人不倦。郴州市菁華園學校楊重紅老師,開辦抖音直播班,「網紅」主播傳道解惑。春季延遲開學,湖南各地學校突破時空局限,走「網際網路+教育」通道,電子教材供給充裕,「停課不停學」時時可學。雖不聞上下課鈴聲,師生卻依然在一起。孩子們發現,躺吃家中也能「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非常時期上了一堂生動愛國主義課。
和平年代愛國,無須壯舉驚天動地,只要把小家夢想融進國家命運,都能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繁榮昌盛添磚加瓦。宅家日子以靜制動、靜中有動,表面上靜若處子,實則在積蓄動若脫兔的滾滾動能。
石拔專奉獻「幫助微力量」。
「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
風雨同舟、共克時艱,「宅力量」是種特殊戰鬥力。奮勇支前、舍小家為大家,人民戰爭更織密了一個強大火力網。「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三湘抗疫陣營,「夫妻隊」「父子兵」「兄弟連」不斷湧現。
大年初一,邵陽南高速出口抗疫執勤崗,紅鷹特騎隊隊員劉芳登記車輛信息,他護士妻子劉香豔測體溫,夫唱婦隨配合默契。因互戴口罩,互怕家人擔心,事先都沒通報「上了前線」這一重要信息,「夫妻隊」近在咫尺卻誰也沒認出誰。泰戈爾詩句,「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戲劇性化作實景。直到黃昏時,劉芳撥通妻子手機,熟悉鈴聲竟在身旁響起。兩人摘下口罩相視一笑,除了接續奮戰,任何言語已顯多餘。
疫情就是命令,安仁縣人民醫院醫務部主任劉賽平聞令而動,他的愛車在醫院停車坪裡久趴不挪窩。打開車尾箱,抱枕+簡易睡袋組裝出了一張簡易「加床」,陪伴劉賽平度過10多個寒夜。車尾箱當「家」,一家負重千家靜好。
一個個「兵」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也踴躍支前。花垣縣十八洞村石拔專大姐,奉獻「幫助微力量」捐款1200元。大姐說,黨和政府幫助他們脫了貧,如今武漢有困難,自己也要幫助一下。「國家好,老百姓才好」,十八洞村鄉親們認準了這個理兒。
家是國細胞,舍家為國,我即防線。打贏疫情阻擊戰,是小家與國家的共同指向,「戰時」家國情懷最濃烈!
辰谿縣城「空軍」喊話。
除了戰鬥勇氣,還講戰鬥智慧
打贏疫情阻擊戰,既要戰鬥勇氣,也要戰鬥智慧。
無論城鄉皆告別了車馬喧,沉寂中,各種「喊話」響了起來,喊出了民間戰「疫」智慧。
不同地方,腦洞大開想到了「打銅鑼」。君山區木裡港社區,兩名「摩託俠」載著銅鑼與音響,「輕騎兵」每到一地,鳴鑼吸引村民側耳細聽。汝城縣編排出「神劇」《銅鑼防疫》,「蔡九」「林十娘」來提醒,「各家各戶,不要出門……」銅鑼聲聲如警鐘聲聲,共防疫情「上山下鄉」。
不同人群,都讓流動音響派上了用武之地。通道縣甘溪村村主任龍採蘇的流動音響裡,自編自錄了侗語順口溜,「不要任性去串門」等勸告通俗易懂又接地氣,一些老人聽不懂普通話,亦能入腦入心。祁東縣廣場舞愛好者向志紅邀上同伴,手拖流動音響走街串巷,「廣場舞大媽」變身防疫宣傳員。
除了地面部隊,頭頂還出動了喊話「空軍」。辰谿縣城,民兵應急連啟用無人機,搭載喇叭於空中盤旋,「辰河高腔」極具鄉土特色。上有「戰機」下有排查,空地聯動顯現出戰鬥效能。
打好打贏抗疫戰,必須打通「最後一公裡」,築牢最前沿陣地。每個小我都與國家共脈動,人人盡責盡智,自然攻無不克、守無不固。
廣場舞大媽變身防疫宣傳員。
若沒家國情懷,精神無法永續、靈魂無處安放。中國人最愛唱「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情懷已成中華文化核心基因、中華民族精神標識。
非常時期,家國情懷的價值底蘊更具現實意義。疫情發生後,黨和政府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身體健康擺放第一位,一個個小家也無不舍小為大、舍家為國。歷史再度表明,家國情懷裡春風化雨,個體成長方能自我超越。
抗疫進入新階段,春生萬物長,復工時節忙,一手生產一手戰鬥,宅了許久「憋壞了」的你,重返盛世繁華撒一撒歡,加滿「家國情懷」的油,去釋放養精蓄銳後一種回補性爆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