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華傳統節日在全世界流行起來

2020-12-12 央視網

讓中華傳統節日在全世界流行起來

原標題:

  孫喜旅居新加坡的中國籍獨立時評作家

  今天(2017年2月11日)是一年一度的中華傳統節日──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也被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燈節。元宵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過了今天,新春佳節才能算是真正結束了。

  此時,不少青年男女可能正在熱切期盼,並積極謀劃著3天後的另一個節日──2月14日「情人節」(Valentine's Day)。不過,大家殊不知「元宵節」其實自古就有「中國情人節」的別稱,那是因為古代的中國年輕人正是借元宵佳節外出觀燈,並趁機相會結識。

  連同「聖誕節」和「愚人節」一樣,不少西方文化的「舶來品」自改革開放以來已逐漸在中國內地流行起來,這是中國人日益開放包容,並融入世界大家庭的積極信號。不過,為何「過洋節」漸成國內年輕人所追捧的一種流行時尚,而中華傳統節日卻慢慢失去吸引力,也的確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當然,正所謂「牆內開花牆外香」,近年來海外所掀起的「春節熱潮」,卻十分令人鼓舞。僅以今年春節為例,包括美國、歐洲、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東南亞等世界多國領袖和社會名流,都紛紛給所在國以及世界各地華人拜年,恭賀我們丁酉雞年新春大吉大利。

  在美國,紐約帝國大廈已連續多年為中國春節點燈;在英國,春節遊行慶祝活動成為「倫敦中國周」的壓軸節目;在法國,逛巴黎中國城以體驗一把「中國春節」漸成時尚;在加拿大,當地「洋人」積極參與華僑華人所舉辦的春節文藝晚會;在澳大利亞,雪梨市舉辦「龍舟競賽」作為中國春節慶典活動的壓軸大戲;在南美,巴西裡約熱內盧科爾科瓦多山基督像以「春節裝」辭舊迎新;在非洲,衣索比亞阿迪斯阿貝巴國際機場的春節裝飾隨處可見……

  筆者所旅居的南洋,農曆新年更是熱鬧非凡,張燈結彩、炮竹煙火、舞龍舞獅、祭祖祈福,一樣都不差,甚至更有傳統韻味。和中國類似,春節在東北亞的朝鮮、韓國,以及東南亞的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都是最重要的全國性法定假日之一。目前,全球共有十幾個國家將農曆春節定為本國法定假日,可見春節已不再單單屬於中國和亞洲,而正逐漸成為全世界人民共同歡慶的重要節日。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各種傳統節日如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更是其中的瑰寶。因為它們是由中華民族世代情感、願望、信仰、倫理、禮儀等長期積澱凝聚而成的智慧結晶,是構成中華文化的基本框架,也是凝聚中華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

  這絕不是一種空洞的說教,而是一種真真切切的情感,筆者作為海外遊子對此有著深刻地體會。不論身在他鄉何地,但凡重要中華傳統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思都會油然而生,因為「流在心裡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就算生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

  時下各類「精神食糧」琳琅滿目,平日就垂手而得,因此我們看春晚,其實不是在欣賞節目,而是在體會一種情愫,一種與十幾億中華同胞「天涯共此時」的團聚親情。在我們海外遊子看來,它仍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年夜飯」和最溫暖的故土記憶。

  今年春晚的東西南北四大分會場,展示了神州大江南北的秀麗風光和多彩人文,很好地營造了一種舉國大聯歡的氛圍。未來如果有機會,春晚可以嘗試設立海外分會場,那必將稱得上是真正的普天同慶。

  如今,我們正憧憬並推動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文化復興不僅是其中應有之義,甚至是最重要的願景之一。中國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對於尊重、珍視、傳承和弘揚那些作為中華文明「精、氣、神」最重要載體的傳統節日,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自然是責無旁貸,理應身先士卒。

相關焦點

  • 傳統節日又該何去何從?中華不衰!
    「洋節」的盛行已不在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些國外節日,如情人節、聖誕節,在國內的流行程度甚至都超過了國外,反觀中華千年歷史中所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到如今似乎只變成了一個放假的理由,傳統節日氣息匱乏,多少人都在感慨,年味變得越來越淡了。今天,聖誕節,你參與到這全球的狂歡中去了嗎?「洋節」該不該被抵制,傳統節日又該何去何從?
  • 端午:傳統節日讓遙遠的記憶更鮮活
    當傳統節日被賦予了人文情懷,便如同黃鐘大呂,哪怕穿越歷史長河,也能在現代人心中激蕩迴響,凝聚中華兒女的民族力量。與時俱進 傳統節日彰顯時代創新力傳統節日流傳至今,足見其生命力之頑強,但日月輪轉,傳統節日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也有波瀾。
  • 甘晨力:中國傳統節日傳承厚重中華文化底蘊
    本網12月3日訊 近日伴隨冬意而來的還有日漸濃厚的西方節日,聖誕節的歡樂氣氛,我國民眾特別是年輕人已經開始為之雀躍。新慧集團(New Wisdom Holdings Limited)董事會主席甘晨力先生寄語年輕一輩,在現今中西節日文化合璧的潮流下,忙著歡度「洋節」的同時也不要遺忘中國傳統節日,以及背後的文化意義。
  • 漫話中國傳統節日食品
    傳統節日,作為一個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澱的產物,自誕生起便成為民族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體現著中華文明的特點。除了發揮傳承、傳播中華文明的作用外,傳統節日也成為維繫華人世界的文化紐帶。
  • 三年級同步作文《中華傳統節日》,細講題目、開頭結尾、具體思路
    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作文《中華傳統節日》細緻講解。今天的內容包括「寫作範圍」、「作文題目」、「作文開頭」、「具體思路」、「作文結尾」、「作文分段」。孩子們對傳統節日有很大的誤解,他們認為「中華傳統節日」等同於「中國節日」,於是部分孩子們會寫關於元旦、國慶節的作文。我們先來說一說什麼是中華傳統節日。中華傳統節日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具有一定意義的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 挖掘節日文化內涵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各地開展傳統文化活動...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題:挖掘節日文化內涵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各地開展傳統文化活動慶中秋新華社記者「媽媽,他們在幹什麼?」「燒太平窯呀,這是我們家鄉的傳統習俗。」農曆八月十五燒「太平窯」,是景德鎮多年來的中秋傳統習俗,意在祈求未來平安幸福。中秋節前後,全國各地開展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活動,挖掘展示節日文化內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和傳承。9日晚,一場「『越』夜『月』魅力」的夜遊中秋活動在廣州越秀區南粵先賢館拉開帷幕。
  •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紀錄片《佳節》正式開播
    包粽子、划龍舟、吃餃子、掛燈籠……每個關於傳統佳節的習俗,都是在廣袤而古老中華大地上生活的人們的共同記憶。這檔聚焦中國最具代表性傳統節日的紀錄片,展示了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創新,生動勾勒和描繪了「中國人」精神與「中國心「的歸屬,帶領全世界觀眾一起感受中國文化跳動的脈搏、重溫佳節裡最炙熱的感情牽絆與充滿自豪的文化歸屬。
  • 傳統習俗被冷落,小學生錯將「洋節」當作傳統節日交作業
    這篇課文是讓二年級的小學生了解中華傳統節日的由來和習俗,通過對節日的回憶感受傳統節日的特點,進而激發熱愛中華傳統文化情感的一篇課文。課文不論是內容結構,還是思想感情都非常地好。然而老師們在講這篇課文時候,卻有太大地無奈。
  • 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苗族傳統節日介紹
    苗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與風俗習慣,有的傳統節日與漢族不同,那麼你知道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嗎?主要有哪些呢?  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苗族民間的傳統節日較多,主要有苗年、龍船節、四月八、吃新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
  • 讓傳統節日「活」起來---中國文明網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過年才能吃上一頓餃子,到每天都吃得比過去春節還好,不少人感覺傳統節日的氣氛不如過去濃厚了,這固然因為邊際效益遞減,也說明我們對物質和文化生活的期待值更高了。同時,隨著文化自信日益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無論從物質和文化消費,還是從身份認同的角度出發,過好傳統節日的呼聲都越來越高。
  • 兩委員聚焦傳統節日:依託孟母教子故事,設立中華母親節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孟母三遷」的故事廣為流傳,其內涵是宣揚優良家風。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副院長王學典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不約而同提出要以「孟母精神」為內核,設立中華母親節。
  • 全國政協常委王學典:打造中華傳統節日體系 重建東方倫理型生活方式
    (兩會聲音)全國政協常委王學典:打造中華傳統節日體系 重建東方倫理型生活方式  中新網濟南5月15日電 (趙曉)用孔子誕辰日重新定位教師節,將孟子誕辰日設為中華母親節,以七夕節替代西方情人節……全國政協常委、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學典近日在接受中新網專訪時說,他將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建議,打造中華傳統節日體系,重建東方倫理型生活方式
  • 節日篇:中華傳統節日(一)
    貼    春    聯鄭培源 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但我對春節情有獨鍾,因為春節意味著春天即將來臨,萬象更新。春節和其他節日一樣,有很多習俗,比如放煙花、放鞭炮、貼春聯……今年的春節對我來說也很特別,這是我第一次在梅州外婆家過春節,而且我還學會了貼春聯。除夕當天,我們都起得很早,大人們忙忙碌碌的,我和弟弟妹妹們在院子裡玩。
  • 中西鬼節待遇不同:傳統節日能再火起來嗎?
    11月1日是萬聖節,被稱為西方的鬼節,近年來在中國的城市中逐漸流行且越來越火,各路商家也推波助瀾,提前很多天就打出了萬聖節的旗號,戴著鬼臉面具的模特林立於商場之類,各種萬聖節貼圖、海報,南瓜燈、鬼怪玩具等充斥大街小巷,節日尚未到來,氣氛早已炒熱,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  萬聖節後第2天的11月3日,正逢農曆十月初一,是中國傳統的四大鬼節之一的寒衣節。
  • 韓國:不遺餘力保護傳統節日文化
    原標題:韓國:不遺餘力保護傳統節日文化  原標題:韓國:不遺餘力保護傳統節日文化   韓國自古即為民俗禮儀之邦,節日眾多,其中盛大隆重的傳統節日更是深深體現韓國人民對傳統的重視。20世紀90年代末,韓國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從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視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振興。
  • 參考日曆 | 這個中國的傳統節日已經風行世界
    (新華社)而自從多倫多、溫哥華首次舉辦龍舟競渡以來,加拿大人便對這項運動著迷起來。很快其他城市也紛紛效仿,各自組隊輪番舉辦自己的龍舟競渡。不知不覺中,這個不折不扣的「舶來」活動已成為加拿大各城市夏季最風靡的全民運動。不僅在美洲,龍舟運動在歐洲也相當流行。
  • 又是一年清明時,中華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氣點:鬥指乙,太陽黃經為15°,於公曆4月04-06日交節,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曆4月5日前後。
  • 2020年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
    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另外,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民俗節日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
  • 王者榮耀攜手中華書局推「榮耀中國節-節歷」 煥新傳統節日文化
    12月20日,中華書局與騰訊《王者榮耀》在北京隆福文化中心召開新文創合作發布會,共同宣布推出文創產品「榮耀中國節-節歷」,以年輕人青睞有加、更易接受的數位化方式,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2020年,《王者榮耀》以遊戲文化為觸點,將數字科技與節日文化深度融合,適應時代變化煥新傳統節日記憶,推出」榮耀中國節」系列文創活動。
  • 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華傳統節日》,習作的兩個內容和作文素材
    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有習作練習,關於中華傳統節日,可以寫過節的過程,也可以寫節日中的一件事。近年來,儀式感這個詞很流行,尤其對節日的儀式感。現在,國家對一些傳統節日像端午節都給了假期,也是希望中國人珍愛我們傳統文化,我們確實該好好地紀念每個節日,而寫一篇作文也是對傳統節日最好的紀念方式之一。在寫這類作文的時候,自然少不了素材的搜集和整理,然後確定選題並寫下來。素材這一塊,相信在集體授課的時候,老師一定會布置搜集整理的任務,所以我就簡單搜集一些附在後面。孩子們可以多搜集一些,用思維導圖整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