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出發,伴你回家。
這裡是錢塘夜聽第八十期,
每周五晚上八點,
鮮活的思想、好聽的故事如約而至!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人類自信的源頭,是推動歷史前進的不竭動力。在古代,錢塘江流域書院林立,群賢畢至,源遠流長。明清之際更為盛行,西湖書院、萬松書院、富春書院、釣臺書院、石峽書院等都名揚一方,造福當地百姓。今天就要帶大家走進江浙一帶頗具影響力的知名書院——萬松書院。
萬松書院位於西湖南緣鳳凰山萬松嶺,曾名太和書院、敷文書院,始建於明弘治十一年,是明清時杭州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最廣的文人匯集之地。明代王陽明、清代齊召南等大學者曾在此講學,&34;袁枚也曾在此就讀。清代康熙、乾隆兩帝南巡時,分別賜額&34;、&34;。
萬松書院之所以被大眾所熟知,還跟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有關。傳說,浙江上虞祝員外之女祝英臺,女扮男裝到杭州讀書。途中偶遇會稽書生梁山伯,兩人一見如故,而後又在杭州萬松書院同窗共讀三年有餘。求學期間,兩人在學業上互相幫助,在生活上相互照應,結下了很深的情誼。
山伯生性憨直,始終未察覺英臺為女兒身;英臺卻早已芳心暗許。三年後,祝父催英臺回家。在離別的「十八相送」途中,英臺一次次借景喻情,向山伯暗示自己為女子,但山伯依然懵然不解,後經師母點破才恍然大悟。山伯興衝衝趕往祝家求婚。但祝父已將英臺許配給上虞太守之子馬文才了。山伯因悲憤,回家不久就鬱悶而逝了。
英臺聽聞後,結婚當日趕到山伯的墓前哭祭,突然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在狂風暴雨中,墳墓突然裂開。英臺縱身躍入,墓包徐徐合攏。隨後,風雨停息,陽光燦爛,山伯、英臺化作一對彩蝶飛舞而出,他們的愛情在歷經風雨過後獲得了自由和再生。
千百年來,《梁祝》故事經過了歷代作家和民眾的不斷修改和再創造,而最早將「梁祝」故事與萬松書院結上關係的是寓居於杭州的著名劇作家李漁,他在筆記小說《同窗記》中處處突現出鮮明的杭州地域特色,把書院、山川、草橋、長亭等都編織在故事之中,增添了故事的說服力和渲染力。美麗的傳說使肅穆的書院有了人情的溫馨,著名的學府更使虛無的故事有了真實的背景,萬松書院也因此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梁祝書院」。
1999年起,在熱心於杭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各界人士的呼籲下,杭州市政府決定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在遺址上按明式舊制重建萬松書院。重建後的萬松書院設置了一明一暗、一實一虛兩條文化主線:明為「明清知名學府」,暗為「梁祝愛情之地」;中軸線上以古代書院的布局為實景,石林中依自然地勢巧妙點綴與「梁祝十八相送」有關的場景為虛景。
為了使這兩個文化主題得以進一步弘揚,自2002年10月開放以來,萬松書院藉助社會各界的力量,努力做好「成人」、「成家」這兩篇文章。所謂「成人」,即學習中國傳統的儒學文化,以書院為學習場所,從古聖先賢的經典著作中學習做人的準則,延伸產物為「萬松講堂」。所謂「成家」,即是從「梁祝」愛情故事中派生出來的找尋意中人,成家立業的意思,延伸產物為「萬松書院相親會」。
在兩個延伸產物的推動下,幾近荒圮的萬松書院終又重現了500年前「孔子名校」的風採,成為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卓越代表。
本節目與浙江省社科聯、江幹區委宣傳部合作,並在浙江省社科聯和江幹區社科聯官方微信公眾號同步播出。西湖之聲FM105.4每周五晚10:00播出,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