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四世同堂》:不得不讀的經典

2021-01-09 語文教師沐陽

《四世同堂》在1944年初動筆,年底開始在報紙上連載。第一部叫《惶惑》,第二部叫《偷生》,1946年底完成,第三部《饑荒》是老舍於1948年在美國期間寫成的。

胡同居民從戰爭能不能打起來的惶惑,到戰爭中忍辱偷生,再到饑荒中只能吃「共和面」,食不果腹、走投無路的居民開始想各種辦法求生存,結合戰爭形勢和時局的變化,作品的基本敘事順序清晰明了。

小說的第一部取名《惶惑》,寫的就是七七事變後小胡同居民對日本人的軍事侵略產生的惶恐與困惑。

整部小說的開場就是老舍一個刻意的安排,一句「祁老太爺什麼也不怕,只怕慶不了八十大壽」,暗示出祁老太爺擔心的事情即將變為現實,很自然地引出產生變故的原因——戰爭。

祁老太爺親眼看見過八國聯軍對北京菜,就是天塌下來,祁家也會抵抗的。當兒子從店鋪裡回家來,祁老太爺聽到兒子說「時局不大好」、「人心很不安」,便馬上讓長孫媳婦用裝滿石頭的破缸頂住了街門,並向全家人作岀了盲目樂觀的判斷——「不出三天,事情便會平定。」

老舍借祁老太爺之口,道岀了他對抗日戰爭的完美設想。然而,事情並沒有朝著祁老太爺預言的方向發展,在小說第四節就傳來「北平陷落」的消息,這讓全國人的心在大熱天都涼了!但這只是故事的開端,日本人並沒有佔領了盧溝橋的石獅子就罷手,而是開始了更大範圍、更大規模的侵略,全城戰火持續不斷。

北平的城門關上了,城裡的岀不去,城外的也進不來,城裡的機關、學校、商店、公司等全部停閉,人們失去了掙錢的工作,家裡的書被燒了,從市場上也買不到吃的、穿的、用的,冬天還沒有煤,更不用說逢年過節的一些小玩意兒了,生活水平急轉直下。

同時,保定陷落、太原失陷、上海戰敗、南京失守、廣州陷落……一個個戰敗的消息相繼傳來,希望一點點破滅,「三個月必定災消難滿」的預言失靈了。

此時的北平已不是北平人賴以生存的地方,也不是北平人值得驕傲的寶地了,它像「一隻失去舵的孤舟,在野水上飄蕩」,而這孤舟上的北平人更是身不由己,自身難保,「誰都想作一點有益的事情,而誰的力量也不夠拯救他自己的」,整個北平進入了「惶惑」狀態,在日本人的槍炮聲中艱難度日、忍辱偷生。

時局日漸緊張,天底下最愛和平的北平人尤其害怕戰爭,對時下難以把握的戰局更感到了困惑,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愛好但同樣愛國的北平人心中有著一團苦悶的霧氣散不開,他們每一個人都不知道「如何是好」、「怎樣才好」,老舍對此進行了全面剖析。

第二部《偷生》開頭寫溫暖的春天來到北平,卻沒有給北平帶來溫暖的消息,「一切都有了生意,只有北平的人還凍結在冰裡」。

從小順兒和妞子兩個孩子的眼裡,我們看到了許多細小的變化:媽媽變得非常吝嗇,爸爸也很奇怪,爺爺每次回來都不記得給他們帶吃食,連他倆的「救主」老太爺也仿佛變了樣子。

孩子只看到變化,卻不明白大人們為什麼變了。其實,孩子不明白的,大人也依舊困惑。

但是,所有愛好和平的北平人都甘願做順民也不去從軍抗戰,他們寧願在日寇的鐵蹄下忍辱偷生,用日本人印的紙幣,買日本製造的廣播收音機,聽日本人的電臺消息,讀被日本人更換了的課本,上繳日本人需要的鐵,和日本人做鄰居。

住在小羊圈的日本人,他們租住的家正是進過他們日本人的監獄、受盡日本人酷刑的詩人錢黙吟的家,這對愛好和平的北平人是莫大的諷刺。

胡同裡有正義感的居民都對此反感、厭惡,但他們表現出來就是不打招呼、不來往。

愛好和平是對的,但「愛和平的人而沒有勇敢,和平便變成屈辱,保身便變為偷生」。

在日本人的槍炮下,北平人的「經驗,才力,規矩,計劃,都絲毫沒了用處」。即使伴隨著杏花開了傳來「臺兒莊大捷」的消息,也沒有避免「天下第一字號的老實人」常二爺的屈死、本分善良的掌柜祁天佑的慘死、誤投羅網的拉車夫小崔的冤死。

即使無辜死了這麼多愛和平的北平人,他們還是不能明白——和平是要靠積極的行動來爭取的,忍辱偷生只能換來一時安定,命運掌握在敵人手裡,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沒了。

老舍大量的篇幅描寫了因為北平人甘願做順民也逃不過的麻煩與噩運,企圖讓每個北平人都能醒悟,站起來反抗。一個手無寸鐵、飽讀詩書的詩人,忍著身心的痛苦不斷反抗,越挫越勇。

這正是老舍想要表現的一個愛好和平的北平人在戰爭時期應有的行為。知識分子瑞宣一直處於「個人、家庭、民族」的三重矛盾中,愛國卻又被家庭困住,偷生也難逃入獄。

瑞宣自以為是的個人想法都是狹隘的、錯誤的。借著幸運地從獄中完好走出來的瑞宣的口,老舍告訴北平人:「國土被人家拿去,人性命也就交給人家掌管,誰活誰死都由人家安排」,「偷生恰好是慘死的原因。

在戰爭中偷生也需要源源不斷的食物供給,才能保證身體的正常運作。但是,無法避免的饑荒又為愛和平的北平人製造了一個大難題。在第三部《饑荒》中,戰爭一直持續著,三五年間北平「失去了它最好的工人與生產,而只得到饑荒」。

一向靠著城外供給糧食蔬菜的北平城裡,如今連麵粉也買不到。沒有麵粉,點心鋪停了爐,賣燒餅的、賣粥的、賣燙麵餃的、賣餛飩的也都歇了工,炮火中的白面比海參魚翅還珍貴難得。

日本人在北平一直施行所謂的「德政」,物價沒有漲,但是北平人即使有錢也買不到白米白面,而只能吃日本人配給的「共和面」——「三四十種貓不聞狗不舔的廢物混合成的東西」,食不果腹,與太平年月的豐衣足食形成巨大反差。

物極必反,窮則思變。「人到了挨餓的時候就會拼命的」,反正都是一死,胡同的居民都在饑荒的黑影裡尋找出路,以祁瑞宣為代表的北平人開始反思、修正自己的行為,用積極的行動來反抗侵略,保衛家園,他們在饑荒中積極爭取勝利。

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戰況有所轉折,老舍向我們講述著日本人的「朋友們」落魄了——冠曉荷沒飯吃了,瑞豐、大赤包、藍東陽這些為日本人服務的「好人」也只有死路一條,一步步走向失敗和毀滅的深淵。

他們的日本人鄰居也因為男丁戰死沙場而只剩下孤兒寡母,而有著強烈國家意識的愛國者們不斷覺醒,舍小家,顧大家,以他們的良知、風骨和對國家的赤誠之心投入到反抗侵略的戰爭中,逐步成長為可以獨當一面的抗日鬥士。在饑荒中,小羊圈最終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祁瑞宣是小羊圈胡同裡傳統的四世同堂大家庭祁家的長孫,同時接受了傳統的儒家教育和西方的新式教育,對中國與西方的文藝都有相當的認識,面對日本對中國發起的戰爭有著飽滿的抗爭精神,認為抗戰是中國的唯一的希望。

北平淪陷,讓瑞宣清醒地認識到北平已經不是寶地,只有出去才能有活路,而他卻被傳統的家族倫理觀念束縛,又礙於自己的長孫身份,只能鼓勵、支持思想進步的三弟瑞全走出北平為國盡忠,而自己留在家中盡孝。

在家裡不出門也受到日本人欺負,去學校從神父臉上看到的「崇拜勝利」的人類劣根性,瑞宣忍受不了這些恥辱,毅然辭去了天主教堂補習學校的中文課;又因忍受不了親眼看青年變成奴隸,辭去了市立中學的教職。

然而,為了掙錢養家,瑞宣去了英國領事館工作。他自責自己為了逃避責任而去幫外國人作事,在國家最需要他的時候做了最對不起國家的事。

戰敗的消息連續傳來,瑞宣對南京政府的信心一再受到打擊,對冠曉荷、大赤包等人一味的媚外求榮感到不恥,對二弟瑞豐無原則的阿諛巴結感到無聊,而他自己卻永遠不敢去抵抗敵人,永遠不敢決定什麼,覺得只有盡力去幫助別人,或者可以減輕憂慮和不抵抗的罪過。

瑞宣欽佩錢默吟能從一個詩人變成抗日的戰士,也佩服像劉師傅的太太——一個不識字的農村婦女那樣的勇敢;每逢聽到像胡阿毛、八百壯士一類的英雄們的可歌可泣的故事,瑞宣就感到興奮,感到「國家」的存在,而他就更瞧不起自己,恨自己沒出息,卻又一次一次地像阿Q一樣原諒了自己,忍辱偷生,祈求自己能夠有能力保全家人。

沒有任何罪過的瑞宣被捕後,他感到了後悔,悔不該為了祖父、父母、妻兒而不肯離開北平去參加抗戰;在監獄的幾日也讓瑞宣看清了日本人必然失敗的事實,看清了自己個人的命運是和國家緊緊連在一起的。

親眼目睹父親、常二爺、小崔等身邊這些沒有罪過的親人朋友們無辜慘死,瑞宣終於醒悟,也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自己不肯離開北平,是為了家中老幼的安全與生活,可是,有什麼用呢?他的盤算——不去救國,而只求養家——通體弄錯了!

小文夫婦的氣節和尤桐芳的自我犧牲,更加刺激了瑞宣。英國府查封,瑞宣失業了,他聽從三弟的建議做了一個「明知冒險還敢給學生們打氣的教員」,找到了自己在戰爭中的地位。

瑞宣和白巡長合作,一個當編輯,報導勝利的消息、撰寫對將來的展望,一個跑腿,每天把稿件送出城,最終迎來了日本的投降,中國的勝利。

瑞宣的矛盾是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所面臨的共同矛盾,只有解決好這個主要矛盾,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才能取得抗戰的勝利,這就暗示了瑞宣轉變的必然性。只有思想轉變為實際行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以實際行動反抗日本人的侵略,才能迎來抗日戰爭的勝利。

戰爭局勢的發展變化是小說敘事的主要依據。整部小說是在一個非常明確的時間——「七七抗戰那一年」開始的,盧溝橋上的炮聲拉開了日本人全面侵華的序幕。

「八一三」上海的炮聲雖然暫時把久壓在北平人頭上的黑雲給掀開了,卻沒有讓陷落的平津翻身,西長安街新民報社樓上升起的「慶祝保定陷落」的大白氣球,赤裸裸地刺著北平人的眼。

各線的戰事消息也都不大好,很快,「太原失陷」的消息再次衝擊著人們已經有些絕望的心靈,但北平人還對上海抱定了非勝不可的信心,他們祈求得到上海勝利的消息,上海是他們的一大半希望,只有上海勝利能醫救他們的亡國病。

上海擁有調整過的新軍,又無險可守,可是上海失利了!不日,南京陷落,連連失利的消息讓北平人惶惑不安,但每個中國人都清楚地明白,繼續抗戰才是中國唯一的希望。臺兒莊大捷的消息,使得北平人渴求勝利的信念變成一種信仰。

但是瘋狂的日本人並沒有讓中國的勝利持續,他們的瘋狂使得廣州陷落,中國軍隊從武漢後撤。

其實,日本人並不要廣州與武漢,他們只要華北,他們願意極快地結束這場戰爭,以武力奪取華北後,用漢奸們施行文治,穩穩地控制土地與人民,在華北享受勝利的果實。

這樣的消息讓漢奸們高興,他們願意幫助日本人加緊控制華北,用華北的資源、糧草繼續侵華,只要華北是日本人的,也就是他們的。

但是,日本人和漢奸們都把事情想得過於簡單,並不是每一個中國人都願意做漢奸的,「在亂世,每一個國民的頭一件任務是犧牲自己,抵抗敵人」。

有覺悟的愛國者從日本人入侵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努力反抗侵略,日本人的「速勝論」也因此破產,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爭拖了一年多,再也看不出一點速決的希望。

在這樣的形勢下,北平人的生活狀態進一步惡化,想在日本人和漢奸的控制下活著想法變得日漸奢侈,愛和平的北平人也開始積極尋找求生之道。

小文夫婦、尤桐芳這幾個普通人的「英雄事跡」讓小羊圈的居民的眼睛發了光,心裡樂開了花,甚至想開一個慶祝會;長沙打了勝仗,雖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卻足以成為北平人心中狂喜的理由。

只要有反抗,勝利的希望就存在。有了希望,時間在炮火中也過得快了起來,很快又到了「七七」紀念日,惡魔般的日本人在慶祝之後又發動了珍珠港事件,美國海軍全體覆沒,日本人成為了「人類之王」,學生們又得出來為「人類之王」慶祝勝利。

「人類之王」的狂妄註定他們不可能成為常勝將軍,終於,北平的春風送來了「美國空軍轟炸了日本本土」的好消息,局勢向著好的方向轉變。

北平的皇軍成了一群破衣爛衫的人,直到夜裡才敢出來,「徵服者和被徵服者都過的是窮鬼的日子」。

日本的一個盟友義大利投降後,日本皇家海軍也從太平洋上一點一點往後撤;他的另一個盟友德國無條件投降後,日本就成了孤軍作戰,卻仍然表示要作戰到底,絕不屈服。

而美國的原子彈卻讓倔強的日本不得不屈服,北平人在饑荒中聽到了最振奮人心的消息——日本無條件投降,北平的惡夢終於結束了。

藉助抗日戰爭的戰況,老舍把八年來戰爭的起始、推進和結果,戰爭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各人物的行為都講了出來,敘事時。

他不僅注重對事實的把握,更重視與事實相關的人格、心理描繪,積,極探討北平人在不斷變化的時局中如何建立自己適當的生存方式和愛國情懷。

祁老太爺的壽辰也是貫穿全文的一個重要時間線索。整篇小說的開頭一句便是,「祁老太爺什麼都不怕,只怕慶不了八十大壽」電。

自然地,老太爺的壽辰就成了,故事發生、發展的一個原點坐標;而在結尾,祁家組織街坊們熱熱鬧鬧地慶祝抗戰,的勝利,瑞宣又告訴爺爺,「等您慶九十大壽的時候,比這還得熱鬧呢」。

首尾相應,十年時間倏忽而過。在這十年間,祁老太爺沒有真正地過一次生日,與太平年,間的景象有天壤之別。祁老太爺的生日是八月十三,正值北平之秋,又與中國的傳,統節日一中秋佳節僅兩天之隔,過中秋節也包括著給老太爺賀壽,這樣一個祁家,上下非常重視的大日子,正是老舍所推崇的「有價值的時間」。

祁瑞宣的妻子韻梅是祁家的長孫媳婦,在這個歷史的變革時期,識字不多的她顯然是個舊派的封建社會女性。

她與祁瑞宣的婚姻還是父母包辦的,而接受了新潮思想的祁瑞宣並不喜歡這個父母之命娶來的女人。但是,受多少年封建道德思想影響的韻梅並不因為丈夫的不喜愛而有所抱怨,而是盡職盡責地做好一個長孫媳婦在家中的各種角色。

她孝敬公婆,盡心盡力地侍奉他們;她懂得怎樣教育孩子,她調教出來的孩子個個都是好樣的;她全心全意地愛著自己的丈夫,並不計較丈夫給予她多少。

她儘量避免與丈夫發生正面的衝突,不將那些不和諧的因素表現出來,她妥善處理好妯娌之間的關係,對小叔也是儘量忍讓和友善,

相關焦點

  • 讀完這部百萬字小說,我才明白老舍先生,為什麼被稱為人民藝術家
    | 小羊圈胡同的人們一如果不是因為疫情,《四世同堂》小說的音頻版,我肯定可以花更少的時間聽完。今年1月初,我開始聽艾寶良老師演播的《四世同堂》。每天走路的時間超過一個小時,用來聽這部長篇小說也不覺遙遙無期,因為老舍先生小說寫得好,艾老師演播起老北京故事的聲音也尤其耐聽。
  • 老舍:與佛文化的一世情緣
    因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宗月大師」的佛心高照,就不會有老舍讀書的機會,老舍也就不會有後來所具有的文化知識。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是「佛心」改變了老舍的人生。其次,是「宗月大師」樂於助人的佛家精神品格深深地影響了老舍,形成了老舍一生中好善樂施、同情窮人的品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老舍在自己的一生中常常是以「宗月大師」的向善、助人做為自己學習和效法榜樣的。
  • 「尋找寶藏聲音」計劃開啟 為張愛玲、渡邊純一、老舍尋找聲音代言人
    工人日報客戶端3月25日電 為最經典的作品,尋找最驚豔的聲音。3月25日,喜馬拉雅發起「尋找寶藏聲音」計劃,該計劃將通過海選的方式尋找最適合演繹張愛玲、渡邊純一、老舍作品的聲音,最終入選者將參與錄製三位作家的經典作品。
  • 邋遢造句和解釋_邋遢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老舍《四世同堂》:「他不大好乾淨,可是那都因為他沒有結婚,他若是有個太太招呼著他,他必定不能再那麼邋遢了。」] 邋遢參考例句: 1、他向來不修邊幅,穿得邋裡邋遢的。 2、這個人邋遢得不成樣子。
  • 暴發造句和解釋_暴發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老舍《四世同堂》:「他知道,家道暴發,遠不如慢慢的平穩的發展;暴發是要傷元氣的!」] 暴發在教材中的例句: 1、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斷。每年汛期,山洪暴發,溪水猛漲。
  • 老舍與「鐵公雞」的故事
    1935年,老舍已離開齊魯大學,來到青島國立山東大學任教。一天,他約好友蕭滌非和趙少侯教授,到外面飯館吃飯。蕭滌非順手帶了一隻友人剛從聊城寄來的燻雞。這種燻雞是聊城的特產,系在加工好的扒雞腹內裝入丁香、八角、桂皮、茴香等藥材,放在鋸末煙火上燻制而成。
  • 老舍聽完這個段子說:相聲是非改革不可了
    ▌李濱聲口述 王曉寧整理中國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代表作有《駱駝祥子》《茶館》《龍鬚溝》《四世同堂》《正紅旗下》等 新華社圖相聲始於清末,經民國初年至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首先是電臺播放的商業廣告常由相聲演員來播音並加或長或短的「包袱」以達到更佳效果。如播「滴耳油」(藥)的廣告或提到「山水堂」在隆福寺街時,便聯繫上傳統相聲「廟油子」。
  • 難為造句和解釋_難為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老舍《四世同堂》:「長順,難為你!好孩子!」] 難為在教材中的例句: 1、媽媽問他:「怎麼回來啦?」小馬難為情地說:「一條河擋住了去路,我……我過不去。」
  • 富貴造句和解釋_富貴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老舍《四世同堂》:「他不求顯達,不求富貴,書並不是他的幹祿的工具。」]指有財有勢的人。[曹禺《北京人》:「我是個富貴脾氣丫頭命!」]富貴參考例句:1、富貴之家,祿位重疊;猶在實本,其本必傷。2、這些來自山東的商人都希望自己能長命富貴。3、賀喜的人紛紛祝願小少爺長命富貴。4、如果你能先知三日,必定富貴十年。
  • 保守造句和解釋_保守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老舍《四世同堂》:「他很謹慎的保守他的出身的秘密。」]特指維持舊狀態,不求改變或改進。[梁斌《紅旗譜》:「人,一上了年紀,就愛固執己見,偏重保守了!」]保守參考例句:1、寧可在嘗試中失敗,也不在保守中成功。2、以保守秘密為榮,以洩露秘密為恥。3、保密工作你我他,保守秘密靠大家。4、他的作風比較保守,所以不會參加這種舞會。
  • 讀《北京話語彙》,品讀北京話所帶來的文字意韻魅力
    文:讀閱評說滿族文學與文化研究家、老舍研究家關紀新先生曾評價老舍先生說:(老舍)將北京話的內在美感通盤地準確地把握住,再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這樣的超凡之功,才成了中國現代作家中運用北京大白話寫作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 張雨綺這個名字到底應該怎麼讀?
    有人說,名隨主人,他們怎麼讀,我們就應該怎麼讀。這種論調很有市場,但顯然經不起推敲。如果這種論調成立,豈非誰都可以隨便讀自己的名字並強迫他人也這麼讀?如果人人這樣,字詞的讀音規則豈不形同虛設?在娛樂界,名字被讀錯的,也不是張雨綺一個人。臺灣地區歌手張韶涵,這個韶怎麼讀?事實上,韶,只有一個讀音,即shao二聲!
  • 往事|老舍、胡絜青的藏畫與捐贈:最愛白石,也愛古代
    中國美術館春節前開幕的「向捐贈者致敬——中國美術館藏捐贈作品展」(目前因疫情原因閉館),作為向捐贈者的致敬,老舍、胡絜青夫婦的9件捐贈藏品再現中國美術館。老舍、胡絜青夫婦收藏畫與捐贈有哪些往事?老舍、胡絜青在一起賞畫老舍先生是我國傑出的文學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他對繪畫也有自己的美學追求。
  • 讀誦經典開智益大論
    這些都算是廣義的經典,都值得我們優先讀誦、精勤研習。(7)其他經典:梵文經典、巴利文經典、日文經典、古希臘文經典、拉丁文經典、德文經典等。3.讀誦經典有何益?讀誦經典,利於通曉哲理、豐富知識、學好語文,利於開智養德、調心養身、導行得樂。讀誦經典,可以增強注意力、感知力、記憶力,可以增強思維力、演講力、寫作力。讀誦經典,甚至可以使一些人過目不忘、博古通今、出口成章、下筆成文。
  • 老舍的大姐:大字不識的女人,在婆家受盡委屈,卻支撐著整個家
    《正紅旗》中老舍的那位大姐:一個大字不識的旗人姑娘。老舍說她「眉清目秀、小長臉,尖尖的下頜像個白蓮花瓣似的。不管是穿上大紅緞子的氅衣,還是藍布旗袍,不管是梳著兩把頭,還是挽著旗髻,她總是那麼的俏皮利落,令人心曠神怡。」
  • 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書法作品真跡欣賞,湛結遒勁,珠圓玉潤
    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書法作品真跡欣賞:書者介紹:老舍 :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本名舒慶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筆名老舍,滿族正紅旗人,本名舒慶春,生於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 讓老舍先生念念不忘的一隻「鐵公雞」--山東聊城魏氏燻雞
    聊城魏氏燻雞,是山東聊城著名的地方小吃,被老舍先生譽為「聊城鐵公雞」的魏氏燻雞,是北關魏永泰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創製,迄今已有180餘年的歷史。當時聊城緊靠運河,交通便利,商賈雲集。「鐵公雞」,是老舍先生對山東聊城魏氏燻雞稱呼。 這事要說到1935年。著名教授肖滌非在青島收到一位在聊城任教的朋友寄來的包裹,打開來一看是4隻做熟了的整雞,然而,黑乎乎、瘦骨嶙峋,而且乾巴巴的,怪不起眼。當時天氣已熱,這些熟雞在郵寄途中又捂了多天,卻沒有變味。一天,老舍先生邀肖教授下館子小酌,肖教授就把雞帶去交給堂倌切開裝盤。
  • 老舍《抱孫》閱讀練習及答案
    (摘編自老舍《抱孫》寫於1938年,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段中,王老太太將抱孫願望的屢次落空歸結於「命該如此」,這既表現了她想抱孫而不得的無奈,也為她在產子風波中的行為、態度做出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