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幹不說,先幹後說,幹好了再說。」是我踏入扶貧路一直踐行的座右銘。
我叫劉倩,現任職貴州省印江自治縣總工會黨組成員、副主席。2017年,我成為了印江自治縣纏溪鎮土坪村的一名幫扶幹部。
土坪村位於纏溪鎮東南面,距集鎮14千米,平均海拔850米,距印江縣城42千米。全村共有8個村民組,屬二類貧困村。該村集體經濟薄弱,基礎設施落後,村民多半依靠傳統的種養殖業維持生計。2014年以來,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3戶247人,2018年成功摘掉「貧困帽」,2019年底全部脫貧。
一到土坪村,我就迅速調整心態、進入角色,聚焦全村脫貧攻堅工作,及時認領了我包保的5戶貧困戶。其中1戶是土坪村水塘溝組的「五保戶」楊澤華,村裡無人不知曉,每月領著760元的五保金,過著我行我素的生活。鄰居村民、村組黨員、幹部對他提出好建議,他總是置之不理,一意孤行,村裡人稱他——「第一犟人」。
楊澤華居住的是一座危房,家裡環境衛生差、條件簡陋,如遇惡劣天氣還會有房屋坍塌的危險,這成了村委會和幫扶幹部們的心頭大患,可楊澤華總是不聽大家的勸解,執意要居住在破舊的房屋裡,找他,他也不理人,甚至直接鎖門跑了。
作為包保他家的幫扶幹部,我在心裡給自己打氣加油,一定要不懼困難,用心用情做通楊澤華的思想工作。可喜的是,在我的不懈努力和攻堅隊的幫助下,「犟人」楊澤華終於同意房屋危改。危改拆房時我還前去幫忙,幫助把他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
不久,楊澤華的新房修建好了,我又幫忙為其添置家具,整理新房,送上棉被、衣物和生活用品等,看著一個嶄新的家在我的全力幫助下變得更溫暖,我的內心是踏實的。
真心付出就有回報,今年11月,楊澤華還自己出錢又修建了一間房子,並請村支書打電話邀請我去吃飯,但因工作原因,我遺憾的沒能前往。等到幫扶日我趕到村裡時,他把準備好的餈粑送給我。他說:「這是我的心意,你那麼幫助我,我都不知道怎麼感謝你,你一定要收下」。
從最初的視若無睹到現在的主動作為,楊澤華的改變不止是一點點。
還有1戶是桐子壪組因殘致貧的梁慶乾,夫妻兩都是殘疾人,三個女兒健康漂亮。梁慶乾身殘志不殘,兩口子非常勤勞,他家的房前屋後隨時都是乾乾淨淨的,幹農活也是一把好手,梁慶乾在空餘時間還會去鎮裡打零工維繫一家五口的生活開支。
三個小孩,有兩個在讀小學,花錢的地方甚多,一到周末,我便去他家裡給孩子輔導作業,不定期地為其愛人和孩子送上衣服和鞋子。遇到我的女兒假期時,我還帶上她一同前往貧困戶家裡和他們的孩子們一起讀書、學習。
增強群眾的內生動力至關重要。我每走到一戶群眾家裡都會向他們宣傳黨的大政方針和惠民政策,將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不斷提振大家的精氣神。
三年多來,我真幫實扶、用心用情參與精準幫扶,為群眾辦實事為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贏得了群眾的高度認可和點讚。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蔡茜
編輯 楊聰
編審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