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3年4本民情日記10本會議記錄|務川自治縣石朝鄉杉...

2021-01-09 天眼新聞

我叫趙寧,2017年4月,我被遵義市委選派到務川自治縣石朝鄉杉板村開展駐村工作,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以來,我嚴格按照駐村工作相關要求,履職盡責、擔當作為,廉潔奉公、攻堅克難,盡力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駐村3年多來,我走訪了了全村7個村民組511戶,走訪最多的每戶達50餘次,最少的也是兩次以上。我月平均駐村22天,先後做民情日記4本,會議記錄10本,撰寫請示報告、工作計劃、工作總結、心得體會、經驗交流、信息簡報等各種文字材料130餘篇20多萬字,參與或組織召開群眾會開展政策宣講培訓50餘場次。

工作無論大小,我都嚴格按要求去執行、去落實,大力發揚黨辦人「馬上就辦,辦就辦好」的工作作風,用心去學、努力去做、力求做好。2017年8月的一天,我與村幹部到何家組走訪貧困戶時了解到,貧困戶李承貴的大女兒讀大學沒有享受到教育扶貧政策。進一步核實得知,李旭蓮2016年就讀於北方民族大學,由於家裡父母文化水平較低,不了解教育扶貧政策,也沒有去辦理相關手續。我及時將該情況報告給鄉政府分管領導,並與縣教育局取得聯繫,希望為該生補辦2016—2017年度教育扶貧政策補助事宜,經過努力終於為該貧困學生落實了教育扶貧政策補助。   2017年以來,我多次協調縣鄉教育、扶貧、人社、團委和貴州師範大學、黑龍江大慶八一農墾大學等單位(部門),先後為餘慧容、黃玲玲、辜冬芬等10餘名貧困學生協調落實了教育扶貧資助問題,先後資助陳進、李雪飛、夏高應等6名貧困學生就學。

產業發展是杉板村的弱項和短板,我們認識到必須發揮產業扶貧的支撐作用,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進一步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我及時組織村支兩委想辦法、找路徑、謀發展,積極爭取各方支持,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首先,我們協調發展林下土雞養殖項目,實現林下養雞6800羽,帶動貧困戶34戶,戶均分紅1500元。然後,我們協助發展辣椒、花椒和香榧產業,採取「公司+大戶+村集體經濟+農戶」模式,連續三年組織群眾種植辣椒1500餘畝,發展香榧6000餘畝,配合鄉、村規劃花椒基地2000畝和500壩區,引進公司發展花椒和中藥材(玄參),帶動剩餘勞動力就近務工並持續增收。另外,我們積極爭取市委辦公室(市委機要局)幫扶資金25萬元,以入股分紅方式合作發展車釐子產業,建立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帶動2019年脫貧的12戶貧困戶增收,連續三年每戶每年分紅1000元,村集體經濟積累資金9000元。最後,我們還指導建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目前,杉板村村集體經濟已累計積累資金67.5萬元。

與此同時,我還積極參與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識別、查漏補缺、動態管理、專項治理和扶貧搬遷、「五改一修」、舊戶拆除、農村低保、合醫繳費、土地確權、產權制度改革、黨建扶貧和疫情防控等工作。各項工作都得到上級領導和幹部群眾的充分肯定和認可,我也因此被評為「2016—2017年度市直機關『支部結對幹群結親』先進個人」、2018年「全市脫貧攻堅貢獻獎」和2018年「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2017、2018年度考核為優秀,2019年4月被提拔為遵義市委辦公室副調研員。

馮松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浩宇

編輯 周睿

編審 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養牛羊過上了「牛」日子|務川自治縣豐樂鎮牛塘...
    我叫李永輝,家住務川自治縣豐樂鎮牛塘社區。2013年,兩個孩子上了中學,我又生病,不能從事重體力活,只能放幾隻羊和一頭牛填補家用,一家人的生活擔子全落在妻子一個人身上,那時的日子過得真叫個苦啊!正當我們生計發愁的時候,國家全面實施脫貧攻堅的戰略打響了,我家是首批被評為的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扶貧一線,是我對黨最大的忠誠 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付強,是淇灘政府一名普通的幹部,是一名平普通的黨員。2019年10月,我來到白果村,開始了平淡卻不平凡的駐村幫扶工作。雖然以前也來過白果村,但從沒有像今天一樣仔細打量她:「秀美」是白果村給我最深刻的印象,穿過臘園村曲折狹窄的通村路,眼前豁然開朗,秀美又可愛的白果村呈現在眼前。
  • 民情日記(52)--《扶貧手記》系列書評之三:且看「書生」來扶貧
    編者按:  《民情日記》第52期,《民情日記》在本平臺連載以來,影響力越來越大,終於被《廣東人民出版社》集結,以《扶貧手記》為名正式出版,一經推出即在2020年9月榮登  大概2017年的時候,在朋友圈看到老師發的民情日記,才知道他投身到脫貧攻堅戰役中去了。近年來農村的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卻依然是最大的短板,所以基層幹部和老百姓最歡迎的是帶來資金和項目,但又不具體管事的蹲點幹部。以我自己在農村成長的經歷,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老師缺乏政商資源,這個事情可能不好搞或搞不成。
  • 【新時代巾幗芳華】「四好」書記馮春娟的民情日記本
    【新時代巾幗芳華】「四好」書記馮春娟的民情日記本 2020-07-29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認真做事的日子最充實、最幸福丨務川自治縣丹砂...
    我叫葉義強,家住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珍珠社區葉星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女兒結婚了,沒在身邊,是一名孤寡老人。感謝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感謝社區幹部對我的關愛關心,幫助我擺脫貧困,讓我過上幸福而又充實的日子。2013年,我妻子因病過世,我悲痛萬分。
  • 「我的脫貧故事」小賣部裡的大夢想丨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溫泉村...
    我叫申修傑,今年44歲,家住遵義市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溫泉村。我患有先天性手腳肢體殘疾,母親早年過世,父親申茂銀患有腦梗塞、高血壓,無法從事體力勞動,全家只能依靠低保以及少許的親戚救濟過日子。2014年,我們父子倆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袁陽光,我的「愚公」父親丨威寧自治縣金鬥鎮高田...
    袁陽光是我的父親,他是貴州省畢節市威寧自治縣金鬥鎮高田社區居民委員會主任。如果說那千百年來的貧困是一座難以撼動的大山,那麼我父親就是一個埋頭苦幹、誓除貧困的愚公。說起父親,總能想起他那自信堅毅又深邃的眼眸,那炯炯有神的眼睛裡寫滿了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不當客人,只做群眾的知心人丨威寧自治縣小海鎮卯...
    我叫王文明,是威寧自治縣委黨校一級科員,2019年6月被組織選派到小海鎮卯家社區參與幫扶工作。到村後,我迅速進入角色,入戶開展摸底調查,每走訪一戶就詳細記錄每一戶的具體情況,聽取困難群眾的心聲,記錄下他們存在的困難,主動詢問困難群眾家庭成員信息、身體健康狀況、致貧原因、收入情況以及扶貧政策落實情況,經過一個月的走訪,我的筆記本就已經寫了厚厚的一沓,我詳實記錄了走訪農戶的情況,掌握了卯家社區10個村民小組的基本情況和6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第一手資料。
  • 「我的脫貧故事」好生活正緩緩向我駛來丨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桃符...
    我叫徐康,1996年8月出生,是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桃符社區文家灣組村民。家裡共八口人,祖孫三代同堂。2017年,因家庭人員年齡結構兩極分化,缺乏勞動力而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2019年,我從湖南城市學院畢業,面對熟悉而又陌生的社會,剛畢業的我一臉茫然,不知從何選擇。
  • 務川自治縣2020年縣直機關事業單位和街道面向鄉鎮公開遴選工作...
    (二)遴選條件1.具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品行端正;2.本科及以上學歷,身體健康,年齡在40周歲及以下(1979年12月2日及以後出生);3.具有3年及以上鄉鎮工作經歷(新錄用的公務員應在鄉鎮工作5年以上);4.近3年年度考核為稱職
  • 務川自治縣洪渡河建設投資有限公司2020年度公開招聘工作人員簡章
    二、招聘計劃及崗位    本次計劃招聘工作人員10名。主要從事投融資、工程建設、黨建、法紀監審和財務管理等工作。具體職位詳見《務川自治縣洪渡河建設投資有限公司2020年招聘崗位一覽表》(附件1)。    三、招聘對象2020年及以前畢業的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學位的應、往屆畢業生,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學位人員不限專業。
  • 「我的扶貧故事」不能讓任何一個人掉隊︱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洪渡...
    我叫黃強,是遵義市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洪渡社區第一書記,在同步小康的路上嚴格要求自己,紮實工作,用真心幫助群眾,不能讓任何一個人掉隊。我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立志當好社區脫貧攻堅的「排頭兵」!一如既往盡我所能為群眾多辦實事,讓群眾生活得更好,踐行我的使命。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我與向叔一家「結成親」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車潔,是沿河自治縣後坪鄉雙坪村的一名駐村扶貧幹部。2018年被鄉裡下派到雙坪村,負責包保雙坪村雙坪組。兩年多來,群眾的大小事始終佔據在我的心裡,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是我的一貫做法。我行事風風火火,幹起活來,不怕髒不怕累,遇事從來不推脫。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專車」|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
    「梁書記、彭局長,你們還在搞精準扶貧工作呀?」  「代犬生,你會開車了?」  「梁書記,我會開幾個月了嘞。」  「你這老人電瓶代步車是誰給你買的呢?」  「是政府發給我舊房拆除補助款後,我請人幫我買的!4000多塊錢,方便出行。」我叫彭顯斌,是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依然記得我這個「熊書記」丨關嶺自治縣永寧...
    我是熊嶺,關嶺自治縣檢察院工作員,2014年8月到永寧鎮五指山村駐村,群眾都親切地叫我「修路熊書記」。五指山村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戶有298戶1233人,屬於省級深度貧困村。一直以來,五指山村群眾觀念較為落後,受教育程度低。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時間,「老古板」的十本筆記本丨七星關區團結...
    我是個糙漢子,在農村工作了近20年;我是個「老古板」,在走訪時總是要把每家每戶的情況、訴求都記錄在筆記本上;我還是個老街坊,幾年下來村裡人都把我當老大哥看待。我叫宋保軍,今年51歲,是畢節市郊供電局派駐七星關區團結鄉團結村的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一年金星人 一世金星情丨威寧自治縣大街鄉金星村...
    我是威寧自治縣烏撒旅遊投資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管伍星,於2019年8月被組織派駐大街鄉金星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8月1日,在去大街鄉金星村的路上,我忐忑不安,我一遍遍問自己,我真的能幫助金星村村民脫貧致富嗎?
  • 「我的扶貧故事」盡職盡責為群眾辦好實事|印江自治縣纏溪鎮土坪村...
    是我踏入扶貧路一直踐行的座右銘。我叫劉倩,現任職貴州省印江自治縣總工會黨組成員、副主席。2017年,我成為了印江自治縣纏溪鎮土坪村的一名幫扶幹部。土坪村位於纏溪鎮東南面,距集鎮14千米,平均海拔850米,距印江縣城42千米。全村共有8個村民組,屬二類貧困村。該村集體經濟薄弱,基礎設施落後,村民多半依靠傳統的種養殖業維持生計。
  • ...託起我的脫貧增收夢|遵義市務川自治縣大坪街道丹砂村村民廖小平
    我叫廖小平,今年56歲,家住務川自治縣大坪街道丹砂村。以前都是世世代代種地,忙忙碌碌一年也只是勉強餬口,為了生活,我也曾和其他人一樣外出打工,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一年到頭在外打拼,但日子過得仍然很艱辛。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心永遠和群眾在一起丨三都水族自治縣普安鎮...
    我叫石元品,是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縣委組織部一名普通幹部。2018年6月,我主動報名下沉,離別剛滿六個月的兒子,來到三都縣最南面鄉鎮九阡鎮水昔村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這一幹就是兩年多。2020年9月,我來到三都縣最北面鄉鎮普安鎮陽基村當上了一名村支書,用我的話來說,我們組工幹部就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就往哪裡搬;要敢於打硬仗,更敢於打勝仗,向組織和人民交上一份優異的答卷。組織群眾發展養蜂產業 在水昔村駐村幫扶以來,我用一個多月時間深入走訪各組寨,訪民情、曉民意,積極帶領群眾搞產業、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