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糙漢子,在農村工作了近20年;我是個「老古板」,在走訪時總是要把每家每戶的情況、訴求都記錄在筆記本上;我還是個老街坊,幾年下來村裡人都把我當老大哥看待。
我叫宋保軍,今年51歲,是畢節市郊供電局派駐七星關區團結鄉團結村的第一書記。2018年1月,我「娘家」單位物色合適的人選到基層一線擔任第一書記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當時,我還在心裡想,估計找不到比我更合適的了,因為進供電局之前我就在村裡幹了16年,團委書記、村支書都幹過。果不其然,最後單位選擇了我到基層一線。
筆記本認真記錄了每戶貧困戶的詳細情況
既來之,則要一心一意幹出一番成績,給當地的群眾實實在在帶來利益。到村之後,我在一邊走訪群眾的同時,一邊緊抓黨建工作。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顆針,農村的工作是直接面對群眾的,每一件事都十分具體,沒有一個團結有活力的黨支部,就沒有強大的執行力。 然而第一次的支部黨員大會就讓我記憶深刻。開會時,多數人不積極,對於村子的發展也不太關心,根本沒有凝聚力可言。我當時就心想一定要從改變精彩面貌開始著手。當晚開完會之後,我就比對著花名冊挨家挨戶上門交心、談心,慢慢地支部的面貌有了質的提升,凝聚力變強了,群眾的滿意度也提升了。
走訪群眾
在基層,我們的工作態度、工作能力是直接代表群眾對政府的認可度的,只有把群眾真正放在心裡,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 我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是團結村的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因為群眾堵工堵路有近半年沒有通電,群眾做飯只能靠搭散線。 作為電力系統出來的我自然了解這種做法的危險性。我立即帶村「兩委」幹部入戶做工作,在一個星期內就解決了安置點半年沒通電的狀況,滿足了群眾的用電需求, 事後,安置點的群眾餘安洪還特地給我送來了錦旗表示心意。「宋書記真的是做實事的人,我沒想到我只是給他反映這個事情,他居然這麼放在心上,一個星期就給我們這一片的居民解決了用電問題。」
三年時間,宋保軍與他的十本筆記本
錦旗對我這個歲數的人來說真是莫大的精神鼓勵,更是對我工作的肯定。團結村646戶2264人,貧困戶69戶293人,可以說對這69戶貧困戶家的情況,我比他們自己都清楚,因為這三年來我已經走訪他們家無數次,走訪記錄都記了10本筆記本。 好在這幾年在我們村「兩委」團結一致發展下,大家都脫了貧,過上了好日子,也算對自己有一個交代了。
【人物小傳】
宋保軍,51歲,畢節市郊供電局派駐七星關區團結鄉團結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夏民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