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黃強,是遵義市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洪渡社區第一書記,在同步小康的路上嚴格要求自己,紮實工作,用真心幫助群眾,不能讓任何一個人掉隊。
我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立志當好社區脫貧攻堅的「排頭兵」!一如既往盡我所能為群眾多辦實事,讓群眾生活得更好,踐行我的使命。三年前的一次社區走訪中,得知了社區居民申素娟的家庭情況,丈夫被疾病帶走了生命,留下了年僅10歲的兒子和申素娟兩人相依為命,而他們主要經濟來源是靠申素娟撿紙殼來維持生計。 「站在屋外都很難想像這房子還有人居住,低矮的房屋如同搭建的帳篷一樣,掀開門口的幕布,推開搖搖欲墜的木門,看見的是四處堆放的紙殼、廢礦泉水瓶,所有的衣物都在床上擺著,僅有的一扇窗戶還被黑布蓋著,白天屋裡還要開燈才能看見全貌,由於長時間的空氣不流通,屋內散發著難聞的味道。」這是我們到申素娟家中的第一印象,難以想像他們母子二人一直在這房子裡居住生活。
當我們知道城市拆遷工作,她家的房屋在2018年會被徵收,大家正高興於他們會通過房屋拆遷而改善生活條件時,卻得知根據政策她家只能得到的拆遷款只有幾萬元,幾萬塊錢根本無法解決他們的居住問題,反而導致他們房屋拆遷後面臨無房居住的窘境。 得知情況後社區迅速開展幫扶工作,我四處尋求辦法,尋求政府和社會支持。終於務川縣建築安裝工程總公司總經理鄒書銀處了解到申素娟一家具體情況後,願意為申素娟提供一套裝修完整、家具齊全的住房,而他們只需支付幾萬元的費用。同時,由於房屋修建裝修需要時間,未解決房屋拆遷後鄒洪方無房居住的問題,我親自到縣住建局為她家申請了一套大壩廉租房作為他們過渡期間的臨時住房,保證了他們有房可住。
住房問題解決了,之後社區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落實了該戶的低保。同時,積極對接醫療、教育等部門,保障了孩子的教育,落實了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為申素娟辦理高血壓慢病症,保證一家人的身體健康。申素娟家的日子也過的越來越好,久違的笑容又再次出現在了他們母子臉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浩宇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王璐瑤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