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不能讓任何一個人掉隊︱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洪渡...

2021-01-09 天眼新聞

我叫黃強,是遵義市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洪渡社區第一書記,在同步小康的路上嚴格要求自己,紮實工作,用真心幫助群眾,不能讓任何一個人掉隊。

我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立志當好社區脫貧攻堅的「排頭兵」!一如既往盡我所能為群眾多辦實事,讓群眾生活得更好,踐行我的使命。三年前的一次社區走訪中,得知了社區居民申素娟的家庭情況,丈夫被疾病帶走了生命,留下了年僅10歲的兒子和申素娟兩人相依為命,而他們主要經濟來源是靠申素娟撿紙殼來維持生計。  「站在屋外都很難想像這房子還有人居住,低矮的房屋如同搭建的帳篷一樣,掀開門口的幕布,推開搖搖欲墜的木門,看見的是四處堆放的紙殼、廢礦泉水瓶,所有的衣物都在床上擺著,僅有的一扇窗戶還被黑布蓋著,白天屋裡還要開燈才能看見全貌,由於長時間的空氣不流通,屋內散發著難聞的味道。」這是我們到申素娟家中的第一印象,難以想像他們母子二人一直在這房子裡居住生活。

當我們知道城市拆遷工作,她家的房屋在2018年會被徵收,大家正高興於他們會通過房屋拆遷而改善生活條件時,卻得知根據政策她家只能得到的拆遷款只有幾萬元,幾萬塊錢根本無法解決他們的居住問題,反而導致他們房屋拆遷後面臨無房居住的窘境。  得知情況後社區迅速開展幫扶工作,我四處尋求辦法,尋求政府和社會支持。終於務川縣建築安裝工程總公司總經理鄒書銀處了解到申素娟一家具體情況後,願意為申素娟提供一套裝修完整、家具齊全的住房,而他們只需支付幾萬元的費用。同時,由於房屋修建裝修需要時間,未解決房屋拆遷後鄒洪方無房居住的問題,我親自到縣住建局為她家申請了一套大壩廉租房作為他們過渡期間的臨時住房,保證了他們有房可住。

住房問題解決了,之後社區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落實了該戶的低保。同時,積極對接醫療、教育等部門,保障了孩子的教育,落實了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為申素娟辦理高血壓慢病症,保證一家人的身體健康。申素娟家的日子也過的越來越好,久違的笑容又再次出現在了他們母子臉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浩宇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王璐瑤 李劼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扶貧一線,是我對黨最大的忠誠 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付強,是淇灘政府一名普通的幹部,是一名平普通的黨員。2019年10月,我來到白果村,開始了平淡卻不平凡的駐村幫扶工作。雖然以前也來過白果村,但從沒有像今天一樣仔細打量她:「秀美」是白果村給我最深刻的印象,穿過臘園村曲折狹窄的通村路,眼前豁然開朗,秀美又可愛的白果村呈現在眼前。
  • 「我的脫貧故事」認真做事的日子最充實、最幸福丨務川自治縣丹砂...
    我叫葉義強,家住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珍珠社區葉星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女兒結婚了,沒在身邊,是一名孤寡老人。感謝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感謝社區幹部對我的關愛關心,幫助我擺脫貧困,讓我過上幸福而又充實的日子。2013年,我妻子因病過世,我悲痛萬分。
  • 「我的脫貧故事」小賣部裡的大夢想丨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溫泉村...
    我叫申修傑,今年44歲,家住遵義市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溫泉村。我患有先天性手腳肢體殘疾,母親早年過世,父親申茂銀患有腦梗塞、高血壓,無法從事體力勞動,全家只能依靠低保以及少許的親戚救濟過日子。2014年,我們父子倆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 丹砂街道||每日紀實(2.21)
    圖為: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申江華,副主任吳廷權在官學社區指導群眾栽植花椒圖為:縣花椒辦與街道農業服務中心在溫泉村花椒基地指導工作圖為:街道武裝部長、辦事處副主任田洪在珍珠社區指導花椒產業圖為:辦事處副主任科員楊明善在桃符文家灣查看群眾飲水保障情況圖為:辦事處副科職級幹部覃作龐指導群眾栽植花椒圖為:街道農業服務中心主任馮歷勝示範栽植花椒圖為:珍珠社區主任鄒黔示範栽植花椒圖為:洪渡社區黨總支書記黃強示範挖花椒洞圖為:洪渡社區花椒基地挖洞中
  • 「我的脫貧故事」好生活正緩緩向我駛來丨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桃符...
    我叫徐康,1996年8月出生,是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桃符社區文家灣組村民。家裡共八口人,祖孫三代同堂。2017年,因家庭人員年齡結構兩極分化,缺乏勞動力而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2019年,我從湖南城市學院畢業,面對熟悉而又陌生的社會,剛畢業的我一臉茫然,不知從何選擇。
  • ...託起我的脫貧增收夢|遵義市務川自治縣大坪街道丹砂村村民廖小平
    我叫廖小平,今年56歲,家住務川自治縣大坪街道丹砂村。以前都是世世代代種地,忙忙碌碌一年也只是勉強餬口,為了生活,我也曾和其他人一樣外出打工,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一年到頭在外打拼,但日子過得仍然很艱辛。
  • ...我用雙手成就幸福日子|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楊村社區居民徐祖強
    我叫徐祖強,今年48歲,家住貴州省遵義市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楊村社區新村組,家中五口人。2016年以前,我和家人在縣城內務工,主要做點小工、臨時工,無任何就業技能,無固定收入來源,生活過得緊巴巴的。2016年,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以來,我通過參與社區召集的就業技能培訓、就業專場招聘會、扶志扶智等座談會,提高了就業技能,拓寬了就業渠道。我從思想上認識到,現在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只要自己有一定的就業技能,肯去奮鬥,沒有「等靠要」的懶惰思想,就一定能讓自己的家庭富起來,最終踏上小康生活的道路。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專車」|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
    「梁書記、彭局長,你們還在搞精準扶貧工作呀?」  「代犬生,你會開車了?」  「梁書記,我會開幾個月了嘞。」  「你這老人電瓶代步車是誰給你買的呢?」  「是政府發給我舊房拆除補助款後,我請人幫我買的!4000多塊錢,方便出行。」我叫彭顯斌,是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的使命踐行者|三穗縣武筆街道幹部吳先錫
    我叫吳先錫,現在是三穗縣武筆街道的一名幹部。以前我在鎮遠縣農村公路管理局過著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生活,很有規律。沒想到,有一天我會變成一名基層幹部,為脫貧路奉獻一份力量,成為大家口中的「小吳」。2018年7月,我調回八弓鎮,成為一名負責易搬和水利的工作人員。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我與向叔一家「結成親」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車潔,是沿河自治縣後坪鄉雙坪村的一名駐村扶貧幹部。2018年被鄉裡下派到雙坪村,負責包保雙坪村雙坪組。兩年多來,群眾的大小事始終佔據在我的心裡,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是我的一貫做法。我行事風風火火,幹起活來,不怕髒不怕累,遇事從來不推脫。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依然記得我這個「熊書記」丨關嶺自治縣永寧...
    我是熊嶺,關嶺自治縣檢察院工作員,2014年8月到永寧鎮五指山村駐村,群眾都親切地叫我「修路熊書記」。五指山村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戶有298戶1233人,屬於省級深度貧困村。一直以來,五指山村群眾觀念較為落後,受教育程度低。
  • 「我的扶貧故事」不當客人,只做群眾的知心人丨威寧自治縣小海鎮卯...
    我叫王文明,是威寧自治縣委黨校一級科員,2019年6月被組織選派到小海鎮卯家社區參與幫扶工作。到村後,我迅速進入角色,入戶開展摸底調查,每走訪一戶就詳細記錄每一戶的具體情況,聽取困難群眾的心聲,記錄下他們存在的困難,主動詢問困難群眾家庭成員信息、身體健康狀況、致貧原因、收入情況以及扶貧政策落實情況,經過一個月的走訪,我的筆記本就已經寫了厚厚的一沓,我詳實記錄了走訪農戶的情況,掌握了卯家社區10個村民小組的基本情況和6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第一手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盡職盡責為群眾辦好實事|印江自治縣纏溪鎮土坪村...
    是我踏入扶貧路一直踐行的座右銘。我叫劉倩,現任職貴州省印江自治縣總工會黨組成員、副主席。2017年,我成為了印江自治縣纏溪鎮土坪村的一名幫扶幹部。土坪村位於纏溪鎮東南面,距集鎮14千米,平均海拔850米,距印江縣城42千米。全村共有8個村民組,屬二類貧困村。該村集體經濟薄弱,基礎設施落後,村民多半依靠傳統的種養殖業維持生計。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丨貞豐縣豐茂街道...
    我和單位的劉關張老師一道,被安排到豐茂街道辦事處對家寨村工作。駐村扶貧是一項細心的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不然,群眾的困苦就會在不經意間被忽略。沈壽翔(右一)走訪貧困戶記得有一天,村主任胡洪美的手機收到一條簡訊:「主任奶奶,能申請貧困戶嗎?」胡洪美主任把這條簡訊拿給我看,我馬上撥打電話過去。
  • 「我的脫貧故事」是黨的好政策,讓我過上了好日子丨威寧自治縣開華...
    我叫陳永開,是畢節市威寧自治縣開華街道開華家園小區的居民,今年47歲,家裡有6口人。以前,我家的條件特別差。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以前的生活,那就是既沒有「出路」,也沒有「進路」。在我結婚後沒過幾年,妻子就癱瘓在床,而我們的四個孩子都在讀書,其中最小的一個孩子有病在身,長期需要服用藥物。因為要照顧他們,我無法外出務工,一家人的柴米油鹽就指望著我種點莊稼維持。我家有12畝土地,一個人實在忙不過來,別人家的苞谷都收完了,我家的才收了一小半。更難的是,土地廣種薄收,種點苞谷洋芋,只能勉強夠吃。陳永開在床邊照顧妻子我們一家6口人蝸居在一間瓦房裡。
  • 「我的扶貧故事」一年金星人 一世金星情丨威寧自治縣大街鄉金星村...
    我是威寧自治縣烏撒旅遊投資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管伍星,於2019年8月被組織派駐大街鄉金星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8月1日,在去大街鄉金星村的路上,我忐忑不安,我一遍遍問自己,我真的能幫助金星村村民脫貧致富嗎?
  • 「我的扶貧故事」使命擔當攻貧困,勵精圖治拔窮根丨沿河自治縣淇灘...
    還記得2017年9月,我以科級支部書記身份來到檬子村(深度貧困村)開展脫貧攻堅及其他統籌工作,從那時候起,我就下定決心:一定不能辜負組織對我的信任,也要對得起檬子村廣大群眾對我的期望。初到檬子村,整個村人居環境髒亂差現象非常嚴重,村裡無任何產業,很大部分群眾住房不安全、透風漏雨,飲水無保障,大部分群眾房前屋後及室內外還是泥土鋪就,連戶路全部為泥土和石頭,全村256戶1026人中有117戶502人屬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發生率達41.7%,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面對如此多的問題,我沒有退縮,我和其他駐村幹部、村幹部一道勇敢地去面對所有困難並逐一解決。
  • 「我的扶貧故事」卯足幹勁真抓實幹丨鎮寧自治縣沙子鄉黨委書記...
    我叫楊興旺,現任鎮寧自治縣沙子鄉黨委書記。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我始終牢記宗旨,把脫貧攻堅責任扛在肩上,堅持幹字當頭,卯足幹勁,下定決心啃下沙子鄉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到任以來,我時刻把「沙子鄉的貧困戶脫貧任務清單」記在心上,深入田間地頭,走村串戶和群眾「擺白」,了解群眾面臨的現實困難及想法。通過深入走訪,我掌握了全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群眾願望等第一手基礎資料,經過進一步分析研判,班子一致認為沙子鄉要擺脫窮困的面貌,就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讓群眾的「荷包」鼓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袁陽光,我的「愚公」父親丨威寧自治縣金鬥鎮高田...
    袁陽光是我的父親,他是貴州省畢節市威寧自治縣金鬥鎮高田社區居民委員會主任。如果說那千百年來的貧困是一座難以撼動的大山,那麼我父親就是一個埋頭苦幹、誓除貧困的愚公。說起父親,總能想起他那自信堅毅又深邃的眼眸,那炯炯有神的眼睛裡寫滿了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創新方式謀發展 思路一新利民興|織金縣八步街道...
    我叫耿忠雄,是畢節市織金縣疾控中心副主任,根據組織的安排,我於2018年4月到八步街道利民居幫扶,於2019年7月擔任八步街道利民居的駐村第一書記。  走村入戶熟民意  織金縣八步街道利民居位於八步街道西南面,距離街道政府6公裡,省道S209穿村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是八步街道最大的一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