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認真做事的日子最充實、最幸福丨務川自治縣丹砂...

2021-01-13 天眼新聞

我叫葉義強,家住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珍珠社區葉星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女兒結婚了,沒在身邊,是一名孤寡老人。感謝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感謝社區幹部對我的關愛關心,幫助我擺脫貧困,讓我過上幸福而又充實的日子。

2013年,我妻子因病過世,我悲痛萬分。家中至親離我而去,當時我自感孤立無援,對生活也失去了信心,對未來也沒有嚮往、沒有追求,整日就是閒坐在茅草鋪裡虛度餘生。   同年底,在村民大會上,因我患有高血壓、風溼等慢性疾病,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當時被評為貧困戶,心裡不是滋味,覺得我葉義強居然有靠吃救濟糧才能生存的一天。儘管心裡深感愧疚,但當時我的狀態消極,認為被列為貧困戶,只是多了一頂「貧困戶」帽子而已。

2016年,丹砂街道成立,我們葉家灣從都濡鎮楊村村劃為了丹砂街道珍珠社區。從此以後,我的生活就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身邊的包組幹部、幫扶幹部三天兩頭就來看我一次,向我宣傳脫貧攻堅知識、扶貧政策,陪我聊天解悶,真像我的子女一樣關心著我。   2017年,由於我的茅草鋪無法達到居住條件,社區居委會幫助我將床鋪搬到了我們葉家灣原村學校裡,讓我暫時在裡面居住。同年,社區又為我爭取了3.5萬元的危房改造資金,新建了60平方的住房,徹底為我解決了住房不保障問題。由於我長期生病,無法負重,無固定收入來源。2018年,社區又給我安排了公路養護員工作,每月800元;同年,又將我納入了社會保障兜底戶,幫我申請了低保。日常我除了做好公路養護員工作外,還種植了蔬菜等農作物到市場去賣。

2019年,我的吃穿不愁了、收入有保障了、住房和飲水也安全,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社區幹部的關心下,我終於摘掉了「貧困戶」這頂帽子。今後,我將利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把晚年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有滋有味。

作者 張曉華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浩宇

編輯 王小婷

編審 楊儀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小賣部裡的大夢想丨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溫泉村...
    我叫申修傑,今年44歲,家住遵義市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溫泉村。我患有先天性手腳肢體殘疾,母親早年過世,父親申茂銀患有腦梗塞、高血壓,無法從事體力勞動,全家只能依靠低保以及少許的親戚救濟過日子。2014年,我們父子倆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 ...託起我的脫貧增收夢|遵義市務川自治縣大坪街道丹砂村村民廖小平
    我叫廖小平,今年56歲,家住務川自治縣大坪街道丹砂村。以前都是世世代代種地,忙忙碌碌一年也只是勉強餬口,為了生活,我也曾和其他人一樣外出打工,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一年到頭在外打拼,但日子過得仍然很艱辛。
  • 「我的脫貧故事」好生活正緩緩向我駛來丨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桃符...
    我叫徐康,1996年8月出生,是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桃符社區文家灣組村民。家裡共八口人,祖孫三代同堂。2017年,因家庭人員年齡結構兩極分化,缺乏勞動力而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2019年,我從湖南城市學院畢業,面對熟悉而又陌生的社會,剛畢業的我一臉茫然,不知從何選擇。
  • ...我用雙手成就幸福日子|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楊村社區居民徐祖強
    我叫徐祖強,今年48歲,家住貴州省遵義市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楊村社區新村組,家中五口人。2016年以前,我和家人在縣城內務工,主要做點小工、臨時工,無任何就業技能,無固定收入來源,生活過得緊巴巴的。2016年,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以來,我通過參與社區召集的就業技能培訓、就業專場招聘會、扶志扶智等座談會,提高了就業技能,拓寬了就業渠道。我從思想上認識到,現在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只要自己有一定的就業技能,肯去奮鬥,沒有「等靠要」的懶惰思想,就一定能讓自己的家庭富起來,最終踏上小康生活的道路。
  • 「我的脫貧故事」養牛羊過上了「牛」日子|務川自治縣豐樂鎮牛塘...
    我叫李永輝,家住務川自治縣豐樂鎮牛塘社區。2013年,兩個孩子上了中學,我又生病,不能從事重體力活,只能放幾隻羊和一頭牛填補家用,一家人的生活擔子全落在妻子一個人身上,那時的日子過得真叫個苦啊!正當我們生計發愁的時候,國家全面實施脫貧攻堅的戰略打響了,我家是首批被評為的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不能讓任何一個人掉隊︱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洪渡...
    我叫黃強,是遵義市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洪渡社區第一書記,在同步小康的路上嚴格要求自己,紮實工作,用真心幫助群眾,不能讓任何一個人掉隊。我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立志當好社區脫貧攻堅的「排頭兵」!一如既往盡我所能為群眾多辦實事,讓群眾生活得更好,踐行我的使命。
  • 務川:丹砂古縣變身新型工業集聚區
    務川,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黔渝邊沿結合部,地處大婁山脈北段東南麓,是仡佬族的發源地,是全國兩個以仡佬族、苗族為主體民族的自治縣之一,國土總面積2777平方公裡,資源豐富,探明可供開採的礦產資源有20餘種,僅汞礦資源儲量就達2.3萬噸,居全省四大汞礦之首,有「仡佬之源·丹砂古縣」的美譽。曾因欠開發,守著「金元寶過窮日子」。
  • 仡佬之源 丹砂古縣 ——務川!
    務川全國兩個以仡佬族、苗族為主體民族的自治縣之一自隋開皇19年(公元559年)置縣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素有「仡佬之源、丹砂古縣」的美譽有全國唯一且保存完好的中國仡佬歷史文化名村—龍潭民族文化村、有世界現存最古老的丹砂冶煉技術、有仡佬族祭天朝祖地天祖坳、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甕溪橋、申佑祠等歷史人文景觀、有獨具特色的仡佬民情民俗等眾多歷史遺存。/龍潭古寨
  • 務川自治縣洪渡河建設投資有限公司2020年度公開招聘工作人員簡章
    務川自治縣洪渡河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洪投公司」)是經縣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國有企業,主要進行國有資產經營與管理、項目投融資、項目投資建設、城市綜合建設及獨資或合資開發其他項目等相關業務。為充實洪投公司人才隊伍,結合工作需要,經研究,決定面向社會公開招聘10名工作人員。
  • 務川丹砂司法所在務川新車站開展法治宣傳活動
    務川丹砂司法所在務川新車站開展法治宣傳活動 發布時間:2019-02-27 17:08:42      來源:貴州網   在節後大量農民工開始外出務工、學生外出上學之際,丹砂司法所協同丹砂派出所
  • 「我的扶貧故事」3年4本民情日記10本會議記錄|務川自治縣石朝鄉杉...
    我叫趙寧,2017年4月,我被遵義市委選派到務川自治縣石朝鄉杉板村開展駐村工作,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以來,我嚴格按照駐村工作相關要求,履職盡責、擔當作為,廉潔奉公、攻堅克難,盡力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工作無論大小,我都嚴格按要求去執行、去落實,大力發揚黨辦人「馬上就辦,辦就辦好」的工作作風,用心去學、努力去做、力求做好。2017年8月的一天,我與村幹部到何家組走訪貧困戶時了解到,貧困戶李承貴的大女兒讀大學沒有享受到教育扶貧政策。進一步核實得知,李旭蓮2016年就讀於北方民族大學,由於家裡父母文化水平較低,不了解教育扶貧政策,也沒有去辦理相關手續。
  • 「巾幗脫貧故事」文仕珍:搬遷後我們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文仕珍,是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鎮大龍村5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有4口人,2017年脫貧後,依然享受國家扶貧政策,全家從大龍村搬遷到了雷山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牛王寨居住。到搬遷點居住後,夫妻倆想盡一切辦法找到工作,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條件和培養孩子讀大學。
  • 中國首部仡佬族電影《碧血丹砂》將於8月23日正式上映
    ▲電影《碧血丹砂》試映現場該片根據貴州省婦聯副主席、仡佬族青年女作家肖勤駿馬獎獲獎作品《丹砂》和劇本《天賜丹砂》改編,講述了仡佬族歷史上為了守護族中聖物——丹砂,而發生的一段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定檔8月23日上映。
  • 品仡佬和合文化 遊最美遵義務川
    12月26日,遵義市冬遊醉美遵義「尋仡佬之源·享樂活務川」冬季營銷推廣活動在務川自治縣龍潭古寨九天水榭舉辦。遵義市旅遊局及各縣市區文體旅遊局相關領導、國家A級旅遊景區相關負責人、演藝人員、遊客400餘人參加活動。
  • 務川自治縣2020年縣直機關事業單位和街道面向鄉鎮公開遴選工作...
    為從鄉鎮選拔優秀幹部充實到縣直機關事業單位,加強幹部隊伍建設,按照縣委編委會計劃和人事領導小組安排,決定開展縣直機關事業單位面向鄉鎮公開遴選工作人員,為確保公開遴選工作順利進行,特制定本公告。一、遴選職位及數量本次全縣共計劃遴選19人,其中公務員1人,事業單位工作人員18人,具體職位詳見《務川自治縣2020年縣直機關事業單位和街道面向鄉鎮公開遴選工作人員職位表》(附件1)二、遴選範圍和條件(一)遴選範圍
  • 「我的扶貧故事」袁陽光,我的「愚公」父親丨威寧自治縣金鬥鎮高田...
    袁陽光是我的父親,他是貴州省畢節市威寧自治縣金鬥鎮高田社區居民委員會主任。如果說那千百年來的貧困是一座難以撼動的大山,那麼我父親就是一個埋頭苦幹、誓除貧困的愚公。說起父親,總能想起他那自信堅毅又深邃的眼眸,那炯炯有神的眼睛裡寫滿了故事。
  • 「我的脫貧故事」是黨的好政策,讓我過上了好日子丨威寧自治縣開華...
    我叫陳永開,是畢節市威寧自治縣開華街道開華家園小區的居民,今年47歲,家裡有6口人。以前,我家的條件特別差。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以前的生活,那就是既沒有「出路」,也沒有「進路」。在我結婚後沒過幾年,妻子就癱瘓在床,而我們的四個孩子都在讀書,其中最小的一個孩子有病在身,長期需要服用藥物。因為要照顧他們,我無法外出務工,一家人的柴米油鹽就指望著我種點莊稼維持。我家有12畝土地,一個人實在忙不過來,別人家的苞谷都收完了,我家的才收了一小半。更難的是,土地廣種薄收,種點苞谷洋芋,只能勉強夠吃。陳永開在床邊照顧妻子我們一家6口人蝸居在一間瓦房裡。
  • 務川大學生返鄉創業風生水起
    8月13日,記者在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官學社區了解到,該社區大部分果農修起了小樓房、開上了小轎車。這得益於返鄉創業的大學生鄒正。鄒正是該縣第一批回鄉發展產業的大學生之一,經過幾年努力,種的果園擴大到500餘畝,還帶動社區村民發展精品水果6000餘畝,帶領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心永遠和群眾在一起丨三都水族自治縣普安鎮...
    我叫石元品,是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縣委組織部一名普通幹部。2018年6月,我主動報名下沉,離別剛滿六個月的兒子,來到三都縣最南面鄉鎮九阡鎮水昔村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這一幹就是兩年多。石元品(左二)帶動群眾發展早熟蔬菜駐村期間,有過多少艱辛和困難,只有我自己知道,但我始終用行動詮釋了一名組工黨員幹部的責任擔當和初心使命,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包保的貧困村成功脫貧出列了、自己的兒子也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但我又一次作出重要抉擇,積極響應縣委號召,從南轉到北,主動投身到三都鄉村振興大業中去。
  • 【我的脫貧故事】王全興: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我的脫貧故事】王全興: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2020-11-06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