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他個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結實。儘管鬍子又長又黑,外表上仍不脫孩子氣,又大又深的眼睛富於熱情,他確乎有一種吸引力,似乎羞怯、個人的魅力和領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產物。他講英語有點遲緩,但相當準確,他對我說已有五年不講英語了,這使我感到驚訝。」
這是美國作家斯諾,於1936年訪問陝甘寧革命根據地時,在與周恩來相處一天之後,寫下的感受。那年,周恩來38歲,留著一副長髯。
周恩來筆錄:我留起鬍子,有時裝扮成商人,有時裝扮牧師,是對敵鬥爭的一種手段,是為蒙蔽敵人的視線……後來從中央蘇區經過長徵到達陝北,一直留著鬍子,主要原因是沒有刮鬍子的刮臉刀。
關於周恩來留鬍鬚,流傳著多種說法,有說他蓄鬚明志,等待抗日勝利。也有說他是為蔣介石「4·12」屠殺共產黨人一怒而留。不管怎樣,一副美髯的周恩來,在氣質上看起來,與傳統中國文人更加契合。他在黨內也因此得了一個「胡公」的名號。在當年,從這位年齡被鬍鬚遮掩的男人身上,斯諾依然看到了他青年時代的絕代風華。
1915年南開學校十一周年時,周恩來男扮女裝演出的新劇《一元錢》名稱大噪,轟動津門。由於當時的話劇舞臺上,男女還不能同臺演出,而周恩來長相俊美,就經常在話劇中飾演女角。當時的報紙用《周恩來扮演孫慧娟傾倒全座》、《美哉周恩來反串妙齡女郎》之詞,不吝讚譽他的精彩演繹。
建國後,忙碌的周恩來難得有時間享受自己的這項愛好。他痴迷文藝,喜歡京劇及各種地方戲劇,喜歡看國產影片,也喜歡民族歌曲,許多影視資料和文章,都記錄過周恩來帶領群眾放聲高歌的情景。在北京的領袖中,沒有第二個人能像周恩來那樣,常常按捺不住的放開歌喉。
權延赤《走近周恩來》:從東北到雲南,從新疆到臺灣,所有的地方小調他都喜愛聽……特別是《長徵組歌》和《洪湖赤衛隊》簡直可以說是入迷上癮,時間久聽不到就難受,疲憊不堪而閉目小憩時,嗓子裡必要哼哼這些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