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補天浴日 [bǔ tiān yù rì]
基本釋義:這是指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和羲和給太陽洗澡兩個神話故事。後用來比喻人有戰勝自然的能力。也形容偉大的功業。
出處:《宋史·趙鼎傳》:「浚有補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礪山帶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無二。」
典故:
上古時代,有一次,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大戰。共工大敗,氣得向西方不周山一頭撞去,把不周山撞壞了。不周山是撐天的大柱,大柱一斷,天就坍塌了一大塊,地也陷裂了很多;同時,山林起火,洪水橫流,世界發生了可怕的災難。創造世界萬物的女神媧(女媧是邯鄲市涉縣人,媧皇宮就坐落在涉縣境內),在大江大河中挑選了許多五彩的石子,架起火來,把石子煉成熔液,然後用這種熔液去修補破壞了的天。她又殺了一隻大得無法形容的烏龜,斬下它的4腳,作為4根天柱,豎立在四方,把天撐住。還利用大火後遺留的蘆草灰,堵住了洪水。一場大難,始告平息。太陽女神羲和,生有10個兒子,也就是10個太陽。他們住在東方海外的湯谷。那裡有一棵大樹,名叫「扶桑」,所以那地名也叫「扶桑」。這棵大樹有幾千丈高,10個太陽,就住在這棵大樹上。他們每天一個,輪流在天空值班。早上,不論哪個太陽值班,都由他們的媽媽羲和架車伴送。這輛車子很壯觀,是由6條龍拉著的。從起點湯谷到終點蒙谷,共有16個站,正好一天的路程。車到第14站悲泉,太陽就得下車步行,媽媽羲和架著空車趕回湯谷,為伴送明天值班的兒子去作準備。每天早上,值班的太陽離開扶桑,登上龍車之前,一定先要在鹹池裡洗一個澡。羲和還常常帶著兒子們在東南海外的甘淵一塊洗澡,甘淵的水,十分甘美,羲和把兒子們一個個都洗得乾乾淨淨,明明亮亮。平常人們形容無可比擬的極大的功績時,就借用「女媧補天」和「羲和浴日」這兩個故事來作比喻,稱為「補天浴日」。
2.過河拆橋 [guò hé chāi qiáo]
基本釋義:自己過了河,便把橋拆掉。比喻達到目的後,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出處:元·康進之《李逵負荊》:「你休得順水推船;偏不許我過河拆橋。」
典故:
出處《元史·徹裡帖木耳傳》治書侍御史普化消有王曰:「參政可謂過河拆橋者矣」。釋義比喻達到某種目的後,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故事元朝的大臣徹裡帖木耳,處理公務精明幹練,善於決斷。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職,正好逢上省城舉行科舉考試。他目睹了這場考試,從官府到考生都花費了許多錢財,並且免不了有營私舞弊的情況。他暗暗下了決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權,一定要促使朝廷廢除這種制度。後來,他升任相當於副宰相的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求廢除科舉制度。中國科舉制度隋唐以來已實行了七百多年,要廢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師伯顏表示支持,但反對的很多。有位御史堅決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請求順帝治徹裡帖木耳的罪。不料順帝雖然很昏庸,但對廢除科舉制度倒是贊成的。因此不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貶到外地去當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廢除科舉制度的詔書,準備頒發下去。書還未下達,地位略低於平章的參政許有王,又出來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伯顏針鋒相對地說:「如果繼續實行科舉考試制度,世上貪贓枉法的人還要多。」許有王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嗎?」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參政一個人可以任用!」許有王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於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第二天,滿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門聽讀皇帝下達的廢除科舉制席的詔書,許有王還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聽讀。看來,皇帝特意要讓這個反對者將詔書聽得明白些。許有王心裡非常不願意,但又懼怕得罪皇帝遭到禍害,只好勉強跪在百官前列聽讀詔書。聽讀完詔書後,百官紛紛回府,許有王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有個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著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說:「參政,你這下成為過河拆橋的人啦。這話的意思是,你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現在宣讀皇上關於廢除科舉制度詔書,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頭人,就像一個人過了橋後就把橋拆掉一樣。許有王聽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離開。之後他藉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相關成語:兔死狗烹 恩將仇報 過橋抽板 沒齒難忘 沒世不忘 感恩圖報
3.明知故問 [míng zhī gù wèn]
基本釋義:明明知道,還故意問人。
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見他這番光景;明知故問道:『先生為著何事傷心呢?』」
相關成語:多此一舉 不聞不問
4.大發雷霆 [dà fā léi tíng]
基本釋義:霆:極響的雷,比喻震怒。比喻大發脾氣,大聲斥責。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十五卷:「陳秀才大發雷霆。」
相關成語:老羞成怒 氣急敗壞 惱羞成怒 平心定氣 和顏悅色 平心易氣
5.刀槍劍戟 [dāo qiāng jiàn jǐ]
基本釋義:戟:古代一種兵器,合戈、矛為一體,既能直刺,又能橫擊。古代用於砍、刺的四種常用兵器。亦用於泛指兵器。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卻教帳中排開七重劊子手,刀槍劍戟,燦若霜雪。」
相關成語:槍刀劍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