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非遺傳承領頭人王金鏡:象形點心要形似神似,必須依託手工製作

2021-01-09 廣州日報

好看又美味的廣州象形點心,深得國內外不少食客的喜愛。象形點心廣州市非遺傳承領頭人王金鏡至今仍活躍於餐飲一線,並致力於傳承粵點精華、創新粵點品質。

廣東著名點心大師王金鏡

王金鏡,今年70歲,廣東著名點心大師、中式面點高級技師、中國烹飪大師。原任泮溪酒家副總經理,現為香港四洲集團廣州泮溪酒家出品顧問。

威水史:

王金鏡從16歲起師從點心狀元——羅坤師傅。得師傅真傳,現為廣州市象形點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出自王金鏡之手的綠茵白兔餃惟妙惟肖。

他帶領泮溪酒家成為首家對外出口急凍點心的企業,將廣東點心銷往全球。曾作為中國烹飪代表團成員,被派往德國參加第十八屆世界奧林匹克烹飪大賽,獲得個人比賽項目銅獎。著有《廣東名點》等書。

積極「插班」 從傳菜到做蝦餃

王金鏡清楚地記得入行的日子:1965年7月,地點是沙面鵝潭酒舫。一開始是做雜工,「傳菜」是工作內容之一。他每天凌晨3時起床,一直工作到下午5時。有一次,王金鏡凌晨3時去取柴,由於天色暗,睏倦不已的他一不留神跌入珠江,幸好急中生智抓住了酒舫旁邊的鐵環。

每個崗位的師傅一周休息一天。在休息那天,主管會安排得力的學徒「插班」,王金鏡幾乎不休息,積極「插班」,案板、煎炸、熟籠等崗位他都待過。即使沒插上班,他也不休息,在師傅身邊觀察,學習製作蝦餃。

在鵝潭酒舫的5年裡,王金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師從「點心狀元」 在交易會上「偷師」

王金鏡嫻熟地製作綠茵白兔餃。

1970年,王金鏡調到泮溪酒家,跟隨「點心狀元」羅坤師傅學習,見識了綠茵白兔餃等當紅點心。僅兩年時間,王金鏡已有機會主理交易會接待的「生餡」與「熟餡」工作,這是點心製作的關鍵崗位。交易會的點心每3天換一批,每換一次就是「8道鹹點、4道甜點」,持續50天。王金鏡將交易會上所做的點心都抄了下來。

王金鏡的技能日益精湛。有一次,蓮香樓月餅師傅梁潛說起蜂巢蛋黃角,它既有鹹蛋黃的香,又有蜂巢芋角的形狀。王金鏡聽完後讓師姐按著芋角的做法,將芋頭換作鹹蛋黃,一試成功,從此廣東點心的皮類多了蛋黃焗皮。

能做2000種點心:驚呆了日本主持人

20世紀70年代初,廣州市飲食公司培訓科成立點心進修班。王金鏡得到了學習機會,掌握了點心的「終極秘笈」:材料的分量比例。經過一年學習,王金鏡的點心製作技藝更加嫻熟。1981年,王金鏡考取了國家二級點心師資格證。

1982年,廣州市政府與友好城市福岡展開飲食交流與合作。在福岡當地,成立一家食肆名為「廣州酒家」,指的是「來自廣州的酒家」,酒家的廚師團隊是市政府從各優秀餐飲企業中抽調優秀廚師組成的。王金鏡擔任福岡這家「廣州酒家」的點心師長,一待就是3年。

當時,這家店並無早茶,只有中午和晚上的茶市。王金鏡做8道鹹點和4道甜點,每一道點心都做了「拌邊」美化處理,基本上是泮溪酒家的招牌點心,比如雲腿雪梨、綠茵白兔餃等。

當時日本一家電視臺採訪王金鏡,主持人問他能做出多少種點心。王金鏡回答:「我起碼能做2000種點心,我的師傅羅坤至少能做4000種。」主持人驚呆了,連忙追問他是怎麼做到的。王金鏡說,粵式點心皮有30多種,餡料有40多種,將兩者進行排列組合,不斷變化,上千種不在話下。

瞬間速凍技術:讓粵點走向世界

泮溪酒家是全國第一家將粵點出口到日本等國的餐飲企業,而執行出口事宜的正是王金鏡。1989年,王金鏡帶領9位師傅前往日本學習專業速凍技術、微生物化驗、管理等,對粵點進行瞬間速凍,控制微生物繁殖,以達到最佳保鮮狀態,學習時間長達3個月。

機器到位後,在同年11月,泮溪酒家投產速凍粵點。12月份,第一批速凍粵點運往日本,共有6個品種,包括兔子餃、大鵬展翅、梅花、鱸魚餃等,第一批順利通過檢查。專業的冷鏈技術讓粵點走出國門,讓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們品味到廣州點心。王金鏡覺得,肩上的使命更重了。通過學習和多年的工作實踐,他摸清了「速凍」的真正含義。

傳承象形點心:創意路上從未停歇

1992年,王金鏡赴德國參加第十八屆世界奧林匹克烹飪大賽,個人取得銅牌成績。1999年,在羅坤授意下,王金鏡負責為師傅總結並出版象形點心書籍。2005年,王金鏡出版第二本主講營養新潮的卡通點心書,並結合當時的飲食潮流加入營養點心與卡通點心。出書的意義在於將點心製作標準化,保證質量穩定。

綠茵白兔餃

最近,泮溪酒家的象形點心獲得了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證,王金鏡擔負傳承象形點心的重任。他說,象形點心要形似、神似,必須依託手工製作,具有很強的藝術性與觀賞性,生活之中的場景以及大自然之物都能成為象形點心的表現元素。但象形點心也存在弊端,個別象形點心在食味上相對遜色。如何讓象形點心美觀又美味,是王金鏡探求的方向。

2011年,已退休的王金鏡獲泮溪酒家聘請為顧問,他不遺餘力投身其中,以廣州特色餅食雞仔餅為例,王金鏡做出多種口味、餡料的雞仔餅,受到食客歡迎。在創意的路上,他從未停歇過。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繁瑩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

相關焦點

  • 廣州市象形點心非遺傳人王金鏡:努力讓象形點心好看又好吃
    廣州市象形點心非遺傳人王金鏡,至今仍活躍於餐飲一線,致力於傳承粵點精華、創新粵點品質。這要是換在其他酒家,恐怕要學習上五六年甚至更久才有機會接觸「拌餡」崗位,這是點心製作的關鍵崗位。也正是這一年,王金鏡正式隨羅坤參加交易會的點心製作工作。交易會的點心供應頻率高於舊時「星期美點」。「星期美點」每周一換,交易會的點心是每3天一換,每次一換就是「8道鹹點4道甜點」,如此持續50天。對於王金鏡而言,這是一次難得的鍛鍊,他將交易會上所做的每一期點心都認真抄下。
  • 探索非遺傳承 廣州舉措領先
    這是廣州市頒布的第五批市級非遺傳承人,至此,廣州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達到151名。他們涉及了9大門類的30個非遺項目,既有「20後」的前輩,也有「80後」的後生。廣州層次合理而穩態的非遺傳承隊伍逐漸成型。可以說,廣州經過十年探索、建設,在非遺保護的「傳承」這一關鍵問題上,逐漸找到了一條既有自己特色,又有實際效果的路子。
  • 非遺傳承 路在何方?
    馮驥才建議,地方各級政府的主要領導要學習和執行文物保護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樹立依法保護的理念。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古琴學會常務理事高培芬說,我國還沒有國家級永久性非遺主題博物館,還無法保證公眾能隨時走進博物館系統、形象地了解非遺知識。
  • 非遺共傳承 成都邛崍市2020年南寶山羌歷新年慶祝活動啟動
    為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創建工作,發揮好邛崍市羌族文化資源優勢,提高人民群眾非遺保護、傳承意識,2020年11月21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和邛崍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邛崍市委宣傳部、邛崍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邛崍市南寶山人民政府承辦的2020年南寶山羌歷新年慶祝活動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踐基地
  • 傳承非遺文化 品味「和合」魅力
    (覃馨儀攝)     地處邕城繁華地段,毗鄰新會書院,「十三五」期間,南寧市解放路小學依託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條件,不斷完善學校特色發展規劃,積極打造「和合文化」教育品牌,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學校特色品牌,梳理出「積極推動邕劇、南寧民謠、剪紙、醒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發展主脈絡,全方位、多元化開展和傳承美育活動。如今,這座有著80多年歷史的老學校正煥發出新光彩。
  • 木葉盞裝滿「非遺傳承扶貧夢」
    木葉盞·楊樹葉  木葉盞,這項源於宋代的「黑科技」,是中國陶瓷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是我國亟待保護傳承的非遺技藝,也是屠金歌「非遺傳承扶貧夢要製作這樣的瓷器,吉州窯匠人會將天然樹葉以一定的規律布於施釉的陶瓷坯體上,經上千度高溫燒制,使樹葉灰與底釉完美融合,形成美麗的木葉紋樣。  這項國家級非遺技藝,深深吸引著兩位女生。「那一瞬間,我們被震撼到了。就在那一剎那我們就想一定要讓這麼美的作品,以及它背後精巧的技藝、燦爛的文化走進更多人的心裡。」  至於到底怎麼幹,屠金歌坦言當時並不清楚,就想「先把左腳邁出去」。
  • 「世界點心王子」鄭志強的匠心獨運,不一樣的煙火!
    由廣州日報策劃並聯手廣州市檔案館共同舉辦的「尋找傳承廣州文化的100雙手」大型活動 這100雙手,傳承了千年的廣州文化,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 製作水晶燈球、手工點心、手繪DIY……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增添暖心
    製作水晶燈球、手工點心、手繪DIY……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增添暖心 2020-12-19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西老銀匠37年堅持手工製作銀器:希望培養更多手工藝人
    「製作過程中,每一步都不容易。」石安林告訴記者,尤其是鏨花時,需要特別細緻,捶打時憑藉手感,沒有數十年功力的話,鏨出來的花一般比較亂,花紋缺少靈巧的感覺。37年來,石安林一直堅持手工打造銀器,傳承傳統銀器製作工藝。潞州區融媒體中心供圖兒時的石安林,經常把玩奶奶、母親留存的一些老銀飾。
  • Get非遺傳承新玩法,太極拳化身行走的表情包標題
    此次騰訊文旅與河南省溫縣人民政府的合作,依託騰訊的社交生態,將擁有3500萬粉絲的QQ family中的IP形象——北極熊Dov多福與太極拳跨界結合,定製出一套演繹太極拳經典招式的表情包。藉助全新的網際網路社交互動方式,以及年輕化的表情包載體,進一步推廣普及太極拳,助力實現太極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 省級非遺金絲彩貼的故事:德州一家祖孫四代的傳承與創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孫文麗 馬雪平秋風蕭瑟,落葉紛紛,突如其來的降溫讓街上行人不免加快了腳步,而在德州市東方紅東路一間十幾平方米的金絲彩貼工作室裡,李愛民一家的金絲彩貼製作如火如荼。李愛民經常跟女兒進行交流創作,在金絲彩貼的基礎上加上具有現代特色的元素,製作出很多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團扇、卡片、雙肩包......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及流水線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工藝品進入尋常百姓家。與之相比,手工藝品不光耗時長,價格也相對較高一些,很多手藝人也在創作中利用現代技術。「手工才有生命,才有思想,機械化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李愛民堅持手工製作,並一直以此來要求女兒。
  • 辰頤物語:水晶粽子,傳統手工製作吃得更好更健康
    在整個粽子的製作過程 顏值如此高的點心, 專治厭食的孩子和挑剔的閨蜜。
  • 敲響開平獅鼓的海外名聲——江門非遺:金聲獅鼓製作技藝
    金聲獅鼓製作技藝·印象金聲獅鼓製作技藝是指廣東省江門市開平「金聲」獅鼓店特有的製作技術。該店主要製作獅子、龍和鼓三大系列六十多個品種,製作工藝屬於南獅流派,是一門獨特的傳統手工技藝。「金聲」製作的獅、鼓,流傳百年,獅鼓聲音宏亮,質量過硬,製作精美、款式新穎,使用壽命可達一二十年。
  • 江蘇南京:「非遺+旅遊」 織出全域旅遊似錦畫卷
    來源: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張鵬雲)在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的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內,江蘇省級非遺傳承人趙樹憲正帶領著學徒們抓緊製作南京絨花製品。據了解,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在國外的傳播,帶動了很多非遺產品在國外熱銷。
  • 養不出新人,留不住老人……這些非遺瑰寶靠誰傳承?
    餘萬倫的古法制傘工藝,卻有整整九十六道工序,並且制傘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流程來操作,一步也無法省去。比如傘把上的風釘,平時看不見,但它卻是起到實實在在抗風作用的。「不會像現代傘那樣容易被風吹得方向反過來。」餘萬倫說,嚴格按照傳統工藝製作出的瀘州油紙傘,如果單從雨具的角度,是要優於現代傘的。
  • 【手工】幼兒園新年手工製作:燈籠+賀卡+鞭炮!
    2.學習使用新手工工具——造型打花器的使用,並利用傳統剪紙對鞭炮進行裝飾。3.體驗自己動手做的快樂,感受民族傳統節日的喜慶。課件、彩色紙、造型打花器、各種薯片罐或衛生紙卷心、雙面膠、固體膠、剪刀等。知識連結:造型打花器源於日本,現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成為一種互動啟發式教學工具, 有些國家還設有專門的手工製作培訓班.是幼教老師理想的手工教學工具.。
  • 東莞非遺走進陽光八小
    為了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11月13日下午,2020年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傳進校園活動走進南城陽光第八小學。本次活動有非遺展演和非遺手工體驗課堂兩個項目,非遺傳承人帶來了詠春拳、龍形拳、醒獅展演和古琴等項目,讓同學們近距離體驗非遺的精彩表演,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激發了同學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
  • 手工製作匾額的油漆工,阜陽就剩他一人!他想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他希望,有人能夠傳承這門手藝。老北關匾額雕刻傳人昨日,記者來到老北關,見到了正和鄰居聊天的武禮民。武禮民說,因腰部毛病,自己不得不暫別老手藝。記者在屋內看到,牆上掛了六幅匾額,分別是清代書法家梁同書、王文治及民國大師弘一法師的作品。數量雖少,但都是精品,木匾質地堅硬,上面刻著的行書、隸書等遒勁有力、雄健灑脫。「在古代,匾額與建築物相伴而生,被譽為建築的眼睛。」
  • 【非遺傳承】洛邑古城:比手藝人更難能可貴的是什麼?是「守」藝人!
    【非遺傳承】洛邑古城:比手藝人更難能可貴的是什麼?是「守」藝人!老人說,「我要把糖人吹下去,直到自己再也吹不動的那一天。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咱們不能讓它失傳!」
  • 「非遺」傳承活動 為祖國獻祝福
    長假期間,我市舉辦了非遺文創集市、手工藝精品展、漢服展示展演、非遺親子互動體驗以及非遺中醫藥義診等多元化展演、展示、展銷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與。 活動現場,舞龍舞獅、面部彩繪、臉譜塗鴉等非遺活動,動靜結合驚爆眼球。30多位省市級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展演了剪紙、捏糖人、燙畫等非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