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晚上為什麼要打更?三個作用太重要,中國現在還能看到打更人

2021-01-08 WarOH協虎

文/元氣少女QMQ

如果你看過中國古裝劇,那麼你一定對"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句話不陌生;如果你熟悉中國古代史,那麼你肯定知道,在中國古代,有一種特別的職業叫"更夫",或稱"打更人",這是帶著濃厚中國色彩的古代文化字眼。

所謂打更,在古時候又叫擊柝(tuò),柝是木頭做的一種響器,俗稱梆子。打更,即擊柝,就是夜間巡邏,一邊走一邊敲梆子。

古人的生活與我們相去甚遠,現代社會的夜晚更是街市如晝、光怪陸離,現代人自然會感到好奇,為什麼會有"更夫"這個職業呢?古代人大晚上不老實在家待著睡覺,跑出來敲鑼打鼓、一頓瞎吆喝為的是哪般?

別以為聰明的古代人是沒事兒找事,其實打更的作用可不小!

打更的重要作用有兩個,首先第一個就是報時,又叫做報更。

現代人,特別是我們這一代人,生活在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智能時代,想要知道現在幾點,對我們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只要隨手滑開手機屏幕就能看到時間,如果你點開世界鐘錶,甚至還能隨時隨地知道地球的另一端是什麼時間。然而,古時候因為科技水平有限,對於人們來說,"計算時間"和"報時"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中國最早的計時器是春秋年間的"漏刻",所謂"漏刻",就是人們通過水滴來測算時間,"漏刻"發展到明清年間,就升級為更為精密準確的"四級漏刻",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銅壺漏刻就是公元1745年所造的四級漏刻。

"漏刻"雖然可以計時,但是初期操作起來比較複雜,而且耗費人力較大。所以古人又發明了圭表,圭表又叫日晷,即通過太陽的影子來測量時間,比起"漏刻",日晷使用起來倒是簡便許多。

除此之外,如果是比較短的時間段的話,人們也會通過焚香的方式來記錄時間。西方的"自鳴鐘"傳入中國要等到明朝後期,但是"自鳴鐘"是舶來品,價格昂貴,僅有官宦、富貴人家能夠使用。老百姓們要知道時間,只能靠更夫了。

宋代詩人洪适說:"說與譙門漫打更,卻怕催歸騎",有了更聲,老百姓們才能知曉歸家的時辰,對於古代人來說,夜晚的更聲是不可或缺的東西。

更夫出門打更,也並非只是像電視上演的,隨便吆喝幾聲就能完事的。

在古代,無論是在京城還是地方,都會設有"譙樓",這是專門負責計時和報時的地方。"譙樓"一般位於城池的正中心,街道向四周延伸。在城內興建的樓房,一般不得高於"譙樓",這是出於城市防衛考慮,在譙樓上登高遠眺,可以更好地觀測到遠處的情況,防範城池外的敵情。

所以在古代,更鼓分明則代表了地方的治安狀況良好。譙樓更鼓如果每天都能按點報時,說明此地外無敵人入侵,內無強盜橫市;相反,如果地方行政運轉糟糕、盜賊蜂起,哪還能顧得上報時呢?

譙樓地位重要,所以其規模一般不會太小,如宋代程度的銅壺閣,樓身以磚石築成,"上下兩層,一共十四間房,寬十丈深五丈六尺",其壯觀程度可見一斑。

譙樓裡安排輪班人員時刻守衛漏刻,記錄時間,然後更夫則分班報時。不同地方的更夫想要知曉時間,還可以看譙樓上的各種鼓角與旗號,看懂這些鼓角旗號的信息,需要知曉特定的"密碼系統",所以更夫們也是要接受正規的"崗前培訓"的。可見,古代譙樓更鼓制度的運轉是十分嚴密的。

更夫敲梆子報時也是有講究的:全夜一共劃分為五個更次,戌時(晚上八點,古時兩小時為一更)敲一記鑼,連續敲兩記梆(記為一次),這為一更天;亥時(晚上十點)鑼聲兩記,梆敲兩次,這是二更天;三更天之後,梆子只敲一記就記為一次。除了夏季,其他季節在凌晨五點到六點之間還會加一次"亮梆子",只敲梆子不敲鑼。

▲現代景區中的打更演員

除了報時之外,更夫還充當了另一個重要的角色:防火隊員。

古代走火一般都發生在深夜,一旦發生火災,救火不及時就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據二十四史記載,從西漢至清末,中國就發生了八百七十八次火災。這還僅僅只是有據可考的數據,在防火設備低下、史書記錄不到的小地方,火災的次數肯定是不容樂觀的。所以,夜間防火就成為一種必要手段。然而,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實行宵禁制度,夜晚是不允許尋常百姓出行的。

所以,作為在夜間行走唯一合法的人——更夫,就擔起了監控火險的這一重要職責。更夫夜間定點巡鑼,敲鑼報時的同時還會喊上他們的口號"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也算是最早的官方消防隊"宣傳語"了。如果真的遇上火險,更夫就會用力敲響手上的鑼鼓,叫醒熟睡的居民,搬來"火鉤"、"雲梯",尋水救火。到了明清年間,大城市裡還會分區分片派遣更夫輪流出門清查火種,這也是為了預防火災。

可見,更夫這職務雖小,但作用卻不可小瞧。

隨著時代的進步,精確的手錶、訓練有素的消防隊以及智能監控設備取代了更夫,打更這一職業漸漸地也就消失在了人們的生活裡。但在中國一些農村裡,依稀還可以見到打更人的身影。安徽省黟縣西遞鎮的西遞村於上世紀末成立了一個"防火打更隊",每到夜裡,隊員們就會拿上手電,出門打更,嘴上吆喝的依然是那句熟悉的臺詞"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打更的傳統雖然不再,但決心守護一方平安祥和的打更精神依然影響著中國人。

參考資料1、《打更雜考》,王老誠2、《百年「防火打更隊」》,何春中

相關焦點

  • 古代的更夫是如何判斷時間的?他們除了打更,還有項更重要的任務
    香篆,這是當時最划算的「計時器」,做成香盤,一盤煙燒完了,半個時辰或者一個時辰就過去了,還能讓屋子裡香氣繚繞。更簡單的就是點香,就是電視劇當中的劇情,一炷香過後該做的事也做完了,可是這些辦法都需要人們在清醒的狀態下才能去查看,要是晚上怎麼辦呢?
  • 又一本《大奉打更人》?時隔四年大神開荒回歸仙俠,新書也玩起了朝...
    這是一本架空歷史類的懸疑仙俠作品,風格上和賣報小郎君的《大奉打更人》、榮小榮的《大周仙吏》同屬一類。  開局都是從朝堂小吏走起,自身捲入陰謀,想方設法自救。也都是後宮文路線,多女主交織。  不同的地方則是三位作者各有各的特點,行文手法劇情設計有著很大的不同。
  • 民間故事:鼠目寸光的打更人,夜晚給一名男子帶路,結果改變命運
    這王五的父母,託了不少人,結果沒有一處看得上這王五的。最終無奈之下,只能是隨著父母種地了。隨著時間流逝,這王五已經快二十了,人長得有些瘦小,鼠眼更是分明了,別說是成親了,根本就沒有媒人上門。最終無奈之下,父母幫他找了個打更的活計。這打更人倒是簡單,一般都有歲數大的人充當,很少找歲數小的。
  • 古代是怎麼計算時間的?
    中國古代計算時間呢跟我們現在的二十四小時制不一樣的。古代是按12時辰來計算的。這時辰而且都有自己的名稱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辛、亥。現在可以用三個成語中間,更形象地了解中國古代的計時。「子醜寅卯」現在說就是1,2,3,4,而實際上古代的「子醜寅卯」是計時的。
  • 一本老司機的重生進化史,大奉打更人
    一本老司機的重生進化史,大奉打更人仙俠 無系統有儒,道,妖,佛,術士的仙俠世界孤兒院配置,穿越開局,一介武夫,受到牽連,被關牢獄,即將流放,想要自救。本書,未尋常例,故,暫且,無解(姐)!……有倆妹,啊!還有個嬸嬸呦!
  • 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怎麼解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一種說法: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每個人的一天都是不多不少的24小時,最重要的是怎麼去分配和利用這些時間,在現代社會,二十小時制度是全世界都通用的計時方法,而且時間已經可以精確到每一秒。不過在手機、手錶還沒有普及的時候,我國民間還有一些其他的計時方法。
  • 古代的「五更天」與「十二時辰」對應現在的什麼時間?
    打更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從傍晚7點到第二天早上5點,每兩個小時為一更。 2、十二時辰 十二時辰的順序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 耕育更時藉助古代五更計時便利現今交通旅行
    24小時計時制最早是隨著西方鐘錶貿易傳入中國的,在中國的普及時間大約在清末。我國古代時辰的打更報時習俗,不僅僅是用於計時,最主要的是已經作為中國文化傳承的載體。
  • 古代怎麼計時的?一天到底是十個時辰還是十二個?了解古代的時間
    現在時間對於我們來說僅僅是一個數字,或者說它記錄了我們一天天的過程,代表了秒針,時針,分針不停的轉動,但是對於古代的人們來說,時間不僅僅代表了時間,它還是很多種不同寓意的集合體,還代表了陰陽時刻等等。接下來我們就說說古代那些個特殊的時刻的含義。
  • 古時候的時辰和五更,分別對應的是現在的什麼時間?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人是以幹支來計時的。具體點說,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地支配一個月,一共是十二地支配十二個月。同時將一天分為十二時辰,也分別與每個地支相對應。和我們現在計時的時間對比,其分別對應的是:子時,23:00到01:00,又稱夜半。子為鼠,陽氣初生而好動。丑時,1:00到3:00,又稱雞鳴。公雞會發出第一次啼叫。
  • 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三更色是什麼意思?
    古人的時間觀念和計時方法古代如何計時?先說說過去「更」的時間。古人白天根據太陽的移動計時,根據日影計時,到了晚上呢根據「更夫」打更聲計時。大家這一時間可能就會聯想到電視劇裡經常會出現的,夜晚「打更」的畫面。古代把夜晚從晚上七點到第二天的凌晨五點劃分為五個時間段,一個時間段為一更,分別稱五夜,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每更兩個小時。
  • 許嵩最神秘的中國風歌曲,歌詞你能看懂嗎?
    在嵩哥創作的眾多中國風歌曲之中,有一首最為奇特,充滿了神秘感,讓人有些捉摸不透,尤其是歌詞,可以說簡直令人乍看哭笑不得、細想又十分費解。那麼這首歌的歌詞究竟有多奇特呢?那麼是不是嵩哥的這首歌只是簡單地在塑造一個打更人的形象呢?如果是的話,這首歌的編曲整體上卻是空靈飄渺的,有佛家之感。再看歌名《等到煙火清涼》,好像並不是在寫打更人。對此,有網友認為,許嵩這首歌的歌詞其實是用了象徵手法。表面是在重複一句常見的打更語,實際上這打更語說的是這花花世界很多浮華,很容易讓人變得浮躁。
  • 俗話說「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這裡的「三更色」是何意?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這句俗語講的是什麼事,現在是否還有必要去按照它的要求來做呢?圖片來源於網絡:俗語一.古代的時間要弄懂這句話的意思,首先就要知道一更、三更是什麼時間。這涉及到古人對時間的計算和命名。先秦時期的時間劃分是十時辰制,白天五個時辰、夜晚五個時辰。後面經過演進與優化,又形成了十二時辰制。
  • 農村老話講「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是什麼意思
    聽村裡老人講過這樣一句話,「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在古代的時候習慣把夜晚分為五更天,一更天相當於現在大概2.4小時。一更到五更就是整個夜晚的計時時間,這句話講的也是這期間發生的故事。一更天在戌時一刻,按照現在的時間大概在晚上七點到九點,被成為「黃昏」。太陽逐漸下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村裡下地勞作或外出的人都要回家做飯吃飯了。
  • 半夜三更、午時三刻,究竟是幾點幾分?
    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計量一天當中的時間,通常所說的一個時辰便是指現在的兩個小時,這樣的計時方法是中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的人們在白天可以根據太陽、日晷等來估算時間,但到晚上便不知時間了,於是出現了更夫報時。
  • 水袋唧筒麻搭,中國古代防火都有哪些措施
    中國古建築絕大多數以木材為主要材料,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形式,所以耐火等級很低。在發生火災時,屋頂嚴實緊密,內部的煙熱不易散發,溫度容易積聚,迅速導致「轟燃」。古建築的梁、柱、椽等構件,表面積大,木材的裂縫和拼接的縫隙多,再加上大多數通風條件比較好,有的建築更是建在高山之巔,發生火災後火勢蔓延快,燃燒猛烈,極易形成立體燃燒。
  •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都用什麼工具來分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
    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更夫打更,「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都成更夫的代名詞了,打更其實就是報時,晚上七點打「落更」,「二更」為晚上九點,「三更」為晚上十一點,「四更」為凌晨一點,「五更」為凌晨三點。更夫是如何知道幾點打更的呢?得益於他們的計時工具,大多是滴漏和線香。除了通過滴漏、燃香等來計時,古人還發明了日晷、圭表、水運渾動儀、水運儀象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