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講究做事出師有名,說話有理有據,這樣才能使自己站得住腳,贏得別人的信服和理解,為自己展開後面的工作減輕阻力、提高效率,於是就會常常脫口而出「古人」、「俗話」。
這樣的口頭禪固然會增加一定的說服力,也是自己擁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表現,但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口頭禪就像「和尚念經一樣」,一方面因為這都是大人在小時候用來教育他們的話,另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有獨特的性格,也有一些科學知識的認識與理解,往往對於這些俗語、古人云嗤之以鼻。
不過這些老話俗語都是被時間檢驗,一代代人慢慢流傳保留下來的,怎會沒有存在的道理呢?別到頭來還得應了那句老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這句俗語講的是什麼事,現在是否還有必要去按照它的要求來做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俗語
一.古代的時間
要弄懂這句話的意思,首先就要知道一更、三更是什麼時間。這涉及到古人對時間的計算和命名。先秦時期的時間劃分是十時辰制,白天五個時辰、夜晚五個時辰。後面經過演進與優化,又形成了十二時辰制。
而宋朝以後,又把每個時辰分為初、正兩個階段,這樣就形成了與現在小時制在數量上相等的時間制。
圖片來源於網絡:十時辰制
二.時辰與五更
時辰是古人的計時單位,所對應的名稱是我國獨有的十二生肖的名字,古代的時辰與今天的二十四小時相對應,那就是一時辰等於現在的兩小時。但並不是由子時對應今天的一點兩點,子時是現在的23點到次日凌晨一點,以此類推。那麼「更」又是如何參與到古代的時間計算中的呢?
我們在電視劇中常常可以看到半夜的時候,皇帝從夢中驚醒問到旁邊的侍者:幾更天了?或者是晚上也有人在街上敲鑼喊到: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等。沒錯,「更」也是古代計量時間的單位。在民間口語中為打更(jing),通過每次敲打的次數和快慢來辨別時間。
圖片:在街上打更劇照
打更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兩個小時,每更更換一次值班人員,以保證他們有充足的精力來保障皇宮的安全和第二日正常的運營。
古時都是按照太陽的東升西落,來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的,所以對於他們來說,「夜」到來的時間是相對較早的,一更對應的是戌時,現在的時間是19:00-21:00,三更對應的是子時,現在的時間段是23:00-01:00。他們的夜在凌晨五點就結束了,可能我們的夜在這個時候才開始。
圖片:夜晚降臨劇照
三.這句俗語的意思是什麼?
弄懂了古代的時間計算,我們就可以知曉這句俗語的意思了,字面意思是夫妻不要在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的時間段開車,不要在19:00-21:00的時候貪吃美食。
由此可見,古人當時的生活有多自律,畢竟古代是以農耕為主,絕大多數人都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黑之後除了燭火、燈油,便沒了其它的照明設施,也沒有現代的通訊設備和電子設備,自然不會像我們現在一樣,在手機和電腦中一呆就是幾小時。而且官府還有宵禁的規定,這就極大的限制了他們的夜生活,所以夫妻之間那些事進行得也比較早。
圖片:夫妻那點事劇照
至於不戀一更食,19:00—21:00此時天已經完全黑下來,所以古人的晚飯時間會很早,他們會在天黑之前把飯做好並享用。而利用燭火、燈油照明,無疑會增加平常百姓家的生活成本,而且古人沒有我們現代的廚房灶具,在夜間生火做飯一不方便、二不安全,所以除了追求飲食的平衡,也有經濟、安全方面的考慮。
圖片:蠟燭照明劇照
四.時間上現在是否還適用?
這樣看來這句俗語確實沒有必要再去遵守,按照現在的生活節奏,人們熬夜加班、追劇、打遊戲,那是很正常的,23:00-01:00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說,正是夜生活的開始。
就算按照正常的上下班生活方式,朝九晚六,回到家中也是七點了吧,做菜吃飯洗碗等瑣碎的事情過後,自己再看看電視打會遊戲,應該很快就到十一點了,夫妻之間那點事大多都會在這個時間裡進行。
至於不戀一更食?這也不存在的啊,首先是我們的工作時間延長了,7點前用晚餐,對於絕大多人而言是一種奢侈。另外,現在餐飲業發達,時不時就要勾起我們的味蕾,誘惑著我們去「犯罪」,晚飯後午夜再去加個餐是很正常的事情。
更可怕的是,當你決定不戀一更食的時候,忽然發現你的朋友圈出現幾道精美誘人的美食,你能控制住肚皮裡躁動的胃麼!
圖片:精美誘人的美食劇照
五.食色性也,仍需自律
食色是人的天性,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可避免,在實際生活中,白天的時間基本都會奉獻給祖國的建設,夜晚成為我們處理家庭關係的主要時間段,所以「三更色」也是情非得已。
人是鐵飯是鋼,只有吃飽才能繼續前行,如果刻意的遵守某些條條框框,那麼遭罪的還是自己。相反,如果肆意放縱自己,時間懲罰的只會是自己,因果就是在自己的每一個小小的抉擇中產生。
總而言之,俗語是古人對生活現象、自然規律的一種總結,經過長期廣泛的口口相傳,有些「道理」在現代生活中是無法運用的,有些觀念也只在固定的地域適用。
所以我們得學會看到俗語的真正內涵,告訴我們相應的道理,要與時俱進、求同存異,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用它來規範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健康做保障。
文章作者:子皓君
整篇圖文由子皓影視製作工作室原創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