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這裡的「三更色」是何意?

2021-01-09 子皓新說V

我們經常講究做事出師有名,說話有理有據,這樣才能使自己站得住腳,贏得別人的信服和理解,為自己展開後面的工作減輕阻力、提高效率,於是就會常常脫口而出「古人」、「俗話」。

這樣的口頭禪固然會增加一定的說服力,也是自己擁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表現,但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口頭禪就像「和尚念經一樣」,一方面因為這都是大人在小時候用來教育他們的話,另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有獨特的性格,也有一些科學知識的認識與理解,往往對於這些俗語、古人云嗤之以鼻。

不過這些老話俗語都是被時間檢驗,一代代人慢慢流傳保留下來的,怎會沒有存在的道理呢?別到頭來還得應了那句老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這句俗語講的是什麼事,現在是否還有必要去按照它的要求來做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俗語

一.古代的時間

要弄懂這句話的意思,首先就要知道一更、三更是什麼時間。這涉及到古人對時間的計算和命名。先秦時期的時間劃分是十時辰制,白天五個時辰、夜晚五個時辰。後面經過演進與優化,又形成了十二時辰制。

而宋朝以後,又把每個時辰分為初、正兩個階段,這樣就形成了與現在小時制在數量上相等的時間制。

圖片來源於網絡:十時辰制

二.時辰與五更

時辰是古人的計時單位,所對應的名稱是我國獨有的十二生肖的名字,古代的時辰與今天的二十四小時相對應,那就是一時辰等於現在的兩小時。但並不是由子時對應今天的一點兩點,子時是現在的23點到次日凌晨一點,以此類推。那麼「更」又是如何參與到古代的時間計算中的呢?

我們在電視劇中常常可以看到半夜的時候,皇帝從夢中驚醒問到旁邊的侍者:幾更天了?或者是晚上也有人在街上敲鑼喊到: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等。沒錯,「更」也是古代計量時間的單位。在民間口語中為打更(jing),通過每次敲打的次數和快慢來辨別時間。

圖片:在街上打更劇照

打更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兩個小時,每更更換一次值班人員,以保證他們有充足的精力來保障皇宮的安全和第二日正常的運營。

古時都是按照太陽的東升西落,來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的,所以對於他們來說,「夜」到來的時間是相對較早的,一更對應的是戌時,現在的時間是19:00-21:00,三更對應的是子時,現在的時間段是23:00-01:00。他們的夜在凌晨五點就結束了,可能我們的夜在這個時候才開始。

圖片:夜晚降臨劇照

三.這句俗語的意思是什麼?

弄懂了古代的時間計算,我們就可以知曉這句俗語的意思了,字面意思是夫妻不要在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的時間段開車,不要在19:00-21:00的時候貪吃美食。

由此可見,古人當時的生活有多自律,畢竟古代是以農耕為主,絕大多數人都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黑之後除了燭火、燈油,便沒了其它的照明設施,也沒有現代的通訊設備和電子設備,自然不會像我們現在一樣,在手機和電腦中一呆就是幾小時。而且官府還有宵禁的規定,這就極大的限制了他們的夜生活,所以夫妻之間那些事進行得也比較早。

圖片:夫妻那點事劇照

至於不戀一更食,19:00—21:00此時天已經完全黑下來,所以古人的晚飯時間會很早,他們會在天黑之前把飯做好並享用。而利用燭火、燈油照明,無疑會增加平常百姓家的生活成本,而且古人沒有我們現代的廚房灶具,在夜間生火做飯一不方便、二不安全,所以除了追求飲食的平衡,也有經濟、安全方面的考慮。

圖片:蠟燭照明劇照

四.時間上現在是否還適用?

這樣看來這句俗語確實沒有必要再去遵守,按照現在的生活節奏,人們熬夜加班、追劇、打遊戲,那是很正常的,23:00-01:00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說,正是夜生活的開始。

就算按照正常的上下班生活方式,朝九晚六,回到家中也是七點了吧,做菜吃飯洗碗等瑣碎的事情過後,自己再看看電視打會遊戲,應該很快就到十一點了,夫妻之間那點事大多都會在這個時間裡進行。

至於不戀一更食?這也不存在的啊,首先是我們的工作時間延長了,7點前用晚餐,對於絕大多人而言是一種奢侈。另外,現在餐飲業發達,時不時就要勾起我們的味蕾,誘惑著我們去「犯罪」,晚飯後午夜再去加個餐是很正常的事情。

更可怕的是,當你決定不戀一更食的時候,忽然發現你的朋友圈出現幾道精美誘人的美食,你能控制住肚皮裡躁動的胃麼!

圖片:精美誘人的美食劇照

五.食色性也,仍需自律

食色是人的天性,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可避免,在實際生活中,白天的時間基本都會奉獻給祖國的建設,夜晚成為我們處理家庭關係的主要時間段,所以「三更色」也是情非得已。

人是鐵飯是鋼,只有吃飽才能繼續前行,如果刻意的遵守某些條條框框,那麼遭罪的還是自己。相反,如果肆意放縱自己,時間懲罰的只會是自己,因果就是在自己的每一個小小的抉擇中產生。

總而言之,俗語是古人對生活現象、自然規律的一種總結,經過長期廣泛的口口相傳,有些「道理」在現代生活中是無法運用的,有些觀念也只在固定的地域適用。

所以我們得學會看到俗語的真正內涵,告訴我們相應的道理,要與時俱進、求同存異,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用它來規範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健康做保障。

文章作者:子皓君

整篇圖文由子皓影視製作工作室原創製作!

相關焦點

  • 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三更色是什麼意思?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那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呢?古人的時間觀念和計時方法古代如何計時?先說說過去「更」的時間。古人白天根據太陽的移動計時,根據日影計時,到了晚上呢根據「更夫」打更聲計時。大家這一時間可能就會聯想到電視劇裡經常會出現的,夜晚「打更」的畫面。
  • 農村俗語「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易於理解,就是說:人啊,在三更時分就不要貪戀美色;在一更時分就不要再吃東西;在五更時分就不要再生氣動怒。這是字面理解。古時農村的俗語,簡潔明快,充滿了一定的道理和警示,這幾句話告誡了人們在一天中的這三個時辰裡切記要忌做的三種事情:三更勿貪戀美色,一更勿貪吃美食,五更勿生氣動怒。
  •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這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一句話,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老話」。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大國,出了京城都是農村,所以才有農村老話一說。所謂的老話,其實就是人們長期積累下來的經驗之談,淺顯易懂,意義深刻。比如清代有一位叫周希陶的老學究編寫了一本《增廣賢文》的書,裡面都是一些民間老話,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 長壽有三不,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
    所謂「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七點到九點為一更,也叫「落更」,夜幕降臨,開始進入黑夜。若是有更夫,這時我們便能聽到電視中最常聽到的那句「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九點到十一點為二更,這時候很多人開始陸續上床睡覺了,若是有更夫則會喊「關門關窗,防偷防盜」;十一點到凌晨一點為三更,「三更半夜」說的就是這個時候了;一點到三點為四更,這是一天中氣溫最低最冷的時候;三點到五點為五更,公雞開始打鳴,天要亮了。老話說: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
  • 為何老人常說「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你知道麼?
    而在這些經驗雜談之中,便包括了一句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又有沒有道理?中國古代社會往往會使用「更」作為計時單位,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俗話說:「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指的便是這各個時間段內,哪些事物最活躍。一.
  • 「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三更色為何不能貪?值得年輕人深思
    其中有一句俗語非常值得年輕人深思,那就是「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這句話是關於日常生活和健康的俗語,尤其是現在這個年代很多年輕人都不愛惜自己的身體。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三更時千萬不要過夫妻生活,半夜時也不要隨意吃東西。這樣做的話會對身體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
  • 農村老俗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農村用「更」記時,是一種古老的方法,是把一個夜晚分成五個時間段,每段就叫做「更」。「一更」是在戌時,相當於今天傍晚的7:00~9:00,也就是傍晚即黃昏過後到夜晚的一段時間。太陽已經落山了,外出的農夫已經放下手中的農活回到家裡,準備吃晚飯。
  • 民間俗語:「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到底什麼意思?
    比如今天要介紹的這句俗語:「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三更半夜不能做什麼?老祖宗總結的這一句俗語,說出了古人的兩個避諱。唯有明曉其中利害關係,或許才能明白這句俗語的重要性;一、三更莫貪色「貪色」,一旦說出口,總會讓人覺得羞恥。
  • 俗語「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啥意思?古人的忠告引人深思
    數千年的歷史和文化的沉澱,讓我們不懼怕任何艱難險阻,因為這裡有古人的聖訓,有智慧的果實,我們隨意翻看任何一本經史典籍,都能從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這就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不論是詩詞歌賦還是京劇戲曲,或是書法繪畫陽春白雪,我們在每一個領域當中,都有拿得出手的珍品。在這眾多傳統文化的種類當中,俗語文化更像是一顆璀璨的新星,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 俗語:「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啥意思,老輩人常常提起
    比如這句「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雖然聽起來簡單,但真正能做到的卻沒有幾個人。這句俗語不僅警醒眾人,還告訴了我們如何做才能讓身體更好,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吧。要想了解這句話,首先我們就應該將這句俗語中的時辰搞明白,現代人全部用了幾點鐘幾點鐘,很少有人知道三更對應的是如今的幾點,雖然我們經常會說「三更半夜」這個詞語,但是如果讓你明確說出幾點大部人卻答不出來。
  • 古話說「三更莫貪色,不戀一更食」,有何道理?適用於現在嗎?
    在我國新舊的文化當中是有很多的不同的存在的,雖古代沒有現在這樣的科學,但在我國千百年的文明傳承中,古人也用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智慧流傳下來了不少的經驗,來提醒後代,比如「三更莫貪色,不戀一更食」這句,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有何養生道理?這話放到現在來看,還依舊適用嗎?
  • 老人言:「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什麼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俗話說得好,「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這句話是形容我國古代很多書生的勤勞與汗水。但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沒有聽到過這一句話「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這10個字到底富含著什麼樣的意蘊呢?讓我們來具體探究一下。想要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突破口還是在「三更」上。此「三更」並不是我們常說的「三更半夜」中的「三更」。在這裡,是只得某一個時間點。
  • 古人講「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有何深意?年輕人不妨牢記
    俗語「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有何深意?其實說的就是與生活和健康相關的內容。三更的時候千萬不要過夫妻生活,而半夜的時候更不能隨意吃東西。這其實都與人體的生理規律有關係,如果平時經常這樣做,就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年輕人不妨牢記。很多人都曾聽過三更半夜這個成語,實際上這4個字說的這兩個時間段。
  • 「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這句話啥意思,為何老一輩人常說?
    引言俗話說得好,「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這句話是形容我國古代很多書生的勤勞與汗水。但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沒有聽到過這一句話「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這10個字到底富含著什麼樣的意蘊呢?讓我們來具體探究一下。
  • 農村有句俗話,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民以食為天地為幸福的古代,鄉村人們對健康和長壽做出了許多的總結。人們發現什麼時候做什麼事,什麼時候吃什麼,祖輩們的總結在幾千年前就總結了出來,不過由於現在城市發達,許多年輕人都覺得俗語不夠時尚和科學,有點輕視之心。其實,現在的我們更應該了解自己的文化,去深刻吸取文化裡面的精髓。民間俗語其中有一句: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 為什麼說「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牢記老祖宗的話,受益終身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經驗雜談,並以俗語亦或者是諺語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防止我們少走彎路,比如「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便是其中之一。那麼問題來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到底有沒有道理?
  • 比星座更靠譜 《型色男女》掀「九型人格」熱潮
    原標題:比星座更靠譜 《型色男女》掀「九型人格」熱潮  星座真的那麼靠譜麼?還是血型更具先天性?或許,隨著《型色男女》的火爆熱播,這些都OUT了!網絡上已經颳起了強勁的「九型人格」熱潮。《型色男女》熱播期,樂視網同期利用微博、微信等渠道推出九型人格測試題,幫助樂迷判斷和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徵。  很多樂迷反映,初步接觸「九型人格」可能會使人覺得稍顯繁瑣,樂視為此特別出臺了簡化版的測試題,而且題目中的情景設置更貼近生活。測試完畢,樂迷還可以通過觀看《型色男女》,依據劇情對各型人格分析,將其應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當中。
  • 一更、二更都是什麼時間?三更為什麼叫半夜?
    經常在電視中聽到起來打更的喊,二更,三更的,這個到底是在現代是什麼時間呢?之前研究過一些梅花易數和易經,古時的時間不是現在的24小時,而是12個時辰,也就是十二地支,我們熟悉的是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 俗話說:貪酒不顧人,貪色不顧身,貪財不顧親;話簡單卻說透人性
    可以說農村的這些俗語看似很簡單,但是蘊含的道理卻一點都不簡單。今天我們就要說這麼一則俗語,俗話說:「貪酒不顧人,貪色不顧身,貪財不顧親」,這句話看似非常簡單,但是如說透了人性。首先我們就來說說這第一句,這裡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說一個人要是喝酒過於貪杯,就會很難顧及他人。這個對於喝酒的人應該是深有體會的,在酒桌上要是喝多了,往往就可能會亂說話,導致得罪他人。
  • 俗語「人貪三樣,一生白忙」,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句句有理!
    相信大家對於俗語並不陌生,並且聽過很多的俗語諺語,而這些俗語諺語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可以通過動物的異常反應以及大氣雲層的變化來預測天氣,並且在五千年的長河中,誕生了更多有哲理的俗語,它導人向善,讓人們學會了為人處世之道,更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文字來警示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