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老人常說「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你知道麼?

2021-01-17 紅衣記史官

中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人生經歷,對生活做出了總結,從而給後人留下了不少的寶貴經驗,幫助他們規避風險和錯誤,更好的獲得人生的發展機會。

而在這些經驗雜談之中,便包括了一句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又有沒有道理?

中國古代社會往往會使用「更」作為計時單位,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俗話說:「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指的便是這各個時間段內,哪些事物最活躍。

一.「不貪三更色」

「三更」指的便是晚上十一點鐘到凌晨一點的這段時間。而「色」代表的是夜晚的美色。

也就是說,在半夜三更的時候,不要貪戀晚上的美景,而應該遵循人體的生物鐘時間,早點休息。這樣一來的話,人的身體才會好。

二.「不戀一更食」

「一更」指的是晚上七點到晚上9點這一段時間,而「食」指的便是食物。也就是說,我們在晚飯過後,不應該貪戀夜宵美食,而應當控制住自己的食慾,做到健康飲食。

在古人的眼中,只有按照正常的作息時間工作和休息,才能夠保證生活的質量。顯然的,這樣的說法即使到了今日,也是適用的。

對於如今的我們而言,工作壓力大,使得很多人工作到了凌晨,不僅休息晚,甚至可能連休息的時間都被壓榨到了很短。

這樣一來的話,人的器官便可能會因此而無法獲得休息的機會而存在隱患。當隱患一旦爆發出來的話,人體便可能會生一場大病。這樣一來的話,對人的生活自然就會有很大的影響。

同樣的,工作太累,會使得人們開始尋找精神上的慰藉,而美食剛好可以彌補這樣的空白。對於人們而言,倘若工作到太晚,就會希望可以在加班的時候,吃份夜宵,緩解一下自己的工作壓力。

不僅如此,即使不用工作的時候,人們也會呼朋引伴地去吃頓好了。這樣一來的話,人體的飲食系統便會有一定的影響,而消化系統的壓力也會變大。

久而久之,對一個人的身體自然也就有了負面的影響。

不動五更氣

五更又稱寅時。這個時候公雞叫嗚,黎明將至。經過一夜休整,人神甦醒。於家而言,女主要燒水煮飯,男主要更衣下田,準備開始新的一天。

這時候,陽氣上升,夫妻不宜吵鬧動氣,以免影響一天的情緒。所以民間又有「五更雞犬宜相寧」的說法。

民間的很多說法來源於實踐,關於五更之間的講究很多,其實大都頗有道理,不少也被科學技術所證明。

但是,不少年輕人恐怕是很難聽得進去了!再次提醒各位朋友,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了健康,一切都變得沒有了意義。

前一段時間相繼倒下的那麼些名人大家,他們的生活習慣或許就存在這些方面的問題!所以讓我們還是聽聽老人言吧!且行且珍惜!祝您健康平安!

俗語,也稱俗話。典型的俗語即所謂的諺語,是一種在民間廣泛流傳的通俗的定型語句

是人民群眾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經驗和願望,富有深刻的哲理性。

俗語是漢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數量多,使用頻率高,而且語言具有形象生動、表意準確、說理深刻、比喻恰當等特點,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愛。

它不僅在人們的口頭上廣泛流傳,而且在各種形式的著作中也被普遍引用。

諺語是以形象為主體的通俗的口語,結構形式相對穩定,在實際運用中可以靈活多變。

恰逢新年大促,一本《歇後語大全》加上一本《諺語大全》僅需68元,也就是一頓外賣錢,還是十分划算的!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三更色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我們會經常聽到有老人說各種俗語,農村老話包含了許許多多的生活經驗,蘊藏著古人非凡的智慧。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那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呢?古人的時間觀念和計時方法古代如何計時?先說說過去「更」的時間。
  •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這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一句話,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老話」。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大國,出了京城都是農村,所以才有農村老話一說。所謂的老話,其實就是人們長期積累下來的經驗之談,淺顯易懂,意義深刻。比如清代有一位叫周希陶的老學究編寫了一本《增廣賢文》的書,裡面都是一些民間老話,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 農村俗語「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易於理解,就是說:人啊,在三更時分就不要貪戀美色;在一更時分就不要再吃東西;在五更時分就不要再生氣動怒。這是字面理解。古時農村的俗語,簡潔明快,充滿了一定的道理和警示,這幾句話告誡了人們在一天中的這三個時辰裡切記要忌做的三種事情:三更勿貪戀美色,一更勿貪吃美食,五更勿生氣動怒。
  • 長壽有三不,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
    古人把夜晚時間從七點入夜到五點天明分為五更。所謂「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七點到九點為一更,也叫「落更」,夜幕降臨,開始進入黑夜。若是有更夫,這時我們便能聽到電視中最常聽到的那句「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九點到十一點為二更,這時候很多人開始陸續上床睡覺了,若是有更夫則會喊「關門關窗,防偷防盜」;十一點到凌晨一點為三更,「三更半夜」說的就是這個時候了;一點到三點為四更,這是一天中氣溫最低最冷的時候;三點到五點為五更,公雞開始打鳴,天要亮了。老話說: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
  • 農村老俗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農村用「更」記時,是一種古老的方法,是把一個夜晚分成五個時間段,每段就叫做「更」。「一更」是在戌時,相當於今天傍晚的7:00~9:00,也就是傍晚即黃昏過後到夜晚的一段時間。太陽已經落山了,外出的農夫已經放下手中的農活回到家裡,準備吃晚飯。
  • 俗話說「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這裡的「三更色」是何意?
    別到頭來還得應了那句老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這句俗語講的是什麼事,現在是否還有必要去按照它的要求來做呢?圖片來源於網絡:俗語一.古代的時間要弄懂這句話的意思,首先就要知道一更、三更是什麼時間。這涉及到古人對時間的計算和命名。先秦時期的時間劃分是十時辰制,白天五個時辰、夜晚五個時辰。
  • 「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三更色為何不能貪?值得年輕人深思
    其中有一句俗語非常值得年輕人深思,那就是「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這句話是關於日常生活和健康的俗語,尤其是現在這個年代很多年輕人都不愛惜自己的身體。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三更時千萬不要過夫妻生活,半夜時也不要隨意吃東西。這樣做的話會對身體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
  • 老人言:「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什麼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不禁感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老人流傳下來的這些俗語是一種包羅萬象的生活文化,至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俗話說得好,「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這句話是形容我國古代很多書生的勤勞與汗水。但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沒有聽到過這一句話「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
  • 「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這句話啥意思,為何老一輩人常說?
    引言俗話說得好,「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這句話是形容我國古代很多書生的勤勞與汗水。但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沒有聽到過這一句話「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這10個字到底富含著什麼樣的意蘊呢?讓我們來具體探究一下。
  • 民間俗語:「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到底什麼意思?
    比如今天要介紹的這句俗語:「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三更半夜不能做什麼?老祖宗總結的這一句俗語,說出了古人的兩個避諱。唯有明曉其中利害關係,或許才能明白這句俗語的重要性;一、三更莫貪色「貪色」,一旦說出口,總會讓人覺得羞恥。
  • 古話說「三更莫貪色,不戀一更食」,有何道理?適用於現在嗎?
    在我國新舊的文化當中是有很多的不同的存在的,雖古代沒有現在這樣的科學,但在我國千百年的文明傳承中,古人也用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智慧流傳下來了不少的經驗,來提醒後代,比如「三更莫貪色,不戀一更食」這句,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有何養生道理?這話放到現在來看,還依舊適用嗎?
  • 俗語「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啥意思?古人的忠告引人深思
    數千年的歷史和文化的沉澱,讓我們不懼怕任何艱難險阻,因為這裡有古人的聖訓,有智慧的果實,我們隨意翻看任何一本經史典籍,都能從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這就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不論是詩詞歌賦還是京劇戲曲,或是書法繪畫陽春白雪,我們在每一個領域當中,都有拿得出手的珍品。在這眾多傳統文化的種類當中,俗語文化更像是一顆璀璨的新星,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 俗語:「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啥意思,老輩人常常提起
    中國文化流傳至今,有很多東西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比如我們常聽老人說一些民間俗語,這些話雖然找不到具體的出處,但是卻聽起來很有道理,就連現在也常聽家裡的長輩說一些俗語,或許是對你表示關心,或許是教你如何做人,但是不管出發點是什麼,目的都是為了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
  • 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怎麼解釋?
    除了很多人熟悉的十二時辰制度外,我們還能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看到報時的打更人,相信很多人都會好奇,為什麼打更人都只打到五更天呢?這是因為這些人採用了十時辰制度報時。十時辰制度也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計時方式,把白天和夜晚各五分,其中夜晚用五更來表示,對人們來說,夜晚的每一更都有不同的意義。
  • 農村老話講「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是什麼意思
    聽村裡老人講過這樣一句話,「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在古代的時候習慣把夜晚分為五更天,一更天相當於現在大概2.4小時。一更到五更就是整個夜晚的計時時間,這句話講的也是這期間發生的故事。一更天在戌時一刻,按照現在的時間大概在晚上七點到九點,被成為「黃昏」。太陽逐漸下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村裡下地勞作或外出的人都要回家做飯吃飯了。
  • 古人講「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有何深意?年輕人不妨牢記
    俗語「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有何深意?其實說的就是與生活和健康相關的內容。三更的時候千萬不要過夫妻生活,而半夜的時候更不能隨意吃東西。這其實都與人體的生理規律有關係,如果平時經常這樣做,就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年輕人不妨牢記。很多人都曾聽過三更半夜這個成語,實際上這4個字說的這兩個時間段。
  • 我們常說的「三更半夜」到底是幾點?你真的知道嗎?
    這樣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 雞冠花:精彩十分佯欲動,五更只欠一聲啼
    南宋初年,被稱為「百歲老人」袁褧所撰《楓窗小牘》記載:「雞冠花,汴中謂之洗手花,中元節前,兒童唱賣,以供祖先。」都是說古人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時,用雞冠花祭祀祖先,以緬懷先人,此俗相沿成習。雞冠花不懼烈焰曝曬,在炎炎烈日下越發精神,那一蓬蓬紅紅的花冠也越發紅豔,古人常常賦詩詠誦。唐代詩人杜牧的名篇《泊秦淮》中有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 《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是何意,很多人表示不解?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三更燈火五更雞」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孩子們學習的最好時間。「三更五更」是指什麼時候呢?一夜有五更,即一更到五更。三更是半夜,是在當天的23點到第二天的1點,三更又名子時,是深夜時分。五更是黎明時刻,即3點到5點。這時公雞啼叫。正所謂「雄雞一聲天下白」,不久天就大亮了。
  • 一更、二更都是什麼時間?三更為什麼叫半夜?
    經常在電視中聽到起來打更的喊,二更,三更的,這個到底是在現代是什麼時間呢?之前研究過一些梅花易數和易經,古時的時間不是現在的24小時,而是12個時辰,也就是十二地支,我們熟悉的是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