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是何意,很多人表示不解?

2021-01-17 詩文大觀園

「讀書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很多讀書人將這句話,作為終生抱負。古代讀書人讀書的最終目標是考取功名,自而當官,光耀門楣。

在那個沒有電燈,沒有網絡的年代,要成為一代聖賢,有所成就,就得努力讀書,付出巨大的辛勤。唐代的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寫下的這首勸學詩,講述年輕人如何讀書上進,千年來傳唱不衰,成為勉勵孩子讀書上進的好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三更燈火五更雞」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孩子們學習的最好時間。「三更五更」是指什麼時候呢?一夜有五更,即一更到五更。三更是半夜,是在當天的23點到第二天的1點,三更又名子時,是深夜時分。五更是黎明時刻,即3點到5點。這時公雞啼叫。正所謂「雄雞一聲天下白」,不久天就大亮了。

很多人讀到這裡時不解,讀書從大半夜一直到黎明,整宿不睡覺,人會犯困,這恐怕是受不了的。漢朝的孫敬為了夜晚讀書不打瞌睡而把頭髮系在懸梁上。戰國時期的蘇秦在讀書時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來保持清醒,這都是深夜讀書好學的典範。

不過再怎樣刻苦讀書學習,也不能不睡覺。這裡所說的三更燈火五更雞不是大半夜讀書一直到黎明。應該是從晚上一直讀到三更,或是天不亮五更就起來讀書。這樣子是比較符合常理的。不論是半夜的三更還是將近天亮的五更,這個時候大部分人還在入睡,很安靜,不容易被打擾,是非常適合讀書的。

在古代條件非常艱苦,不像現在有電燈。有錢人家還好,沒有錢的人,有的人連蠟燭也買不起,沒有光怎麼辦呢?西漢時期的匡衡,因為家裡買不起蠟燭,他將牆壁的裂縫的地方鑿了不大不小的孔,一道燭光就射了過來了,每到夜晚就借這這道燭光看書。沒有條件也要就創造條件讀書。向我們現在這麼好的條件,更應該努力讀書了。

「正是男兒讀書時」,正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期。古代社會重男輕女,一般都是男孩子們在學堂讀書的,女孩子一般是待在閨房裡深居簡出的。不像我們現在男女都能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讀書。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年少時不知道努力學習,到老了才後悔讀書太遲。就是勸誡年輕人趁早努力學習,免得將來後悔。這句詩到現在還有很強的警醒意義。

這句詩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有著相似的意思。年少時不好好努力上進,等到年紀大了,鬍子一大把了,只能白白地地傷悲。光陰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時間是不等人的,珍惜時間,好好努力才是對自己負責。不要等到年老了,再後悔,到時已為時太晚。

這句詩,看似簡單,卻是深入淺出,蘊含豐富的哲理。最好的讀書時間是三更五更,晨讀不息,勸勉年輕人要及早努力學習,希望人們重視後天的學習,加強自身的行為修養。

顏真卿三歲喪父家道中落,母親殷氏對他寄予厚望,實行嚴格的家庭教育,親自督學,終成一代書法家。顏真卿自己也格外勤奮好學,每日苦讀,這首詩正是其為勉勵後人所作的。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紅蓮夜月一夢!

相關焦點

  • 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怎麼解釋?
    除了很多人熟悉的十二時辰制度外,我們還能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看到報時的打更人,相信很多人都會好奇,為什麼打更人都只打到五更天呢?這是因為這些人採用了十時辰制度報時。十時辰制度也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計時方式,把白天和夜晚各五分,其中夜晚用五更來表示,對人們來說,夜晚的每一更都有不同的意義。
  • 農村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是什麼意思
    比如農村裡老輩人才知道的老話: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一更人我們常常在古裝劇中,聽到有人說「三更半夜」、「現在幾更了」這樣的話語。那「更」是什麼意思呢?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是沒有手錶的,一天是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晚上又被劃分為「五更」,因此兩更之間是2.4個小時。
  • 長壽有三不,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
    在現代,很多人沉迷於燈紅酒綠之間,多數作息紊亂。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人們很容易就能獲知準確的時間,要想按時作息其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那麼在古代,如果要按時作息,要怎麼辦呢?最為人熟知的便是打更報時制度。古人把夜晚時間從七點入夜到五點天明分為五更。所謂「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七點到九點為一更,也叫「落更」,夜幕降臨,開始進入黑夜。
  • 農村老話講「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是什麼意思
    聽村裡老人講過這樣一句話,「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在古代的時候習慣把夜晚分為五更天,一更天相當於現在大概2.4小時。一更到五更就是整個夜晚的計時時間,這句話講的也是這期間發生的故事。一更天在戌時一刻,按照現在的時間大概在晚上七點到九點,被成為「黃昏」。太陽逐漸下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村裡下地勞作或外出的人都要回家做飯吃飯了。
  • 十二生肖入詩,妙趣橫生,看看你屬於哪一首?
    十二生肖,又叫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當十二生肖邂逅古詩詞,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十二生肖入詩,你是哪個屬相,屬於哪首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鬥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蘇軾 《守歲》屬蛇的人,心靈手巧,思路敏捷,精力充沛,隨和開朗。有時動搖不定,心胸狹窄,有時鑽&34;,性情多疑,不太信任他人。
  • 農村俗語「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易於理解,就是說:人啊,在三更時分就不要貪戀美色;在一更時分就不要再吃東西;在五更時分就不要再生氣動怒。這是字面理解。古時農村的俗語,簡潔明快,充滿了一定的道理和警示,這幾句話告誡了人們在一天中的這三個時辰裡切記要忌做的三種事情:三更勿貪戀美色,一更勿貪吃美食,五更勿生氣動怒。
  • 為何老人常說「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你知道麼?
    而在這些經驗雜談之中,便包括了一句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又有沒有道理?中國古代社會往往會使用「更」作為計時單位,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俗話說:「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指的便是這各個時間段內,哪些事物最活躍。一.
  • 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三更色是什麼意思?
    那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呢?古人的時間觀念和計時方法古代如何計時?先說說過去「更」的時間。古人白天根據太陽的移動計時,根據日影計時,到了晚上呢根據「更夫」打更聲計時。大家這一時間可能就會聯想到電視劇裡經常會出現的,夜晚「打更」的畫面。
  • 十二生肖入詩,越讀越有味道!
    三更三點萬家眠, 露欲為霜月墮煙。 ——王昌齡《出塞》 屬馬的人,常替他人著想,什麼事都自己承受,認為屬於自己的不需爭搶。 外表親切熱情,內心追求安逸,但容易對最愛的人發脾氣,對外人和善。
  • 閻王讓你三更走,王老吉留你到五更
    閻王:我要你三更死,誰敢留你到五更?王老吉:我敢!每一年關於各種財富論壇的新聞已經上不了財經頭條了,但為了影響力考慮,參會者總是金句不斷,一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樣子。閻王要你三更來,難不成喝了王老吉就能活到五更了?秉著「新聞真相」的執著,我們來扒一扒這個能延年益壽的王老吉是怎麼回事;首先是對於研究機構的徹查:863計劃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863」項目計劃的「功能性食品安全性評價與功能因子關鍵檢測技術」在廣州正式啟動,盒裝王老吉被宣布正式入選(863計劃)。
  • 三更為什麼叫半夜?
    經常在電視中聽到起來打更的喊,二更,三更的,這個到底是在現代是什麼時間呢?之前研究過一些梅花易數和易經,古時的時間不是現在的24小時,而是12個時辰,也就是十二地支,我們熟悉的是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 農村老俗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這個時候屋外夜色濃重,農村人已經熟睡進入夢鄉,是農村老人哄孩子時傳說中的遊魂野鬼開始出來活動的時候了。~~「四更」是在丑時,是相當於明天的01:00-03:00,是明天12時辰的第2個時辰,天氣已經接近凌晨,農村雞叫一遍,天色仍然黑暗,勞累一天的農村人也是最困頓和疲倦的時候,往往處於深睡狀態。
  •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這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一句話,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老話」。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大國,出了京城都是農村,所以才有農村老話一說。所謂的老話,其實就是人們長期積累下來的經驗之談,淺顯易懂,意義深刻。比如清代有一位叫周希陶的老學究編寫了一本《增廣賢文》的書,裡面都是一些民間老話,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 「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這句話啥意思,為何老一輩人常說?
    引言俗話說得好,「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這句話是形容我國古代很多書生的勤勞與汗水。但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沒有聽到過這一句話「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這10個字到底富含著什麼樣的意蘊呢?讓我們來具體探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