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很多讀書人將這句話,作為終生抱負。古代讀書人讀書的最終目標是考取功名,自而當官,光耀門楣。
在那個沒有電燈,沒有網絡的年代,要成為一代聖賢,有所成就,就得努力讀書,付出巨大的辛勤。唐代的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寫下的這首勸學詩,講述年輕人如何讀書上進,千年來傳唱不衰,成為勉勵孩子讀書上進的好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三更燈火五更雞」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孩子們學習的最好時間。「三更五更」是指什麼時候呢?一夜有五更,即一更到五更。三更是半夜,是在當天的23點到第二天的1點,三更又名子時,是深夜時分。五更是黎明時刻,即3點到5點。這時公雞啼叫。正所謂「雄雞一聲天下白」,不久天就大亮了。
很多人讀到這裡時不解,讀書從大半夜一直到黎明,整宿不睡覺,人會犯困,這恐怕是受不了的。漢朝的孫敬為了夜晚讀書不打瞌睡而把頭髮系在懸梁上。戰國時期的蘇秦在讀書時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來保持清醒,這都是深夜讀書好學的典範。
不過再怎樣刻苦讀書學習,也不能不睡覺。這裡所說的三更燈火五更雞不是大半夜讀書一直到黎明。應該是從晚上一直讀到三更,或是天不亮五更就起來讀書。這樣子是比較符合常理的。不論是半夜的三更還是將近天亮的五更,這個時候大部分人還在入睡,很安靜,不容易被打擾,是非常適合讀書的。
在古代條件非常艱苦,不像現在有電燈。有錢人家還好,沒有錢的人,有的人連蠟燭也買不起,沒有光怎麼辦呢?西漢時期的匡衡,因為家裡買不起蠟燭,他將牆壁的裂縫的地方鑿了不大不小的孔,一道燭光就射了過來了,每到夜晚就借這這道燭光看書。沒有條件也要就創造條件讀書。向我們現在這麼好的條件,更應該努力讀書了。
「正是男兒讀書時」,正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期。古代社會重男輕女,一般都是男孩子們在學堂讀書的,女孩子一般是待在閨房裡深居簡出的。不像我們現在男女都能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讀書。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年少時不知道努力學習,到老了才後悔讀書太遲。就是勸誡年輕人趁早努力學習,免得將來後悔。這句詩到現在還有很強的警醒意義。
這句詩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有著相似的意思。年少時不好好努力上進,等到年紀大了,鬍子一大把了,只能白白地地傷悲。光陰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時間是不等人的,珍惜時間,好好努力才是對自己負責。不要等到年老了,再後悔,到時已為時太晚。
這句詩,看似簡單,卻是深入淺出,蘊含豐富的哲理。最好的讀書時間是三更五更,晨讀不息,勸勉年輕人要及早努力學習,希望人們重視後天的學習,加強自身的行為修養。
顏真卿三歲喪父家道中落,母親殷氏對他寄予厚望,實行嚴格的家庭教育,親自督學,終成一代書法家。顏真卿自己也格外勤奮好學,每日苦讀,這首詩正是其為勉勵後人所作的。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紅蓮夜月一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