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當鋪老闆運動回來,店門口這時有個畏畏縮縮的人影,原來是個趕早的客人。老闆邊掏鑰匙,邊把客人請進鋪子裡。
客人自稱姓陳,從懷裡掏出一個鐵製的餅乾盒,從裡面拿出滿滿的現鈔。指了指餅乾盒說:「我要當這包錢。」
當鋪老闆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問他:「你都有錢了,為什麼還要當錢?」在老闆的疑問下,他萬分為難地說:「因為這是……這是我阿嬤給我的手尾錢。」
老人家若意識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會像過年包壓歲錢一樣,發給每個晚輩一筆數額不大的錢,除了留給子孫當紀念。
原來他與在基隆名號響亮的顏氏有著血親關係。陳先生從小不學無術,長大後竟沉迷賭海。最後弄得眾叛親離,只有顏老太太始終護著他。
臨終前顏老太太拿出這個最後的二十萬元,也就是現在這個餅乾盒裡面的錢。勸陳先生別再賭了。
過了幾年,陳先生終於成功戒賭,打算擺攤賣小吃,由於年輕時惡名昭彰,始終找不到一個可以借他錢的人。
「因為存銀行再領出來就不是原來的鈔票了!」因此想請當鋪老闆幫忙保管,借一筆做生意的本錢。
故事的結尾是美好的,陳先生開間海鮮小炒店,認真經營慢慢的也打出了名聲,只用一個月就贖回了手尾錢,生活也終於步入正軌。
在作者筆下,陳先生從遊手好閒到創業賣小吃,講述一個浪子回頭的故事。在文章中,阿嬤的手尾錢是陳先生最後的希望,或許良心未泯,又或許是對阿嬤的愛。那筆手尾錢始終沒有花掉。手尾錢成為陳先生的渡船,將陳先生從賭海中拉上岸。
金錢,事業都有重新再來的機會,只有情感失去了就無法重來。特別是來不及回報的情感。陳先生雖然成功戒賭,可是那個從未放棄他的阿嬤卻再也回不來了。也終成他一生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