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大師魯迅先生,是一位受學者們敬仰的文壇前輩,他創作的很多文章我們在讀書時都有學習。甚至在當年很多知名人士遇到什麼事情都喜歡找魯迅幫忙題字。為此廈門大學就曾出面邀請魯迅給自己大學的牌匾題字,然而魯迅發揮出一慣的內涵文採,偏偏在寫「門」字的時候不帶鉤,寫「學」字的時候沒有寶蓋頭,大家知道是為什麼嗎?
一句「橫眉冷對千夫指」足可讓世人見識魯迅先生的個性,其非愛慕虛榮之輩,金錢名利對他來說不重要,所賺的小錢夠日常生活就好,所以魯迅一向沒有刻意去討好誰,反倒是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寫文章道出當代社會的真實殘酷現象,還借文筆諷刺一些人與事。
那麼當初廈門大學發來題字邀請的時候,魯迅本來是不想答應的,因為他之前在廈門大學當老師的時候,曾與一位林文慶的人鬧過矛盾,故此雙方都互不待見,出於這個原因,想必魯迅不會再想與廈門大學有過多來往。
後來可能是出於懷念,才答應下來。畢竟1926的時候,魯迅曾誠邀成為廈門大學國文系的教授,雖然執教兩年時間,但難免有一些感情,為此親自提筆給廈門大學寫下了四個大字,當作該大學的牌匾。
如果你有幸就讀廈門大學,或者到那裡一遊的話,則會發現廈大門口正上方掛著,四個金漆大字:「廈門大學」奇怪的是最後的學字,並沒有寶蓋頭,還有第二個「門」字,沒有帶鉤,形狀還有點扭歪,據說這四個大字是用書法寫成後,再請工匠,原封不動所打造出來的牌匾。
那麼最具爭議性的,則是最後的「學」字,中國漢字裡的學,按草書寫法分為兩種,首先第一種則是解放後推行的簡體字,也就是我們讀書時學到的學。此「學」字帶寶蓋頭是因為是從草書基礎衍變得來,但以前的「學」字又有多種寫法。草書中的「學」比較潦草,貼近書法風格,唯有懂得書法知識的人能看出個所以然。
另外,學過草書的人與沒學草書的人,對「廈門大學」最後的學字見解也不同。畢竟在懂草書人眼裡會認為一個轉折都能改變一個字的影響力,非學草書的人則會認為同一個字,寫得歪缺一點也是同樣意思,很少能體會當中的內涵。所以,這個沒有寶蓋頭的「學」其實就是彰顯出草書與簡體字的區別,是一種草書文化的形式。
還有,廈門大學牌匾上的字並非魯迅先生親手所寫,此乃出自我國一些書法名師的手筆,只不過是借用了魯迅前輩的書法而已。該書法名師當年痴迷魯迅書法,從中悟出許多道理,特別是魯迅書法裡有一種叫「集子」的東西,從中體現了最寫書法的審美追求。所謂集字,融合創作和藝術,借用書法展示出來。
非常考驗作者的書法功力,以及個人風格,不僅要熟悉各種規則,還能融入自己的創作理念,有時候也會參考一些古代名家的寫法,諸如參考唐朝的詩人、文豪的集字現存作品等。
至於「學」字沒有寶蓋頭,還有一說,稱是魯迅先生想借字傳達,學無止境,學不封頂的意思。魯迅以高深的草書寫法,把一個字寫出深奧的意識,使得後世學子受益匪淺。所以說魯迅並沒有寫錯!朋友們千萬別鬧出笑話了。不過對於不懂草書的人,看到「廈門大學」可能還誤以為民國時的學字和門字就是這樣寫的,殊不知這兩個字都是中國草書寫法,並非簡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