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著世界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中國的文化也在不斷輸出。中西文化雙向交流使得外國人對中國的藝術品充滿好奇。中國不少民間藝術都令外國人嘖嘖稱奇。甚至喪葬文化中的紙紮藝術竟然也流傳到國外,還曾經榮登了法國的巴黎設計展。當一群外國人看到中國葬禮用的紙紮品時,還發出連連感嘆,中國人太浪漫了。
形態各異的紙紮品
中國的紙紮藝術源遠流長。古時候,人們迷信,認為人死後,可以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所以棺木中常會放上死者生前喜歡的物品作為陪葬,越是富貴人家陪葬品越多,也越加的奢華。紙紮也是葬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古今,死者的親人都會到紙紮的專賣店,也就是俗稱的「紙馬店」中購買一些紙紮藝術品,這些紙紮多是由竹子、木棍以及五顏六色的線條製成,由竹子、木棍固定出大致框架後,繼而在表面粘貼紙張,做成形態各異的紙紮品。紙紮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分為四類。
一類是神像,常見於富貴人家。逝者在入葬時,親人們在陵墓前燒的大型紙紮神像;一類是人像,這種比較常見,經常是童男童女,也包括一些戲曲人物,以及侍從丫環等;三是建築宅院,比如古時候常會有門樓、牌坊和庭院之類,也包括一些車馬轎子;四是冥器,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吉祥用品以及祥瑞神獸之類。各種各樣的紙紮作品層出不窮,取材精巧,工藝也越來越精湛。這種以喪葬藝術的形式懷念死者,對生者來說也是一種心理安慰。
殯葬文化中的紙紮
紙紮風俗的流行,主要與民間的祭祀活動緊密相關。早先的殉葬品十分殘忍,一開始祭祀禮儀時並不是使用紙紮品,而是選用殉葬俑。在歷史上,殉葬俑就是用陶器燒制而成的陪葬物品,後來改用茅草紮成草人,後來又發展為用木偶人,這在古代統稱為明器。在上古時期,一些身份尊貴的人死後,就流行以活人殉葬,後來因為這種方式太過殘忍,逐漸被廢止,才改用物品替代。
清朝時期,慈禧太后去世時就有過一場奢華的葬禮。葬禮上安排了成千上萬的紙紮品,紙人紙馬紙花,紙車紙兵紙將,浩浩蕩蕩,場面十分壯觀,隨行的還有眾多官員以及宮女太監,這場奢華的皇家喪禮辦得十分隆重,當時前來觀看喪禮的還有很多外國記者,根據他們當時的描述稱,真人與假人錯綜複雜,難以辨認。可見當時的紙人製作確實很精良。
到了現代,紙紮藝術也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變化發生了相應的演變。不僅保留了傳統工藝的同時,還出現了很多新興的產品。比如電視、電動車、小轎車,甚至連最新版的手機、電腦、機器人也一應俱全。就連為古人燒的寒衣,樣式也越來越多。冥幣、金銀元寶、珍饈美玉花樣迭出,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出的。
紙紮藝術的傳承
隨著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外國人也對中國的紙紮藝術產生了好奇。一些外國地區也逐漸衍生出為逝者燒紙錢的習俗。在2016年,法國著名的凱布朗利博物館更是承辦了一場名為「極樂天堂」的藝術展。「極樂天堂」顧名思義,就與喪葬文化有關。這個藝術展專門展覽了中國人製作的各種用於祭祀的紙紮品。紙紮品涵蓋的類型多種多樣,內容也五花八門,主要以宗教風俗與人們生活中常見的日用品為原型進行創作。
主辦方為了辦好這場藝術展,還專門請來了兩家有名的紙馬店,一個已經是有百年歷史的老字號「新興糊紙文化」,還有一家是成立不久但製作的工藝品頗有新意的「Skea天堂紙紮」,兩家推出的紙紮品各具特色,不拘一格。一經展出迅速吸引了逾600萬外國人觀看,現場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十分火爆。不少外國人紛紛感嘆,中國人太浪漫了。
紙紮藝術源遠流長,寄託的是親人對死去之人無盡的懷念。清朝詩人周淑然寫道:一夜思親淚,天明又復收。恐傷慈母意,暗向枕邊流。翻譯過來就是思念親人一晚無眠,直到了天亮才把眼淚擦乾。生怕年老的母親看我這個樣子傷心,我也只敢獨自一人偷偷任由眼淚在枕邊流淌。逝者安息,生者不時懷念也只能天人永隔,無法再見。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珍惜當下,珍惜身邊每一個愛你的人,多一份陪伴,也就少一分孤獨。
參考文獻:《元日哭先大人》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