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葬禮用的紙紮,曾登巴黎設計展,外國人感嘆:中國人太浪漫

2021-01-09 玉鏘侃史

前言

隨著世界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中國的文化也在不斷輸出。中西文化雙向交流使得外國人對中國的藝術品充滿好奇。中國不少民間藝術都令外國人嘖嘖稱奇。甚至喪葬文化中的紙紮藝術竟然也流傳到國外,還曾經榮登了法國的巴黎設計展。當一群外國人看到中國葬禮用的紙紮品時,還發出連連感嘆,中國人太浪漫了。

形態各異的紙紮品

中國的紙紮藝術源遠流長。古時候,人們迷信,認為人死後,可以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所以棺木中常會放上死者生前喜歡的物品作為陪葬,越是富貴人家陪葬品越多,也越加的奢華。紙紮也是葬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古今,死者的親人都會到紙紮的專賣店,也就是俗稱的「紙馬店」中購買一些紙紮藝術品,這些紙紮多是由竹子、木棍以及五顏六色的線條製成,由竹子、木棍固定出大致框架後,繼而在表面粘貼紙張,做成形態各異的紙紮品。紙紮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分為四類。

一類是神像,常見於富貴人家。逝者在入葬時,親人們在陵墓前燒的大型紙紮神像;一類是人像,這種比較常見,經常是童男童女,也包括一些戲曲人物,以及侍從丫環等;三是建築宅院,比如古時候常會有門樓、牌坊和庭院之類,也包括一些車馬轎子;四是冥器,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吉祥用品以及祥瑞神獸之類。各種各樣的紙紮作品層出不窮,取材精巧,工藝也越來越精湛。這種以喪葬藝術的形式懷念死者,對生者來說也是一種心理安慰。

殯葬文化中的紙紮

紙紮風俗的流行,主要與民間的祭祀活動緊密相關。早先的殉葬品十分殘忍,一開始祭祀禮儀時並不是使用紙紮品,而是選用殉葬俑。在歷史上,殉葬俑就是用陶器燒制而成的陪葬物品,後來改用茅草紮成草人,後來又發展為用木偶人,這在古代統稱為明器。在上古時期,一些身份尊貴的人死後,就流行以活人殉葬,後來因為這種方式太過殘忍,逐漸被廢止,才改用物品替代。

清朝時期,慈禧太后去世時就有過一場奢華的葬禮。葬禮上安排了成千上萬的紙紮品,紙人紙馬紙花,紙車紙兵紙將,浩浩蕩蕩,場面十分壯觀,隨行的還有眾多官員以及宮女太監,這場奢華的皇家喪禮辦得十分隆重,當時前來觀看喪禮的還有很多外國記者,根據他們當時的描述稱,真人與假人錯綜複雜,難以辨認。可見當時的紙人製作確實很精良。

到了現代,紙紮藝術也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變化發生了相應的演變。不僅保留了傳統工藝的同時,還出現了很多新興的產品。比如電視、電動車、小轎車,甚至連最新版的手機、電腦、機器人也一應俱全。就連為古人燒的寒衣,樣式也越來越多。冥幣、金銀元寶、珍饈美玉花樣迭出,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出的。

紙紮藝術的傳承

隨著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外國人也對中國的紙紮藝術產生了好奇。一些外國地區也逐漸衍生出為逝者燒紙錢的習俗。在2016年,法國著名的凱布朗利博物館更是承辦了一場名為「極樂天堂」的藝術展。「極樂天堂」顧名思義,就與喪葬文化有關。這個藝術展專門展覽了中國人製作的各種用於祭祀的紙紮品。紙紮品涵蓋的類型多種多樣,內容也五花八門,主要以宗教風俗與人們生活中常見的日用品為原型進行創作。

主辦方為了辦好這場藝術展,還專門請來了兩家有名的紙馬店,一個已經是有百年歷史的老字號「新興糊紙文化」,還有一家是成立不久但製作的工藝品頗有新意的「Skea天堂紙紮」,兩家推出的紙紮品各具特色,不拘一格。一經展出迅速吸引了逾600萬外國人觀看,現場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十分火爆。不少外國人紛紛感嘆,中國人太浪漫了。

紙紮藝術源遠流長,寄託的是親人對死去之人無盡的懷念。清朝詩人周淑然寫道:一夜思親淚,天明又復收。恐傷慈母意,暗向枕邊流。翻譯過來就是思念親人一晚無眠,直到了天亮才把眼淚擦乾。生怕年老的母親看我這個樣子傷心,我也只敢獨自一人偷偷任由眼淚在枕邊流淌。逝者安息,生者不時懷念也只能天人永隔,無法再見。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珍惜當下,珍惜身邊每一個愛你的人,多一份陪伴,也就少一分孤獨。

參考文獻:《元日哭先大人》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喪葬用的紙紮,榮登巴黎設計展!歐洲人感嘆:中國人太浪漫了
    有幸來到這裡參觀的中國人竟然看到了「中國紙紮」,沒錯,就是喪俗活動中用到的紙品,當年來參觀的600多萬外國人還對著「紙紮」感慨:「中國人真是浪漫!」他們為什麼這樣說?
  •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榮登巴黎設計展,老外:中國人太浪漫了
    最近我國的紙紮就榮登巴黎設計展,這些老外還紛紛表示:中國人太浪漫了。大家都知道紙紮是我們燒給死去的人或者是祖先們才會用的東西,這也是我們傳統喪葬禮儀當中的一個重要習俗,只要有人去世或者是在清明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燒紙紮給去世的人,既是一種祭奠,也是一種心意。
  • 中國葬禮用的紙紮,榮登巴黎藝術展!600萬人驚嘆:中國人好浪漫
    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和考古記錄,可追尋到的紙紮產自唐代,唐大曆(公元769年)紙棺出現了,宋朝,紙紮祭祀應該已經成型了,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就提到了杭州繁華的市場上就出現了「舒家紙紮鋪」、「獅子巷口徐家紙紮鋪」,經過明清兩代的傳承,紙紮成了中國一種相對特殊的文化,那麼紙紮怎麼跟巴黎藝術展扯上關係了呢?
  • 中國喪葬忌諱的紙紮,被放到法國博物館:中國人面對死亡浪漫至極
    而面對親人的提前離世,無疑活著的人都承受著無盡的苦痛折磨,人們用無數的方法與死亡對抗,用一個一個的紙紮寄託著不盡的思念。 當造紙術純熟之後,紙張逐漸被民間廣泛應用,在北宋時期紙紮的使用達到民間流行的最高期紙紮也從此成為了中國傳統喪葬習俗藝術。
  • 外國人迷上中國冥幣,玉皇大帝成了海外財神
    圖源:網絡 這些外國人為何會喜歡上中國的葬禮文化?中國冥幣在海外有沒有經曆本土化改革?老外們是否習得了燒紙錢的精髓? 繼續瀏覽相關商品,不少年輕人恐怕都要感嘆,自己還不如外國人了解中國葬禮文化了。
  • 中國葬禮上的花圈,日本人卻用在開業典禮
    日本玩家都把它當作喜慶元素,中國玩家則在感慨這遊戲太牛逼了連喪葬行業的用品都有。「遊戲裡我覺得晦氣送給了好友,她說為此她要造一個墓地。」連中文十級的前日本桌球運動員福原愛也無法逾越花圈這道文化隔閡,她曾在自己的微博曬出親手為老公做了一個花圈的照片。
  • 紙燒千年:當外國人燒起歐元紙錢,是時候說說紙錢的本質了
    不少外國網友都曾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燒紙祭祖「求錦鯉」的心得體驗,還正兒八經推出了「如何正確燒紙」的視頻教程。亞馬遜上的「ancestor money」2019年6月,位於法國巴黎的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舉辦了一場名為「極樂天堂」的藝術展,專門展出中國手工藝人製作的各色紙紮,從豪車飛機到火鍋小籠、手機電腦,衣食住行應有盡有。
  • 以畫入剪紙以字入撕紙 關於紙的玩法,中外藝術家給出無「紙」境的...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6月18日報導:剪紙大家林曦明以紙作畫,《灕江之夏》中層層疊疊的峰巒屏障恰如中國畫中的深淺濃淡;一首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撕紙傳承人蔣勁華以手為筆,彰顯毛筆書法的韻致;當中國宣紙遇上微型雕塑,義大利藝術家SALVOPASTORELLO創造出有趣的《人來人往》。
  • 民間傳奇故事:神秘的紙紮人,紙紮的一些禁忌事
    中國民間的紙紮藝術最初起源於喪俗,它是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紙紮在民間又稱糊紙、扎紙、扎紙馬、扎罩子等,說好聽一點是一門中國民間的傳統藝術,說難聽一點就是吃死人飯的手藝人。
  • 111年前,在慈禧葬禮上拍下一群「殭屍」的3個人,後來卻悲劇了
    大清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朝代,作為晚清實際統治者,慈禧掌握清朝達到40多年之久,他的存在讓強盛的中國倒退數百年,慈禧生前不僅奢侈成風,死後他的葬禮更加隆重。
  • 中國人稱呼外國遊客為「老外」,外國人是如何「稱呼」中國遊客
    你知道,在我們中國看到這些外國人的時候,經常會把他們叫做外國人或外國朋友,這些外國人是怎麼稱呼我們中國人的呢?在德國和日本德國人使用六個字,而日本人使用兩個字。大家都知道,其實在我們中國區別外國人還是很簡單的,因為國家不同水土不同,環境不同,所以他們的皮膚上有很大的差異,他們到底怎麼稱呼我們中國人?
  • 美國學者:中國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這個文化對外國人吸引太大
    中國近年來不斷在科技領域刷新人類的上限,嫦娥五號、空中造樓機、平板車技術、華為5G,我們的科技水平已經增長到外國人也要羨慕的程度了,當然,中國復興的任務任重而道遠,我們不能驕傲。話雖如此,有一個方面,我們中國人的驕傲是藏也藏不住的,那就是我們的文化。
  • 從藏汙納垢到浪漫之都,巴黎是如何完成蛻變的?
    那巴黎如何從一個破敗的中世紀舊城蛻變為舉世聞名的浪漫之都,巴黎的蛻變又是如何影響了後世的城市,英國學者、評論家魯伯特 · 克裡斯琴《光之城:巴黎重建與現代大都會的誕生》一書為你揭開「光之城」巴黎的秘密。
  • 四川一座神秘大峽谷,中國人免費,外國人禁止進入,被評最美峽谷
    有一座峽谷,最深處比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還要深542米,最深處達2600米;有一座峽谷,最窄處比中國虎跳峽峽谷還要窄10米,最窄處僅20米;有一座峽谷,中國人免費,外國人非允許禁止進入,還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最美峽谷之一。它,便是位於四川的大渡河峽谷。
  • 外國人創辦漢字字源網站感動中國人
    潛心收集漢字資料 廿年努力修成正果  外國人創辦漢字字源網站感動國人  2011年一元復始時節,當《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電子顯示屏播出,用笑容形象詮釋中國國家新形象的時候,中國和中華文化的另一種古老的形象代表——漢字,也正通過網際網路引起廣泛關注,向世界悄然傳遞著中國的聲音
  • 民間奇人「扎紙匠」的傳說與禁忌,紅男綠女,紙人不可畫上雙眼
    除了這些大的規矩和忌諱,一些細節上更是講究頗多,比如說扎紙人用的紙、竹篾、漿糊那都不是隨便用的。而這些規矩到底有什麼門道,為何有這些個講究?咱先賣個關子,這麼滴,還是老規矩,咱邊講故事邊給大伙兒說道說道。話說,在民國那段時間,我們河北一帶一個鎮上,就有這麼一個扎紙人的師傅,姓張。
  • 外國人不戴口罩不掃碼進入便利店,中國人卻不能
    北京一外國人不帶口罩不掃碼進入便利店,中國人卻不能河北、瀋陽等地已出現多例確診病例,其他地區已開始加強防疫措施。然而,在北京市海澱區,一位市民發現一名外國人沒有既沒有掃碼,也沒有攜帶口罩,直接走進位於海澱區萬柳驛城C2街區的一家便利店。後來,這名市民將事件拍了下來,發到網上,引起很大爭議。市民趙先生說,他在萬柳億城打工。
  • 為何來外國的中國人越來越少?中國人說出真相:急功近利
    隨著中國國際的加快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如今的國人就喜歡出國旅遊,以此來放鬆自己的疲勞的身心。因此很多國人都喜歡上了外國生活,體驗一下不一樣的生活,而在出國旅遊中,不少的外國景點深深吸引著中國人的眼睛,但不知道為什麼現如今為何來外國的中國人越老越少。
  • 向山而行 與山共生——寫在中國人首登珠峰、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
    新華社珠峰大本營5月25日電 題:向山而行 與山共生——寫在中國人首登珠峰、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60周年之際新華社記者多吉佔堆、邊巴次仁、王沁鷗、普布扎西這是1960年6月7日,人們在拉薩用鮮花歡迎登頂凱旋的王富洲(右)、貢布(中)和屈銀華。新華社發這是1960年5月,中國登山隊隊員們向珠穆朗瑪峰進發。
  • 外國人受不了的「中國美食」是大多數人的愛
    由於東西方國家之間的地區差異,文化飲食也有很大差異,很多外國菜,大部分中國人都是不能接受的,甚至難以下咽,他們認為外國菜只不過是油炸、烤、蒸、生吃,遠不如我們的中國佳餚。然而同樣的許多中國食物讓很多外國人難以接受。在我們大多數人眼裡,許多外國人覺得難以忍受的食物是每個人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