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繫辭下》中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在上古時期,先民就已經懂得安葬死者,不過那時候只是簡簡單單將人埋葬在荒野,沒有墳墓,也沒有墓碑。
周公制定禮樂之後,演變出一套完整的喪禮禮儀,商周時期人們重視祭祀,《左傳》中載:國家大事,在祀與戎。不過在荒年,無法舉行厚禮,所以就衍生出了「殺禮」,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祭祀的規模。
春秋之外,禮樂崩壞,各大諸侯王都按照自己的喜好修建陵墓,厚葬之風悄然興起,秦始皇一統天下,大興土木修建秦始皇陵,漢代更甚,漢高祖劉邦、呂后的合葬陵是漢墓中規模最大的。
古人認為「事生如事死」,人死後,所有的隨葬品按照生前置辦,在「孝文化」的觀念下,每個人都以厚葬為榮,但凡家中有點條件的,都會隨葬一些金銀玉器,唐以後,皇帝們開始提倡薄葬。
明太祖朱元璋是提倡薄葬的典型,他曾下詔:古之喪禮,以哀戚為本,治喪之具,稱家有無……宜令中書省臣集議定製,頒行遵守,違者論罪。
在這種前提下,紙紮開始出現了,對現代人來說,紙紮已經不陌生了,清明節去祭祀親人的時候,往往都會帶一些紙錢、紙花,不過古代的紙紮是慢慢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
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和考古記錄,可追尋到的紙紮產自唐代,唐大曆(公元769年)紙棺出現了,宋朝,紙紮祭祀應該已經成型了,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就提到了杭州繁華的市場上就出現了「舒家紙紮鋪」、「獅子巷口徐家紙紮鋪」,經過明清兩代的傳承,紙紮成了中國一種相對特殊的文化,那麼紙紮怎麼跟巴黎藝術展扯上關係了呢?
這個藝術展在巴黎凱布朗利博物館,緊挨著艾菲爾鐵塔,這個博物館跟普通的博物館不太一樣,它收藏的都是非洲、美洲、大洋洲和亞洲最原始的藝術品,法國人將這個博物館視為「非西方藝術博物館」。
為了打造這一次「極樂天堂」藝術展,主辦方特別從中國請來了兩家紙紮店,一家是百年老字號「新興糊紙文化」,另外一家是更具有現代化紙紮藝術的「Skea天堂紙紮」,兩個團隊傾力合作,共同打造了這一次紙紮藝術展。
從吃穿到住行,幾乎樣樣俱全,有包子、油條,還有古代戲曲、門將,更是融入了一些現代文化,讓人看了更加新穎,在凱布朗利博物館大門前,還有兩個紙紮人在門外「招待」,藝術展的消息傳開之後,立刻引起了轟動。
從沒見過中國紙紮的法國人,紛至沓來,當天的客流量就達到了600多萬人,看過中國紙紮的法國人都紛紛感慨:「就算是人去世了,還給他準備這麼多漂亮的東西,中國人對死亡的想法真是太浪漫了」。
浪漫是法國的一個代名詞,在他們的眼中,紙紮並不是什麼迷信物品,而是一種藝術,一種文化,對我們來說,紙紮傳承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沒有必要因為迷信而覺得它晦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