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自己的星座學
從11年至20年庚子,接觸紫微鬥數已經要9年了,前天在熬夜做工作室的諮詢海報,寫完自己簡介的時候,就突然多了一份使命感。也許是時候該嚴肅認真對待,做點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事,希望長遠來看,能為「紫微鬥數」的傳播和發展盡一份力。
-
姚晨談性格:內心是個懶孩子,又是完美主義者
我覺得跟陳導拍完戲,像多學了兩年表演課一樣! 記者:在對角色的理解上,你和陳導產生過分歧嗎,最終是誰說服了誰? 姚晨:當然有分歧,但基本都是導演說服我(笑)。畢竟電影是導演的藝術,而且我也充分信任他,他的人生閱歷呀,藝術修養呀,肯定都比我們豐富深厚得多!
-
中國喪葬忌諱的紙紮,被放到法國博物館:中國人面對死亡浪漫至極
二、紙紮被放到法國博物館展覽 《極樂天堂》的策劃是法國人朱利安,他表示,此次展覽舉辦的目的是為了探索紙紮藝術的根源,展現其演變與轉化,主要還是要向這些奇妙而詩意的藝術作品表示敬意
-
玩轉傳統手作 學做中國人
二年級同學用色彩鮮豔的彩紙,將中國傳統的龍的形象做的栩栩如生。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三年級的同學學畫年畫,胖胖的娃娃紅紅的鯉魚躍然紙上。荷花燈俗稱放水燈,是浙江東陽李宅特有的一種文化傳藝,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四年級的同學們用多種材料製作荷花燈,花瓣一層層疊加,鍛鍊動手能力和耐力。
-
書法,中國人最美的信仰
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貌妍容有顰,璧美何妨橢。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蘇軾《和子由論書》一切藝術的問題都是韻律問題。所以,要弄懂中國的藝術,我們必須從中國人的韻律和藝術靈感的來源談起。書法,中國美學的源頭我們承認韻律是普遍存在的,並非中國人的專利,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探索一個不同的側重點。西方藝術總是到女性人體那裡,尋求最理想、最完美的韻律,把女性當作靈感的來源。而中國的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則通常滿足於高興地賞玩一隻蜻蜓、一隻青蛙或一塊嶙峋的怪石。
-
「媽媽專業戶」李勤勤,3嫁老外均失敗,為何誓死不嫁中國人?
很多女明星人到中年不得已,不能再出演浪漫偶像劇。只能飾演年輕小鮮肉的媽媽,成為配合新一代演員演出的配角。尤其是結婚生子的女明星,這種現象在演藝圈似乎已經成為常態。所以才會導致一些女星不敢過早結婚生子,生怕斷送掉自己的演藝生涯。然而也有一些女星,就是靠演媽媽而走紅,最終成為演藝圈的「媽媽專業戶」。
-
法國教授:中國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街頭的算命先生什麼都知道
法國教授:中國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街頭的算命先生什麼都知道。 這個法國教授表示,自己其實是來中國調研的,因為想知道中國農村真實的模樣,於是他就去了比較偏遠的地方,而在某個小村落時,他就在街頭看到了算命先生,穿著和其他很不一樣的服飾,然後就悠哉悠哉的坐在椅子上
-
這就是中國人的力量!
這就是中國人的力量!> 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 查看全文 ]
-
完美主義者,多給自己一點愛
我們渴望完美:年少時期待獲得理想中的伴侶和愛情,成家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中年是渴望工作順意,事業成功……誠然,追求更高的標準可以幫助人們獲得成功,促進行業的進步和社會的革新。但對有些人來說,最好從來都是不夠好。
-
學者:當代中國人為何「崇狼」 要反省文化性格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導,浙江省文學學會會長廖可斌 廖可斌談民族文化性格塑造—— 德性·理性·血性 我想從《狼圖騰》這本書說起。 自從這本書出版以後,社會興起一股「崇狼熱」。人們認為,中華民族長時期以農耕文化為主,又受到與農耕文化相適應的儒家文化深刻影響,過於溫良恭儉讓,缺乏野性;古代漢民族被少數民族打敗的頻率太高了,近代以來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又被西方列強欺壓,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人太軟弱,懷疑中華民族缺乏競爭力。因此,人們開始呼喚野性,呼喚原始生命力,主張學狼,要狠一點。 我認為,現代中國文化總體上比較單薄,成分比較單調。
-
中國人為什麼忌諱「綠帽子」?
中國人為什忌諱「綠帽子」文/炎炎談歷史中國有很多傳統的習俗,當然也有很多的忌諱,比如過年忌諱說不吉利的話,大喜的日子忌諱說喪氣話等等。在穿戴上也是有很多講究。綠色,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象徵著生命,和平,所以很多的女性喜歡做綠衣,顯得清新脫俗。
-
中文究竟有多難學?美國教授:看我們的漢語試卷,中國人會做嗎?
不可否認,一直到今天,漢語仍然是這個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每年無數老外為此抓破了頭,但卻依舊只得皮毛,不得精髓。其實,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完全是兩碼事。我國漢語的發展一共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上古漢語,乃是漢語之祖,誕生於夏商周時期,最終到晉朝完成轉型。中古漢語則是從南北朝開始,一直到宋朝結束。它繼承自上古漢語,在音調系統上完全和上古漢語是兩碼事。
-
丁吉虎:中國人為什麼推崇易學?易學對中國人有哪些影響?
西安祈福堂八字預測師丁吉虎七、中國人為什麼推崇易學因為易學已經成了中國人的一種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形成了特定的文化體系,是中國人就從骨子裡流淌著這種文化血液,在基因上就傳承著這種文化基因,很難改變。同時我們要看到只要一種文化能夠根植於普通老百姓,在民間能夠生根發芽,就是一種真正的文化根脈。
-
中華萬年曆日曆APP:做中國人自己的日曆
中華萬年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精準的定位,自2011年上線以來,中華萬年曆就將自己定位為"中國人自己的日曆".目的不僅僅在於提供日曆查詢服務,更著眼於文化,將日曆作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當時,手機自帶日曆只有通用的公曆,中華萬年曆根據中國人看日曆的習慣,將大字採用通用的公曆,小字顯示傳統農曆,紅字標識出節假日,這和當時最流行的實體日曆形式幾乎一樣。
-
成吉思汗是中國人嗎?他內心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嗎?
關於這個新聞,有人說是不存在的,但也有人說,確實有這樣的一個新聞,不管它的真假,至少反映了一個思想,對於成吉思汗是否是中國人,是存在爭議的,有中國人認為他是中國人,也有蒙古國人並不這麼認為。我在網絡上曾經發起過提問,結果收到了截然不同的六種說法。下面來好好分析下。
-
中國人過什麼節,為什麼出現洋人指手畫腳的怪事
法國總統馬克龍忙著與法國大約700軍人共進聖誕晚餐。在中國,無論在朋友圈還是購物廣場,精心裝飾的聖誕樹和聖誕老人到處可見。商家喜歡搞點「買點」 。大多數外國節到了中國,就變成購物節、「情人節」,找個樂、起個哄、看個新鮮、圖個熱鬧。中國人的包容心態,是大國國民的天生基因。但在西方操縱的網際網路上,卻出現中國「抵制」聖誕節的新聞。
-
完美主義者在生活中真的是完美的麼?
現實生活中完美是優秀的代名詞,也是優秀的頂峰。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完美主義者真的很完美的,答案是否定的,完美主義者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這麼得心應手能夠信手拈來,相反的,完美主義者還會因為自身完美的人格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各種各樣的煩惱,處理得當則可上進,處理不當則跌入低谷。
-
傳說中的「阿拉丁」,最初是個中國人?
━━━━━原書中阿拉丁是個中國人?在法國考古學家、翻譯家安託萬·加朗(Antoine Galland)於1704年將《一千零一夜》從阿拉伯語譯成法語之前,西方很少人知道這本書,更不用說阿拉丁這個角色了。加朗在翻譯原著的同時,還廣泛地收集其他民間故事,《阿拉丁》就是其中之一。加朗在譯文中聲稱,《阿拉丁》這個故事來自一位敘利亞阿勒頗的說書人。
-
改革開放與中國人觀念的變遷
◎從「遵從權威」向「平權開放」幾千年的封建文化把中國人塑造成了遵從權威的典型。楊國樞先生在談到中國人的權威取向時,對這一點做了生動的描述。他指出,中國人崇拜權威採取絕對化的傾向,這種絕對化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他們常常是無條件地崇拜,而且不加批評。
-
完美主義者的內心世界
4.無論自己或周遭的人,經常責怪覺得可以做得更好。5.即使是小錯誤或小缺點,也會耿耿於懷。6.拙於放鬆,不能輕易地開玩笑或閒聊。7. 在腦子裡以自己的量尺評判他人。8. 比別人容易憂心、掛慮。9. 對所有的事情都寧願坦率、老實一點。10. 不願做有違人倫,包括說謊及欺騙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