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當代中國人為何「崇狼」 要反省文化性格

2021-01-10 搜狐網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導,浙江省文學學會會長廖可斌

  廖可斌談民族文化性格塑造——

  德性·理性·血性

  我想從《狼圖騰》這本書說起。

  自從這本書出版以後,社會興起一股「崇狼熱」。之所以有這股熱潮,我想有三個原因:首先是近代以來中國落後挨打的慘痛記憶;其次是因趕超式發展和全球化而激化的當代國家之間、地區之間、單位企業之間以至個人之間的劇烈競爭;第三是現代環保觀念普及,人們意識到狼是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從而徹底改變了對它的態度。

  出現「崇狼熱」的原因

  這三個方面,特別是前兩個方面,可能是當代中國人「崇狼」的主要原因。

人們認為,中華民族長時期以農耕文化為主,又受到與農耕文化相適應的儒家文化深刻影響,過於溫良恭儉讓,缺乏野性;古代漢民族被少數民族打敗的頻率太高了,近代以來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又被西方列強欺壓,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人太軟弱,懷疑中華民族缺乏競爭力。因此,人們開始呼喚野性,呼喚原始生命力,主張學狼,要狠一點。

  我認為,現代中國文化總體上比較單薄,成分比較單調。為改變這種狀況,就像要重新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引進西方先進文化一樣,喚起原始遊牧民族的文化性格,使之滲入當代中國文化性格中,激活它的活力,並無不可。但有些人對這種文化性格寄予過高的期望,甚至想讓它成為當代中國文化性格的主導,則是不妥當的,而且是非常危險的。

  何謂民族文化性格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性。但到底什麼才是民族的特性呢?亞洲國家裡,韓國人、越南人、泰國人跟我們中國人的長相差別不大,民族特性卻迥然有別。所以,民族的差異不在於衣服、外貌,主要在於語言、文化等,文化特性是民族特性的主要內容。

  現在我們提起不同的民族,腦子裡就會映現不同的文化性格和形象:英國人的深沉、優雅;法國人的浪漫、敏感;德國人的嚴謹、強悍;俄羅斯人的憂鬱、霸道;日本人的精緻、野蠻;美國人的坦率、傲慢……

  那麼,我們中國人的民族文化性格是什麼?我們給其他民族的印象又是怎樣的呢?我們誠實,但在人際交往時又顯得很虛偽;我們熱情,但有時見危不救,又冷漠得令人吃驚;我們勇敢,但遇到侵犯時又會很軟弱;我們節儉,但世界上鮮有別的地方的人像中國人這麼浪費;我們謙虛,但一旦有點成就,又那麼容易自大。

  為什麼要重塑

  民族文化性格的重塑必須跟上經濟發展步伐

  從縱向上,也就是從中華民族自身的發展歷程來看,中國過去曾長期停滯不前,而現在正處於快速發展過程中,整個社會正在進行重大轉型:從貧窮到小康、富裕;從農民、小市民到公民;從農業、手工業到現代工商業(工業化、信息化);從農村到城鎮(城鎮化);從封閉到開放(全球化);從專政到民主(民主化)。

  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文化變革。每個國民以至整個民族和國家,從外在面貌到文化基因,從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到行為習慣,都必須發生重大變革,實現脫胎換骨的根本轉變。我們每個人必須對這場巨大變革有清醒的認識,不然就不能適應新的社會。中國的現代化,不僅是物質、環境的現代化,更應該是人的現代化,文化的現代化,社會的現代化。我們必須在改造物質世界的同時,改造我們自己。

  世界平了,中國需要反省文化性格

  另一方面,從橫向角度看,整個世界現在已進入全球化時代,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於世界之外、不與其他國家和民族打交道而獨立存在和發展。中國自然也不能例外。

  西方世界普遍信奉「人生而有罪」。他們不像中華民族相信「人性善」,相信「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嚮往「天下大同」,而是相信人性惡,對一切都抱懷疑態度,對所有人都保持一種根深蒂固的警惕、戒備心理。

  他們不會輕易相信你的主張,只相信「永遠的利益」,因此有很重的危機意識甚至敵對意識,習慣於弄清楚「誰是敵人,誰是朋友」這個「首要問題」。

  現在西方對待中國是一種什麼心態?我感覺是這樣:過去中國實在太落後,西方世界根本沒有必要將中國放在眼裡。

  而現在,中國已有了較大的發展,西方已經能聽到中國追趕的腳步聲,中國因素已經開始影響他們的生活。但中國又還沒有真正強大,並還存在很多問題。這個階段,西方對中國的心態可能是最壞的。他們不再能忽視、輕視、蔑視中國,也不肯再同情中國,又還不可能平視或仰視中國,同時又感覺到了中國給他們造成的壓力,他們此時對中國的心態,很可能是在重視中國的同時防備中國。

  在這個特定的歷史階段,中國人的任何舉動,都會特別引人注目,招致品頭論足。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某些弊端,也將特別能刺激西方人的神經。

  去年,一項名為「國際社會民意調查」顯示,世界上,特別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看法並不令人樂觀,對此我們要有清醒認識。

  首先,我們的文化和文化性格存在許多缺陷,不適應當代國際環境。過去關起門來自己習以為常,現在將在全世界注視的目光下暴露無遺。其次,外國人對中國人的文化性格還不了解,並存在很多誤解。再次,中國重新打開國門才幾十年、剛開始與世界全方位接觸,中國人還不太會與外國人打交道,還不熟悉遊戲規則。有時過於天真,會上當受騙;有時又過於敏感,會作出過激反應。

  因此,我們一方面必須大力加強與外國的交流,增強彼此之間的了解。另一方面,必須儘快熟悉遊戲規則,學會與其他國家共處。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深刻反思,反省自身文化性格上的種種缺陷,自我完善,由中國的中國人轉變為世界的中國人。我們要完善自己,其實是為了我們的發展,我們自身需要改變。

  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得與失

  中國漫長的小農經濟和長達兩千多年的君權專制政治,是制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性格的主要因素。

  小農生產者腳踏實地,非常務實,但只渴望穩定太平,不注意追求新知,缺乏創新意識。

  因為很少與外人交往,對人性缺乏深入觀察體認,容易對人性抱過高的期望甚至不切實際的幻想。

  因為很少與人合作、協商,沒有養成傾聽別人意見和妥協、讓步的習慣,意見往往過於獨斷、絕對化。

  自給自足,「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看不到別人存在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很容易產生有你沒我、勢不兩立、不共戴天的觀念,缺乏共存共處、互利共贏意識。

  很容易有弱者意識、自卑心態,總覺得別人欠了自己什麼,因此別人給自己一些施捨是理所當然的。

  長期僻處一隅,孤陋寡聞,一旦有點本錢,就自尊心膨脹,產生狂妄自大心態。

  因為很少交換,對數字、利潤、虧損之類不夠敏感,決策往往憑經驗,缺乏決策理性。

  因為很少交換、交往,缺乏契約意識、規則意識、法律意識。

  很少參加公共活動,沒有意識到公共空間對自己有多大意義,因此缺乏公共空間、公共活動、公共道德意識。自己家裡收拾得整整齊齊,公共場合不管不顧。

  如馬克思所說,小農生產者儘管人數眾多,但像麻布袋中的土豆,彼此沒有聯繫,沒有力量,不敢追求自己的權益,寄希望於救世主,崇拜權威,缺乏民主觀念。

  中國人絕大多數人都是小農生產者,中國人的文化性格基本上還是一種小農生產者文化性格。最近十幾年的城市化是前所未有的。很多人的身份、地位、外表、打扮變成了市民,實際上骨子裡還是小農生產者。文化性格(包括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為人處事風格等)根深蒂固,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

  同時,中國過去留下來的主要是小農生產者文化和專制文化,它對現在還有深刻影響,還在繼續無處不在看不見摸不著地起作用。

  塑造當代民族文化性格的策略

  漢民族是典型的農耕民族,在農耕文明和專制政治傳統下形成的民族性格,其特點是比較重德行,講堅守,但有較重的奴性,不僅缺乏血性,還缺乏理性,我們應該對此有清醒準確的認識。

  在現代社會,無論是軍事、外交還是商戰,血性仍然需要,但野性於事無補,反而會越弄越糟。因此我們不能對狼性、血性抱太高期望,更不能倡導野性,否則就會走上另一條歧路。

  中華民族要建立一種新的民族文化性格,恐怕不能號召全國人民都去學做狼。那樣我們就更加衝動,不理智。近代以來,無論是在政治、軍事方面,還是是經濟、文化方面,我們吃衝動、不理性的虧已經夠多夠重了。現在再一味倡導狼性,會誤導整個民族,帶來嚴重的後果。

  偏狹的愛國主義,就是缺乏理性的表現之一。廉價的愛國主義最容易,實際上於事無補,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建設新型中華文化和民族性格,理想的策略是:

  努力保持重德性的傳統,高度注意去掉奴性;

  大力加強理性,而儘可能避免物性。每個國民要達到主體理性精神的獨立自覺,具備獨立的觀察、分析、判斷、選擇、表達、堅持的能力;

  有意識地保留血性。現在很多年輕人往往缺乏血性,愛也不敢說愛,恨也不敢說恨,首先考慮的是利益。一個民族要真正成為世界上最偉大民族,還是要有意識地保留陽剛的血性,當然同時應對野性保持高度警覺;

  改變小農意識,增強公民意識(民主意識、法規意識、公德意識等)。

  構建樂觀、進取、健康、開放的新時代的中華文明和民族文化性格,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條件,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性格類型

  不同民族的文化性格,主要是由不同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所處的政治體制決定的。世界上的源頭文化大致分三種類型:遊牧文化、農耕文化、商業文化。

  當然,任何一種文化的構成因素都可能是單一的,往往是一個複合體,這裡只是就其基本特徵而言。

  遊牧文化的特點是重血性,弊端是有可能趨於野性;

  農耕文化的特點是重德性,弊端是有可能趨於奴性;

  商業文化的特點是重理性,弊端是有可能趨於物性。

  本報通訊員 章咪佳 本報記者 袁春宇 整理 尹炳炎 攝影

  

相關焦點

  • 美國學者:中國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這個文化對外國人吸引太大
    中國近年來不斷在科技領域刷新人類的上限,嫦娥五號、空中造樓機、平板車技術、華為5G,我們的科技水平已經增長到外國人也要羨慕的程度了,當然,中國復興的任務任重而道遠,我們不能驕傲。話雖如此,有一個方面,我們中國人的驕傲是藏也藏不住的,那就是我們的文化。
  • 當代奇門遁甲學者——張景寬
    現擔任景寬易文化(北京)有限公司 董事長,兼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行業所高級研究員;中國奇門數碼研究院副院長;國際易學聯合會信息科學專業委員會首席顧問;北京房地產學會副會長 ; 「易學家園」等國內外20多家行業學會、協會副會長、顧問、首席顧問,同時擔任國內外多家大中型企業顧問。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是道德的外延。
  • 錢理群:魯迅的當代意義
    胡適的語言比較簡練、規範,再加上冰心、朱自清,一代一代中國人都是通過他們學習語言的。如何看中國?魯迅也提供了很好的資源。我在很多場合都喜歡引用魯迅的這句話,「你要看中國,不能看帝王將相,要看地底下的人。有一些真正為中國奮鬥,不斷奮鬥又不斷抹殺的人。這些人是中國的脊梁。」如果你看當下中國,官員和知識分子會非常失望。魯迅並不是悲觀的、虛無的,總談論「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之類的問題。
  • 毛澤東為何要發動文化大革命:將原因歸為權力鬥爭不合實際
    說「文化大革命」是「權力鬥爭」,那是主觀臆測  問:西方有些學者喜歡把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歸結為「權力鬥爭」,您怎麼看?  答:「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發動和領導的。他為什麼要那樣做?三是他認為文化教育領域內,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東西仍佔著優勢。他逐漸形成這樣的想法:中國會不會放棄社會主義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關鍵不在城鄉基層,而是在上層,尤其是中央。如果在中國自上而下地出修正主義,它的危險比自下而上地出修正主義要大得多,改變顏色也快得多。只要把上面的問題解決了,下面的問題不難慢慢地收拾。  西方有些學者喜歡把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歸結為「權力鬥爭」。
  • 「和合」文化的主要內涵和當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種「詩意的棲居」,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生存狀態,它是和諧的、倫理的、審美的。  當代社會,有五大衝突危機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無法避免的課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靈及不同文明間的挑戰。
  • 監利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成立 聘請道教文化學者陳明性為名譽會長
    9月16日,湖北省監利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在監利容城召開。大會通過了監利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章程》和相關規章制度,選舉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領導班子,聘請道教文化學者陳明性為名譽會長。中共監利市委、市政府重視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的成立。市委書記韓旭,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吳莉都十分關心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的工作,並委託副市長朱姝蒞臨現場指導。朱姝說:正當監利撤縣建市之時,監利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正式成立了。
  • 2019當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貢獻人物
    多年來,被譽為「當代風水學泰鬥」、「中華周易著名風水專家」等稱號。師從楊來根先生名下,並授予「興隆堂」道教第九代高徒。從事陰陽兩宅風水執業近30年,《道教符籙與風水文化》2015年組織成立廣東省河源市《周易》文化研究會,擔任副會長。2018年組織成立河源市《周易》文化研究會龍川縣分會,擔任會長。
  • 和合文化的當代價值和新地標 都在這裡有了詮釋
    11月10日至12日,為期3天的2017天台山和合文化論壇在天台縣舉行。論壇聚焦和合文化,中外專家學者將共同探討和合文化的內涵與當代價值。浙江新聞客戶端帶來論壇盛況的滾動更新。11月11日上午,本次論壇的開幕式召開。
  • 為何來外國的中國人越來越少?中國人說出真相:急功近利
    因此很多國人都喜歡上了外國生活,體驗一下不一樣的生活,而在出國旅遊中,不少的外國景點深深吸引著中國人的眼睛,但不知道為什麼現如今為何來外國的中國人越老越少。我們都知道,外國人去旅遊是為了體驗不同的文化,見識到更多不一樣的事物。而中國人旅遊也是為了如此,所以中國人剛來外國的時候,是感覺非常新鮮的。巴黎、倫敦這些外國浪漫的地方,非常讓他們感覺震撼。
  • 文化學者談詩詞類綜藝節目熱播 讓民眾靜心閱讀經典名篇
    文化學者談詩詞類綜藝節目熱播 讓民眾靜心閱讀經典名篇 2018-04-14 21:48:3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生態文明@溼地】「和合」文化的主要內涵和當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種「詩意的棲居」,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生存狀態,它是和諧的、倫理的、審美的。  當代社會,有五大衝突危機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無法避免的課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靈及不同文明間的挑戰。
  • 郭招金談「當代慈孝」:當今論孝道忠孝要兩全
    郭招金談「當代慈孝」:當今論孝道忠孝要兩全 2017-09-06 16:55:2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
  • 5.12母親節和聖誕節一樣是個「洋節」,為何幾乎全中國人都在過?
    5.12母親節和聖誕節一樣是個「洋節」,為何幾乎全中國人都在過?12.25日的聖誕節作為一個「洋」節日,近年來許多地方的民眾甚至是學校、企業單位都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抵制,這個慶祝耶穌誕辰的節日似乎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並不是那麼的重要。然而實際上是,今天5.12日過的母親節,同樣是一個「洋節」,卻為何幾乎全中國人都在過呢?
  • 「超當代——中國當代漆藝術邀請展暨中國當代漆藝術中心成立展...
    嘉賓合影12月19日,由上海市普陀區文化和旅遊局、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主辦,普陀區美術館、中國當代漆藝術中心承辦的「超當代——中國當代漆藝術邀請展暨中國當代漆藝術中心成立展」在上海普陀區美術館開幕。周涵嫣致辭中國人使用天然大漆材料已有8000餘年的歷史,精美華麗、韻味十足、底蘊深厚的中國漆器藝術已經成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 「離開日語詞彙,中國人就沒法說話」的謠言是怎麼產生的?
    在1926年,美國學者卡特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的部分章節被翻譯成中文,「四大發明」這一說法才開始被中國學界了解,慢慢傳開,成為定說。外國學者會去研究中國的科學傳統,中國人反而對自己的科學傳統並不是那麼關心。阿梅龍認為,中國人的煉丹術其實就很值得研究,中國的化學史學家也必須要研究自己的化學傳統。
  • 星座性格揭秘:在中國,為何有典型水瓶座性格的人非常的少?
    ,就比如水裡壓歲錢這些東西其實最看重的就是彼此之間誰也不欠誰的,你如果要是不回你的話,那麼別人的心裡邊就會非常的厭惡你,而水瓶座的性格在中國人的眼裡邊兒就是一個「不會做人」的性格甚至連晉升都會受到一些影響,但在西方會不會做人這些都不要緊,最主要的就是你只會做事就可以了。
  • 就讀懂了中國人的一生
    將十二個時辰層層分解,每個時辰都配有相應的文化隨筆,解讀古人對天時、地利、人事的感知。可以說,讀懂十二時辰,就讀懂了中國人的一生。  說到為何想到做這本書時,該書的責任編輯、北京大學出版社編輯楊爽說道:「十二時辰是中國獨有的傳統的時間文化,目前為止,圖書市場上還沒有以十二時辰為主題,探討古代的時間文化的圖書。剛好陳帆在整理多年積累的攝影作品時,發現這麼多年漫步祖國山河時所拍攝的圖片,能夠很好地與十二時辰的輪轉契合,一本十二時辰的文化攝影書就成為自然而然出現的主題。」
  • 當代文人探討:"大師們"很有文化,但目的低級
    但願,這個盤點能引起更多的文人反省。大時代需要建設者,可我們的所作所為,是否匹配於時代的要求呢?  消解霸權成主題  雲浩:今天找嘉映先生,想盤點一下當今知識分子群體的眾生相。  陳嘉映:要說知識分子,我可能還能說點。  雲浩:不知陳先生注意到沒有,今年在文化的神壇上,消解霸權似乎成了主題。
  • 第二場 張立文:和合價值觀和當代文化建設
    張教授在演講中闡釋了「和合」是如何提出來、為什麼說「和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精髓和和合價值觀「和為貴」等幾個問題,並提出了當代文化建設當中應該注意處理好的幾大關係。現南方網理論頻道根據演講現場速記編發張教授的演講,以供參考。  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各位女士,早上好!
  • 怎樣的文化符號與精神標識可以代表心中的江南?專家學者如是說
    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正在舉行中,今天(10月29號)下午,一場《江南文脈的文化符號與精神標識》高端對話,聽聽專家學者們的解讀。地道的江南人,既展風採又顯風骨。在南開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教育部中文教指委主任陳洪看來,金聖歎和李笠翁是兩個出色的踐行者,他們開創了屬於自己不平庸不避世的人生道路。一個在小說和戲曲理論達到了巔峰,一個寫書印書、做園林指導、成立戲班子到處巡演,成為文化產業多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