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特報專稿 記者/顧倩穎 張倩 攝影/黃磊 編輯/蔣婕
作為江南人,在你心中能代表江南的文化符號與精神標識是什麼?是曲徑通幽的園林建築,還是流傳千古的風韻詩詞,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正在舉行中,今天(10月29號)下午,一場《江南文脈的文化符號與精神標識》高端對話,聽聽專家學者們的解讀。
地道的江南人,既展風採又顯風骨。在南開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教育部中文教指委主任陳洪看來,金聖歎和李笠翁是兩個出色的踐行者,他們開創了屬於自己不平庸不避世的人生道路。一個在小說和戲曲理論達到了巔峰,一個寫書印書、做園林指導、成立戲班子到處巡演,成為文化產業多面手。
陳洪說,金聖歎和李笠翁都自覺疏離束縛人們創造力的科舉與八股,他們身上的另類與創新便是江南文脈的精神標識,「講人活著要有氣節,要有自己的堅定的立場等等,他們自覺設置他們的人生道路,取得了一個很高的成就,在江南這塊肥沃的土壤上又傳承下去,那我們可以找出好多例子。」
南開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教育部中文教指委主任陳洪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山清水秀、物產豐饒的江南,不少文人墨客來了就此不再離開。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朱萬曙認為,家與國是江南文脈文化符號與精神標識的關鍵詞。在古代,相比戰亂紛飛的北方平原,繾綣溫柔的江南給了人們家的感覺,安寧而溫馨,有烹茶煮酒論詩詞的閒情,也有偶遇雨巷油紙傘的驚喜。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朱萬曙
但並不代表江南文人沉溺於安穩,朱萬曙解釋,相反,他們對國家時刻掛念在心,無論何時都能聽到江南讀書人另一面血性的聲音,「像陸遊、像辛棄疾,他們的愛國詩詞書寫了他們對國家的憂憤,在明清一代之際我們就能夠看到很多的江南人他們為國殉難,為國捐軀。江南人並沒有忘記國家,同樣我們能夠看到很多的壯士和義士,我們同樣能看到一幕幕壯懷激烈的歷史劇。」
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錢念孫
提及江南的文化符號,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錢念孫想到了文人畫。江南四大才子、新安畫派、揚州八怪……有詩有詞、極賦底蘊的文人畫大多出自江南人之手。錢念孫說,如果從繪畫的角度梳理,或許會更多地豐富江南文化篇章,「如果我們要尋找江南文化符號、江南的精神標識,整個中國繪畫史的文人畫是江南文化一個十分突出的標識,還是一個非常亮麗的、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化符號,所以文人畫給中國人的精神滋養我一直覺得是非常大的。」
細數過往的江南才子,從氣節到才情,都為現代文人樹了一條底線。讀懂江南文脈的文化符號與精神標識,某種程度也是為了告訴我們如何去做好新時代的君子。
南京大學教授徐小躍
南京大學教授徐小躍說,江南文化體現了深層中華文化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中國文化精神指引,最獨特的中華文化標識,「讀懂江南文化也就讀懂了中華文化,反過來說如果你要讀懂江南文化,一定要先正本清源,正解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把張謇、顧炎武和費孝通所呼喚的仁愛、公平、和平、道德、愛國、責任等等理念弘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