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至15日,以「光緒帝死因」為題材的新編京劇《鑑證》在北京繁星戲劇村上演。該劇由小劇場戲曲領軍人物李卓群領銜其團隊歷時兩年打造,自今年9月在南京首演以來就廣受關注,亦作為邀請劇目亮相「大華大戲院·群劇場」開幕演出季。此番,該劇受第七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展演之邀進京首秀,演出前一個月票房即售罄。
京劇《鑑證》是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扶持項目、2019年度南京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南京市文旅消費政府補貼劇目,由南京市京劇團與李卓群工作室共同出品,也是南京市京劇團與北京京劇院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後的首部作品。作為中國首部以國粹京劇呈現史學前沿課題的作品,京劇《鑑證》從「清光緒帝死於砒霜中毒」這一重大史學研究成果說起,講述光緒帝在死前十天裡,與歷史傳聞中有投毒嫌疑的慈禧太后、隆裕皇后、袁世凱、李蓮英的最後接觸,以及同珍妃超越生死的真摯愛情。
京劇《鑑證》由李卓群編劇、導演,馬博通、範樂新、索明芳領銜主演,張訓菘、唐談等南京市京劇團優秀演員聯袂出演。京劇《鑑證》中的六大角色——光緒、慈禧、隆裕、珍妃、袁世凱、李蓮英,都是「國民度」很高的歷史人物。劇中每一個人物都是在那個行將就木的舊時代中「掙扎求生」,沒有「臉譜化」的「好人」或「壞人」。為了演好這些角色,主演們下了很大的功夫,創排期間在導演的指導下閱讀了大量史料,又赴故宮、頤和園、清西陵等歷史遺蹟實地採風,深入探尋每個人物處在當時歷史環境與社會環境中做出人生抉擇的動機與心境,力求在舞臺上全面立體地還原人物的個性特質。
劇中以光緒帝離世前的最後十天說起,以「十日之變」洞見戊戌變法後晚清風雲激變的十年。全劇共分五場,通過舞臺表演與文獻實證交疊的線性敘述,逐層揭示光緒遇害的起因與過程,鋪展出晚清宮廷眾生相,展現光緒帝在親情、友情、愛情、家國情間的糾葛與掙扎,隱忍與不甘。
京劇《鑑證》還引入了「懸疑片」式的敘事風格,敘事節奏張弛有度,舞臺上的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指向結局真相的伏筆,高潮迭起,扣人心弦。觀劇過程中,有的觀眾隨著劇中光緒與慈禧爭執而緊張捏拳,隨著光緒與珍妃生死離別而落淚,隨著李蓮英與袁世凱言語試探而發笑,隨著光緒與隆裕的臨終相慰而釋然……觀眾在觀劇過程中,既能體會回到歷史現場參與感,見證光緒遇害過程的緊迫感,更能隨著現代科學、歷史研究者的視角逐層撥開歷史塵封,體味求真之艱。演出之後,許多觀眾反映,京劇《鑑證》一改他們對傳統戲曲的刻板印象,讓人不舍眨眼、不捨得放過舞臺上的每一個細節。
據介紹,京劇《鑑證》歷時兩年籌備與創作,在每一個環節做到精益求精,充分發揮出李卓群團隊「研究型」的特質。幕後主創們從兩年前就陸續進入創作,從創作之初就對全劇的定位、氣質、風格有準備和規劃,伴隨劇目創排進程。疫情也沒有讓這個劇組停下創作的腳步。疫情期間,京劇《鑑證》劇組全國首創「雲坐排」模式,劇組主創、演員通過線上集體研讀劇本和史料,以「工」抗「疫」。
特別的題材,獨特的處理,加上嚴謹的求真精神,使得京劇《鑑證》不僅吸引了熱愛戲劇戲曲的戲迷朋友,更吸引了一大批對歷史感興趣的戲曲「非粉」觀眾。北京演出現場,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清光緒帝死因研究」課題組主持人、京劇《鑑證》史學顧問鍾裡滿也來到現場,李卓群導演攜全體演職人員與現場觀眾向鍾裡滿老師及發掘真相的研究者們致意,更使得現場湧動著對歷史、對真相、對生命的濃濃敬意。
據悉,該劇已受到全國多個藝術節、戲劇節邀請。北京演出後,還將於11月28日亮相南京「紫金京昆藝術節」、12月15日亮相上海「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責編:楊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