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王慧明 39健康網
這些天不少城市都出現了新冠病毒患者0增長的好趨勢,但疫情並沒有消散,無論是政府還是專家都建議:出外必戴口罩是必需品,且不要隨意摘下,可長時間佩戴這種不透氣的口罩也讓很多人「捂」出了各種皮膚問題,長痘痘、過敏、皮膚壓傷、口周皮炎……
圖源:全景
更要命的是按照目前的趨勢口罩一時半會還不能摘,那面子的問題如何解決?祈福醫院皮膚科王丹主任教你如何在疫情下護顏值!
皮膚長期潮溼,
悶出了「口罩痘」
長時間佩戴口罩後,不少人發現自己的臉上突然冒出了紅「痘痘」,專家表示這是因為戴口罩時間變長後,口罩下口鼻呼出來的水分無法及時蒸發掉,被口罩遮起來的皮膚則一直處在潮溼溫熱的環境中。
再加上不少人屬於油脂分泌旺盛,種種條件加起來就容易使得皮脂腺導管發生閉塞,繼而出現黑頭、粉刺或者「青春痘」、玫瑰痤瘡等皮膚問題,這些在臨床上都稱為「口罩痘」。
長期戴著口罩,嘴周或者下巴也就容易長出痘痘來。/ 全景
怎麼做?專家表示,一定要做好清潔衛生工作,使用潔面產品每日溫水洗臉2次,不要使用鹼性比較強的肥皂,保溼乳液最好選擇清爽型,慎用化妝品。
出現明顯的白頭、黑頭粉刺等痤瘡,可以在睡覺前使用維甲酸軟膏,如果出現紅色丘疹或者膿包則可以用夫西地酸。
切記如果痤瘡一直沒有好轉,需及時到醫院就醫治療。
屏障受損難鎖水,
乾燥脫屑
另一種常見的情況則是因為長期被「悶」在過度潮溼的環境下,會慢慢導致皮膚屏障受損,無法自身做到保溼功能,簡單來說就是皮膚「鎖」不住水了,皮膚變得異常乾燥嚴重者還會脫屑。
怎麼辦?對於這種已經出現屏障損害的肌膚,在護理時一定要小心謹慎,清潔時最好選擇溫和無刺激性的洗面奶,沒有把握的患者可以直接用清水清潔。
洗臉時力道要輕柔。/ 全景
清潔後可以使用含有神經醯胺等成分的乳液,模仿生理脂質保護皮膚。不建議用過於厚重的面霜,不利於角質層的新陳代謝,易堵塞毛囊,反而使皮膚出現幹疹。
口罩戴太緊,
皮膚壓痕、破皮
為了預防新冠病毒,每個市民都儘可能地將口罩捂得嚴嚴實實,可太緊了後又會使自己的顴骨、臉頰、耳後和鼻梁等皮膚部位出現疼痛、麻木、紅痕、壓痕或擦傷等甚至有的還會出現破損。
最典型的莫過於醫護人員,每天摘下口罩和護目鏡後,那一片壓痕和紅斑額外讓人心疼,對此專家建議,首先可適時地變換口罩系帶位置,一般市民佩戴的一次性醫用口罩可選擇鬆緊合適的系帶式而不用耳掛式。
系帶式口罩。/ 全景
在人少且通風條件好的地方可酌情不戴,儘可能地減少佩戴的時間,2-3小時後可變換系帶位置,6個小時後更換口罩。
壓痕的處理上,可在佩戴前在受壓部位塗抹凡士林等潤膚劑,如果壓痕較重出現了局部的皮下淤血,則可使用多磺酸粘多糖軟膏、肝素乳膏等。
如果出現紅腫、破潰則需要使用外用的抗生素軟膏或使用創口貼或者紗布保護創面,預防感染。摘掉口罩以後,要清潔皮膚,適當使用潤膚劑。
對口罩過敏,
出現接觸性皮炎
有少部分市民會對口罩中的材質,例如無紡布、金屬夾或橡膠帶等過敏,或者由於佩戴不合規口罩使皮膚出現紅疹、發熱、瘙癢、紅腫等接觸性皮炎的症狀。
醫用口罩結構。/ 網絡圖片
怎麼做?專家表示,對於有糜爛、滲液等狀況的可用硼酸溶液冷溼敷(一日二次),紅斑部位可選用地奈德乳膏、氫化可的松乳膏。
必要時口服抗過敏藥(如依巴斯汀片等,兒童可選用左西替利秦口服溶液)。
皮膚過敏嚴重者可小劑量口服糖皮質激素,能迅速緩解病情。
晚間適當使用保溼霜一次,有利於恢復皮膚屏障。
原標題:《口罩和臉只能活一個?長帶口罩的我快要「毀容」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