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600年是怎麼算的?聽閻崇年細說端詳

2021-01-10 北京日報客戶端

說到故宮600年,這600年是怎麼算的呢?閻崇年先生說,明初的皇宮最早是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由他的嫡長孫建文帝即位,燕王朱棣取而代之年號永樂,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下詔以北平為北京,1406年下詔建北京宮殿,1420年北京宮殿建成,下詔「明年正月初一日以北京為京,時正式遷都北京,舉行慶賀大典」,所以從北京皇宮1420年建成,到2020年正好是600年。

閻崇年先生說,故宮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故宮有過輝煌有過凱歌,也有過滄桑有過悲泣,見證一段滾滾江河的歷史實錄。故宮紛繁燦爛,琳琅滿目,如何去講故宮呢?《故宮六百年》裡他關注了600年來那些和故宮相關聯的人,人的命運、人的紛爭、人的喜怒哀樂。作家把故宮當成一個歷史的舞臺,在這上面,帝王將相、后妃侍女、百官眾臣、文化精英、書畫名家,甚至能工巧匠、太監宮女、域外使者,都一一登場,講述了離奇的故事、正邪的搏鬥、後宮的玄秘、英雄的豪氣和庶民的苦難。

《故宮六百年》不是歌頌帝王將相,開篇第一講就是《血色皇宮》,古往今來所有的皇宮哪一座不是血染的呢,每次改朝換代都是屍骨遍野,血流成河。故宮也是建立在無數白骨的基礎之上,因此當在講故宮的時候,說「歷史是勝利者和失敗者共同推動發展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在將軍戰功顯赫的同時,不要忘記還有無數死難的人,因此要從多角度來欣賞故宮,有建築的壯麗輝煌,文化的豐富多彩,有立德立業還有歷史的興盛衰亡。

對於讀者朋友特別感興趣的話題,閻崇年先生也做了回應,比如他在國內外各地演講,被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孝莊太后是不是下嫁多爾袞了」,這段皇家叔嫂關係一直以來被很多影視劇演繹,也是清史研究中的一個謎。閻崇年先生經過研究說:「目前所有的推測都沒有過硬的證據證明太后下嫁了,但也不能完全消除關於太后下嫁的疑問,很多野史小說都只能姑且聽之,不必當真。」書中澄清了幾個問題,比如說多爾袞和孝莊不具備青梅竹馬的客觀條件,比如有人說皇太后為了保住兒子的皇位不得不下嫁多爾袞,但閻崇年先生認為順治帝的繼位是多種政治形勢複雜鬥爭妥協的結果,不是靠皇太后依靠多爾袞一個人決定的。皇太后對多爾袞既重用又牽制,採用了非常複雜的政治手段才保證了幼小順治帝的地位,當然國家大事也要依靠攝政王,所以也很注意和多爾袞關係的協調,但是這不等於可以證明太后下嫁。作為學者為什麼要研究這樣一個隱私問題呢?《故宮六百年》裡說,主要有三個原因,一個是弄清事實真相,廓清戲說歷史迷霧是歷史研究者的責任。第二孝莊太后和多爾袞以大局為重,和衷共濟結成合力,共渡難關,取得勝利,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經驗。第三,孝莊太后同攝政王多爾袞之間情愫可能有,但是下嫁之實確實沒有。

《故宮六百年》的視野開闊,比如講到隆慶皇帝、萬曆初年頗有成效的改革夭折,皇權擺脫了監督,畸形膨脹,為所欲為,在大明王朝走向衰落的同時,西方大國卻在崛起,西方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尼德蘭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英國戰勝西班牙取得海上霸權,法國建立波旁王朝,俄國沙皇在極力擴張,西班牙人在澳門取得了貿易資格,荷蘭組建了東印度洋公司、不斷侵犯中國領海,而大明王朝已經進入了腐朽衰落的軌跡。

晚清的世界,六歲的同治、四歲的光緒、三歲的宣統面臨的對手都是誰呢?當時美國已經實行了總統制,與同治同時代的林肯以反對蓄奴的政治綱領贏得大選。慈禧太后大體同時的英國既有女王也有國會,維多利亞女王嚴格遵守憲法,英國工業快速發展,號稱「日不落帝國」。與同治、光緒同時的德國俾斯麥,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了德意志。日本伊藤博文大體與光緒同時,起草了明治憲法,廢除日本封建制度,對建立現代國家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俄國與同治、光緒同時代的是亞歷山大二世,廢除了農奴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當西方國家已經工業化、民主制,清朝還是家天下、君主制,拒絕變通,因此清朝的覆滅是歷史的必然邏輯,也是民意的自然選擇。

故宮六百年倒數第二講結束在海洋文化,反思2000多年來忽視海洋文化,忽視海防建設,忽視建立強大的軍隊,在世界進入大航海時代的時候,清朝的執政者還是沉迷於天朝上國的自我感覺,最終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破大門。最後說到故宮的新生,辛亥革命後清帝退位,昔日的清朝皇宮變成了今日的故宮,從此開啟了百年故宮博物院的歷史。故宮也由君有而成為民有,由君享而為民享。

故宮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偉大的故宮不僅是中華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也是綿延5000多年融合了多民族多種文化形態的中華文明無價的歷史的見證。

閻崇年:我和故宮有三緣

問:聽說為了研究故宮,您從1949年之後去了一千多次故宮,請問您是自己買票進去的,還是有特別通行證?

閻崇年:我去故宮,開始是買票,那時候是一塊錢,相當於現在的一毛錢。後來我是帶單位的介紹信去看檔案,一個介紹信管一個月,過一個月再換一下。比如說暑假,除了休息以外每天都去。開門之前先到西華門外等著,一開門,出示介紹信,就進去了。為了節省時間,我帶一個窩頭,中午那時候沒有茶水,會給你一碗白開水,我一面吃窩頭,一面喝白開水,然後接著看檔案,一直到下午閉館出來。我大概這樣連續去了有五年左右。

後來我在北京史學會任秘書長,很多會議都在故宮開,帶開會的通知就可以進去了。後來我參加了紫禁城學會,開始是會員、後來是理事、後來常務理事、後來副會長,去故宮有時候帶證明,有時候在門口說一下,給個條進去。

我在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講課後,故宮更多人認識我了。有一次去開會,看大門的先生手一伸,「閻老師,請,您不用登記了。」

還有就是為了去考察,事先約故宮的朋友在門口等我,比如我們去了坤寧宮,有三口煮肉的大鍋,這個鍋的直徑多大、多深?他們陪著我,到了鍋蓋上面,拿皮尺量。所以,有些地方就是為了做研究去的。

為什麼雍正由乾清宮搬到養心殿了,雍正從出家門到辦公室的門距離多少?我都親自帶著尺子去測量。

問: 您在2012年的時候曾經出版過《大故宮》3本,還有《御窯千年》等等,2020年推出《故宮六百年》,在創作內容上創作心態上,有什麼不一樣?

閻崇年:我寫了《大故宮》,還要再寫《故宮六百年》,到底為什麼?就是一個字:緣,這個緣有三個表現。

第一,情緣。因為我的曾祖父、祖父、父親,到我,四代在北京,早先他們年輕時就從農村到北京,每隔兩年回家探親一次,到60歲老了再落葉歸根。從北京回到老家,要講故事,講什麼?就講北京故宮的故事。我小時候聽著奶奶講故宮的故事長大的。

第二,地緣。後來我到了北京,住家在長安街南側,距離天安門不到1000米,這是地理的地緣。我上中學的學校是清朝的昇平署故址,就是清朝皇家的劇團,所以我們學校和故宮就隔了一條街,這也是地緣。

第三,學緣。我學清史,我去故宮看檔案、開會、參觀、調查,給我提供了很多學術的條件,還有故宮很多的老專家、老朋友,經常跟我交談故宮。

這樣,我跟故宮有了情緣、地緣和學緣,所以我願意寫故宮。

《大故宮》寫完了以後,覺得言猶未盡,還要接著寫,為什麼呢?《大故宮》主要是以建築為一條線索,從橫向來講故宮。而這本《故宮六百年》是縱向,從明初永樂建故宮一直到現在六百年。因此我們讀故宮可以縱觀也可以橫覽,縱橫交叉互相切換,更加立體去了解它。

問:這幾年寫故宮的書比較多,一種是寫故宮裡的藏品,有一種是寫故宮的建築,還有一種寫故宮的歷史,現在還有人寫故宮的網紅人或者是網紅貓。您所著的《故宮六百年》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閻崇年:從藏品、建築等等來寫故宮的書太多了。但是從永樂建都一直到2020年,把這六百年按照時間順序寫下來,用上下兩冊系統說下來,好像在之前還沒有。這樣就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讀本,從故宮的營建,興起,中間遇到了災難,後來再興起,改成故宮博物院,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故宮博物院,這麼一條線索,六百年連起來,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故宮六百年》內容突出一個字:正,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正說歷史。作為一個歷史學工作者,不能戲說,只能正說。言必有據,所有重要的話都注出處。

第二,正說故事。這裡面選了大約有一千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有根據,都有記載,沒有一個是我編的。

第三,正說道理。一本書光有道理沒有故事,不好看;光有故事沒有道理,不深刻。我講了很多故事,基本上每一講最後都抽出一些帶有經驗性的、總結性的、規律性的道理。

所以這本書的特點,一是正說歷史,二是正說故事,三是正說道理,這是我送給廣大讀者朋友、媒體朋友一個小小的禮物。

問:很多人去故宮參觀,總是問,冷宮在哪裡?

閻崇年:冷宮是一個籠統的概念,皇帝對哪個皇后、妃子不滿意了,就把她貶到某個宮裡。具體查哪個人打到哪個冷宮了,如果能查到,就可以順圖索跡,找到你要找的地方。

相關焦點

  • 上遊新聞帶你看故宮600年大展 錯過不用再等一百年!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號稱「錯過再等一百年」的展覽,再現了紫禁城600年風雨歷程,不少珍貴文物為首展。這樣的故宮,堪稱一生僅一次。11月15日是展覽最後一天。還沒來得及去看?那就再等100年?等等,還有一個辦法——跟隨上遊新聞記者的鏡頭前去探秘吧!
  • 故宮裡存在600多年的「龍」,如同守護神一樣,依舊守護著故宮
    說到故宮,我想很多人都應該知道,因為這是一座非常久遠的皇家建築群,隨著歷史的不斷的改變,在時間的衝刷中,這座宮殿仍然展現出巍峨壯觀。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故宮裡存在600多年的「龍」,如同守護神一樣,依舊守護著故宮紅色的城牆,金色的琉璃瓦都代表古代皇室居住的地方,象徵著古代權利的巔峰,隨著故宮的開放,裡面展示了數量非常多的古代珍品。故宮不但在建築風格上獨特,在宮殿的建造上更是技藝精湛。
  • 故宮的秘密:600年背後的1000個商標_有數_澎湃新聞-The Paper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長久以來,故宮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最典型的象徵,見證著中國歷史文明的發展。作為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故宮有著全國最多的藏品、最多的珍貴文物和首屈一指的客流量。但是近年來,伴隨著有趣的文創產品、豐富的文化活動、層出不窮的跨界合作,故宮給我們的印象仿佛更加的年輕而鮮活。
  • 北京故宮真的有鬼嗎?88年大人物在故宮遇鬼事件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故宮有鬼?無數人都這麼說。薩沙是歷史作者,不是八卦作者。我只寫一寫我認為比較靠譜的東西。至少這100年內,關於故宮有無數見鬼的傳說。聽薩沙說一說吧。眾所周知,各國的宮殿裡面是最容易見鬼的。
  • 600歲故宮又上新!康熙乾隆寫的福字春聯賜你吉祥如意
    不同尋常的2020庚子鼠年終於過去了,2021辛丑牛年,大家都祈盼國泰民安、牛氣沖天。新年講究好意頭,600歲的故宮和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攜手上新了一大波又紅火又文化味兒十足的國潮年貨,康熙御筆親書的福字,藏於故宮、威風凜凜的清代門神,六款色號任娘娘挑選的故宮口紅,溫暖軟糯的蠶絲紅圍巾……不管你是想要家居煥然一新的儀式感,還是想要春節一家團圓的幸福感,這個年貨節,京東居家都給你備齊了!
  • 唐山大地震,卻未震的動故宮?專家揭曉出清朝600多年的秘密!
    唐山大地震,卻未震的動故宮?專家揭曉出清朝600多年的秘密!現在房屋打的地基,其實都還是比較一般的。一有地震的時候,就能夠感受到餘震的存在。大部分的房子都是如此,尤其是那些高層。但你知道嗎?古時候的房子,其實比現在更加堅固呢,尤其是故宮。
  • 2019年7月16日故宮發布的數字產品(故宮名畫記+故宮數字文物庫+...
    數字產品包含:「數字多寶閣」、「數字文物庫」、「數字建築」、主題App「紫禁城600」、「玩轉故宮」微信導覽等項目分別進行了升級或創新,運用現代信息數位技術,為觀眾呈現出更逼真、更細膩、更真實、更親近的故宮。
  • 《故宮日曆》累計發行300萬冊 被譽「中國最美日曆」-1933年 故宮...
    原標題:故宮日曆:累計發行300萬冊 被譽「中國最美日曆」  《故宮日曆》2020年版出爐  中國最美日曆讀懂600年紫禁城滄桑  2020年《故宮日曆》新鮮出爐了!2019年8月26日,由故宮出版社主辦的2020年《故宮日曆》發布會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舉行。
  • 閻崇年|看北京西山風水 是科學不是迷信
    國學大師閻崇年近日在頤和園出席世茂集團北京項目西山龍胤案名發布會上如是說。閻崇年說,北京有著名的燕山,西起西山,東邊到山海關的老龍頭。如果把山看作是龍的話,燕山的龍頭在哪裡?閻崇年認為不是大家常說的山海關老龍頭,而是西山。他的理由是,燕山從西山向東一路延展,漸行漸低,最後入海。因此,北京最好的風水寶地則是西山。
  •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退休 用7年時間「重建」故宮
    據央視新聞微博消息,記者從故宮博物院獲悉,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今日退休,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接任故宮博物院院長。2012年1月10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正式接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時日,由文化部部長蔡武在故宮博物院宣布了這一任命。
  • 故宮慶祝600歲生日:《清明上河圖》將再次展出
    原標題:故宮慶祝600歲生日:《清明上河圖》將再次展出    明年,紫禁城將迎來600歲誕辰紀念。故宮博物院4日透露,將推出數十項優質展覽,展現六百歲紫禁城的魅力。   2019年11月,故宮博物院在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展廳舉辦「洪武、永樂、宣德瓷器大展」,此次展覽總計展品約500件,創歷年之最,將為觀眾全面呈現明代初期宮廷手工業的生產水平,以及這一時期御用器物的特殊風貌。   2020年5月,「韓熙載夜宴圖——歷代人物畫作品展」在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展廳展出。
  • 《故宮日曆》推出12年「全家福」
    11月23日下午,由故宮出版社主辦的《文明縮影歲月留珍——〈故宮日曆〉十二載典藏版》發布會在故宮博物院紫禁書院舉行此《典藏版》為限量發行,全球共編號限量9999套,除完整收納自2010年至2021年的十二冊日曆外,同時附有《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券》。  1933年至1937年,當時的故宮博物院曾連續5年編纂出版了《故宮日曆》,作為賞用兼宜的普及性藝術讀物,可惜因戰亂戛然而止。2009年,故宮出版社將《故宮日曆》以1937年版為藍本復刻出版。
  • 2020年《故宮日曆》,向六百年紫禁城致敬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明年,是故宮建成的第600年,為了將紫禁城的建築、這600年的風風雨雨、宮中故事、帝王后妃的生活一一展現出來,2020年的《故宮日曆》一改以往以文物為主題的慣例,將故宮8700多間房劃分為10個區域,圍繞著建築、文物、人物和秘聞,精煉了365個知識點
  • 2021年《故宮日曆》發布
    8月23日, 2021年《故宮日曆》在故宮博物院內箭亭故宮書店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發布。從2009年恢復出版到2021年,新版《故宮日曆》將走過12載春秋。2021年版是新版《故宮日曆》出版的第12冊。2021年版《故宮日曆》以「福牛賀新歲、豐年禾黍香」為主題,全書選取故宮館藏的歷代牛文物以及由牛引申出與我國農耕文化相關的文物藏品,分別展現了牛迎豐年、春來牛肥、吉牛納福、耕織為本、仙牛呈瑞、牧牛意趣、丹青寫牛、百牛賀歲等豐富內容。
  • 兼具趣味與深度 故宮出版社推出系列新著解讀600年紫禁城文化密碼
    《紫禁城365》內頁 故宮出版社供圖 攝《紫禁城365》趣味圖解故宮《紫禁城365》以時間為線索、以12個月為劃分,以日讀的方式,詳盡地描寫了故宮裡的365個細節,內容涉及建築、歷史、人文等方方面面。可以說,它是一本濃縮故宮建築文化精華的筆記書,是一本了解故宮人文的歷史書,一本展現故宮國寶的寶藏書。
  • 600歲紫禁城「玩」數位技術,擴大「朋友圈」
    」到「數字故宮」,有著600年歷史的紫禁城正在藉助數位技術的無限可能刷新著「朋友圈」。攝影/上遊新聞記者 時婷婷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介紹,新版網站自2017年上線以來,總訪問量超過1億次,其中特別針對青少年的學習需求和閱讀習慣,開發了故宮青少年網,製作了情境式交互地圖,手繪文化故事,通過鮮明的卡通形象和寓教於樂的設定,為他們帶來身臨其境的感知體驗。
  • 那些年的《故宮日曆》由他編纂,一同追憶那位身在宮外的故宮人
    說到這種準備,又不得不提及他從兒時開始的興趣愛好:集郵和讀書。6歲開始痴迷於方寸之間的世界——集郵。小小的少年,總是安靜地端坐於寫字檯前,端詳、整理著他的郵票。父母看他如此喜歡,8歲的生日禮物,便是一本郵冊,之後一連幾年都是以郵冊作為禮物。郵票常常是自己省儉飯錢而買下的,每得新郵,須自己編排整理。
  • 紫禁城:我今年600歲了!
    2020年,紫禁城已經600歲了,今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故宮始建於公元前1406年,至公元1420年明代永樂十八年完全落成,舊時稱為紫禁城,共計有24位皇帝曾居住於此,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束,紫禁城也就更名為故宮。
  • 雞年日曆開賣 2017年《故宮日曆》裡都有些啥?
    從《皇帝的一天》、《韓熙載夜宴圖》等爆款APP,到一個多月前刷爆朋友圈的「穿越故宮來看你」的「軟萌賤」H5——600歲的故宮正在通過網際網路,不斷挖掘自身作為中國大文化IP的巨大價值。距離2017年還有4個月,雞年《故宮日曆》已經開啟預售。這幾年,每逢過年就火爆的《故宮日曆》,每年都有新面貌。今年早早預售的雞年《故宮日曆》,有什麼亮點呢?
  • 2021年《故宮龍泉日曆》面世
    龍泉新聞網訊(通訊員  雷燕群  裘曉翔)8月23日,2021年《故宮日曆》線上發布暨讀書分享會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在故宮博物院內箭亭故宮書店舉行。2021年《故宮龍泉日曆》作為故宮日曆家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通過直播分享會與公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