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出路》:精神的貧瘠遠比貧窮更可怕

2021-01-17 樂多客棧

「20歲前的人生是父母給的,20歲後的人生是自己給的。別把自己的窘境遷怒於別人,我們唯一可以抱怨的,是不夠努力的自己。當理由找得越來越無懈可擊,成功就離你越來越遠。失敗沒有藉口,擔當才是成功的前提。」—— 蘇芩

最近網上流傳這麼一句話,一名富二代說,「幾代人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寒窗苦讀十年書?」

我想了想,倒也啞口無言,話有些扎心,但確實不無道理,這正是社會的現實之處,富二代也好,富三代也罷,富畢竟不是大風颳來的。但階級分化原本是由多種原因造成,不是簡單一句努力可以概括的。在這個時代,是否真的已產生階級,答案自在每個人心中。

顧茲曼說「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好像一個家庭沒有了相冊。」

紀錄片《出路》,歷時六年,跟拍了三位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

一名來自甘肅山溝裡的小女孩,馬百娟

一名來自湖北的高三復讀生,徐佳

一名來自北京家境優越的女生,袁晗寒

導演鄭瓊用真實的鏡頭為我們記錄下了來自三個不同家庭,不同起點,不同境遇下的年輕人的成長曆程,三人的生活雖有著天差地別,但在導演看來,三個人都陷入了各自的困境中,竭力尋找著屬於自己的出路。

儘管有《人生七年》在前,但《出路》用更貼近國人的鏡頭,記錄下了當代年輕人在夢想與現實之間的無奈抉擇。

馬百娟 徐佳 袁晗寒

一、3種家庭,3種人生

1、來自山溝的女孩

馬百娟

「平房和樓房,我家住樓房,客廳很寬敞,入夜人安睡,窗簾映月光。」

馬百娟,來自甘肅,2009年她剛滿12歲,在野鵲溝小學上二年級,她最大的夢想是以後可以去北京讀書。

她所在的學校僅有兩名老師,五名學生,窮人家的孩子要改變命運,唯一的出路就是讀書,馬百娟學習不可謂不用功,但由於條件所限,十歲才讀小學一年級的她,全家住在窯洞裡,一家人全年的開支不超過50塊錢。

是的,你沒聽錯,全家人一整年的開支,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都夠不上一頓飯錢。(2008年)

把放硬的饅頭掰成塊,放進碗裡,倒上半碗開水,這就是她每天的早餐。相比起物質的匱乏,放學後的她也無法複習功課,家裡有大量的家務活等著她去做,餵豬,做飯,還要經過一個蜿蜒曲折的陡坡去收糜谷,而這一切對12歲的馬百娟來說,卻早已是習以為常。

2、復讀3年的民工之子

徐佳

徐佳,一個復讀了三年的高中生,他的夢想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

徐佳生活在一個小城,農民工的孩子,父親因意外去世,靠母親打工來維持生計供養他讀書,父母文化都不高,只會憑力氣賺錢,父親生前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可以好好學習,考上一所大學,將來出人頭地。父親臨終前這樣叮囑妻子:「爬也要供孩子上學」。

背負著父親遺願的徐佳復讀了三年,但最終不負所望考上了武漢工業大學。

3、含著金鑰匙的北京女孩

袁晗寒

袁晗寒,一個擁有北京戶口的女孩,從小上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初中,但十七歲就選擇從美院附中退學。

退學之後她最大的敵人就是「無聊」,當同齡人都在學校讀書時,她有著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所以,對抗無聊就成了她的首要目標。畫畫,開酒吧,甚至去性用品店當營業員,用她自己的話講,「做什麼只要不被餓死就好了,這世界上也不會有人會被餓死的。」

二、「或躍在淵」,命運兩分

郝景芳在她獲得過「雨果獎」的小說《北京摺疊》中虛構了一種反烏託邦的世界。這本小說裡的世界有三種空間,分別是代表底層人民的第三空間,佔比總人口60%-65%,第三空間的人們從事著最底層的基礎工作。

代表中產階級的第二空間,是接受過良好教育的白領精英。佔比總人口的30%。第一空間裡則是富豪和權貴階級,他們負責制定整個空間的規則,佔比5%-10%。

空間並不固化,但依然很難逾越,付出成倍的努力,也只有少數人可以從第三空間跨入第二空間,能從第二空間進入第一空間的更是極少數人。

對照一下《出路》,我想你會有更加直觀的感受,我們來看看三名主人公能否跨越各自的「空間」。

1、16歲的馬百娟選擇結婚生子

2012年,馬百娟全家遷到寧夏,換了新學習環境的馬百娟因為學習跟不上,次年在家裡要求下選擇退學。此時的馬百娟只有15歲,年紀小,沒學歷,沒經驗,連一份餬口的工作都找不到。

16歲時,她選擇了結婚生子,嫁給了自己的表哥。馬百娟的父親則對著鏡頭說,「女娃娃是別人家的人了,2萬元,你們繼續拍,給不了2萬元,你就不要繼續糾纏了。」

馬百娟則在一旁沉默。16歲的少女,挺著肚子和小夥伴們談論著誰的肚子更大。

在生存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她用這樣的方式找到了自己暫時能夠找到的一個出口,但出口不等同於出路。她在那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大,思想及觀念都是來自身邊的人。在她周邊的世界裡,女孩子不管上多高的學,有多大本事,終究也是「別人家」的,而在這個所謂「別人家」的女娃身上,投入太多是一種損失,養活大,人,在這種陳舊迂腐的觀念裡就是女娃唯一的出路。她甚至沒有任何的反抗能力,人生就這樣被家庭「蓋棺定論」。

你本無錯,但改變要從自身開始。未來很難,但依舊可期。

2、月薪8K的徐佳有壓力,亦收穫幸福

徐佳,他的人生軌跡是我們大多數人最為熟悉的,參加高考、找工作、結婚、和大多數普通人一樣,大學畢業後,在初找工作時遇到過一些坎坷,但最終找到一份對他來說還算不錯的工作,月薪8000,工作兩年之後,他結婚成家。

照片裡的徐佳,是幸福的,雖依舊背負壓力,但敢於披荊向前的人生原本就是一種精彩。

3、為對抗「無聊」,袁晗寒留學德國回來開公司

當無需考慮物質又無所事事時,精神世界就會越發的空虛。

袁晗寒,拼命對抗「無聊」的她選擇了遊歷歐洲各國,而後去了德國一家藝術學院留學,2015年,袁晗寒回國註冊了自己的藝術品投資公司。

袁晗寒的未來容錯率很高,她有很多種選擇,她做的事情在她看來都是極具意義的,無論是開酒吧,還是出國留學,還是自己創業,她都可以憑著自己的興趣去嘗試。失敗對她來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聊。

導演鄭瓊在預告片最後說,她後來把袁晗寒的作品編成小片段給徐佳看,徐佳回答「他承認並接受社會是不公平的,但他並不羨慕,他只有努力,讓他的下一代也許能過上這樣的生活」

三、誰決定了命運?

答案似乎無解,看似標準的答案是: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但《出路》通過鏡頭告訴了我們家長的格局對孩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1、家長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改變命運的上半場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環境封閉,學校環境差,繁重的家務以及物質的匱乏,但這些並非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主要因素,眾所周知的國美電器創始人黃光裕,年少時就曾撿破爛來補貼家用。黃光裕的母親曾嬋貞,祖上曾是泰國著名僑商,但到黃光裕這一代的時候,曾經的財富只是一種傳說,一家六口人住在一個不到14平方米的小屋子裡,日子雖然貧苦,但曾嬋貞卻經常給兩兄弟講述祖上的各種經歷,黃光裕兄弟當初北上做生意,受母親思想影響甚深。

像黃光裕這樣的成長經歷並非個例,京東創始人劉強東,也是憑著高考狀元身份,才從一個小鄉村裡走了出來,一步一步邁向成功的。正如作家舒爾茨在《像成功者一樣思考》中所說:「你比那些優秀的人,差的其實是思維。」

我們回到《出路》這部紀錄片,看一下三人的的原生家庭,可以很清晰的察覺到,家庭對三人的影響所造成的深刻影響。

導演鄭瓊曾和袁晗寒的母親交流過這樣一個問題,假設袁晗寒出生在一個小地方的話,家境一般,你會怎麼辦?袁母說如果是這樣的情況,讓她死也要死在學校裡。

徐佳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想法卻和袁母不謀而合,父親臨終前對妻子的叮囑是, 「爬也要供孩子上學」,徐佳正是在父母思想的影響下,才會選擇復讀三年,最終找到一份還不錯的工作,在競爭激烈的城市裡有了立足之地。

反觀馬百娟的家庭,傳統思想的糟粕在家長腦海裡根深蒂固,「上學要打工,不上學也要打工,為什麼要上學?」在這樣的思想下,馬百娟的哥哥小學沒讀完就外出打工。

馬百娟退學時,老師不肯放棄,說馬百娟按時交作業,學習也在努力,但哥哥一句「純粹不想念了」讓老師陷入了沉默。彼時的馬百娟家裡已從山溝搬到縣城。並且此時《出路》預告片已出,有人看到預告想要資助馬百娟一直到大學畢業,但資助的事情尚未談好,馬百娟就已退學。

思想上的禁錮讓這個家庭覺得讀書無用,並且這種思想自然而然的延續給了下一代。

父母的高度,不一定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但一定可以決定孩子人生的寬度。

但在那種封閉環境中生活了一輩子的父母,我們能去責怪父母的思想落後嗎?改變不了父母,那就改變自己吧。

2、至關重要的下半場,改變自己才是擺脫命運束縛的根本

自古以來,讀書人在中國就有著高人一等的地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人考取了功名,就進入了「士」的階層,放到現代,作為敲門磚的學歷也許真的不是那麼重要,但知識依舊不可缺少。

《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的總冠軍雷海為在參加比賽之前,只是個普通的外賣小哥。

在送外賣之前,雷海為還做過很多份工作,在工廠做過電工,工地上打過小工,做過洗車工,當過服務員,最終成了一名專職的外賣小哥。

但與別人不同的是,他無論走到哪裡,兜裡都會裝著一本《唐詩三百首》。

雷海為最落魄的時候連租個小單間的錢都拿不出來,只能像乞丐一樣晚上蜷縮在一處樓梯的拐角,凍的睡不著的時候,眼前浮現出的卻是辛棄疾的一首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在巨大的生存壓力面前,詩詞成為了他精神上最大的寄託。在《中國詩詞大會》奪冠後,董卿評價他說:「你不僅戰勝了所有對手,你更戰勝了你自己,戰勝了生活!你是一位生活的強者!」

成為《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總冠軍後,雷海為被家鄉聘請為「振興文化大使」,工作機會也如雪片一般向他飛來,邵陽文聯,杭州一家詩刊都想聘用雷海為,一家文化旅遊公司更是開出百萬年薪,請他擔任公司形象代言人。雷海為經過慎重思考,婉拒了這些單位,最終,他選擇了成都一家教育培訓學校去做教研老師,編訂古典詩詞教材,這是他的興趣所在。

羈旅漂泊多年,只想在詩詞中尋找慰藉之所,從未想過借詩詞來改變人生軌跡的雷海為,命運卻因詩詞而徹底改變。

看似「無用」的知識,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裡,有時會成為你最大的資本。

但是更多的人,在生活的重壓之下。除了一味埋怨,並不願去改變自己。也許他們覺得努力並不能改變什麼,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些人就出生在羅馬。

這樣的認知下,夢想反倒成為了一種障礙,橫亙在現實與理想之間,越來越遙遠。最終成為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導演鄭瓊說:「在一個只論輸贏的社會裡,每個人都是受害者。真正的出路不在於要離開哪裡,而是在於我們的內心是否對自身所處的這個文化有覺察和反省,並做出不一樣的選擇。」選擇不應該是被賦予的權利,而是自己通過爭取改變命運的機遇。」

如果把人生看做是一場馬拉松,從來就沒有一場馬拉松,能贏在起跑線上。每一個不肯放棄的人,都可能是最後的贏家。

結語

馬百娟,徐佳,袁晗寒,三個人在彼此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遠,也許永遠不會出現什麼交集。但若說三人的人生就此定論,倒也未必。有句話叫長大後最大的遺憾,莫過於沒活成小時候想像的樣子。但誰說長大後就不能去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著名作家二月河將近40歲時才開始文學創作,寫出了五百萬字的"帝王系列三部曲",但誰知道,創作《康熙大帝》之前,各種資料他就查閱了兩年之久。《康熙大帝》全書四卷共計160餘萬字,歷時四年才最終完成。這一前一後,就是六年時間。人到四十,還剩幾個六年?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首清代詩人袁枚的《苔》,意思是在陽光不能照射到的地方,依然有生命在萌動,苔花雖小,不引人注目,但是它仍然那麼執著的開放,縱與牡丹相比也毫不自慚形穢。

身處逆境中也要充滿自信,鼓起勇氣去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正是我們面對生活時最可取的一種態度,也是最好的一條「出路」。人生也許很難,但堅持一定很酷。

END

圖片來於網絡 侵刪

相關焦點

  • 相比現實生活中的貧困,精神世界的貧瘠更讓人恐慌……
    而往深處想又有點細思極恐了,原來相比現實生活中的貧困,精神世界的貧瘠更讓人恐慌 害怕啊!一個人不管生活多麼不如意,但心裡有夢,腳下有方向,就算眼下舉步維艱也終會走過去,但若在生活裡迷失了自我,一味地隨波逐流 不思進取,就算那天機會在眼前,也會抓不住而追悔莫及吧!
  • 高分神作《殺馬特我愛你》,貧瘠生活裡的精神高喊
    紀錄片導演李一凡第一次見到那些圖片是在2012年,圖片裡的年輕人梳著五顏六色高高隆起的爆炸頭,搭配著五顏六色的衣服,臉上畫著濃妝,李一凡很興奮,認為中國有「朋克」了。
  • 物質豐裕了,精神貧瘠了,你幸福嗎?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遷,時代精神也在嬗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應注重時代精神的教育和鑄就,要以優秀的文化來引領人們朝著更奮發向上的明天奔去!精神的力量是強大的。它甚至可以超越痛苦,超越死亡,給人提供一種原生的行動力!也許你是當下的弱者,但若將你置身於一個特定時代,你可能就是偉大的強者,毅然決然於你的執著。 精神是時代給予的,不同的時代會有不一樣的時代精神。
  • 《平凡的世界》:哪怕物質再貧瘠,也要有追求精神生活的勇氣
    《平凡的世界》:哪怕物質再貧瘠,也要有追求精神生活的勇氣當路遙夾著縣委特批的兩條香菸,一頭扎進窯洞的時候,他已經預感到了未來,沒有多少日子了,這最後的一部小說,就是他的墓志銘,為此,他嘔心瀝血,耗盡了所有精力,終於,《平凡的世界》誕生了。
  • 生而為人從不相同,看紀錄片《生門》有感
    觀看《生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對陳為軍先生的信任,首次知道陳為軍,是因為我一個好朋友,最值得我信任的,能夠影響我的好朋友,我糾纏了他十年,他都沒想出辦法甩開我的好朋友【忍不住笑】,推薦給我的紀錄片《為什麼貧窮》之《出路》,就是陳為軍先生的作品,就因為《出路》,所以對陳為軍先生無比的信任,認為《生門》也必然很優秀,果然,讓人慾罷不能。
  • 盲老太有四個兒子卻被當皮球踢:背後真相很戳心,孤獨比貧窮可怕
    「孤獨比貧窮更可怕。」相信這句話,大部分人都會表示贊同,尤其對於老年人來說。在孤獨中忍受病痛的折磨,直到撒手人寰。 無疑是人生中最可怕的事情,那些白髮蒼蒼的老年人,到了耄耋之年,無論年輕時多麼果敢,如今孤獨竟成為了最致命的話題。
  • 貧窮本身不可怕,但懶惰、不上進、喜歡抱怨很可怕!
    不要跟內心貧窮的人在一起,窮本身不可怕,但懶惰、不上進、沒目標、喜歡抱怨很可怕!長大後,最好的朋友都不在身邊,在心裡,我們各自成長,卻不會散場,我們互相牽掛卻不用時刻聯繫。時間它告訴我們,說過的話可以不算,愛過的人可以再換。抱怨是一種毒藥。它摧毀你的意志,削減你的熱情。
  • 一個沒有上進心的人,比窮更可怕!
    這種年輕人不必擔心自己的貧窮,因為這種情況很快就會過去。而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年輕人,他們也沒有錢,但他們也不想為了現狀做出改變。因為他們覺得付出太多的努力會太辛苦,品質不高的工作覺得沒出息,品質高的工作幹不了。
  • 男人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窮還不上進,窮還理直氣壯
    富蘭克林說過:貧窮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為命中注定貧窮,或一定老死於貧窮的思想。這種理直氣壯的窮,會讓男人一直永遠陷在漩渦裡面,找不到出口,看不到希望,還要被自己的老婆嫌棄,日子過得渾渾噩噩。更奇葩的是,這陣子他總是發微信騷擾芮芮,嘴上說真很愛芮芮,說自己離不開蕊蕊,可是轉眼間又在朋友圈吐槽:現在的女人,太拜金,好女人真的難找。雖然他這句話設置了不給芮芮看,但是共同的朋友看見了,這話也就傳到芮芮耳了,你說這種男人,窮還理直氣壯不自知,女人跟了他,也是白白浪費了青春。
  • ——精神貧瘠才是真貧窮!
    或許孩子年幼時無法理解這些故事,但反覆朗讀會在他們腦海裡留下深刻印象,也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 電影《生門》出了紀錄片劇集版
    揚子晚報記者孔小平  該紀錄片由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國家計生委衛生計生文化推廣平臺擔任指導單位,紀錄電影版的導演陳為軍繼續擔任導演。作為執導過《好死不如賴活著》、《請為我投票》的紀錄片導演,陳為軍是國內最接近奧斯卡的導演之一。他的紀錄片老辣又厚重,《生門》的品質與深遠意義可見一斑。
  • 醫療題材紀錄片《生門》的敘事研究
    《生門》不僅還原了醫療行業的生態,也為醫患關係頗為緊張的當下社會提供了一個兼具理智與情感的反思契機,達到了很好的紀錄片敘事效果。本文就以這部焦點話題紀錄片《生門》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其敘事方式和敘事語言,以期為醫療題材紀錄片的敘事提供有益的借鑑。
  • 當謙讓變成一種「傻」,說明人類的精神財富已經非常貧瘠
    弱肉強食是畜生世界的規則,不是人類社會的規則,當人類社會也變成弱肉強食,說明人類的精神財富已經非常貧瘠。之所以叫人類,是因為人是有羞恥心慚愧心的,做了傷害別人的事情會有慚愧心,如果沒有慚愧心了,也就是道德敗壞到極點了,變成了畜生。謙讓存在的環境是人人慈悲,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的美好氛圍,這樣的情況是如何形成的呢?
  • 高人深度批判:物質越豐富,精神越貧瘠,社交越頻繁,內心越孤獨
    1物質越豐富,精神越貧瘠。這好像是人類面對的無解矛盾,一切的歷史過往和現實經驗都印證了這樣的結論。當一個社會發展到極度物質滿足之時,隨之而來的便是犯罪率的提升,各種異端邪說的廣播,自殺率的增長等等。人更關心自己,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自由與責任矛盾鬥爭,內心的魔鬼掙脫天使的束縛用欲望發聲,人類社會已經無法滿足人的不斷叢生膨脹的龐雜欲望,因此帶來的精神空虛無處安放,最終訴諸於信仰來解決。帶來的問題便是,一個無信仰的民族永遠無法駕馭高等的物質文明,這,就是我們面臨的現實問題。2社交越頻繁,感覺越孤獨。
  • 致孤獨的紀錄片人,FIRST紀錄片實驗室徵集中
    紀錄片人,總是孤獨。他們在場,並且持續在場,但在通向投資和觀看的路徑裡,又時常缺席。紀錄片實驗室轉眼行至第五年,我們陪伴、關心、支持那些抵抗遺忘和穩健創作的人,告訴他們,他們並不孤獨。劉漢祥導演說,紀錄片是他的家。他們願意敞開自己的家。
  • 推薦幾部紀錄片給您
    03:11來自LearningYard學苑紀錄片是我最喜歡的,它真實,有意義,引人思考,今天給大家推薦幾部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 一部關於歷史的紀錄片,現在已更新至第三季。紀錄片每集有5分鐘的時間,適應了網際網路時代利用碎片化傳播的特徵,講述一件文物,介紹國寶背後的中國精神、中國審美和中國價值觀,帶領觀眾讀懂中華文化。通俗易懂、活潑的解說詞讓離我們感覺和這些很遠的文物更親近了,也增強了趣味性。
  • 紀錄片《生門》聚焦婦產科
    圖片來自《生門》官方微博紀錄片《生門》聚焦婦產科生與死的較量,每一集都讓人飆淚一部紀錄片,採取周播的方式在晚間和電視劇同臺PK,戰績會如何?紀錄片《生門》目前已播出4集,首期節目就奪得同時段第二,目前已播出4集,口碑不斷攀升。
  • 貧窮可以讓一個人自卑到什麼程度?
    而我家,因為我媽媽去世得早,家裡又有四個孩子更顯得貧窮。小時候的事很多都忘記了,但是有一件事我一直記得。那是我讀二年級還是三年級的時候,我當時和我姐姐都在村裡上小學。有一天中午,突然從學校窗戶外面看到我父親到我們學校來了,我當時還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齡,我遠遠地望著我父親。我父親說話嗓門大,到現在也是如此!
  • 辛亥影人黎民偉的當代意義:追求劇情式的紀錄片
    黎民偉的紀錄片,不僅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還有著十分重要的美學意義。首先,黎民偉「電影救國」理想,決定了他紀錄電影的選題和表現。他以電影進行「啟發民智、愛國教民、導人向善」,因此,在拍攝紀錄片時必然選擇表現時代主流精神,記錄最具進步意識的時代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