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拿奕和鹹豐皇帝相比,認為如果當初道光皇帝選擇奕繼位,那麼清政府的結局可能會有所不同,普遍認為奕的能力要強過鹹豐。這是通過他推動洋務運動,參與對清政府的各類改革來說的。但我不認為奕繼位會比鹹豐強,清政府之所以日漸衰敗,是早已種下的因果,不是哪一個人能夠改變的,如果真讓奕繼位,他也會變的,說不定他的表現還不如鹹豐呢!
我們看,晚年的奕在經歷幾次挫折後,立即變得異常頹廢,意志消沉。再看到同治時期,奕在外交上,竟然一改其早年的強硬,採取妥協的策略,這說明他的思想和主張都是在變化的。至於為什麼奕先是叱吒風雲,到後來的銷聲匿跡,這主要是與奕在政壇上遭遇多次打擊有關。
奕其人
奕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其生母為孝靜貴妃博爾濟吉特氏。其幼年時,由於鹹豐皇帝的母親孝全成皇后去世,剛剛十歲的鹹豐皇帝奕詝,被道光皇帝交給孝靜貴妃撫養。當時奕比奕詝小兩歲,兩兄弟朝夕相處,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他們一同學習文化、騎射,還曾共同研究創出了一套槍法和一套刀法。道光皇帝對兩個兒子相親相愛感到非常欣慰,他將槍法賜名為「棣華協力」,將刀法賜名為「寶鍔宣威」,比喻兩兄弟同心協力。
但是兄弟倆好歸好,生於皇家就要面臨儲位之爭,奕和奕詝也同樣不能迴避這個問題。雖然奕在文武、時政上都強過哥哥奕詝,但奕詝卻佔有嫡子的身份,在加上有其師傅杜受田的正確指導,最終,奕詝成功的被道光選擇為繼承人,得以繼位為帝,即鹹豐帝。而奕也被其父道光封為親王,以示彌補,這種一匣兩諭的情況,在整個清朝也只有這一次。
在鹹豐繼位後,畢竟兩兄弟相伴長大,感情還是不錯的,鹹豐對奕也給予了重用,先是授奕為十五善射大臣,並賜給他府第。鹹豐三年(1853年),鹹豐又下旨讓奕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務。九月九日,再次命奕署理領侍衛內大臣,參與京城巡防事宜。十月初七日,鹹豐升奕為軍機處行走,首次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幹預政務的祖制。從這裡看,鹹豐此時對奕是非常信賴的。
兩兄弟之間發生矛盾是在鹹豐五年(1855年),奕的母親孝靜皇貴太妃身患重病,將不久於人世。原本,孝靜皇貴太妃以為憑自己對鹹豐多年的撫育之恩,鹹豐繼位後為了報答她,一定會尊自己為皇太后的,可是令她萬分失望的是,鹹豐只是尊其為皇貴太妃。在孝靜皇貴太妃臨終前,一直為這個心願沒有實現而不甘。有一天,鹹豐去探望皇貴太妃,遇到了剛從裡邊出來的奕,便問病勢如何,奕邊哭邊說,看樣子是等有了封號,才會咽氣。
鹹豐聽了奕的話也很尷尬,就「哦『哦』」了兩聲,而奕則認為,鹹豐同意為其母上封號了,已經貴為皇貴太妃,再上封號,當然就只能是「皇太后」了。因為奕當時是軍機大臣,在朝中屬「首揆」。回到軍機處的奕,馬上傳旨為皇貴太妃準備尊封的禮節。等全部準備好了,鹹豐皇帝才知道,大為惱怒,但木已成舟,鹹豐也不好公開反對,落個不孝的罵名,就下旨尊養母孝靜皇貴太妃為「康慈皇太后」。
幾天後,康慈皇太后去世,鹹豐皇帝雖然按照禮儀為養母持服百日,但卻對禮部所奏的喪儀大加刪減。並且在給康慈皇太后的諡號中也不加道光的「成」字,甚至不在祖廟立牌位,而且沒有將其與道光葬在一起,而是與道光的十六位妃子的陵園在一起,這在整個清朝的太后中也是僅此一例。還是後來,奕協助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後,慈禧為了獎勵奕,才將康慈皇太后加上道光的諡改為「孝靜成皇后」。
在康慈皇太后去世僅十一天,鹹豐就以奕「辦理皇太后喪儀疏略」為由,責令奕退出軍機處,回上書房讀書。這是奕第一次遭遇政治危機。
奕的得意以失意
奕因為母親的封號問題與鹹豐鬧翻,一直被排斥在權力中心外。直到鹹豐七年(1857年)五月,奕才被鹹豐補授為鑲紅旗蒙古都統,命其管理鑲紅旗新舊營房事務。到鹹豐九年(1859年)四月,奕被補授為內大臣。十二月,又被補授為管宴大臣。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鹹豐皇帝逃往承德,在這關鍵的時候,鹹豐又想起了自己的兄弟,奕臨危受命,擔任了議和大臣。也正是在這期間,奕顯露出其出眾的才幹,在他的議和下,挽救了瀕於倒閉的大清。
但是,無論怎麼做,鹹豐與奕的感情已經無法在回到從前了。在鹹豐去世的時候,顧命八大臣之中都沒有恭親王奕,這說明兩兄弟之間的關係已經非常疏遠了。
在鹹豐病死於熱河後,年僅六歲的同治皇帝登基,但朝中大權被控制在八位顧命大臣手中,特別是肅順。最終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在奕的協助下成功發動了「辛酉政變」。奕因為有功被授予議政王,在軍機處擔任領班大臣,重回權力的巔峰。
有得意就有失意。同治四年(1865年),奕被人彈劾攬權納賄,徇私驕盈。慈禧太后命人查辦,不久就以其目無君上,免去了奕的議政王和其他一切職務。最後在朝中大臣的求情下,慈禧太后才允許他在內廷行走,並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但還是免去了他的議政王職務。這是他在同治時期遭遇的第一次挫折。
同治十三年(1874年),奕因為反對同治皇帝修建圓明園,聯合十多位大臣勸諫同治帝,惹得同治皇帝大怒,呵斥奕說:「我讓位給你怎麼樣?」,幾天後,奕再次勸諫同治皇帝,同治一怒之下下旨革去了奕的親王世襲罔替,降為郡王。最後還是在兩宮太后幹預下,對同治進行訓斥,又賞還了奕的親王世襲罔替。
在遭遇幾次政治挫折後,到光緒時期,奕已經沒有早年的銳氣,再加上不久支持他的慈安太后去世,奕在朝中已經是非常孤立了,因為慈禧太后貪權,在這多年的磨鍊下,已經有了豐富的政治經驗。對奕當權已經極為排斥了。雖然,奕仍為軍機大臣,但真正的掌權者已經是慈禧太后了。光緒十年(1884年)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藉口奕「委靡因循」,免去了他的一切職務。
到了光緒二十年(1894年),奕又再次被起用為總理衙門大臣,並總理海軍,會辦軍務,內廷行走。但此時的奕已經不再是當年的奕了,學會了明哲保身,得過且過的為官之道。雖然他也曾對清廷的一些弊端提出了改革的建議,但最終也沒有什麼成效,他也已經沒有了當年推動洋務運動時的勁頭了。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初十,奕病逝,終年六十七歲。光緒皇帝為他輟朝五日、持服十五日,賜諡號「忠」,也算肯定了奕對大清的忠心。
奕是晚清政府中一位不可多得的能臣,他在早期頗有一番作為,在對外交往上也曾有過強硬的態度,在懦弱無能的晚清政府中特別的顯眼。比如,奕多次上書鹹豐皇帝,主張與洋人談判不要一味示弱,英法聯軍如敢登岸,應令「兵勇合擊 」,重申以戰迫洋人與我議和。這在那個一味投降的時代,的確是振奮人心的。
他還積極推動洋務運動,對朝廷制度進行改革,成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專門督辦對外事務。但經過多次政治挫折後,奕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在同治時期,在他的主張下,清政府籤署《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據了大片領土給沙俄。「天津教案」發生後,奕又採取對外妥協的政策,取媚洋人,支持曾國藩與洋人談判,希望與外國「曲全鄰好」。所以說人隨著時間會不斷變化的,如果真的讓奕做了皇帝,不見得比鹹豐強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