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求皇帝墨寶,同治寫下個「女」字,恭親王看後:你小命難保

2020-11-27 歷史文齋

說起慈禧太后最信任的人,除了他當作親生女兒一樣對待的榮壽公主,還有就是他身邊的大太監李蓮英了。不過。在李蓮英之前,慈禧還對一個太監信賴有加,甚至把鹹豐皇帝穿過的龍袍都賞賜給了他,此人就是慈禧太后執政前期有名的大太監安德海。俗話說:「有得必有失」,安德海作為盛極一時的大太監,最後卻因為自己的囂張跋扈丟了性命,而他的死亡背後,也很有可能是一場醞釀已久的政治陰謀。

安德海

安德海出身貧寒,他之所以有後來的成就,首先是因為他為人夠狠。據說安德海七八歲的時候,家裡已經窮得揭不開鍋,有一天他看到同村的陳老爺家在辦酒席,雞鴨魚肉擺了幾百桌,安德海又餓又饞,就想偷偷混進去弄點吃的。可是他衣著破爛,混在穿綾羅綢緞的貴人中很是扎眼,很快就被門衛逮住了。陳老爺見到安德海之後並沒有為難他,反而覺得這個孩子很有靈氣,於是就跟他聊起了自己的發家史。

陳老爺說自己這個年紀的時候,家裡也和安德海一樣窮,他索性把心一橫,去北京做了淨身手術,從此成了皇家看大門的太監,這麼多年也算混出了頭,有了一份家業。可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年幼的安德海覺得這倒是個改變命運的好辦法,於是他回家以後就自己動手自宮,然後順利的進宮當了一個小太監。

安德海影視形象

安德海當然不甘心一輩子當個卑賤的小角色,於是他靠著自己的聰明機靈不斷地往上爬,最後居然得到了四皇子的母親康慈貴妃的青睞,讓他做了四皇子奕詝的貼身太監。後來四皇子登基,安德海的地位自然也就跟著水漲船高,宮裡宮外所有人都要巴結他,而慈禧太后能夠得到鹹豐皇帝的歡心,以及她後來的地位,更是和安德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慈禧太后進宮時的名字叫蘭兒,雖然她長得很漂亮,但是鹹豐皇帝後宮人太多,很快就把她忘了。蘭兒一心想往上爬,於是就找到了安德海,請他幫自己在皇帝面前說好話。安德海很講信用,他在一天晚上給皇帝遞綠頭牌的時候,就堅持讓皇帝去看看蘭兒,並且說她如何乖巧懂事、姿色動人,把鹹豐皇帝說的動了心,當晚就臨幸了蘭兒。鹹豐皇帝果然被蘭兒的美貌和聰明吸引,從此不斷的寵幸她,蘭兒也從一個小小的秀女,一步步走到了懿貴妃的位置上。

安德海和慈禧太后

除了幫助慈禧贏得皇帝歡心,安德海還在「辛酉政變」中功不可沒。當時鹹豐皇帝在熱河駕崩,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挾持兩宮太后和皇帝,不讓他們回京城,關鍵時刻是安德海冒死回到北京城,把熱河的情況告訴了恭親王奕訢,兩宮太后和皇帝這才得以回宮,並且除掉了政敵。從這以後,安德海在慈禧心中的地位無人能及,給他的恩寵也是數不勝數,可是俗話說得好「盛極必衰」,安德海仗著慈禧太后的寵愛,得罪了不少王公大臣,就連同治皇帝都敢得罪,最後釀成大禍。

安德海得罪的第一個人是同治皇帝,他有慈禧這個大靠山,一點也不把同治皇帝放在眼裡,總是做出一副父親的樣子管教他,還挑撥同治和慈禧的母子關係。安德海看到同治皇帝對一個長相清秀的宮女很有意思,兩個人經常在一起嬉戲,於是就在慈禧太后面前說這個女孩舉止輕佻,意圖勾引皇帝,慈禧聽後大怒,立刻讓人把這個宮女打了一頓趕出宮去。

同治皇帝

同治皇帝從此對安德海充滿恨意,有一次安德海求皇帝給他賞一個字,同治皇帝大筆一揮,寫下了一個「女」字。安德海看到這個字氣不打一處來,認為皇帝這是在諷刺他不男不女,其實同治皇帝還有一層意思,「女」字就是安德海的「安」字沒了頭,言外之意就是讓安德海小心項上人頭。儘管恭親王提醒過他,可惜安德海沒文化,完全沒有放在心上,照樣狐假虎威。

要說皇帝沒實權,他得罪了也就罷了,可是安德海接下來得罪的人,可是直接要了他的命。恭親王奕訢非常瞧不上安德海那副樣子,總是言語之間對他明朝暗諷,安德海是個記仇的人,就在慈禧太后面前說恭親王的壞話,最後甚至讓他被革了議政王的職務。安德海在北京天福堂大酒樓娶親的時候,突然從二樓傳來一陣笑聲,似乎並不把他放在眼裡,安德海當時就大怒:「今天是本大爺大喜的日子,哪個不長眼的敢在此喧譁?」

恭親王

說著就往樓上的房間衝過去,沒想到一打開門,屋裡坐著四位「骨灰級大佬」,他們分別是恭親王奕訢、兩江總督曾國藩、洋人都害怕的左宗棠、山東巡撫丁寶楨。恭親王笑臉相迎:「今天安公公大喜,本王沒什麼可以送的,就祝你們早生貴子吧。」此話一出哄堂大笑,安德海氣的臉都紅了,忍不住想要上去和恭親王理論一番,然而丁寶楨卻先出手把安德海打了一頓,還把他請來的賓客全都嚇跑了,從這以後安德海算是和恭親王還有丁寶楨結了仇。

此時不僅皇帝想要殺了安德海,恭親王和丁寶楨更是磨刀霍霍,在暗中尋找機會。機會很快來了,1869年同治皇帝大婚,可是京城中並沒有出色的繡工可以做出精緻的婚服,於是安德海就請求出宮,到蘇杭一帶尋找出名的繡工。其實安德海並不是為了皇帝,他主要是想趁機出宮遊玩,然後順便讓各地官員給他一些好處,撈點銀子。

慈禧太后同意了他的請求,安德海很快帶著自己家幾十口人浩浩蕩蕩的出發了,他的船上掛著三青鳥旗,還帶著很多的手下到處閒逛,所到之處所有官員都要請他吃飯,並且送上大量的銀子。可是安德海不知道,此刻同治皇帝、恭親王、丁寶楨這三雙眼睛都在盯著他,而且同治皇帝雖然年少,卻不乏冷靜的頭腦,他在安德海出宮時,並沒有給他「勘合」,相當於今天的「出入證明」,而沒有「勘合」,則意味著安德海是私自出宮,只要皇帝一聲令下,他很快就會被逮捕。

丁寶楨

山東巡撫丁寶楨早已經接到命令,要他立刻捉拿安德海,而恭親王也早已經和同治皇帝商量好,給丁寶楨送去了執行安德海死刑的詔書。這天晚上安德海喝得醉醺醺,忽然他的馬車被拉到了荒郊野外,緊接著無數的馬車衝出來,把他的馬車夾在中間,直奔濟南而去,安德海到了濟南府就被抓了起來。

丁寶楨立刻對安德海進行了審訊,起先他還盛氣凌人,說自己是為皇帝和太后辦事,可是丁寶楨只問他一句話:「你的勘合呢?」安德海立刻慌了神,此刻他覺得已經是死到臨頭,誰也救不了他了。沒過幾天,安德海在濟南被連夜處決,他死後家產也全部被抄沒。

當慈禧太后的得知安德海的死訊時,她沉默了,第二天慈禧太后就發了一旦懿旨,大致內容是說安德海「膽大包天,私自出宮,死有餘辜」,朝廷眾臣無不稱讚太后英明。那麼慈禧太后為什麼不救安德海呢?其實說到底,恐怕她也早就想讓安德海死了。

首先安德海知道她所有的事情,包括她如何爬上鹹豐皇帝的龍床,以及她用什麼手段生下了同治皇帝,如何走上權力的巔峰;其次是安德海不斷挑撥他們母子之間的關係,慈禧太后並不是沒有察覺,她更察覺到了皇帝想要對安德海動手,所以故意放他出宮,安德海是生是死,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第三是安德海在朝中樹敵太多,已經給慈禧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比起一個太監,似乎任何一個大臣都要重要的多。

慈禧太后影視形象

在權衡利弊之下,安德海從走出宮門那一刻起,就已經成為了慈禧的棄子,除掉了了安德海,慈禧的這盤大棋,又要從頭開始下了。安德海不過是宮廷政治鬥爭中的一個犧牲品罷了,從頭到尾只有他一個人在沾沾自喜,殊不知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稍有不慎,就會滿盤皆輸。

相關焦點

  • 同治年僅19歲病死,是滿清對外說的天花,還是坊間傳言的花柳病?
    眾所周知,清朝晚期的實際執政者是慈禧,雖沒像武則天一樣稱帝,卻是主政太后,光緒皇帝連傀儡都不是,戊戌變法流產後就直接被慈禧軟禁了。後來慈禧即將離世,也是先將光緒弄死才放心上路。慈禧能對光緒這麼狠,主要是因為帝黨與後黨權力鬥爭方面的原因,也因為血緣上光緒不是她親兒子。如果是親兒子,慈禧的手段應該不會這麼絕。那麼慈禧的親兒子是誰呢?
  • 25歲安德海與34歲慈禧,兩人到底是否清白?慈禧貼身侍女說出實情
    在皇帝的縱容與庇護下,明朝出了王進、劉瑾、汪直、魏忠賢四大宦官權奸,他們狐假虎威,利用皇帝的信任,拉幫結派,陷害忠良,徇情枉法,專權擅政,禍國殃民,使得明朝一步步滑落到覆滅的邊緣,給明朝造成難以彌補的重創與損失。
  • 曾經叱吒風雲,是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之一恭親王,最終結局如何?
    我們看,晚年的奕在經歷幾次挫折後,立即變得異常頹廢,意志消沉。再看到同治時期,奕在外交上,竟然一改其早年的強硬,採取妥協的策略,這說明他的思想和主張都是在變化的。至於為什麼奕先是叱吒風雲,到後來的銷聲匿跡,這主要是與奕在政壇上遭遇多次打擊有關。
  • 1860年老照片:恭親王臉色嚇得慘白,圖5才是火燒圓明園的真兇
    圓明園被毀後,仍為皇家禁園,清漪園是圓明園五園之一,受損情況較輕,慈禧在同治年間,曾試圖重修圓明園,奈何開工不到10個月因財力枯竭而被迫中止,慈禧無奈只得修建受損較輕的清漪園,並更名為「頤和園」。但並未完全放棄修復圓明園,直到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跑路。圓明園修復的100多座宮殿再次被地痞流氓,八旗兵丁和老百姓趁亂洗劫一空,圓明園已萬劫不復。
  • 同治皇帝以「潑茶選後」的方式選出的皇后,慘遭慈禧折磨致死
    最後,是皇太后弄清楚了原委,在鹹豐帝遺體入棺的「大殮」禮上,讓小皇帝當著眾大臣的面封了慈禧為皇太后。於是,同治朝出現了東西兩宮皇太后——住在東宮的慈安皇太后和住在西宮的慈禧皇太后。慈禧太后託言同治年紀太小,自己垂簾聽政,操持了國家權柄。同治一天天長大,慈禧卻遲遲不肯歸政,拖著,拖得一天是一天。
  • 嘉慶帝為什麼命人在恭親王常寧墓前勒斃了他的兩個孫子
    面對突發事件,時年32歲的皇次子旻寧、即日後的道光皇帝,很快鎮定下來。他急命貼身太監取來打鳥的火槍、撒袋和腰刀,衝出書房迎敵。 當時,喊殺聲清晰可聞,情勢十分危急。 在西華門這一側,由於守衛鬆懈,宮門關門不及時,八十餘名天理教徒全部衝入了紫禁城,並反關城門以拒官兵。
  • 中國最後一位恭親王:為奴二十年,後成為書法家,活到2016年
    愛新覺羅·毓嶦1923年出生,而他的父親老恭親王在1936年去世的。在其父親死後的第三年裡繼承了爵位,成為中國最後一位恭親王。 1936年,愛新覺羅·毓嶦按照前清王室規定,帶著三件傳家寶―― 鹹豐皇帝 的密諭、大閱御用的紫寶石黃絲腰帶和那白虹刀,前往長春,追隨溥儀。
  • 雍親王、雍正、雍和宮都有個「雍」字,這難道是歷史的巧合嗎?
    後世大多都把這耀眼的成績歸於這祖孫倆,殊不知在他們中間還有一位承上啟下的皇帝同樣功不可沒,他就是老爺子的四子胤禛,胤禛還是皇子的時候就貴為雍親王,登基為帝後,年號為雍正,原來的雍親王府叫雍和宮,年號、王號和潛邸都有一個雍字,歷史上絕無僅有,這難道是巧合嗎?
  • 沈渭濱:從《翁同龢日記》看同治帝病情及死因
    她說:「數日來聖心焦慮,論及奏章等事,裁決披覽,上既未能恭親,爾等當思辦法,當有公論。」顯然,慈禧要借臣工之口說出自己想要的辦法。大家心領神會,提出「一切奏章及必應請旨之事,擬請兩宮太后權時訓諭,俾有遵循」。慈禧命諸臣「具摺奏請」,即作為「公論」,向皇帝建議。召見中,慈禧又提出:「上體向安,必尋娛樂,若偶以絲竹陶寫,諸臣諒無議論?」這是個君臣之間極為敏感的問題。
  • 喬家:只求4個字
    清末時期,慈禧太后架空了皇帝,她是玩宮鬥的一把好手,不出幾年,她就成為了實際掌舵人。不過,慈禧的本事僅限於宮廷之內,外國人是斷然不會看她的臉色的,說白了,她這套權謀之術是以家族為根基的,沒有了這層關係,她一點話語權都沒有。
  • 仔細看就會發現其中玄機
    在歷史上有一個的福字,被稱為中國第一福字,而寫下這個福字的人就是康熙皇帝。這個天下第一福是有著歷史來源的,當時康熙皇帝的祖母也就是順治的母親,皇太極的妻子孝莊太皇太后突然在冬天患有重病,而且久久都不見身體好轉,這使得一向孝順的康熙十分心急。
  • 清朝最牛考生:科舉寫了8個字,皇帝看後拍案叫絕:狀元就是你了
    科舉是封建王朝歷史上,統治者吸收人才的一種方式,不論貧賤富貴,只要有能力,榜上有名,並可走向仕途,再獲得賞識或是才能突出,得到提拔,一步步晉升,施展自己的才華,而史上有一位最牛的考生,科舉寫了8個字,皇帝看後拍案叫絕:狀元就是你了!
  • 朱元璋一身破衣服去算命,隨便寫下1個字,算命先生看後慌忙下跪磕頭
    朱元璋一身破衣服去算命,隨便寫下1個字,算命先生看後慌忙下跪磕頭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在成為皇帝之後可謂是無限的風光,但是在他成為皇帝之前也是經歷許多人間的辛酸,所以這世上本沒有伸手就可以拿到的東西,如果真的可以伸手拿到,那也一定不會是你想要的,而朱元璋也是一樣,擁有偉大的抱負
  • 鹹豐皇帝為什麼即位後只活了11年?
    事實上,自道光之後的清朝皇帝,壽命一個比一個短,除了末代皇帝溥儀外,沒有一個皇帝能活到四十歲以上的,這其中,同治、光緒、宣統三位皇帝全部絕嗣,這是極為反常的現象。而鹹豐皇帝在位僅僅十一年便駕崩,這和他先天後天原因都有很大關係。
  • 朱元璋找算命先生測字,朱元璋寫了一個字,算命先生看後下跪磕頭
    朱元璋找算命先生測字,朱元璋寫了一個字,算命先生看後下跪磕頭文/小八朱元璋是歷史上少有的「農民皇帝」,早年間還替別人養過牛、寺院裡做過和尚甚至在街頭做過乞丐,萬萬沒想到他竟然做了明朝的開國皇帝。其實一開始朱元璋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能有如此成就,不過在朱元璋找一位算命先生算過命後,算命先生的一句話改變了他的一生。早年間朱元璋還跟著郭子興的義軍東徵西討,這時的朱元璋對當下形勢特別的迷茫,某日朱元璋離開軍營獨自閒逛,不知不覺的來到滁州城中。正好在路邊看到一位仙風道骨的相士,旁邊還有一面大旗上書上曉身後五百年,下勘身前古今事。朱元璋轉念一想不妨也來求上一卦,看看自己的前途和出路。
  • 顧命八大臣慈禧一口氣除掉七個,唯獨一人倖免,他憑的什麼?
    顧命八大臣慈禧一口氣除掉七個,唯獨一人倖免,他憑的什麼?道光帝的駙馬爺,遇事閉口不言,躲過了一場殺身之禍!顧命八臣與「辛酉政變」鹹豐帝病死後,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了一次改變歷史進程的宮廷政變,一舉清除了鹹豐帝為小皇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兩宮太后開始聽政。因為當時的鹹豐十一年(1861年)為農曆的辛酉年,所以,史稱其為「辛酉政變」。
  • 同治皇帝為何19歲便駕崩了?看了他的所作所為,覺得19歲都是長壽
    同治皇帝在他父親看來是幸運的,在他母親看來也是幸運的,但在他本人看來,可能並非如此。 辛酉政變後,同治皇帝剛剛確定的「祺祥」年號被慈禧廢除,因為當時慈安尚在,所以慈禧便給新的年號起名同治,寓意是她和慈安共同輔政,也可以理解為兩宮皇太后與同治皇帝一同理政。 同治17歲以前從未接觸過朝政,而慈禧也不允許他接觸朝政。因而同治皇帝在長達11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是在學習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