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慈禧太后最信任的人,除了他當作親生女兒一樣對待的榮壽公主,還有就是他身邊的大太監李蓮英了。不過。在李蓮英之前,慈禧還對一個太監信賴有加,甚至把鹹豐皇帝穿過的龍袍都賞賜給了他,此人就是慈禧太后執政前期有名的大太監安德海。俗話說:「有得必有失」,安德海作為盛極一時的大太監,最後卻因為自己的囂張跋扈丟了性命,而他的死亡背後,也很有可能是一場醞釀已久的政治陰謀。
安德海出身貧寒,他之所以有後來的成就,首先是因為他為人夠狠。據說安德海七八歲的時候,家裡已經窮得揭不開鍋,有一天他看到同村的陳老爺家在辦酒席,雞鴨魚肉擺了幾百桌,安德海又餓又饞,就想偷偷混進去弄點吃的。可是他衣著破爛,混在穿綾羅綢緞的貴人中很是扎眼,很快就被門衛逮住了。陳老爺見到安德海之後並沒有為難他,反而覺得這個孩子很有靈氣,於是就跟他聊起了自己的發家史。
陳老爺說自己這個年紀的時候,家裡也和安德海一樣窮,他索性把心一橫,去北京做了淨身手術,從此成了皇家看大門的太監,這麼多年也算混出了頭,有了一份家業。可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年幼的安德海覺得這倒是個改變命運的好辦法,於是他回家以後就自己動手自宮,然後順利的進宮當了一個小太監。
安德海當然不甘心一輩子當個卑賤的小角色,於是他靠著自己的聰明機靈不斷地往上爬,最後居然得到了四皇子的母親康慈貴妃的青睞,讓他做了四皇子奕詝的貼身太監。後來四皇子登基,安德海的地位自然也就跟著水漲船高,宮裡宮外所有人都要巴結他,而慈禧太后能夠得到鹹豐皇帝的歡心,以及她後來的地位,更是和安德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慈禧太后進宮時的名字叫蘭兒,雖然她長得很漂亮,但是鹹豐皇帝後宮人太多,很快就把她忘了。蘭兒一心想往上爬,於是就找到了安德海,請他幫自己在皇帝面前說好話。安德海很講信用,他在一天晚上給皇帝遞綠頭牌的時候,就堅持讓皇帝去看看蘭兒,並且說她如何乖巧懂事、姿色動人,把鹹豐皇帝說的動了心,當晚就臨幸了蘭兒。鹹豐皇帝果然被蘭兒的美貌和聰明吸引,從此不斷的寵幸她,蘭兒也從一個小小的秀女,一步步走到了懿貴妃的位置上。
除了幫助慈禧贏得皇帝歡心,安德海還在「辛酉政變」中功不可沒。當時鹹豐皇帝在熱河駕崩,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挾持兩宮太后和皇帝,不讓他們回京城,關鍵時刻是安德海冒死回到北京城,把熱河的情況告訴了恭親王奕訢,兩宮太后和皇帝這才得以回宮,並且除掉了政敵。從這以後,安德海在慈禧心中的地位無人能及,給他的恩寵也是數不勝數,可是俗話說得好「盛極必衰」,安德海仗著慈禧太后的寵愛,得罪了不少王公大臣,就連同治皇帝都敢得罪,最後釀成大禍。
安德海得罪的第一個人是同治皇帝,他有慈禧這個大靠山,一點也不把同治皇帝放在眼裡,總是做出一副父親的樣子管教他,還挑撥同治和慈禧的母子關係。安德海看到同治皇帝對一個長相清秀的宮女很有意思,兩個人經常在一起嬉戲,於是就在慈禧太后面前說這個女孩舉止輕佻,意圖勾引皇帝,慈禧聽後大怒,立刻讓人把這個宮女打了一頓趕出宮去。
同治皇帝從此對安德海充滿恨意,有一次安德海求皇帝給他賞一個字,同治皇帝大筆一揮,寫下了一個「女」字。安德海看到這個字氣不打一處來,認為皇帝這是在諷刺他不男不女,其實同治皇帝還有一層意思,「女」字就是安德海的「安」字沒了頭,言外之意就是讓安德海小心項上人頭。儘管恭親王提醒過他,可惜安德海沒文化,完全沒有放在心上,照樣狐假虎威。
要說皇帝沒實權,他得罪了也就罷了,可是安德海接下來得罪的人,可是直接要了他的命。恭親王奕訢非常瞧不上安德海那副樣子,總是言語之間對他明朝暗諷,安德海是個記仇的人,就在慈禧太后面前說恭親王的壞話,最後甚至讓他被革了議政王的職務。安德海在北京天福堂大酒樓娶親的時候,突然從二樓傳來一陣笑聲,似乎並不把他放在眼裡,安德海當時就大怒:「今天是本大爺大喜的日子,哪個不長眼的敢在此喧譁?」
說著就往樓上的房間衝過去,沒想到一打開門,屋裡坐著四位「骨灰級大佬」,他們分別是恭親王奕訢、兩江總督曾國藩、洋人都害怕的左宗棠、山東巡撫丁寶楨。恭親王笑臉相迎:「今天安公公大喜,本王沒什麼可以送的,就祝你們早生貴子吧。」此話一出哄堂大笑,安德海氣的臉都紅了,忍不住想要上去和恭親王理論一番,然而丁寶楨卻先出手把安德海打了一頓,還把他請來的賓客全都嚇跑了,從這以後安德海算是和恭親王還有丁寶楨結了仇。
此時不僅皇帝想要殺了安德海,恭親王和丁寶楨更是磨刀霍霍,在暗中尋找機會。機會很快來了,1869年同治皇帝大婚,可是京城中並沒有出色的繡工可以做出精緻的婚服,於是安德海就請求出宮,到蘇杭一帶尋找出名的繡工。其實安德海並不是為了皇帝,他主要是想趁機出宮遊玩,然後順便讓各地官員給他一些好處,撈點銀子。
慈禧太后同意了他的請求,安德海很快帶著自己家幾十口人浩浩蕩蕩的出發了,他的船上掛著三青鳥旗,還帶著很多的手下到處閒逛,所到之處所有官員都要請他吃飯,並且送上大量的銀子。可是安德海不知道,此刻同治皇帝、恭親王、丁寶楨這三雙眼睛都在盯著他,而且同治皇帝雖然年少,卻不乏冷靜的頭腦,他在安德海出宮時,並沒有給他「勘合」,相當於今天的「出入證明」,而沒有「勘合」,則意味著安德海是私自出宮,只要皇帝一聲令下,他很快就會被逮捕。
山東巡撫丁寶楨早已經接到命令,要他立刻捉拿安德海,而恭親王也早已經和同治皇帝商量好,給丁寶楨送去了執行安德海死刑的詔書。這天晚上安德海喝得醉醺醺,忽然他的馬車被拉到了荒郊野外,緊接著無數的馬車衝出來,把他的馬車夾在中間,直奔濟南而去,安德海到了濟南府就被抓了起來。
丁寶楨立刻對安德海進行了審訊,起先他還盛氣凌人,說自己是為皇帝和太后辦事,可是丁寶楨只問他一句話:「你的勘合呢?」安德海立刻慌了神,此刻他覺得已經是死到臨頭,誰也救不了他了。沒過幾天,安德海在濟南被連夜處決,他死後家產也全部被抄沒。
當慈禧太后的得知安德海的死訊時,她沉默了,第二天慈禧太后就發了一旦懿旨,大致內容是說安德海「膽大包天,私自出宮,死有餘辜」,朝廷眾臣無不稱讚太后英明。那麼慈禧太后為什麼不救安德海呢?其實說到底,恐怕她也早就想讓安德海死了。
首先安德海知道她所有的事情,包括她如何爬上鹹豐皇帝的龍床,以及她用什麼手段生下了同治皇帝,如何走上權力的巔峰;其次是安德海不斷挑撥他們母子之間的關係,慈禧太后並不是沒有察覺,她更察覺到了皇帝想要對安德海動手,所以故意放他出宮,安德海是生是死,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第三是安德海在朝中樹敵太多,已經給慈禧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比起一個太監,似乎任何一個大臣都要重要的多。
在權衡利弊之下,安德海從走出宮門那一刻起,就已經成為了慈禧的棄子,除掉了了安德海,慈禧的這盤大棋,又要從頭開始下了。安德海不過是宮廷政治鬥爭中的一個犧牲品罷了,從頭到尾只有他一個人在沾沾自喜,殊不知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稍有不慎,就會滿盤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