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牛考生:科舉寫了8個字,皇帝看後拍案叫絕:狀元就是你了

2021-01-19 騰訊網

科舉是封建王朝歷史上,統治者吸收人才的一種方式,不論貧賤富貴,只要有能力,榜上有名,並可走向仕途,再獲得賞識或是才能突出,得到提拔,一步步晉升,施展自己的才華,而史上有一位最牛的考生,科舉寫了8個字,皇帝看後拍案叫絕:狀元就是你了!

這位考生名叫駱成驤,字公驌,出生於1865年,原名姓李,母親在他年幼時去世,父親與駱成驤相依為命,但不善料理家事,眼看兒子駱成驤要養不活,卻遇上了一對做生意的夫妻駱騰煥夫婦,駱騰煥夫婦家境殷實,於是駱成驤的親生父親將兒子過繼給了駱騰煥夫婦。

駱成驤九歲時跟隨養父就讀於錦江書院,養父有心培養,駱成驤也勤奮好學,十四歲應州試,獲得了知州高培谷及襄理考試的楊銳等人的賞識,駱成驤並以歲試第一名入學了尊經書院,書院主講王壬秋對駱成驤也頗為器重。

1893年,駱成驤在四川中鄉試第三名舉人,2年後在乙未科會試中了進士,參加殿試,光緒帝臨軒策問,考生答題完,光緒帝與正考官尚書徐桐、副考官侍郎李若農等人議閱審卷,看到一張卷子裡寫了8個字:「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光緒帝拍案叫絕,說:「狀元就是你了!」

當時光緒帝雖是皇帝,九五之尊,但並沒有任何實權,處處受限,晚清時期,清王朝已經像風中的枯葉,只得落地,即使光緒帝也想有所作為,但什麼也做不了,皇帝內心憂愁,但無人理會。

而駱成驤年輕氣盛,在卷中如實寫出了自己對題目的看法,並且駱成驤心中也有抱負,不免覺得光緒帝軟弱,又覺光緒帝在如此處境中悽悽慘慘,因此寫下「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光緒帝一看,猶遇知音,並「欽定第一」,駱成驤憑著自身才能與膽識獲得了頭名狀元。

但在當時的局勢下,駱成驤並未得到清朝朝廷的重用,好在駱成驤清廉自守,坦蕩光明,也不求高官厚祿,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力所能及之事,不圖財不圖名,所以駱成驤過得儉樸。

駱成驤雖是文官,晚年卻積極提倡「強國強種」的體育運動,希望中國男兒能保家衛國,1921年,四川武士總會成立,駱成驤為會長,後又在少城公園內建立了國術館,一生享有美譽。

相關焦點

  • 古代最任性的考生,科考只寫下八個字,皇帝看後大喜:狀元就是你
    駱成驤,字公驌,四川資中人,1865年出生,此時正是大清朝一步步走向衰亡的時候。駱成驤從小就天資聰明又刻苦好學,看文章過目不忘。父親去世後,他隨母親跟著養父過日子。養父對他也十分看重,悉心培養,讓他到最好的學院讀書。成都尊經書院的主講老師王壬秋也非常器重駱成驤,認為他日後必能成就大事。
  • 清朝科舉的荒唐往事:一位書生靠拍馬屁,被嘉慶欽點為狀元!
    文/晚風暮雨自從隋朝開創科舉考試以來,作弊也隨之誕生,在長達1000多年的時間裡,作弊手段雖然不斷更新迭代,但始終相對單一、落後,可是到了清朝,作弊手段不僅花樣繁多,而且形成了一條黑色的產業鏈,使科舉的公平性大打折扣。
  • 此人隨手寫一對聯,在場眾人看後高聲驚呼,皇帝下詔:狀元就你了
    ▲清代科舉場景復原 會試通過後,考生就能成為貢士,距離成為進士僅有一步之遙,因為殿試只是排名次,並不會加以黜落。當然,這也不代表殿試就不重要,相反,會試之後的殿試意義非凡,乃是皇帝親自考核貢士並欽點狀元、榜眼和探花的儀式。狀元作為天子門生,向來簡在帝心,其仕途要比其他進士更加順暢通達,所以達官顯貴都爭相巴結。歷史上,有許多狀元都留下了令後世津津樂道的逸聞趣事,而清朝鹹豐年間,就有一位運氣極佳的貢士,殿試時憑藉一副對聯而蟾宮折桂,最後做到文淵閣大學士的高位。
  • 皇帝亂點狀元譜:皇帝點狀元不看文章看什麼?所有大臣沒想到!
    因此他對「暴」字特別過敏,害怕世人說他殘暴,不敢沾這個字。當他往下翻到第三名時特別高興,那人叫邢寬,這名字不就是「刑政寬和」的意思麼?朱棣晚年一直致力於樹立寬厚仁慈的形象,這名字太合他的意了,文章都沒看直接就將邢寬點為狀元。明孝宗朱祐樘,從小對周朝很推崇,即位後「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一心希望把明朝治理成像周朝那樣的文明社會,堪稱「中興之令主」。
  • 古代狀元的考卷長啥樣?字寫得極好,書法遠超當今書法大師
    今年的高考已經過去,各個地區的成績也已經揭曉了,接下來就是各大名校搶人的時刻以及考生們填志願的時刻。每一年的高考狀元總是可以讓人津津樂道。現代的高考狀元也已經逐漸擺脫了大家心目中書呆子的形象,狀元也是可以多才多藝的,並且,絕大部分的狀元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書法寫得極好。
  • 古代科舉作弊:考生用老鼠須寫作弊奇書(圖)
    南京江南貢院陳列館中,有一本《五經全注》,長約5釐米,寬4釐米左右,厚度還不到1釐米,書上的字簡直如跳蚤一般,小小的一粒米就能蓋住8個字,這可算得上作弊奇書了。據說,小紙條上抄大段的文章還有特殊的工具——老鼠須,而且得是精選韌度極好的鼠須才能勝任,現代的筆是怎麼也寫不出那麼小且清晰的字的。
  • 又到一年高考時,聊聊古代科舉史上的牛人,看你都認識幾個
    又到一年高考時,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高考推遲了一個月,不過希望各位考生,還是能夠沉著冷靜下來,認真答題,反覆檢查,祝大家都有個理想的成績。 好了,話不多說,每到高考時期,必聊的話題就是古代的科舉,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代科舉史上的牛人們,看你都認識幾個。我們先來說說考中狀元的幾個牛人。
  • 科舉考試趣事多,制度雖嚴,但考官不看姓名也能知道考卷是誰的
    就是說通過科舉考試,考取功名後進入體制內的是正途,其他途徑被稱異途,而異途又分兩種,一種是靠祖蔭世襲,另一種則是花錢捐官。在明清兩代,科舉之風鼎盛,讀書人通過科考實現魚躍龍門,最受推崇。在這種氛圍下,靠納捐進入官場是被瞧不起的,一些世家子弟雖然可以承襲祖上職務或爵位直接獲得官位,但在官場中卻受到同僚歧視。
  • 古代狀元了不起,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寫的字比印刷體還要好!
    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狀元,那是慈禧太后欽點,名叫劉春霖。這個狀元不僅是書法家,還是一個近代畫家,他生於1872年,河北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他考中狀元,因為他考中狀元的第二年,清朝就把科舉制廢除了,所以劉春霖就成了中國史上的最後一個狀元。
  • 「古代學霸字體」上熱搜,誰寫的?為啥能寫這麼好?
    視頻截圖根據史料記載,趙秉忠中狀元後,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禮部尚書,後因忤魏忠賢罷職。從卷面看,其書法工整凝重,有文章評價「在館閣體中尚不流於惡俗」。其實,對於明清時的考生來說,能寫一手好字只是他們的基本功。前文提及的「館閣體」就是明清時期用於官方文書的主要字體。有研究認為,館閣體集多種字體於一身,其特點是規範、勻稱。
  • 看臉的時代自古就有,趣話科舉考試那些事
    捉鬼達人鍾馗至於錄取標準,更是五花八門,除了看試卷外,相貌不好的舉子也不能人選,這就把許多才高貌醜的人排斥在官場之外,清代科舉取士,臉型最重要,「國」字臉第一, 「田」字臉次之,其他如三角臉、倒三角臉統統棄之。
  • 揭秘科舉考試,名落孫山的原因千百種,字寫得不好也算?
    狀元只有一個,科舉考試可謂一家歡喜幾家愁,名落孫山的原因千百種,才華學識、能言善辯……但其中一條你一定大吃一驚——字寫的不好。儒家經典為科舉考試選士的主要標準,歷史題材影視劇中經常有這麼一幕——讀書人挑燈夜讀,手釋四書五經搖頭晃腦誦讀,若回顧主角小時勤學苦讀,一定少不了一個場景「寫大字」。
  • 1858年清朝科考大案,戊午科舉考試出奇人,為何眾考生不服?
    科舉制是古代選取官員的考試制度,許多人寒窗苦讀十年,就只為了今朝能夠中榜,這也被稱為是古代最公正的考試制度,但不論是任何制度,都總是會有人做偷雞摸狗之事,在這個清水當中混入一點墨水,使整條河流都因此有了汙點。對於這些考生來說,科舉考試就是他們改變人生軌跡的重大事件,這意味著他們是否能飛黃騰達,這些人有的是貧寒弟子,這場考試對他們來說意義非凡。
  • 慈禧欽點科考,狀元落榜原因奇葩,此人逆位後成中國最後一名狀元
    原來慈禧太后為光緒安排了政治聯婚,把自己的弟弟的女兒隆裕嫁給光緒皇帝為妻。隆裕是光緒的表姐,長得奇醜無比,而且驕橫蠻霸,很不得光緒皇帝喜歡,而他喜歡的是漂亮乖巧的珍妃。隆裕偏生是個個性要強的女人,脾氣很倔,但皇帝不和,也不遷就,更不主動獻溫柔緩和關係,於是人前兩一副和睦樣子,人後連話都不說。慈禧對此極為不滿。而更令慈禧不滿的是,光緒皇帝卻經常在公開場合和珍妃秀恩愛。
  • 驚天大案背景下的低調狀元(齊魯狀元系列三十四)
    你指責我失職瀆職不作為,我揭發你貪汙受賄啥都幹。作為堂堂總督的噶禮,屁股底下確實不乾淨。一次案情分析會議結束之後,噶禮張伯行兩人,由於言語不和,竟在政府辦公大院門外上演了一出全武行。先是噶禮一記老拳揮了過來,後是張伯行撩起飛腳側踹過去。於是,史籍中就有了這樣的記載:「噶軀雄壯,張亦魁梧,噶不能勝,被張公踢倒亂滾。」這些文字,讀來不禁讓人啞然失笑。
  • 為了爭哪個考生當狀元,光緒的兩位老師竟然打起來了
    前段時間,介紹過一位明朝的狀元,名叫孫賢,以他的實力,本來考不上狀元,但那一科的兩大狀元熱門因為互相較勁,都發揮失常,才讓孫賢撿了個便宜。這就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幾百年後,在清朝又出現了一次這樣的事兒,光緒皇帝親自出馬,才平息了這場風波。
  • 在唐朝考科舉,真的很難
    近日最引人熱議的就是高考了。提起高考,許多人會把它與古代的科舉制類比。但墨醬以為,二者雖然都對一個人的一生有重大影響,但差別還是很明顯的,作為一種選官考核制度,通過科舉考試之後很多情況下是可以直接做官的。作為一種選拔性考試,高考經常被形容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同樣,古代科舉考試也是具有一定的難度,而唐朝科考相對來說更難一些。
  • 乾隆殿試出一對聯,考生當場翻臉拂袖而去,乾隆說:欽點為狀元
    科舉考試誰都不會陌生。作為封建時代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科制自誕生以來成為中央選拔官員最重要的依據,科制誕生前的統籌選拔人才主要採用地方推薦。身份較低的寒門學生不能走上仕途,限制了國家的發展前景。因此,為適應隋朝時期政治關係的發展,擴大統治階級規模,加強中央集權,將公務員選拔權收回中央,統一進行科舉考試,學生不問區內每個人都有機會當官,從出生到廢除清朝,共成為維持封建統治一千多年的重要支柱。科舉制度給了很多寒門學生做官的機會,但科舉很嚴厲,明清時期科舉制度日臻完善,最終分為四個等級,其中最低等級是原始考試,是各州縣組織進行的選拔審查。
  • 清朝皇帝的作息時間表,皇帝一天都做什麼,看以後你還想當皇帝嗎
    做皇帝聽起來是一件很美的事情,每天只要批奏摺,看看書,想吃什麼山珍海味都有。那麼在清朝當皇帝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一個字——累,兩個字——無聊,三個字——不自在。其實在清朝當皇帝是一件很沒有自由的事情。身為帝王,一舉一動無時無刻不被人注意著,一言一行都需要幾經斟酌之後再說出來。你是不是也很好奇清朝皇帝一天都做些什麼呢?
  • 狀元是什麼感覺?他用親身經歷告訴大家,還有更邪乎的!
    清朝科舉考試從1646年的順治三年開始,三年舉行一次。而在順治九年和十二年,滿漢分科考試,出了兩位狀元。由此推斷,繆彤應該是1676年的狀元,時年50歲。這一年是康熙十五年,是三藩之亂爆發的第三年。康熙升坐金鑾寶殿,雨下得稍微大了一些。到了太和殿,新科進士跪在宮殿前的紅色石階上,聽到三次報出狀元,是繆彤。每報一次,繆彤心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