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每個人都要用到很多需要的東西,也在尋找著很多有用而沒有得到的東西。
於是我們整天忙忙碌碌,不是在找尋有用之物,就是在找尋有用之物的路上,從來沒有停止過尋找的步伐。
那是因為在世人眼裡沒有無用之物,沒用的東西根本就不值得再被眼睛發現,但是無用之物不代表著不存在,也不代表沒有被世人使用過,只是世人對自我感知的無用之物的判斷不同罷了。
而那些真正的看似無用卻有用的事物卻經常被人忽視,雖然如此,無用之物依然如日月星辰一樣運作,從來沒有放棄過供人們使用,比如說父母。
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期間,這種微妙的有無體哲學思想就已經被老子悟透了。
老子的有無體用哲學思想充滿了大智慧,值得每個人學習,而我們卻從來沒有深刻感悟過這種思想,今天筆者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老子的這種有無體用思想,以拋磚引玉。
老子用戰車輪轂的事例巧妙說明了輪轂有無體用的妙用,
老子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三十輻中的「輻」是車輪的輻條,之所以有個三十,是因為只有戰車的輻條是三十,也是最大的車輪,「轂」指車輪中心的帶孔的圓木或者是圓銅器,古代車的車輪由外面的輞,中間的輻條,中心的轂組成。
「當其無,有車之用」中的「當」指恰當、合理、有價值,「無」是指不存在,虛空,是說輻條、轂的原始形態消失了,當輻條和轂、輞,組合成車輪形成一個整體時,就沒有輻條和轂的原始形態了,「車之用」指車的功用。
意思是說,三十輻條、轂是組成輪轂的原始材料,當這些原材料組裝到車上時,,這個輪轂的形體成為車的一部分,原始形體雖然消失,但是有了戰車的功用。
筆者猜測,可能老子在周朝藏書館工作時,也經常到戰車加工中心走走,經常會看到戰車的組裝過程,由此聯想到,生產戰車的技師們,天天不停的把木頭分別加工成輻條、轂、輪,還有其他易損件,作為組裝戰車的原材料,有戰爭就會有損壞,就不停的生產戰車,維修戰場上損壞的戰車,等到這些原材料不存在了,是因為發揮了戰車的功用。
為了能夠形象說明問題,貼近生活的比喻最能說明問題,
老子曰: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河上公章句》 註:「埏,和也;埴,土也。謂和土以為器也。「埏埴」中的「埏」指土和水混合的過程,埴」指做陶器用的黏土,那麼「埏埴」指將黏土和水混合製作成做陶器用的原材料。
意思是說,混合好的黏土是製作器皿的原材料,當黏土的原始形態不存在了,製作成器皿後,就有了容器的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的陶器的製作工藝已經比西周時期先進很多,但是大部分名窯都是官方控制,雖然也有富人擁有刻有自己名字的陶器,但是畢竟是少數。老子之所以能「埏埴以為器"來說明事物的體和用的道理,有著其深刻的含義。
春秋戰國時期擁有陶器,並且能夠刻上自己的名字,都非等閒之輩,一般平民根本沒有用過陶瓷器皿,所以老子借用「埏埴以為器"亦在說明,統治者和上層富人都在追求生活享受,注重器皿的精湛工藝和色彩優美,也就是注重物品的形體,而忽略了器皿的真正功用。統治者和富人製作器皿是用來觀賞的,而窮人製作的器皿其醜無比,卻是真正使用了器皿的虛空之用。怪不得老子騎著青牛出關,看來周朝的輝煌文明確實在沒落。
說完生活問題,老子接著談到房室的事例,
老子曰: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鑿」指開鑿,不是我們現在的砸牆,而是用鑿子把木頭鑿出榫頭和榫窩用來組合成形的意思;「戶」指門,「牖」指窗戶;
意思是說,鑿木頭製作成的門和窗戶是蓋房子的原材料,把門和窗戶用在房子上時,門和窗戶的原始形態沒有了,成為室的一部分,才有了房子的功用。
老子用了三個不同事例分別說明了不同事物有無體用的關係,並指出了本質所在,
老子曰: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講到,事物的有是形體價值,事物的無是虛空功用。說明人們善於發現形體價值,但是不去體悟真正的本質功用。
通過「三十輻共一轂」的事例說明,輻條和轂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組裝戰車,輻條和轂的形態沒有改變,成為戰車的一部分,發揮出了戰爭中運輸、作戰的功用。
用「埏埴以為器」的事例說明,用水混合的黏土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製作器皿,埏埴的原始形態和性質都發生改變,成為器皿的組成的成分,有了生活中容器的功用。
最後用「鑿戶牖以為室」的事例說明,製作門和窗戶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建造房屋宮殿,門和窗戶的形態和性質都沒有發生改變,成為房屋組成的部分,有了遮風擋雨的居住功用。由此可見,房子是用來居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並非是當代人創造的思想,2500年前的老子早就悟出了這個道理。
回到現實的社會中,人們追求的有用之物是什麼?
別人買了車子,我們沒有,那就賺錢買車子,過一段時間後,別人換了好車子,我們發現,原來的車子同時變成為了無用之物,於是我們也換車子,這就是世人眼中的有用之物的體用關係。
其實老子早就告訴我們,車子的真正功用就是運輸功能,再好的車子也不會有飛機、輪船的功能,依然只是代步功能而已。
於是人們又開始追求生活品位。
別人發吃西餐的朋友圈,我們就發吃海鮮的自拍照,別人背名牌包包,我們就穿世界名牌,別人的孩子上貴族學校,我們就讓孩子出國留學。
殊不知老子用「埏埴以為器」的事例一直在勸世人,不要去攀比,這樣的生活形態,根本沒有發揮生活品位的真正功用,器皿的功用就是容器,就是全身鑲滿鑽石,容器的容量不會有絲毫的改變。
所以很多人為了提高格局層次,力求做到體用雙全,那麼成家立業是恆古不變的道理。
成了家才能立好業,這種價值觀不但不會受到目前世人的非議,還會讓世人稱讚,於是年輕人結婚前就買房成為時代標配,不管父母有沒有錢,反正剛畢業的你肯定沒錢,但是為了讓孩子成家,父母再怎麼難也得為孩子成家買房。
別人買兩室的,你就買三室的,別人買三室的,你就買複試的,總之不能落到別人後面。
奮鬥幾年後,別人買了二套房,你也不甘落後,就算貸款百萬,也得讓別人看得起。
每次朋友聚會,都會談到,你幾套房?只有一套房的人都不好意思開口。
而老子用「鑿戶牖以為室」的事例告訴世人,只要有遮風避雨的住所就會發揮家的功用,房子夠住就可以,實在是沒有其他的用處。
老子一直勸世人不要攀比,而我們的欲望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膨脹,因為世人的眼中只看了可用之物的形體,從不去體會事物的真正功用所在。
亂花漸欲迷人眼,擁有了那麼多自己想要的可用之物,最後才發現,如此繁多的可用之物,竟然沒有一個可以安放自己這顆小小的虛空之心,實在不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