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體用哲學充滿了大智慧,值得每個人學習

2021-01-17 芝麻任逍遙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要用到很多需要的東西,也在尋找著很多有用而沒有得到的東西。

於是我們整天忙忙碌碌,不是在找尋有用之物,就是在找尋有用之物的路上,從來沒有停止過尋找的步伐。

那是因為在世人眼裡沒有無用之物,沒用的東西根本就不值得再被眼睛發現,但是無用之物不代表著不存在,也不代表沒有被世人使用過,只是世人對自我感知的無用之物的判斷不同罷了。

而那些真正的看似無用卻有用的事物卻經常被人忽視,雖然如此,無用之物依然如日月星辰一樣運作,從來沒有放棄過供人們使用,比如說父母。

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期間,這種微妙的有無體哲學思想就已經被老子悟透了。

老子的有無體用哲學思想充滿了大智慧,值得每個人學習,而我們卻從來沒有深刻感悟過這種思想,今天筆者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老子的這種有無體用思想,以拋磚引玉。

老子用戰車輪轂的事例巧妙說明了輪轂有無體用的妙用,

老子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三十輻中的「輻」是車輪的輻條,之所以有個三十,是因為只有戰車的輻條是三十,也是最大的車輪,「轂」指車輪中心的帶孔的圓木或者是圓銅器,古代車的車輪由外面的輞,中間的輻條,中心的轂組成。

「當其無,有車之用」中的「當」指恰當、合理、有價值,「無」是指不存在,虛空,是說輻條、轂的原始形態消失了,當輻條和轂、輞,組合成車輪形成一個整體時,就沒有輻條和轂的原始形態了,「車之用」指車的功用。

意思是說,三十輻條、轂是組成輪轂的原始材料,當這些原材料組裝到車上時,,這個輪轂的形體成為車的一部分,原始形體雖然消失,但是有了戰車的功用。

筆者猜測,可能老子在周朝藏書館工作時,也經常到戰車加工中心走走,經常會看到戰車的組裝過程,由此聯想到,生產戰車的技師們,天天不停的把木頭分別加工成輻條、轂、輪,還有其他易損件,作為組裝戰車的原材料,有戰爭就會有損壞,就不停的生產戰車,維修戰場上損壞的戰車,等到這些原材料不存在了,是因為發揮了戰車的功用。

為了能夠形象說明問題,貼近生活的比喻最能說明問題,

老子曰: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河上公章句》 註:「埏,和也;埴,土也。謂和土以為器也。「埏埴」中的「埏」指土和水混合的過程,埴」指做陶器用的黏土,那麼「埏埴」指將黏土和水混合製作成做陶器用的原材料。

意思是說,混合好的黏土是製作器皿的原材料,當黏土的原始形態不存在了,製作成器皿後,就有了容器的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的陶器的製作工藝已經比西周時期先進很多,但是大部分名窯都是官方控制,雖然也有富人擁有刻有自己名字的陶器,但是畢竟是少數。老子之所以能「埏埴以為器"來說明事物的體和用的道理,有著其深刻的含義。

春秋戰國時期擁有陶器,並且能夠刻上自己的名字,都非等閒之輩,一般平民根本沒有用過陶瓷器皿,所以老子借用「埏埴以為器"亦在說明,統治者和上層富人都在追求生活享受,注重器皿的精湛工藝和色彩優美,也就是注重物品的形體,而忽略了器皿的真正功用。統治者和富人製作器皿是用來觀賞的,而窮人製作的器皿其醜無比,卻是真正使用了器皿的虛空之用。怪不得老子騎著青牛出關,看來周朝的輝煌文明確實在沒落。

說完生活問題,老子接著談到房室的事例,

老子曰: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鑿」指開鑿,不是我們現在的砸牆,而是用鑿子把木頭鑿出榫頭和榫窩用來組合成形的意思;「戶」指門,「牖」指窗戶;

意思是說,鑿木頭製作成的門和窗戶是蓋房子的原材料,把門和窗戶用在房子上時,門和窗戶的原始形態沒有了,成為室的一部分,才有了房子的功用。

老子用了三個不同事例分別說明了不同事物有無體用的關係,並指出了本質所在,

老子曰: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講到,事物的有是形體價值,事物的無是虛空功用。說明人們善於發現形體價值,但是不去體悟真正的本質功用。

通過「三十輻共一轂」的事例說明,輻條和轂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組裝戰車,輻條和轂的形態沒有改變,成為戰車的一部分,發揮出了戰爭中運輸、作戰的功用。

用「埏埴以為器」的事例說明,用水混合的黏土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製作器皿,埏埴的原始形態和性質都發生改變,成為器皿的組成的成分,有了生活中容器的功用。

最後用「鑿戶牖以為室」的事例說明,製作門和窗戶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建造房屋宮殿,門和窗戶的形態和性質都沒有發生改變,成為房屋組成的部分,有了遮風擋雨的居住功用。由此可見,房子是用來居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並非是當代人創造的思想,2500年前的老子早就悟出了這個道理。

回到現實的社會中,人們追求的有用之物是什麼?

別人買了車子,我們沒有,那就賺錢買車子,過一段時間後,別人換了好車子,我們發現,原來的車子同時變成為了無用之物,於是我們也換車子,這就是世人眼中的有用之物的體用關係。

其實老子早就告訴我們,車子的真正功用就是運輸功能,再好的車子也不會有飛機、輪船的功能,依然只是代步功能而已。

於是人們又開始追求生活品位。

別人發吃西餐的朋友圈,我們就發吃海鮮的自拍照,別人背名牌包包,我們就穿世界名牌,別人的孩子上貴族學校,我們就讓孩子出國留學。

殊不知老子用「埏埴以為器」的事例一直在勸世人,不要去攀比,這樣的生活形態,根本沒有發揮生活品位的真正功用,器皿的功用就是容器,就是全身鑲滿鑽石,容器的容量不會有絲毫的改變。

所以很多人為了提高格局層次,力求做到體用雙全,那麼成家立業是恆古不變的道理。

成了家才能立好業,這種價值觀不但不會受到目前世人的非議,還會讓世人稱讚,於是年輕人結婚前就買房成為時代標配,不管父母有沒有錢,反正剛畢業的你肯定沒錢,但是為了讓孩子成家,父母再怎麼難也得為孩子成家買房。

別人買兩室的,你就買三室的,別人買三室的,你就買複試的,總之不能落到別人後面。

奮鬥幾年後,別人買了二套房,你也不甘落後,就算貸款百萬,也得讓別人看得起。

每次朋友聚會,都會談到,你幾套房?只有一套房的人都不好意思開口。

而老子用「鑿戶牖以為室」的事例告訴世人,只要有遮風避雨的住所就會發揮家的功用,房子夠住就可以,實在是沒有其他的用處。

老子一直勸世人不要攀比,而我們的欲望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膨脹,因為世人的眼中只看了可用之物的形體,從不去體會事物的真正功用所在。

亂花漸欲迷人眼,擁有了那麼多自己想要的可用之物,最後才發現,如此繁多的可用之物,竟然沒有一個可以安放自己這顆小小的虛空之心,實在不該。

相關焦點

  • 「體用」是中國哲學的重要概念(中)
    ,本體論地說,是由體開用;認識論體說,是由用見體。但,這「用」一定是有更上一層的根據,於是上推一層,推它必有根據,將那根據當作是人的本性,這樣便可以說人性的善,這是孟子的路,孟子是典型的由用證體。當然孟子也可以說是由體開用:我們有仁義禮智之性,所以我們有仁義禮智之行。
  • 中國畫體 | 體用
    至魏、晉時,玄學家頗言體用,王弼雲:「雖盛業大富而有萬物,猶各得其德;雖貴以無為用,不能舍無以為體也。」(《老子注》)以無為用,謂因涵無而有功能;《老子》嘗雲:「無之以為用」 (上篇),乃王弼此語所本。
  • 中國哲學中的體用義
    摘要:體用論在中國哲學中運用甚廣,是儒、釋、道三家共同使用的思想範疇,然體用這對範疇在傳統的哲學文獻中仍有不同的指義。為了清楚地了解體用論的淵源及使用,現簡要梳理哲學史上重要學者對"體用"範疇的使用,並考察其中有何不同的強調與轉變。
  • 《易經》:人越沒錢,越不能節省這四種錢,老祖宗的智慧值得學習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每本古書都蘊含著非常深奧的哲學道理,這裡面集聚了老祖宗們的智慧結晶。《易經》作為我國古代最古老的書籍之一,裡面的哲學值得我們一讀再讀、反覆研究體會。在古代有價值的思想體系都會有《易經》的存在,經過千百年的流傳,《易經》變得更加神奇。
  • 《智慧學習》,每個有孩子的人都值得一讀的佳作!
    這樣給人一種感覺是學校和老師的能力決定了孩子的高度和未來。名校名師的權威大過了孩子自身。如果這種風氣繼續盛行下去,教育將演變成一場追逐硬核教學環境和師資的較量,那樣的話,我們的教育就很危險了。 作為一名老師,教書育人是我們的天職,應該是老師圍著孩子轉,怎麼現在卻反其道而行之了呢?家長孩子在圍著老師轉。
  • 體用關係在易經預測學中的重要作用
    「體用」是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組合,指本體和作用。一般認為:「體」是最根本的、內在的、本質的,「用」是「體」的外在表現、表象。中國古代哲學中「體」就是根本的,第一性的;「用」就是從生的,第二性的。這是「體」與「用」的最簡單最主要的意義。
  • 「哲學有什麼用?」這是一個很荒謬的問題
    以下問題很繞腦,不建議不愛動腦筋的人閱讀。#哲學#中國人如果不革新自己的傳統觀念,是沒有辦法真正走進「哲學世界」。很多人都會去追問:哲學是什麼?哲學有什麼用?第一個問題勉強可以看作是「外行問路」,但是第二個問題卻是一種很荒唐的問法。這個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並非都是為了實現某些價值而存在的,尤其是對於人的主觀價值判斷。
  • 得道的人得天下,成功者的道是什麼?老子教我們學習的方法在這裡
    明王人的「道」是什麼呢?老子在本章說「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又給了我們一個結果或者現象,還是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具體的方法。在這之前有人問經典的智慧真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嗎?老子講了這麼多關於」道「的內容,我也認真學了,為什麼還不能了解它的真諦,成為那個得道之人呢?智慧不是邏輯類知識,也不是事物的具體形狀或者表面現象,我們每個人對人、事、物的思考都在看不見的思維空間運行,受影響的因素非常多,個人當時的情緒,所處的身份地位,年齡閱歷等等抽象的內容都會影響思考判斷的過程和結果,這是人作為智慧生物了不起的地方。
  • 世界上最智慧的書之一,融合中國古代所有智慧
    中外很多學者一一致認為世界最為智慧的書籍只有三本:一是中國的《易經》,二是印度的《吠陀》,三是歐洲的《聖經》。可見,《易經》確實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書。《易經》博大精深,包括,象,數,義,佔四大部分,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哲學著作。漢朝時期,漢武帝正式建立了中國的察舉制度,並將《易經》列為儒家五經之首。從此衣糊,《易經》一直是儒家的必修的首要經典。
  • 老子《道德經》中洩露3條「天機」,只有11個字,卻讓人醍醐灌頂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裡面包含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在《道德經》中,老子透露出3條「天機」,雖然只有短短的11個字,讀懂的人,卻無往不利。
  • 老子「道德經」兩大價值:終極追問與理性邏輯
    辯證法是貶低老子我們很多人讀老子,只讀出了辯證法的味道,因為老子確實持有辯證法,因此大家把【道德經】讀成為人處世論,說如果要像聖人一樣無所不為,你得先無為,你得先弱,然後你才能變得強大。這就是辯證法的思想,說萬物都是矛與盾,弱會變強,所以你為了強,你得先弱,老子在全文確實用辯證法來論證他的觀點,但辯證法只是老子的一個工具,他只是用這個工具來論證他的觀點。
  • 五行學說,生活工作中的智慧與哲學
    五行看似簡單,但天地萬物都蘊涵其中,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處處體現了生活工作中的哲學與智慧。古代醫學家應用五行學說,將五行木、火、土、金、水分別歸屬於五臟六腑,用五行生剋乘侮的原理來論述人體生理、病理的複雜變化關係,以及人體與自然界五行之氣相應合的關係。五行之間不僅存在著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的規律。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15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 《易經》:人越沒錢,越不能節省的四種錢,老祖宗的智慧值得學習
    《易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民族的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中國古代但凡有價值的思想體系都離不開《易經》,經過幾百年幾千年的流傳,《易經》更加神奇。
  • 老子說人生有3善,是一種智慧,是為人處世之道,也是成功的前提
    老子說人生有5善,是一種智慧,也是為人處世之道,更是成功秘訣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最上等道德修養的人就像水。這種人,居住善於選擇利於行道出,心靈善於保持在空虛如深淵的狀態。行為善於保持仁慈,言辭善於恪守信用,治理國家善於處理政務,處世善於發揮才能,行動善於把握時機。因為不和萬物爭鋒,所以不會招來怨尤。
  • 都2020年了,有用的東西太多,哲學有什麼用?
    所以,如果這個「用」的意思是功利,哲學將是一個無用的東西。現在的大部分知識,都是「學以致用」的,而哲學是「學以致知」的。「哲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Φιλοσοφα」,意思是「熱愛智慧」,而學習哲學的目的就與功利無關,只是對智慧與知識的熱愛。
  • 真心學哲學 真正用哲學——從毛主席的五篇文章談學哲學
    毛澤東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和運用毛澤東哲學思想,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重大意義。  陳雲同志非常注重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曾三次與他談學哲學的問題。
  • 關於——「體用」
    體用是中國哲學的一對範疇,指本體和作用。一般認為,「體」是最根本的、內在的、本質的,「用」是「體」的外在表現、表象。一般說來,中國古代哲學中所謂「體」就是根本的,第一性的;所謂「用」就是從生的,第二性的。這是「體」與「用」的最簡單最主要的意義。
  • 以「體用一如」的精神構建應用國學教育體系
    一、何為體用一如?體用一如,什麼意思呢?簡單說,就是指物物一太極,事物之本與末是合而為一的,精神與物質是不相分離的,道與器是一體的,德與智是合一的,整體與部分是兼顧的,會通與專長、所學與所用,都應該是和合的。
  • 鹿心社:堅持學好哲學用好哲學 提升理論指導實踐能力
    這兩篇哲學著作,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黨員幹部要注重學哲學用哲學,對《實踐論》《矛盾論》反覆學、深入學,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基本方法,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哲學用哲學。2013年12月和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分別學習了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