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為「貴目賤心」
有一位學生患了眼疾,一天到晚害怕憂慮。王陽明說道:「你這是重視眼睛,而忽視自己的心靈。」
「貴目賤心」當然是一種隱喻,主要是勸誡大家不必某些因為某些瑣事和煩擾而幹擾了自己積極的生活態度,要認清大局,去珍惜自己最有價值的東西。
俗話說得好:「生活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假如你只是一味地沉浸在八九之中,鬱鬱寡歡,生活就失去很多光彩,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才是大家應該做的。
因此 ,在王陽明看來,眼疾與心性修養相比較,後者比前者更重要,切勿本末倒置,失去本心。與此同時,凡事皆應有度,如眼睛生病了,戚戚可以,但不可甚憂,憂極則傷心,心傷了,人便如行屍走肉,目之何附?
但在現實生活中,有因財富的縮水消極失常者,有因地位的跌落自暴自棄者,有因身體的小恙敏感多疑者,有因皮毛小事大動幹戈者。凡此種種,不可列舉,這皆是因貴金、貴名、貴目等而「賤心」的實例。
2如何從「貴目賤心」到「貴心賤身」
《論語》中有一段孔子評價顏回的描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這般貧困潦倒,人人都以「窮」為恥,他為何還能有快樂?作為老師的孔子,不但不督促顏回賺錢養家、改善生活條件,反倒高度讚美他的行為,認為這是真正的賢德。
從王陽明罵學生「貴目賤心」,到孔子誇顏回「貴心賤身」,其實兩者本質是一回事——都是為了提醒人們重視心性的修養,分清最重要最珍貴的東西。
在我們生活中碰到不順心的時候,常常自暴自棄,以至磨難肆虐,憂慮、痛苦橫行。不但傷害本身的身心,負面情緒也給身邊的親朋好友帶去多多少少的負擔。
實際上,面對磨難,向親朋好友訴苦,向陌生人坦白,在緩解壓力的與此同時還能得到他們的鼓勵安慰,減少身心的痛苦。但這種行為的缺點是:治標不治本。因為磨難、痛苦是自身的感受,根本原因在己不在他,向外求是無解的。以外界的快樂對衝內心的痛苦,只是暫時性緩解壓力,並沒有從根本原因上消除病灶。而懂你的人卻會因為你的憂慮痛苦感到傷心難過,討厭你的人則會幸災樂禍。因此 ,磨難的外在表現是「親者痛、仇者快」的行為——這是「賤心」的緣由。
那怎樣用心靈的力量化解磨難呢?這是解開顏回在窮困中快樂、王陽明責備學生「貴目」的鑰匙。用禪宗的話說,便是去感受內心情緒的生滅,看清楚他們的本質、真相到底是什麼?
平時無事的時候不可能憑空生出痛苦的情緒,也就沒機會認識了解磨難到底是什麼。當磨難襲來,心生痛楚,就是認識、了解磨難的最佳時機,它是王陽明說學生「貴目」的原因。
一陰一陽謂之道,人生就像曲曲折折的河流一樣,有一帆順風、長驅直入的時候,也會有跌跌撞撞、艱難困苦的時候。但無論潭多深,總有灌滿的時候,無論崖多高,總有落地的時候。因此,當我們的人生道路遇到挫敗、磨難的時候,應當向水一樣,不停地前進、不斷地用功,才可以改變現狀,這也正是王陽明提倡的:事上磨鍊。
磨心、磨行、磨意志,當磨難過去,再回頭反看,磨難的起滅就是心靈成長與壯大的過程,才能懂得磨難是人生成長的靈丹妙藥,不再是痛苦的根源。把磨難看透了,人生道路從此「日日是好日,處處是風景」。
王陽明心學
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說,讀王陽明無疑能涵養福報,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傳習錄》不僅是一本書,而是一位人生導師,其中包含了識人術、修心法、處世法等智慧,幫助很多人少走彎路,少吃虧。
書中從「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以及「致良知」的修養學說,這三部分探討了人生哲學,相信憑藉對前人思想精華的學習,不斷追尋內心的強大力量,相信我們終有一天也能創造出不凡的成就。
我們的選擇,往往決定了我們的未來,讀書也是如此,多看一本好書,一本經典,就少走很多彎路,因此,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去看一看這套《知行合一》《傳習錄》,不做21世紀的糊塗人。
兩本王陽明心學《傳習錄》《知行合一》精裝版,原價199,限時特價78元,不到一頓飯錢,少抽兩包煙,便能受益終身,買來送給子女親朋好友,或者自己睡前讀一讀,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