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俗語非常多,大多數都是古人總結,老人們一輩一輩傳下來的,絕大多數都是經過了千年的考驗,才能成功的流傳下來為我們所用,相信還是有非常多的道理在裡面的。今天給大家帶來這句俗語是「寧教人打子,莫教人分妻」,這是啥意思呢?孩子比老婆的地位更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寧教人打子,莫教人分妻」的意思就是說,寧願教別人打兒子,也不要教人與妻子分離。
這句話表面來看兒子地位好像沒有老婆高,可以讓人隨意打罵。其實這句話的深意在於對比,寧願和不要上,打兒子看似是一件壞的事情,但跟勸人與妻子離婚分散看,明顯是小巫見大巫。
古人講棍棒底下出孝子,面對孩子的方法就是打,現在看來顯得有些粗暴,但打這種方法的目的,還是為了孩子好,希望能從小糾正壞的行為習慣,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方式,所以他們要打子。
但是如果要勸人與妻子分離,這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就是十分龐大的一件事,牽扯到的就不是一個家庭,男方的家庭與女方的家庭都被涉及其中,牽涉非常大。
古代的男女成婚本身也非常困難,講究愛情從一至終,離婚對於現在的人來說是家常便飯,但對於當時那個禮法非常嚴格的社會來說,除非是男女雙方有大的錯誤,實在是為人所詬病的,才會選擇和離,不然通常都是勸誡一起過下去。
再加上夫妻間的矛盾通常都是生活矛盾,如果是到了大是大非面前,該離開的早就離開了。一般能跟朋友說的大多數都是家庭中的瑣事所造成的矛盾,這時候就是勸和不勸分,兩個人在一起生活難免出現矛盾,如果動不動就要分開,到最後可能兩個人都會後悔。並且作為朋友而言,如果勸人與妻子分開,當事人跟妻子和好了,自己又該如何自處,很容易裡外不是人。
有這樣一個故事,朋友和男友吵架,朋友哭著來申討,仔細列舉了男友的不好,被勸解一番走了,然後過了幾天又打過電話來約吃飯,驚奇地聽到朋友在與男友嬉笑打鬧,瘋狂秀恩愛。
這故事就告訴我們,無論你的朋友打電話多麼哭訴,只要他本身沒有做出決定,都不是在徵求意見,他內心都已經有了選擇,只是尋找合適的傾訴情感的對象,這時候更多的是要安撫他的情緒,而不是替他做出決定,如果是他真的忍受不了,他一定會非常迅速地結束掉感情,與妻子分離。
這句俗語現在來看,前半句只能淪為後半句的鋪墊,真正的打子在現代社會已經不能為人所接受了,我們現在講究更好的教育兒子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粗暴的歸結到棍棒下,不能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去傷害孩子,哪怕是一時的。我們雖然要強調孩子的品行德行,但也要注意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很多更好的方法可以去選擇用來幫助糾正孩子,而不是去體罰打罵孩子。
後半句描寫勸人不勸分妻在現在看來,依舊十分具有意義,畢竟男女間的關係歷經千年也沒有發生變化,時代的風氣改變,但生活的本質卻沒有變,家庭中的男女雙方更多的還是要講究包容,互相理解,才能夠一直生活在一起。如果總是勸誡別人分妻了事,到頭來很有可能反而被朋友所怨恨,所以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上,還是不要再去簡單的評價別人的感情生活,簡單地做好勸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