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利己的,還是利他的?
這是全世界在幾千年來爭論不休的根本問題,誰都可以說出自己的見解。
然而,這個問題無法從表面上分析,它植根於人們對人性的探討和認識。
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既有物質方面的需要,也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從人性的角度上看,人的本性上有利他的一面,同時也有利己的一面。
所以說,自私本質上不能算是一個貶義詞,而是一個中性詞。
自私是一種普遍的正常心理現象,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把握這種普遍的「自私之心」呢?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自私之心,在古代就有相關故事的記載。
在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美男子叫鄒忌。有一天,另一位美男子徐公到訪。徐公走後,鄒忌便問自己的妻子、小妾以及客人,他與徐公誰長得更俊美,三人異口同聲說鄒忌長得更好看。鄒忌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思索著這些評價,認為妻子是偏愛他,小妾是害怕他,客人是有求於他,其實他們都沒有講真心話,都受到私心雜念的影響。因此《書·周官》提出「以公滅私」。
1.自私與無私
《道德經》第七章有云:「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這段話的大意是:「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天地不是為自己而存在的,就可以永遠生生不息。因此,有道的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夠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夠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反而能夠成就自己。」
這裡自私含義是指無私者最終都能如願達到自己的願望。
很多人說「這個人有點自私」,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然而他們卻不明白,要成其私,必要無私。
什麼是無私呢?
無私即天養萬物,利而不害;得道的人處事,為而不爭。
雖然自私是一種潛藏在人們心靈深處的本能欲望,但是生命從來不是用來自私的,不自私是做人的大境界。
2.利他與利己
天地之所以能天長地久,是因為其無私。為人處世要以無爭爭,以無私私,以無為為。所做的事情如果是利他的,那麼也一定會利己。
利他和利己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利他往往能轉化為利己。我們需要切實效法天地的無私無為。對天地來說,「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對得道的人來說,「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這裡面有辯證法的規律,不自生故能長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用樸素辯證法的理念,說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已(「身先」、「身存」)是統一的,利他往往能轉化為利已,老子想以此說服人們都來利他,這種謙退無私精神,對現實社會也有積極的意義。
啟迪多元思維
無私與自私是一對矛盾心理。
比如,當一個人撿到一串項鍊,這時他心裡就會出現兩種選擇:還給失主或者自己私吞,也就是選擇無私或者自私。
如果他為失主著想,覺得失主丟失項鍊可能會造成財產損失,也可能對於失主來說那串項鍊有很重要的意義,或者是失主的精神寄託及信物,加上自己不需要這串項鍊,或者撿到的這串項鍊在他眼裡很不值錢,又或者其一向無私,於是就把項鍊還給失主了。
相反,如果他周圍的人常常做出自私的行為,對自私行為習以為常;又或者自己剛好缺一串項鍊,很渴望得到一串項鍊,於是項鍊就被私吞了。
由此可見,無私與自私行為都有可能發生,就看當事人當時的一念之差了,所以說,對無私與自私的最準確定義取決於當事人的取向行為。
假設無私與自私是一條線段的兩個開始和結束的端點,那麼普通人一般處於這條線段的「中點位置」。當人撿到項鍊,人的一念而為就會使人傾向於兩個端點中的一方,做出相應的行為。
無私與自私都不是人的屬性,它們的取向才是真正的人性。
正心正舉
人的利益有兩極,一方面是個體的利益,另一方面是整體人類的利益。
所以,可以將無私與自私分為兩極,一極是為了個體利益的觀念及行為,可稱為「絕對自私」,另一極是為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的觀念及行為,可稱為「絕對無私」,介於兩極的「中點地帶」,那些為了朋友、家庭、國家利益的觀念及行為,既可稱為無私,又可視為自私,取決於以社會中什麼樣的利益關係作為參照物。
萬事萬物都是一個整體,是會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有機結合體,人從自私到無私的過程中,需要有人格的升華,內心深處的一種家國情懷!
《孟子》有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在中國人的情感世界裡,家庭與國家、個人與社會,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
「國家好,大家才會好」,「小家」同「大國」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同命相依。正是因為感念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的同頻共振,所以我們主動融家庭情感與愛國情懷為一體,從孝敬親人、幸福樂業的責任走向濟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擔當。
撥迷見智
《孟子》云:「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我善於培養我擁有的浩然之氣,極端浩大有力量,所以就應該用坦蕩的胸懷去培養它、滋養它而不加以傷害。獲得從自私到無私的人格飛躍。
開啟自在之門
古人有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這句話經常被世人誤解為人需要自私的意思。
實際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中「為」是「修為、修習、修煉」的意思;天誅地滅,是並列結構。真正的大意是:「人如果不修習自己的德行,那麼天理難容啊!」
無私與自私雖然是一字之差,但是帶來的影響卻是截然不同的。
俗話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我們不幫助別人,也難以得到別人的幫助,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幫助自己。當我們在幫與不幫的邊際徘徊時,只要想想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幫助自己,我們就會欣然的幫助別人。
我們承認自私,但為了自私,要無私。就像天地一樣: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有了無私,我便能「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擁有無私的胸懷,就猶如有了「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的意境。
有了無私,便能腳踏實地,踏實做人,無虧心事煩心,便可以活得逍遙自在。
無私是難得的,也是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