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和無私竟然是一對雙胞胎?

2021-01-20 正心正舉

人是利己的,還是利他的?

這是全世界在幾千年來爭論不休的根本問題,誰都可以說出自己的見解。

然而,這個問題無法從表面上分析,它植根於人們對人性的探討和認識。

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既有物質方面的需要,也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從人性的角度上看,人的本性上有利他的一面,同時也有利己的一面。

所以說,自私本質上不能算是一個貶義詞,而是一個中性詞。

自私是一種普遍的正常心理現象,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把握這種普遍的「自私之心」呢?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自私之心,在古代就有相關故事的記載。

在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美男子叫鄒忌。有一天,另一位美男子徐公到訪。徐公走後,鄒忌便問自己的妻子、小妾以及客人,他與徐公誰長得更俊美,三人異口同聲說鄒忌長得更好看。鄒忌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思索著這些評價,認為妻子是偏愛他,小妾是害怕他,客人是有求於他,其實他們都沒有講真心話,都受到私心雜念的影響。因此《書·周官》提出「以公滅私」。

1.自私與無私

《道德經》第七章有云:「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這段話的大意是:「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天地不是為自己而存在的,就可以永遠生生不息。因此,有道的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夠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夠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反而能夠成就自己。」

這裡自私含義是指無私者最終都能如願達到自己的願望。

很多人說「這個人有點自私」,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然而他們卻不明白,要成其私,必要無私。

什麼是無私呢?

無私即天養萬物,利而不害;得道的人處事,為而不爭。

雖然自私是一種潛藏在人們心靈深處的本能欲望,但是生命從來不是用來自私的,不自私是做人的大境界。

2.利他與利己

天地之所以能天長地久,是因為其無私。為人處世要以無爭爭,以無私私,以無為為。所做的事情如果是利他的,那麼也一定會利己。

利他和利己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利他往往能轉化為利己。我們需要切實效法天地的無私無為。對天地來說,「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對得道的人來說,「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這裡面有辯證法的規律,不自生故能長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用樸素辯證法的理念,說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已(「身先」、「身存」)是統一的,利他往往能轉化為利已,老子想以此說服人們都來利他,這種謙退無私精神,對現實社會也有積極的意義。

啟迪多元思維

無私與自私是一對矛盾心理。

比如,當一個人撿到一串項鍊,這時他心裡就會出現兩種選擇:還給失主或者自己私吞,也就是選擇無私或者自私。

如果他為失主著想,覺得失主丟失項鍊可能會造成財產損失,也可能對於失主來說那串項鍊有很重要的意義,或者是失主的精神寄託及信物,加上自己不需要這串項鍊,或者撿到的這串項鍊在他眼裡很不值錢,又或者其一向無私,於是就把項鍊還給失主了。

相反,如果他周圍的人常常做出自私的行為,對自私行為習以為常;又或者自己剛好缺一串項鍊,很渴望得到一串項鍊,於是項鍊就被私吞了。

由此可見,無私與自私行為都有可能發生,就看當事人當時的一念之差了,所以說,對無私與自私的最準確定義取決於當事人的取向行為。

假設無私與自私是一條線段的兩個開始和結束的端點,那麼普通人一般處於這條線段的「中點位置」。當人撿到項鍊,人的一念而為就會使人傾向於兩個端點中的一方,做出相應的行為。

無私與自私都不是人的屬性,它們的取向才是真正的人性。

正心正舉

人的利益有兩極,一方面是個體的利益,另一方面是整體人類的利益。

所以,可以將無私與自私分為兩極,一極是為了個體利益的觀念及行為,可稱為「絕對自私」,另一極是為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的觀念及行為,可稱為「絕對無私」,介於兩極的「中點地帶」,那些為了朋友、家庭、國家利益的觀念及行為,既可稱為無私,又可視為自私,取決於以社會中什麼樣的利益關係作為參照物。

萬事萬物都是一個整體,是會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有機結合體,人從自私到無私的過程中,需要有人格的升華,內心深處的一種家國情懷!

《孟子》有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在中國人的情感世界裡,家庭與國家、個人與社會,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

「國家好,大家才會好」,「小家」同「大國」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同命相依。正是因為感念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的同頻共振,所以我們主動融家庭情感與愛國情懷為一體,從孝敬親人、幸福樂業的責任走向濟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擔當。

撥迷見智

《孟子》云:「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我善於培養我擁有的浩然之氣,極端浩大有力量,所以就應該用坦蕩的胸懷去培養它、滋養它而不加以傷害。獲得從自私到無私的人格飛躍。

開啟自在之門

古人有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這句話經常被世人誤解為人需要自私的意思。

實際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中「為」是「修為、修習、修煉」的意思;天誅地滅,是並列結構。真正的大意是:「人如果不修習自己的德行,那麼天理難容啊!」

無私與自私雖然是一字之差,但是帶來的影響卻是截然不同的。

俗話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我們不幫助別人,也難以得到別人的幫助,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幫助自己。當我們在幫與不幫的邊際徘徊時,只要想想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幫助自己,我們就會欣然的幫助別人。

我們承認自私,但為了自私,要無私。就像天地一樣: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有了無私,我便能「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擁有無私的胸懷,就猶如有了「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的意境。

有了無私,便能腳踏實地,踏實做人,無虧心事煩心,便可以活得逍遙自在。

無私是難得的,也是可貴的。

相關焦點

  • 關於自私和無私的一點認識
    遇到不順心的事,產生負面情緒時,人的自私往往暴露無遺。經常是將過錯完全歸咎於對方,然後把不良情緒一股腦傾瀉、轉嫁出去。世界的事物是聯繫的,過錯怎麼可能是單方面的。但善於管控情緒也不是一味忍氣吞聲、無原則退讓,而是冷靜理智思考後,有理有利有節的適量適時適當發聲。三分說出口,七分裝進肚。自私要有度,靜心常思己過,過分自私是悲劇種子。永恆並存。人之初,並無善惡之分,均為後天社會環境塑造。
  • 自私與無私
    □德州石兵    人分兩種,自私者與無私者,自私者瞄準利或名,無私者放眼天和地。    人可以兼備自私與無私,自私自有其理,無私自成其道,只是置於他人眼中,才有了好壞與對錯。    人的無私是相對自私而言的。
  • 人性的特點,自私與無私
    人性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私與無私。自私的人生出的是不好的心,做不好的事情。無私的人生出的是好的心,做的是好的事情。自私的心—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暴食、色慾等等。任何犯罪的動機都來自於人性的自私,我們常常說要控制情緒,修煉內心,其實修煉的是人性。無私的心—愛心、同情心、憐憫之心、感恩之心、責任感、善良、勤勞、勇敢 、寬容、等等。
  • 問無私的人和自私的人哪一個效益大?無私和受窮的人幫了社會了嗎?
    很多人說,生命的本質是無私的,我認為,生命的本質是自私的,因為利他才能利己。專注內心修養的人往往缺乏實踐。有效益的自私是一種美德。反而無私出現了大錯,因為絕對的無私違背了宇宙法則。 金錢是罪惡的嗎?一個捐款給慈善機構的人不一定會比賺錢的商人能夠對社會貢獻最大。
  • 自私和無私,自私的人往往會更有幸福感,這是什麼心理
    一個自私的人是不是會更幸福?這個回答就是此文要剝離的話題。自私的對立面是無私,它們的區別就在於:1、自私的人往往不顧全大局,也不願意為別人付出,而且總想無償得到別人的東西。無私的人往往有大局觀,而且相對為別人付出要多一些,好像是有一點吃虧。所以從這一個層面來看自私的人好像就會有一點得便宜的幸福。
  • 十二星座無私與自私的概念
    講道理,一個人自私其實並不可怕,畢竟這是人性的根本,真正可怕的是一個人以為自己是無私的,而這種反常規的認知跟想法是最不可取的,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能夠為你而慢慢變得無私起來,那他對你來說就不是自私的,自私雖然是人性的根本,但這並不代表它不能改變,或者說相對改變也是一種改變,而有些人的愛就是這樣的
  • 五大聯賽最無私的六大球星排行榜,唯梅西是無私和「自私」統一體
    足球是11個人的運動,但是前場球員特別是前鋒因為位置的特殊性和射門嗅覺,經常有「獨」的感覺。如果一個球隊前場有一個為隊友無私做球的球員,球隊的進攻將變得更加有威脅。現列舉五大聯賽現役最無私的6名球星排行:6.託馬斯-穆勒穆勒是「非典型球員」的代表,各個技能項都不突出,但總能創造機會。近年在德甲的助攻數經常上雙,本賽季14輪過後,更是以9次助攻名列助攻榜首。在羅貝裡老去的後拜仁時代,萊萬在頻頻攻城掠寨的背後,背後是穆勒在前鋒線一次次的跑位和傳球。
  • 一切生命的本質是自私還是無私?
    顯然,所有在生物個體愛它們的後代,均是基因自私的結果。基因唯一感興趣的就是不斷重複地拷貝自身,以便在進化過程中爭取最大限度地生存和擴張。由於基因掌握著生物的「遺傳密碼」,所以一切生命的繁殖演化和進化的目的,最終都歸結於基因的「自私」。從生命、基因的核心是信息的角度來將,人的生命的本質就是努力擴散自己的信息。
  • 人為什麼都自私,自私會給人形成什麼?無私與自私的本質是什麼?
    自私與無私!在一群飢餓的動物的地方,扔下一塊肉,這些動物全都會去爭搶這塊肉,這是本能上的自私,如果有一個動物沒有去搶這塊肉,就只能挨餓,在別的動物眼裡也就是無能的表現!環境壓迫性,當一個人出生在某地點時,這個人就已經形成了環境對自己的壓迫性,(不包含上學階段)每個人都想在周圍圈中不落後他人,而現實中金錢被普遍認為了第一存在,所以在物質,感受對自己產生了自私,自私會讓人產生不滿足的欲望!無私,應用一個捨己為人來表現,所有在自私的思想下,變成轉換性給予他人,給予社會國家世界,便是無私的概念!
  • 人生最大的自私是無私
    人常說吃虧是福,斤斤記較的人,到最後還是記到自已身上,社會在不但變化,環境在不斷變,事情在不斷變,誰也不知以後會怎樣,會遇到什麼困難,要想以後沒困難,那就要將以後的路鋪好,人是活在社會上,過的是群體生活,隨時是要和人打交道的,和人打交道就存在利益關係,只要肯吃虧你周圍的人際關係會越來越好,你有難時別人都會幫你,你也會吉人自有天象,逢兇化吉,如果是一個自私的人,事事只想自已不想別人,那他的人際關係不想而知
  • 妻子生下一對雙胞胎,竟然有一個不是丈夫親生的
    一對雙胞胎,竟然有兩個爹?這種概率比中彩票還低,但是電視劇都不敢這麼編的狗血劇情,竟然真真切切地發生了。如果給孩子報戶口時缺很多證件,戶籍管理部門會要求他做一個親子鑑定。北京中正司法鑑定所所長、親子鑑定師鄧亞軍就曾遇見過這種案例:一名父親準備給雙胞胎孩子報戶口做鑑定時才發現,雖然兩個孩子的母親是同一個人,但是只有一個是自己的親生孩子。「我做親子鑑定十七年了,這是我碰到的第二起雙胞胎不是同一個父親的案例。」親子鑑定師鄧亞軍說。另外一起則是在幾年前,父親帶著龍鳳胎來找她做親子鑑定,他懷疑兩個孩子都不是自己的。
  • 做父母最大的悲哀:你越無私,孩子越自私
    在網上看到一個新聞,為了勸任性的孩子去上學,一位母親竟然跪在孩子面前,而熊孩子非但沒被打動,反而翹著腳玩著手機,更過分的是竟然把母親下跪的樣子拍照發朋友圈,配文:開心每一天。新聞讓人氣憤不已,更不禁讓人感嘆:「父母越無私,孩子越自私。」
  • 白巖松老師解讀道德經因其無私而成其私:我們是該自私還是無私?
    2020-05-29 10:35:16 來源: 星座狐小仙 舉報   關於自私和無私
  • 自私還是無私?你應該真正明白《道德經》裡的這個智慧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經》第七章。1、人都是自私的上面簡單翻譯是:天地能長久,是因為他們的一切運作都不為自己。有道的聖人將自己放在後面,反而能贏得愛戴;把自己置身度外反而能保全性命。反而是無私的人最後能成就自己。這段道理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恕我直言,在我看到的所有人中,沒有一個不是自私的。自私是一種人的本性。
  • 無私,自私,的動機與結果的關係能統一嗎
    很多人喜歡強調自私動機,但是不思考自私的動機,行為,結果,能統一嗎?很多人讚美無私,不研究無私的動機,行為,結果,怎樣才能統一。父母用滿足一切的無私奉獻慣縱養出來了孩子的自私人性,產生自私動機,自私動機產生的自私行為有兩種。
  • 在婚姻裡自私的人,往往要比無私的人過得:開心,幸福
    也許,你很想反駁說我不自私,是個無私的人,但事實上,自私是任何人都具備的一種能力,從古至今皆是如此,你比如《三國演義》裡曹操,就是一個典型的自私代表,他能有大成就,也離不開他的自私,其中他說過一句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的涵義說白了,就是我可以對不起天下人,但是天下人不能對不起我,所以,處在亂世中的曹操,他做的很多事,說的很多話,都帶著自私,其目的就是為了少個敵人
  • 太自私的人和太無私的人,都是有問題的,本質上他們是一種人
    太自私的人會沒有朋友,因為他的自私,會剝削周圍的人,所以別人會遠離他,太無私的人,別人和他在一起,會總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壞人」,自己在道德上遠不如他,即使正常的使用他,也會覺得自己在「剝削」眼前這個太無私的人,所以時間長了,別人會內疚,會不敢靠近他。
  • 為人自私絕情的星座,是愛情讓他們變得無私善良且開朗!
    有時候愛情並不是單單是種陪伴,它還能讓壞人變好,讓人變得善良且無私,世間有千萬種東西,只有愛是最偉大的,我們雖然看不到摸不著卻能用心感受到,也是愛給我們無窮的力量和信心,讓我們在每次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能站起來拍拍身上的土繼續往前走,也能讓我們放下身上的壓力,喘一口氣。
  • 孩子兩菜一湯,媽媽開水泡麵,太無私的愛孩子,只會養出自私的娃
    近期,在網絡上有一組照片走紅了,照片其實記錄的就是一對母女簡單的一頓飯,但是其中母女倆用餐的差別,讓大家都唏噓不已。原來在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看起來只有5歲大的女兒吃的是一盤搭配充足的套餐,而媽媽的面前只有一碗泡麵。而這麼一大份飯對於孩子來說肯定吃不完,但是孩子的媽媽還是決定都讓孩子吃了,自己都沒捨得夾孩子飯菜。
  • 施冬健教授:中國式家長,號稱天底下最無私,骨子裡最自私
    我是施冬健教授,20多年來從事兩項工作:教育研究和諮詢、執教985大學MBA/EMBA,育兒代表作:《塑造精英二代》(清華大學出版社)。親子關係,是孩子一生成功與幸福的基石,也關乎父母自身的幸福。學習成績不理想、遊戲成癮、性格孤僻、事業有成但家庭不幸福…… 成長中的麻煩和痛苦,幾乎都能找到原生家庭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