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啥都不是」到「行業趨勢」 4年來首次復盤「815電商大戰」)
今年5月18日,在京東「618」啟動發布會現場,「京東集團CEO劉強東放言,今年京東的大家電銷售額要超過某家電網,成為家電第一零售渠道。而坐在劉強東右手邊的,恰恰是「破例」第一次出席渠道商發布會的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眼看815家電電商大戰紀念日即將到來,經過4年的發展,如今的家電市場發生了那些變化呢?
就在8月9日,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發布了《2016上半年中國家電網購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家電業總體低速增長,線下市場出現大面積負增長,在這種趨勢下,家電網購市場一枝獨秀,市場規模再創歷史新高。京東繼續獨享最大的一塊市場蛋糕,憑藉近6成的市場佔比,穩坐家電線上渠道頭把交椅;阿里巴巴和蘇寧結成的「阿蘇聯盟」分食剩下的市場,兩者合計超過36%。據了解,京東已連續多年佔據家電網購第一渠道的位置,並制定了在今年「成為國內獨立家電零售第一渠道」的目標。
家電網購已成為業內公認的大勢所趨,可就在4年前,「電商賣家電」這件事還貌似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隔四年,首次復盤,看京東家電是如何從「啥都不是」蛻變成為「行業趨勢」。
吃過閉門羹 打過價格戰
據京東家電事業部總裁閆小兵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憶,在京東家電發展初期,傳統線下家電連鎖賣場的地位還是無法動搖的,京東其實也是在供貨商和消費者之間的夾縫中求發展,閆小兵當時在拜訪大的家電廠商時經常吃閉門羹,那時候在全世界都還看不到任何一個在線的零售商能夠把大家電賣起來。一些線下渠道商更曾下過斷言,家電線上規模不可能超過10%。
4年前的815,隨著一場驚心動魄的「價格戰」不期而至,三大渠道商火力全開拼低價,但同樣是低價,運營成本更低的電商平臺可能有利潤,高成本的線下渠道就可能面臨不賺錢的窘境。2012年815之後,家電網購迎來了飛速發展期,傳統渠道商同樣將發展重心轉到線上。
從順勢而為 到大勢所趨
更好的商業模式、更高的效率、更精煉的價值鏈,加上消費者的覺醒,線上渠道順勢而為地成為了業內公認的大勢所趨。
2016年上半年,京東家電發揮事業部獨立運營的優勢,實施「沸騰中國」戰略,並設立年度目標「成為線上線下家電零售第一渠道」。圍繞此戰略,京東家電在供應商關係上繼續推進「戰略合作品牌三年不漲合同點位」;在渠道上進一步下沉,截至目前京東縣級服務中心和京東幫服務店均已超過1500家,將網購家電的「大勢」推向更廣大的市場區域。
閆小兵認為,京東之所以成功,就是憑藉電商先天的優勢,把握住了「勢」,「網際網路不是萬能的,電商也不是萬能的,所謂洗牌,一定先是先淘汰掉行業裡價值鏈不精簡、成本效率不高的渠道」。閆小兵直言不諱地說,線下渠道的崛起正是因為他們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做連鎖賣場,在這些城市,人口集中,需求量大,開線下店的效率更高,所以取得了成功,但是之後大規模擴張,效率越來越低,「包袱」也越來越重,店面成本增加,樣機增加、展臺增加,人員增加,為了維持巨大的開店量,只能不斷地增加廠商的點位來保證利潤,從最初的10個點,逐漸變成20、30個點。
反觀京東,由於渠道成本低、效率高,廠商點位只要10%即可保證利潤,其餘的部分則讓利給消費者,因此整體優惠幅度比線下渠道便宜10-30%,這也是價格戰發生的核心原因。
用低價搭臺 靠服務唱戲
讓消費者登錄線上平臺購買家電的核心因素是「低價格」,但是真正抓住消費者的是「好服務」。
閆小兵表示,雖然京東參與價格戰,但京東絕不做惡性價格競爭。產品、價格、服務這三個要素,價格是電商的天然優勢,「只做自己擅長事」的京東,並不是只抓住價格這一個籌碼,作為電商平臺,他們在服務上下的功夫更深。
京東物流的「快」,相信體驗過的用戶都會有深刻的體會,對於大家電來說,物流的組織和配送管理比小件商品更難,同時也是消費者體驗重中之重的環節。「如果京東送不到,那麼基本上其他渠道也送不到,安裝也是一樣,頁面上可以選擇安裝時間,消費者可以選擇明天裝、後天裝,或者家中正在裝修,10天以後安裝都可以,京東將會聯繫廠家按照消費者預約時間上門,這都是很人性化的,都是為了讓消費者有更好的服務體驗。」閆小兵說。
另外,京東家電不僅依託自建物流體系打造出為人稱讚的物流送貨體驗,還將售後服務升級成「30天質量問題包退,30天價格保護,180天質量問題包換」。「國家標準大家都清楚,7天包退15天質量問題包換,而我們這個標準,遠遠高於國家標準,30天價格保護更是其他渠道沒有的,京東就是要給消費者後悔的權力。」
閆小兵坦言,京東的發展離不開消費者的信任。「一臺家電背後就是一個家庭。京東希望取得家庭的信任,沒有把它看成僅僅是一單生意。從服務角度上,沒有終點。」
( 章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