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說起白手起家,我們回想到劉邦和朱元璋,這二位都是從小老百姓搖身一變成了皇帝,可劉邦比朱元璋要好多了,人家起碼還做過泗水亭長。劉邦這個亭長,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鎮派出所所長。
想當年,在泗水亭報出「劉老三兒」的大名,基本上沒人惹得起,可見咱劉邦這亭長還是管點用的。秦漢時在鄉村每十裡設一亭,置亭長,掌治安,捕盜賊,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滿的人充任。亭長一職,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秦漢時期被發揚光大。在戰國時期,為了抵禦外敵侵擾,加強邊關的管理,就設置亭長制,十裡為「一亭」,方便朝廷迅速募兵投入戰鬥。
秦始皇統一六國,車同軌,書同文,對六國統一實行郡縣制,縣以下是鄉、裡、亭。十裡為一亭,每個亭都設有亭長,一來負責驛站人員接待,二來負責地方治安。
起初,亭長是由徭役已滿,或者有一定軍功的老兵擔任,但是六國剛剛統一,對六國亭長的要求也就沒那麼高了,咱劉邦因為在當地還有點威望,於是當上了泗水亭的亭長。
後來,因為亭長說話管點用,對百姓具有一定的威懾力,因此朝廷就讓亭長也負責治安。鄰裡之間,誰家豬牛羊丟了,那你就去找亭長,他一準給你辦嘍!
咱劉邦當年也是管這事兒,泗水亭這地方,凡是有點民事糾紛,人們也都願意找劉邦說說事兒。劉邦這個人,處事也算公道,甭管對不對,一定得讓大夥心服口服,因此當年沛縣的小老百姓,才個個願意扛著鋤頭跟著劉邦幹。
傳說,劉邦的母親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有次幹完活就在田間打了個盹。這個盹打的是十分蹊蹺,她夢見與一條龍纏綿在一起,頓時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劉邦他爹去了田間一看,有一天若隱若現的龍盤旋在媳婦身上,自此就懷上了劉邦。傳說,此龍是赤帝,那麼劉邦也就是赤帝之子。
皇帝嘛,總得有點傳奇故事,沒有也得編幾個。這段肯定是劉邦吹的,劉太公要知道劉邦敢這麼吹,敢公然給他一頂綠帽子,還不得氣個半死。
不過,劉邦還真有傳奇的地方,《史記》記載,他是高鼻梁大長臉,飄逸著一縷漂亮的鬍鬚,大腿上更是有72顆黑痣。傳說,當年有一老者路過討碗水喝,見到年輕的呂雉,不由得讚嘆「此乃貴人」。劉邦回家後,聽呂雉提及老者,撒丫子追上老人,老人一看劉邦說「此乃貴不可言」。
劉邦為人仗義,對兄弟們更是公道公平,因此在沛縣劉邦積累了不錯的人緣。作為泗水亭長的劉季,自然免不了上下打點,交友應酬,而劉邦仗義的品格,也使他多了不少朋友。
蕭何、曹參就是劉邦交的良師益友,也是沛縣響噹噹的人物。蕭何是沛縣官吏,曹參是沛縣獄卒,這二人的職位那可是妥妥的吃鐵飯碗的。蕭何是曹參的上司,而劉邦這個亭長更是比不上曹參這個獄卒,但他兩就愛跟劉邦這個泗水亭長鑽一塊。
那一年,縣上給劉邦下了一道硬任務,要求劉邦押送沛縣徭役前往驪山。而徵發徭役,押送徭役的任務就落到了劉邦身上,劉邦憋著一股勁,硬著頭皮把泗水亭的鄉裡們逼到了前往驪山的道路上。
在路上,那些從沛縣帶出來的鄉裡們,跑的跑,死的死,接著又是幾天大雨,他面臨跟陳勝吳廣一樣的遭遇。路上不斷地有徭役抱怨,但立刻就會遭到秦兵的鞭打,劉邦心裡想著,反正也到不了驪山了,到了也是個死,不如讓大家都逃命去吧。
劉邦給樊噲盧綰他們甩了個臉色,這幾個兄弟果然是心有靈犀,樊噲盧綰拔劍就殺了押送徭役的秦兵。劉邦對沛縣的父老說,願意跟我劉邦走的就跟著我,不願意的自找生路,大家覺得反正是個死,跟著劉邦興許還有點活路,主要是心裡踏實。於是,所有人都跟著劉邦鑽進了芒碭山,落草為寇。
劉邦是瀟灑了,可是劉邦這一家老小可遭了殃,老父親劉太公,以及哥哥嫂嫂,媳婦女兒,都被秦兵抓緊了大牢。
俗話說,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可這劉邦卻不一樣,一家老小落了難,端飯送菜的人還真多,蕭何曹參挨個去看望他們,還吩咐下去,一定要照看好劉邦的老爹。
說實在的,劉邦泗水亭長這個官並不怎麼大,要排資論輩還比不上曹參,更比不上蕭何。這個官也當得不怎麼樣,當個導遊送幾個人都沒送到。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終結了號稱無敵的秦帝國,打敗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短短的七年時間,完成了從一介布衣到大漢天子的逆襲。
有人說,老劉之所以能當上皇帝,是因為人家是天命所授,赤帝之子,斬白蛇而起義。也有人說,劉邦素來仁義,知人善任,才有最後的大成就。還有人說,是因為他賞罰分明,願意給予功臣豐厚的回報,才有那麼多仁人志士願意為他效勞。
其實,這些都是後世對成功者的馬後炮,劉邦真正成功的原因不在這些。用劉邦的一句話來說,就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君王之道,用人之道,能操縱人心,才配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