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曾因「東南有天子氣」而東遊,東遊的目的就是用秦始皇天子的身份來壓制「東南的天子氣」。秦始皇東遊時,當時不過是小小亭長的劉邦就覺得,秦始皇是衝他來的,於是他就躲到芒碭山的沼澤、巖石之間。
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巖石之間。
為什麼秦始皇東遊,當時只是個小小亭長的劉邦就那麼自負,會認為秦始皇是衝他劉邦去的呢?
其實,《史記》中經常出現的諸如「天子氣」一類怪力亂神的記載,背後都是有著極其深刻而又複雜的背景的,並不能簡單地以封建迷信論之。
秦始皇之所以會說「東南有天子氣」,並不是說在華夏的東南方有一種叫「天子氣」的東西存在,而是說東南方向的百姓還沒有心悅誠服地當他秦始皇為真正的天子,還想著找機會作亂,推翻他秦始皇的統治,即秦始皇長子扶蘇所說的「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
東南方向是原來的楚國,楚國是六國中抗秦最為頑強的一支。楚國人在亡國前曾這樣表達自己的憤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正如陳勝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如釘子一般釘在所有渴望建功立業者心上一樣,「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如釘子一般釘在了秦始皇的心上,每每想到這話,秦始皇的心就咯噔咯噔地跳。
於是,秦始皇一次次東遊,向東南方向的臣民展示自己的帝王權威和秦帝國的武力,使那些圖謀叛亂的不穩定分子受到威懾。
我們有理由相信,秦始皇東巡的途中不僅僅是展示帝王權威和炫耀武力,也一定計劃著逮捕一些不穩定分子,而劉邦這樣的人,很有可能屬於秦始皇心目中的不穩定分子,所以劉邦要躲起來。
為什麼我會認為劉邦是秦始皇心目中的不穩定分子呢?
《史記》中關於夏侯嬰的記載隱約透露了,劉邦想搞事可不是一天兩天了。
汝陰侯夏侯嬰,沛人也。為沛廄司御。每送使客還,過沛泗上亭,與高祖語,未嘗不移日也。嬰已而試補縣吏,與高祖相愛。高祖戲而傷嬰,人有告高祖。高祖時為亭長,重坐傷人,告故不傷嬰,嬰證之。後獄覆,嬰坐高祖系歲餘,掠笞數百,終以是脫高祖。
畫重點,「廄司御」、「與高祖語」、「高祖戲而傷嬰」、「終以是脫高祖」。
夏侯嬰是縣裡的馬夫,體制內的,經常四處跑,每次從外面趕車回來,都要去跟劉邦聊上很久很久,他們聊什麼?為什麼總是從外面回來聊?
夏侯嬰和劉邦關係很好,為什麼劉邦會在玩鬧中傷到夏侯嬰呢?他們到底在玩什麼?又為什麼會被人告發?
我的意見是,夏侯嬰跟劉邦聊的,都是外面的見聞,這些見聞都是沛縣以外的人對秦廷的看法,對劉邦和夏侯嬰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夏侯嬰會留心記載下來,並及時匯報給劉邦。
劉邦傷夏侯嬰那次,應當不是普通的玩鬧,很可能是在嘗試什麼武器,不小心傷到了夏侯嬰,夏侯嬰之所以保劉邦,也不僅僅是為了劉邦,更是為了自己的家族考慮,一旦他們嘗試武器的事情被沛縣縣令確認,就會以謀反罪處理他們,他們就完了,所以,寧願坐一年多監獄被打上鞭子,夏侯嬰也什麼都不說。
雖然夏侯嬰什麼都沒說,但劉邦和夏侯嬰的疑點依然會被記錄在案,而劉邦和夏侯嬰這樣有疑點的人,一定是秦始皇東巡時重點打擊的對象,沛縣縣令為了討好秦始皇,也一定會加大對劉邦一干人等的打擊力度。
劉邦害怕被打擊,自然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腳底板抹油,溜了,溜到芒碭山間藏起來,藏到誰也找不到的地方去。
於是就有本文開頭所引用的那段記載:
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巖石之間。
善於宣傳的劉邦並沒有放棄對自己躲藏一事的渲染,於是又搞了下面這一出:
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
明明是夫妻間有著外人所不知道的暗號,卻要說得這麼神乎其神,而沛縣的人也信這一套,真的相信劉邦與眾不同,爭先恐後地要拜劉邦做老大。
參考資料:《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樊酈滕灌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