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一個被誤解千年的可憐帝王,他的晚年甚至可用「悽涼」概括

2021-01-09 小宋古事匯

楚漢之爭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時期,千百年被人廣為傳頌,在口口相傳之間楚漢人物也不斷臉譜化,項羽成為了一個力拔山兮的英雄,而劉邦成為了陰險狡詐、屠戮功臣的小人。

筆者對於世人對劉邦如此評判嗤之以鼻,其實世人都誤解了他千年!今天筆者引用《資治通鑑》中對劉邦的記載,給大家展示一下劉邦不一樣的一面。

劉邦此人行事雖然放浪,但是在對待民眾百姓卻堪稱是仁義之典範。早年劉邦曾任亭長之時,曾以亭長的身份押送百姓去驪山建墓服徭役,去驪山建墓這在當時可謂是最差的差事了,基本算的上是有去無回。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修建秦始皇墓的時候是「大事畢,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

原來在當時,皇帝為了防止陵墓結構外洩,避免被盜,於是乾脆就在陵墓修好之後,將這些參與進來的工匠苦力全給關在墓裡將其困死。如果是一般人,可能是心裡有同情但是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考慮也只能將這些人送去服徭役。

但是,劉邦卻擅自將這些人全部給放了,此舉也使得劉邦仁厚長者之名傳遍當地,後來劉邦起義之際民眾感懷劉邦仁義之名,更是殺了縣令推舉劉邦為沛公。

劉邦自己是貧困出身,所以對民眾極為寬厚。對此,《資治通鑑》毫不吝嗇對劉邦的讚美之詞:

「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

俗話說做一時君子易,做一世君子難,而劉邦在對人民至始至終便是仁義相待。

公元前196年,劉邦親徵英布身中一箭,此時的劉邦年事已高身體大不如前,箭傷不斷惡化等劉邦回到長安之時已經全面感染,日夜高燒,宮廷醫官皆束手無策。

不過好在當時呂后遍尋全國找到了一個可以醫治此病的醫者,《史記》與《漢書》等眾多史書中都有明確記載:此醫者信誓旦旦地保證為——「疾可治」。

面對這個唯一有可能救自己一命的醫者,劉邦的態度卻讓人費解。《資治通鑑》記載道:

上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在說,我的命乃是上天註定的,即便是扁鵲來了也不能醫好我!

這麼豪橫的病人確實少見,但是細細想來劉邦此舉卻是有其深意。

劉邦此時年近七十,常年外出作戰之後已經積攢了一身傷痛,如今再加上這一箭,身體再也撐不住了。自己的身體狀況劉邦比誰都清楚,醫者不可能將其治好,劉邦不忍這個醫生因為治不好自己而被憤怒的臣子殺掉。

《資治通鑑》還記載道:

「遂不使治疾,賜黃金五十斤,罷之。」

也就是說,劉邦大罵了這個醫者一頓,沒有讓他給自己治病,還賞賜給他50斤黃金。這就更證實了劉邦寬仁的心思。賞給醫者黃金,更代表著他對醫者的歉意。

平定英布叛亂之後,劉邦班師回朝的途中,走了一個遠路——他想在將死之前,看一眼老家沛縣。

昔日看到秦始皇車架時不免發出「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之感慨的豪傑,如今已經成為將行就木的老人。此刻的劉邦哪裡還有一點蕩平九州的帝王威嚴,而是如同一個外出多年而歸家的老者一般,淚流兩行,與父老鄉親們載歌載舞。

再強大的男人,也有心中的軟肋,劉邦已經全然不顧自己的傷勢了,。《資治通鑑》記載:

「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一首千古絕唱《大風歌》,就此而來: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平定天下的他回到了自己的起點,心中卻依然為大漢的未來感到了深深地擔憂:自己死後,又有誰能守護天下呢?!

《大風歌》的最後一句話是劉邦多年來的心聲。劉邦的一生是忙碌的,自他戰勝項羽建立大漢帝國之後,並沒有享過幾天清福。

筆者梳理了《資治通鑑》中各地諸侯、部將反叛的時間:

高祖元年二月,臨江王共驩叛漢。高祖元年十月,燕王臧荼反,高祖自將擊之。高祖五年,項羽部將利幾反,高祖自將兵擊之。高祖六年十二月,有人揭發楚王韓信欲造反,高祖將韓信抓獲。高祖七年,韓王信造反,高祖自往擊之。高祖十年八月,趙國相國陳豨造反,高祖自東往擊之。高祖十一年夏,梁王彭越謀反,高祖自往擊之。同年秋,淮南王英布反,高祖自往擊之。

打敗項羽後的十多年裡,劉邦不是在平叛就在平叛的路上,而他手下已經沒有可堪大任的將領了。故此,「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成為劉邦最急切的心聲。做皇帝之後還這麼忙,歷史上的這麼多帝王,恐怕找不到第二個了。

身體已經如此,縱使劉邦心中有太多想要完成的夙願,也已經無法完成。

很多人都說他屠戮功臣嗜殺成性,可仔細回想他的一生,劉邦真真是一個體恤士兵,有親和力,寬仁愛民的帝王。

是一個能夠和手下打成一片的領導。

《資治通鑑》記載:

漢五年,已並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於定陶,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

在劉邦成為皇帝的宴會上,群臣敢在宴會上舞刀弄槍,互相吹牛皮,爭搶功勞,不就側面證明了劉邦是一個好相處的人嗎?宴會上大臣們的失禮雖說讓劉邦很頭疼,但劉邦也沒有懲罰他們,而是安排叔孫通制定禮法,約束他們。

《資治通鑑》還記載:

上(劉邦)在雒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竊竊私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

劉邦看到將士們竊竊私語,詢問張良後得知,這些將士們竟然在商議謀反的事。而劉邦得知後第一時間並不是將他們抓住斬殺,而是詢問張良他們謀反的原因,並且想辦法進行補救。

劉邦從來就不是一個弒殺之人,相反,他更是一個寬仁長者的形象。晚年甚至可用「悽涼」來概括,他臨終前的三個願望,沒有一個達成。

平定淮南王英布這場叛亂時,劉邦的身體已經快要不行了。他想讓太子劉盈代替自己去出徵,可這個心願卻依然毀在了政治鬥爭之中。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呂雉認為劉盈已經是太子了,打敗英布後對他沒有任何的好處,如果打了敗仗,對於劉盈的地位更是會產生威脅。

因此,呂雉跑到劉邦面前哭鬧,堅持不讓劉盈出徵。

而此事也將劉邦氣得夠嗆,罵道:「吾惟豎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呂雉的擔心確實是正確的,可劉盈身為人子,父親身體已經快不行了,竟然還不去做事為其分憂,是合格的兒子嗎?恐怕在呂雉等人眼中,權力才是最重要的!

或許是此事讓劉邦心生失望,平定英布叛亂歸來後,劉邦趁自己還有一口氣,就想要立他與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

戚夫人是劉邦最寵愛的妃子。劉邦最喜歡她的歌舞,每當劉邦拖著疲憊的身軀回營後,就是戚夫人為他撫平傷痛。呂雉雖然是劉邦的髮妻,可是兩人早早就因為戰亂而分開,軍旅中陪伴劉邦最多的,就是戚夫人。

從個人情感而言,劉邦對戚夫人的愛,遠勝呂雉,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為太子,也在情理之中。

可身為劉邦身為帝王,卻沒有達成這個自私的願望,在眾臣反對之下,已經是帝王至尊的劉邦也只能妥協。看著心愛的戚夫人痛哭流涕時,劉邦也無奈的唱起了歌:

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柰(奈)何!

凡事都有因果,倘若呂雉讓劉盈代替劉邦出徵,行軍途中收攏將士人心,建功立業後回歸,他的太子之位豈不是更加穩固嗎?而呂雉只為權力而不顧劉邦重傷之體,拒絕劉盈出徵導致劉邦身體被累垮,於公於私,劉邦改立太子都合情合理!

可即便是這樣一個願望,劉邦也未能達成,於公元前195年6月1日崩於長樂宮。

劉邦彌留之際,給劉盈寫了一封信——《手敕太子書》。

這封信不是一個帝王給繼承者寫的,更像是一個父親給兒子寫的家書。信中,劉邦教劉盈為人處世,如何成為一個好皇帝,要讀書、要用賢、要治理好天下。而結尾之處,劉邦還心心念著他寵愛的戚夫人母子: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擔心),其餘諸兒皆自足立,哀此兒猶小也。」

呂雉母子,地位已經穩固無比了,而劉邦最擔心的就是戚夫人母子。因此,在這封家書中,劉邦還擔心他們母子二人,因此希望劉盈能夠對其進行照顧。

可同樣是這麼一個簡單無比的願望,依舊沒能如願。

劉邦死後不久,劉如意被呂雉毒死,戚夫人也被做成了人彘,悽慘無比。

讀《資治通鑑》的時候,有關劉邦的部分我讀了很多遍,每讀第一次都有不一樣的感悟。第一次讀的時候我覺得劉邦也只是運氣好最終奪得天下,可再仔細品味之後,卻發現了劉邦不一樣的智慧以及對人性的把控能力強到何種程度。

之後再讀,又能感受到劉邦人生的豪邁以及悽涼。

劉邦能成就一代開國帝王絕非偶然,他的身上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研究的地方,越了解劉邦,就越能感受到他的強大,而劉邦強大之下,也隱藏著深深地心疼。

想必,這就是歷史的魅力吧。

很多人問我:想要了解歷史,應該先從哪一個史書入手。我會不假思索的推薦他讀《資治通鑑》。因為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鑑》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看完等於多活了1300年。

在這本書史書中,重點介紹了劉邦、張良、蕭何等君臣之間的權術之道,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筆者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資治通鑑》原本就是一本帝王教科書,教得全是權謀。只要學好了《資治通鑑》裡的權謀,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學習工作,都能遊刃有餘。

由此可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確實是一本相當厲害的書,越讀越有韻味,越讀你的腦子就越清醒。

但是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閱讀文言文還是比較吃力的。因此,筆者向大家推薦一套白話版本的《資治通鑑》。

這套書是由全國百名大學教授、學者,歷時3年,合譯而成,並且經過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商務印書館等權威機構進行校勘。

因此這套書絕不是現在市面上,那些粗製濫造、攜帶私貨的資治通鑑。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而且是全本。

這套書的封面製作也非常考究,送領導,送朋友都非常有面兒。

作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這套書現在在做活動,一套6大本,原價1580元,現在百度讀者只要168元,可以說是很超值了。

對於這本書,只要能夠讀一遍,就能有巨大的收穫。因此筆者建議大家,趕緊買這套書,多讀幾遍,長長見識,學學權謀。相信讀完這本書,你將比別人多走1300多年的人生路。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下面的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劉邦帝王相之五,劉邦腿有72顆黑痣,放大宣傳,意欲何為?
    孫悟空有七十二般變化,水滸人物有七十二位地煞,咱們的大漢王朝開國皇帝劉邦也不含糊,左腿上生有七十二顆黑痣!黑痣之說《史記》也有記載劉邦:「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即左腿有72顆黑痣。72顆痣全長在左腿上也可謂星羅密布了,左腿差不多都成黑腿了。
  • 古代帝王也「追星」,劉邦年輕時的偶像,是戰國四大公子之一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能人異士為國家開疆拓土或者教化一方,受到世人的尊敬和喜愛,尤其是在先秦時崇尚俠義之風,有很多人都會有自己的偶像,而古代帝王也有自己喜歡的人才,甚至帝王「追星」第一人的劉邦,就對素未謀面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十分崇拜。
  • 劉邦英雄一世卻晚景悽涼,戰場上中了一箭,性命堪憂卻不敢醫治!
    西楚霸王項羽、淮陰侯韓信、留侯張良等大拿就不用說了,就連被太史公似有意似無意黑一把的漢高祖劉邦,實際上也是個大英雄。劉邦英雄一世,兩年破秦,四年滅項,又馬不離鞍地徵討反叛的諸侯王,最後在徵討英布的戰爭中被流箭射中,身負重傷,卻不敢醫治,可謂晚景悽涼。為什麼性命危在旦夕,劉邦卻不敢醫治呢?
  • 拋妻棄子的男人,晚年的下場,很悽涼
    這種男人在自己貧窮的時候,覺得有一個女人願意嫁給自己,就是最大的幸福,甚至會對女人感恩戴德。可是一旦有有錢了,就會變得忘恩負義,說到底,就是他的人品出了問題。「從今天開始相互擁有、相互扶持,無論是好是壞、富裕或貧窮、疾病還是健康都彼此相愛、珍惜,直到死亡才能將我們分開。」
  • 這種面相千年難得一見,被稱為帝王剋星,歷史上只有兩個人擁有
    導語:這種面相千年難得一見,被稱為帝王剋星,歷史上只有兩個人擁有歷史傳言當中,凡為帝王者,皆有不同於常人的面相,是謂帝王之相,乃是萬裡挑一的容貌,比如舜帝、項羽都有著重瞳,劉邦鼻梁特別高,屁股上還生有72顆紅痣,劉備耳垂過肩,雙手過膝,朱元璋腳踏七星等等,都驗證了帝王之相的準確性
  • 帝王之相不可算命?
    那些無聊之人佔卦更不要給他佔,所以我不明白為什麼一些學易人士老是去求著別人佔;這叫不尊重上天。外應不吉不可斷,萬事萬物都是聯繫的,不吉的象這時正好來問事,也是一個不吉的事,最好躲開此時辰,因為事物是發展的,如果躲開這個時辰,則不吉可能轉化。另外,有的人在佔測他時,一句也不準,這時應該趕緊停手,不要再繼續為其佔測,因為這樣的人要麼是個刺頭來找事,要麼命中克你,於你不利。
  • 秦始皇東遊壓天子氣,劉邦不過是個亭長,為何就覺得是衝他劉邦?
    秦始皇東遊時,當時不過是小小亭長的劉邦就覺得,秦始皇是衝他來的,於是他就躲到芒碭山的沼澤、巖石之間。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巖石之間。為什麼秦始皇東遊,當時只是個小小亭長的劉邦就那麼自負,會認為秦始皇是衝他劉邦去的呢?
  • 坐吃山空 這些星座男晚年悽涼
    然而十二星座中的這些星座男就比較不在乎這些,他們坐吃山空,到了晚年,情況就不太好,會比較悽涼。白羊男:什麼都留不下白羊男年輕的時候是比較拼的,所以賺錢從來也不少,但是他們花錢的時候也是相當厲害的,簡直就是拿錢不當錢,因此也留不下多少,外加他們脾氣火爆,喜歡惹事,還願意交朋友,就算有錢也花的差不多了,晚年做不動了
  • 韓信做了階下囚,劉邦低聲下氣來問話,但答案讓劉邦很沒面子
    但不幸的是,歷來帝王從來不需要朋友,他們需要的是利益,是自己國家的長治久安,有時候為了自己國家的長治久安,犧牲掉戰友甚至是朋友那也是常有的事。很多人都因為陳平為劉邦設計擒獲韓信,對陳平這個人很有意見,實際上沒有必要過多的苛責陳平,作為劉邦情報部門的總負責人,這種髒活陳平沒少幹,也沒少提劉邦被黑鍋。
  • 心理測試:選一個最甜的蘋果,測你晚年是有福還是悽涼
    心理測試:選一個最甜的蘋果,測你晚年是有福還是悽涼
  • 宮女夢見龍「盤旋」在肚子上,劉邦說我成全你,後兩人生千古一帝
    古代的時候越是偉大的人,尤其是帝王將相們,越是喜歡和龍攀上關係,就好比劉邦出生的時候,他就說是他的母親和龍在一起,然後就有了他。好像這麼說了之後,後來他當了皇帝就是天經地義了的一樣!畢竟龍在很多人看來,就是皇權的象徵。也只有皇帝敢把自己比喻成龍了。
  • 強勢的老人晚年生活更悽涼?兒女說了大實話,讓人心寒
    但是,到了晚年,她日子過得相當悽涼。三個子女,沒一個願意接她同住,雖然也都給她很多生活費,但卻很少回來看她。周圍的人就感慨:強勢的人晚年悽涼啊。那麼,果真是強勢的老人晚年生活更悽涼嗎?兒女們說了大實話,讓人心寒。一輩子掌控兒女的人生,老了也不肯放手就拿張阿姨說吧,她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三個孩子沒一個願意接她同住。
  • 蓋棺定論,以漢武帝的諡號為例,解析中國帝王「諡號」文化
    漢武帝劇照何為諡號?  在古代,對於那些帝王將相以及高官大臣們,他們死後官方都會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給一個最終的評價,但是一個人一生的功過又不是能用三言兩語說清楚的,所以,為了方便,古人就選用一些有評價意義的字,以此來高度概括一個人的生平,這些由官方給出的,具有評價意義稱號就是「諡號」。
  • 他是一個逃兵,在項羽身邊默默無聞,在劉邦身邊大放光彩
    公元前206年,項羽身邊的一個逃兵投靠了劉邦,初次見面,劉邦就封這位逃兵為「都尉」,負責監督軍中老將,並且可以與劉邦同坐一輛車出行;對於一個寸功未立的人來說,這種高規格的待遇,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於是,劉邦身邊的一些老將,在私底下議論起來:「這小子就是一個逃兵,在項羽那裡默默無聞,現在,投靠了漢王,漢王卻讓他負責監督我們,還允許他與漢王同坐一輛車出行,這還有沒有天理啊?」後來,這些抱怨聲傳到了劉邦的耳朵裡,可是,劉邦不為所動,堅信這位「逃兵」是個了不起的人物。說了這麼多,這個「逃兵」是誰呢?
  • 整天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的他卻是歷史上最具有傳奇色彩的「帝王」
    整天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的他卻是歷史上最具有傳奇色彩的「帝王」,關於項羽和劉邦的性格差異,我們可以通過一件事就能看出來,秦始皇在位時期曾三次東巡,一次當秦始皇巡遊至項羽所在的會稽縣時,項羽被秦始皇威風凜離的隊伍所驚訝,但是同時項羽又表現出一種不屑的神情,並向身邊的項梁說道:「無甚稀奇,彼可取而代也
  • 真正晚景悽涼的人,有以下幾個特徵,希望你一個都沒有
    但事實上,並非不結婚沒孩子的人一定會晚景悽涼,也並非結婚生孩子的人一定會晚年幸福。真正晚景悽涼的人,有以下幾個特徵,希望你一個都沒有。一、窮困潦倒。很多人選擇單身,但是他們有著收入不錯的工作,享受著社會中的各種應享受的權利,經濟富裕富足,完全撐得起自己晚年一個人的生活,這種人不會晚景悽涼。
  • 女人選擇孤獨終老不結婚,一定會晚景悽涼嗎?
    她表示,自己再也不結婚了,一個人蠻好的,不用怕失去誰,也不用等誰回家,不用受他在外面是否會愛上別人的擔心和煎熬,覺得孤獨終老也不是什麼問題。但她代表不了所有女人,也不是每個女人都能孤獨終老不結婚也過得好。這位女士的例子,只適合那些結過婚已經有孩子的,並且有經濟基礎的。這樣子,她只要不怕孤獨,就可以不再結婚,獨自過著閒散的日子。
  • 晚年無兒無女的,一般有四種人,但只有最後一種會晚景悽涼
    有些人晚年守著子女,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但有些人晚年無兒無女,也未必過得不幸福,關鍵在於自己的狀態。  什麼樣的人老了之後身邊無兒無女呢?  答案有四種,但只有最後一種會晚景悽涼。  誰說一個女人只有成為母親才能獲得幸福呢?像楊麗萍這樣享受著實現自己價值的成就感,也滿足於豐富的生活,不也是一種絕佳的活法嗎?  晚年無兒無女的楊麗萍並不悽涼,因為她心中有夢想,隨手都是能治癒自己的事物,她活得很開心,很自由,對於她來說,這些已經足夠。
  • 他出六個奇計助劉邦稱帝,死前:我這一世算盡陰謀,後代將遭報應
    他也對項羽的很多做法都十分的不認同,這個時候便有了去劉邦陣營的想法。後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當中,他幫助劉邦逃離了西楚霸王的追殺,便隨劉邦去了漢營。在進入漢營之後,他憑藉著自己的才能得到了重用。他也為劉邦出謀劃策,為建立大漢王朝也是盡心盡力。雖然他一生出過很多的計謀,但是他出的有一條計謀可以說是十分的陰險,這讓很多後人都為他這條計策所不齒。
  • 晚年悽涼的老人,不是子女不在身邊,而是老人自己做了最壞的選擇
    那麼對這些老人來說,子女不在身邊,就是最悽涼的事情嗎?其實未必,那些晚年生活真正悽涼的老人,多半和子女在不在身邊關係是不大的,而最重要的還在於老人自己的選擇。子女不在身邊的晚年生活,未必就是最悽涼的對老人來說,如果自己一把年紀,可子女不在身邊,確實是會感覺有些孤獨,可若老人晚年自己能夠把時間安排好,和一些喜歡的朋友一些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每天自己找找樂子。照樣日子也可以過得充實有意義。畢竟年輕的時候人們忙工作,忙瑣事,大部分時間都在為別人而活,為責任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