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人劉邦,在風起雲湧的秦末風煙中,經過一系列神操作,一躍而成第一人。突然間富有四海,放眼一瞧,這個天下,屍橫遍野、人仰馬翻,敵人都躺在屠刀下,刀把握在兄弟手裡,刀尖還淌著血,環顧四周,不由得脖頸一涼。怎麼辦?
當所有的對手被消滅之後,新的對手行將到來,他們是誰?劉邦心裡也沒底,每一個提刀的人,都很可疑。但距離狡兔死、走狗烹還要走很長的一段路。此刻的天下,搶奪已不再是主潮,阻止新的搶奪爆發才是首要工作。隨著漢王奪權集團的解散,大漢合資公司應運而生。
要走下去,核心資源是什麼?保障大漢王朝順行下去的最主要資產,以當時情境來看,還是兄弟。順應形勢,劉邦採取了分封與郡縣制相結合的權力分配方式,這更像是一個合資公司。表面上看來,兄弟們一起打天下,兄弟們一起享天下,順理成章。
不同的是,劉邦已經從沛縣兄弟幫的靈魂人物,旗幟人物,搖身一變,成了大漢合資公司的控股人,他將成為規則制定者。
人,永遠是人治社會的關鍵。控股人劉邦從登上高位那一刻起,想必就已經洞悉了前前前任嬴政的內心世界,為了杜絕周天子分封制的悲劇重演,秦朝在權力分配之際推翻實行了八百餘年的分封制,以郡縣制的方式來集中權力。對於廣大而凌亂的一盤散沙來講,這種思路無可厚非,甚至是卓絕的智慧。
但他沒有辦法。從一文不名到富有四海,窮小子劉邦所付出的代價就是合伙人太多,從頂級配置的韓信到沛縣兄弟幫們,人人都盯著「天下」這塊大肥肉。分封了!群雄們或許擊掌相慶,這看起來多麼像西楚。
但你們想多了。真兄弟給肉,假弟弟得殺。韓信必須得死,一時還找不到機會。另一個韓信就率先風起雲湧了(韓王信,韓襄王姬倉庶孫)。儘管這裡可能有一點誤會,但結果卻是赤裸裸的。漢高祖六年(前200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造反,勾結匈奴一起打太原。
匈奴,這是只要你登上王位,就會矗立在你面前的千古勁敵,他們兵強馬壯,以搶劫為生,擅長遊擊戰,劉邦率領23萬大軍迎擊匈奴,白登之圍卻差點要了他的命。
7天7夜,劉邦被困在白登山,與主力部隊失去聯繫,饑寒交迫、危在旦夕。人們一度以為他死了,甚至有人籌謀著立新君。最終脫險,還是陳平的計謀好,英雄愛美人,美人愛珍寶,冒頓單于的愛妾閼氏收了劉邦的寶物,於是吹枕邊風,就著戰場上常見的一些誤會,又鼓吹神靈護佑,最終促使冒頓打開了包圍圈的一角,劉邦趁著大霧逃脫。
背叛的不只是韓王信。以蒯通為代表的一眾謀國者在各個合伙人中遊說,韓信是重點遊說對象,但他沒有及時響應。
陳漢十年(前197年),陳豨反叛,他們果然以為這分封「很項羽」,操盤手們提著腦袋奔走在大漢合資公司各個合伙人的辦公室裡,這幫借力打力者,不怕死,會玩也敢玩,「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諸侯王們一個又一個的相繼做炮灰,陳豨莫不以為自己是下個劉邦?
漢高祖抱病出徵。他一走。呂后就下手了。長樂宮裡誘殺韓信,是呂后的狠厲也是她的睿哲。這一殺,為過去的漢王集團殺滅了一個英雄,為大漢王朝的將來殺出了一片光明。呂后,這是一個註定要成王的女人。
解決陳豨難度不大,劉邦歸來,見韓信已死,「且喜且憐之」,呂后甚至滅其三族以免後患,怎能不喜?她最了解劉邦,也懂得為自己留後路,手段適可而止,卻也讓劉邦不寒而慄,至親至疏夫妻。
兄弟幫的核心成員,誰都沒有死在劉邦手上。晚年想殺樊噲,是怕他作為殺手太好用,被老婆呂后利用,必然危及劉家子孫,畢竟她老婆也姓呂,但終於也沒有殺成。
嚇跑了的盧綰,本就是草包,誰也不知道如果那天劉邦沒死,他會不會赦免盧綰與匈奴的串聯,好歹也算誤會一場。
至於蕭何、曹參,在大漢相繼作為宰相治理天下,這麼好用的兄弟,當然是以嚇唬為主,怎麼捨得真讓他們死呢?自然,他們也必然找得出不死的方法,因為劉邦,是他倆共同打造的劉邦。
至於那些因謀逆而死的人,並不無辜,他們不懂得一個王朝的核心資源到底是什麼,最需要維繫的客戶關係究竟是啥。人生歸根結底是一種生意,國家就是要保障每個人都能夠安穩的做生意,賣出自己的體力和思想,國家要以暴力維持秩序,杜絕人們的形體被戰爭、犯罪、疾病等非自然死亡的形式剝奪,保障甚至促成人們自我價值的實現。百姓才是核心。
維穩是第一位的。任何一個組織存在的價值,都是提供一種平臺,一種溫床,人們在這裡活著,飲食男女,安居樂業,這是統治者存在的意義和目的。治理一個國家或者治理一個公司、管理一個團體,道理都是一樣的。
劉邦深知其理,所以他能不斷以「仁」網羅天下賢士,從一介草民開始,披荊斬棘,一路狂飆,如有神助般的最終登上極位。《漢紀》中稱「高祖起於布衣之中。奮劍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禪,不階湯武之王,龍行虎變,率從風雲,徵亂伐暴,廓清帝宇……上古已來,書籍所載,未嘗有也。」這是史無前例的劉邦。
陳豨之類之所以沒有在歷史的風起雲湧之際成為「劉邦」,原因就在這兒。張良、蕭何等操盤手也與蒯通不同。他們也愛江山,但規則不容藐視,且任何一種規則的制定,從不可能是一個人拍腦袋想出來的,智慧的成長來源於實戰,所謂規則實際上是群體智慧的結晶。那都是多少人前赴後繼,以屍身和熱血鑄就的。從個人利益出發,起兵或許出自權衡,但從更高遠的角度來看,為某個小集團的利益,打破既有秩序,欲將蹣跚學步的新王朝再次推入混戰的泥潭,實際上缺乏淑世情懷。
這種情懷終將在多年之後引起漢朝君主的重視,並形成一個新的規則,這裡暫且不表。經過多年徵伐,不斷平定內亂,劉邦的內心越來越堅定,最初藏在分封與郡縣共有制度下的真實目的,也不斷的顯露出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大概意思就是說,不是皇族成員不得封王,沒有軍功不能封侯,如果沒有功勞,皇上也沒有冊封,卻自封為侯的人,天下人要一起去誅滅他!總結起來就一句話:不姓劉的不可靠!那么姓劉的就可靠了嗎?
拭目以待。
(歡迎你關注下集:大漢王朝的人才供應與採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