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泗水亭長:控股人劉邦

2021-01-09 蕭柒爺呀
規則制定者的機遇與挑戰(網絡圖片)

江蘇人劉邦,在風起雲湧的秦末風煙中,經過一系列神操作,一躍而成第一人。突然間富有四海,放眼一瞧,這個天下,屍橫遍野、人仰馬翻,敵人都躺在屠刀下,刀把握在兄弟手裡,刀尖還淌著血,環顧四周,不由得脖頸一涼。怎麼辦?

當所有的對手被消滅之後,新的對手行將到來,他們是誰?劉邦心裡也沒底,每一個提刀的人,都很可疑。但距離狡兔死、走狗烹還要走很長的一段路。此刻的天下,搶奪已不再是主潮,阻止新的搶奪爆發才是首要工作。隨著漢王奪權集團的解散,大漢合資公司應運而生。

要走下去,核心資源是什麼?保障大漢王朝順行下去的最主要資產,以當時情境來看,還是兄弟。順應形勢,劉邦採取了分封與郡縣制相結合的權力分配方式,這更像是一個合資公司。表面上看來,兄弟們一起打天下,兄弟們一起享天下,順理成章。

不同的是,劉邦已經從沛縣兄弟幫的靈魂人物,旗幟人物,搖身一變,成了大漢合資公司的控股人,他將成為規則制定者。

人,永遠是人治社會的關鍵。控股人劉邦從登上高位那一刻起,想必就已經洞悉了前前前任嬴政的內心世界,為了杜絕周天子分封制的悲劇重演,秦朝在權力分配之際推翻實行了八百餘年的分封制,以郡縣制的方式來集中權力。對於廣大而凌亂的一盤散沙來講,這種思路無可厚非,甚至是卓絕的智慧。

但他沒有辦法。從一文不名到富有四海,窮小子劉邦所付出的代價就是合伙人太多,從頂級配置的韓信到沛縣兄弟幫們,人人都盯著「天下」這塊大肥肉。分封了!群雄們或許擊掌相慶,這看起來多麼像西楚。

但你們想多了。真兄弟給肉,假弟弟得殺。韓信必須得死,一時還找不到機會。另一個韓信就率先風起雲湧了(韓王信,韓襄王姬倉庶孫)。儘管這裡可能有一點誤會,但結果卻是赤裸裸的。漢高祖六年(前200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造反,勾結匈奴一起打太原。

圖片來源於網絡

匈奴,這是只要你登上王位,就會矗立在你面前的千古勁敵,他們兵強馬壯,以搶劫為生,擅長遊擊戰,劉邦率領23萬大軍迎擊匈奴,白登之圍卻差點要了他的命。

7天7夜,劉邦被困在白登山,與主力部隊失去聯繫,饑寒交迫、危在旦夕。人們一度以為他死了,甚至有人籌謀著立新君。最終脫險,還是陳平的計謀好,英雄愛美人,美人愛珍寶,冒頓單于的愛妾閼氏收了劉邦的寶物,於是吹枕邊風,就著戰場上常見的一些誤會,又鼓吹神靈護佑,最終促使冒頓打開了包圍圈的一角,劉邦趁著大霧逃脫。

背叛的不只是韓王信。以蒯通為代表的一眾謀國者在各個合伙人中遊說,韓信是重點遊說對象,但他沒有及時響應。

陳漢十年(前197年),陳豨反叛,他們果然以為這分封「很項羽」,操盤手們提著腦袋奔走在大漢合資公司各個合伙人的辦公室裡,這幫借力打力者,不怕死,會玩也敢玩,「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諸侯王們一個又一個的相繼做炮灰,陳豨莫不以為自己是下個劉邦?

漢高祖抱病出徵。他一走。呂后就下手了。長樂宮裡誘殺韓信,是呂后的狠厲也是她的睿哲。這一殺,為過去的漢王集團殺滅了一個英雄,為大漢王朝的將來殺出了一片光明。呂后,這是一個註定要成王的女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解決陳豨難度不大,劉邦歸來,見韓信已死,「且喜且憐之」,呂后甚至滅其三族以免後患,怎能不喜?她最了解劉邦,也懂得為自己留後路,手段適可而止,卻也讓劉邦不寒而慄,至親至疏夫妻。

兄弟幫的核心成員,誰都沒有死在劉邦手上。晚年想殺樊噲,是怕他作為殺手太好用,被老婆呂后利用,必然危及劉家子孫,畢竟她老婆也姓呂,但終於也沒有殺成。

嚇跑了的盧綰,本就是草包,誰也不知道如果那天劉邦沒死,他會不會赦免盧綰與匈奴的串聯,好歹也算誤會一場。

至於蕭何、曹參,在大漢相繼作為宰相治理天下,這麼好用的兄弟,當然是以嚇唬為主,怎麼捨得真讓他們死呢?自然,他們也必然找得出不死的方法,因為劉邦,是他倆共同打造的劉邦。

至於那些因謀逆而死的人,並不無辜,他們不懂得一個王朝的核心資源到底是什麼,最需要維繫的客戶關係究竟是啥。人生歸根結底是一種生意,國家就是要保障每個人都能夠安穩的做生意,賣出自己的體力和思想,國家要以暴力維持秩序,杜絕人們的形體被戰爭、犯罪、疾病等非自然死亡的形式剝奪,保障甚至促成人們自我價值的實現。百姓才是核心。

維穩是第一位的。任何一個組織存在的價值,都是提供一種平臺,一種溫床,人們在這裡活著,飲食男女,安居樂業,這是統治者存在的意義和目的。治理一個國家或者治理一個公司、管理一個團體,道理都是一樣的。

劉邦深知其理,所以他能不斷以「仁」網羅天下賢士,從一介草民開始,披荊斬棘,一路狂飆,如有神助般的最終登上極位。《漢紀》中稱「高祖起於布衣之中。奮劍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禪,不階湯武之王,龍行虎變,率從風雲,徵亂伐暴,廓清帝宇……上古已來,書籍所載,未嘗有也。」這是史無前例的劉邦。

陳豨之類之所以沒有在歷史的風起雲湧之際成為「劉邦」,原因就在這兒。張良、蕭何等操盤手也與蒯通不同。他們也愛江山,但規則不容藐視,且任何一種規則的制定,從不可能是一個人拍腦袋想出來的,智慧的成長來源於實戰,所謂規則實際上是群體智慧的結晶。那都是多少人前赴後繼,以屍身和熱血鑄就的。從個人利益出發,起兵或許出自權衡,但從更高遠的角度來看,為某個小集團的利益,打破既有秩序,欲將蹣跚學步的新王朝再次推入混戰的泥潭,實際上缺乏淑世情懷。

這種情懷終將在多年之後引起漢朝君主的重視,並形成一個新的規則,這裡暫且不表。經過多年徵伐,不斷平定內亂,劉邦的內心越來越堅定,最初藏在分封與郡縣共有制度下的真實目的,也不斷的顯露出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大概意思就是說,不是皇族成員不得封王,沒有軍功不能封侯,如果沒有功勞,皇上也沒有冊封,卻自封為侯的人,天下人要一起去誅滅他!總結起來就一句話:不姓劉的不可靠!那么姓劉的就可靠了嗎?

拭目以待。

圖片來源於網絡

(歡迎你關注下集:大漢王朝的人才供應與採購)

相關焦點

  • 劉邦其實並沒有遊手好閒!你可知他當的泗水亭長相當於什麼官嗎?
    我們都知道,漢高祖劉邦曾經做過泗水亭長,那麼他的亭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呢?有人認為秦朝的亭長相當於如今的鄉長,也有人覺得劉邦當時的職位也就是和如今的村長差不多。那麼事實是如何呢?其實,「亭長」在古代有兩種意思的詮釋,其一是管理「亭」的官吏,而「亭」也就是古代的驛亭,由驛站所提供旅途歇宿的處所。那麼劉邦擔任的亭長就是這樣一個官職嗎?顯然不是,劉邦所擔任泗水亭長的「亭」所指的是秦朝的一種基層行政單位。我們知道,秦始皇統一之後,就將天下實行郡縣制,而這並不意味著「縣」就是秦朝最基礎的行政單位,事實上,縣下面還設有鄉、亭、裡。
  • 劉邦曾當的「泗水亭長」,相當於什麼級別的官,學者:不是村支書
    導言《漢書》記載劉邦祖上來自魏國,是晉國大夫士會的後代。劉邦這一代已成為平民,出身農家,豁達大度,不事生產。初仕秦朝,授沛縣泗水亭長,後來釋放刑徒,亡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義之後,集合三千子弟響應,攻佔沛縣,自稱沛公。
  • 劉邦曾做過泗水亭亭長,這個亭長在現代是個多大的官?
    現如今,說起白手起家,我們回想到劉邦和朱元璋,這二位都是從小老百姓搖身一變成了皇帝,可劉邦比朱元璋要好多了,人家起碼還做過泗水亭長。劉邦這個亭長,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鎮派出所所長。想當年,在泗水亭報出「劉老三兒」的大名,基本上沒人惹得起,可見咱劉邦這亭長還是管點用的。秦漢時在鄉村每十裡設一亭,置亭長,掌治安,捕盜賊,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
  • 楚霸王項羽是怎麼敗給泗水亭長劉邦的?草根和貴族之間的較量
    今天小編就從三個方面分析一下泗水亭長劉邦是怎麼戰勝了楚霸王項羽的!其一,職場中,劉邦知人善任,項羽卻認人唯親劉邦在《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道壁,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 劉邦從秦時的亭長到大漢的皇帝,他的成功到底是必然還是偶然?
    影視作品中的劉邦劉邦好運的開始源於押送刑徒到驪山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在秦帝國搖搖欲墜之時,仍然不忘奴役大秦子民,而作為泗水亭長的劉邦被攤到了苦差事,負責押送刑徒前往驪山。要知道這些都是刑徒,大秦的律法他們很清楚,在去的路上很難保證不出狀況,包括他們的身體狀況和各自的心理狀況,即使他們彼此相安無事,還得看天氣是否配合。果然在走到半途中,就有刑徒缺少的情況發生了,道路遙遠加上條件艱苦,或死活逃在所難免。
  • 劉邦的亭長相當於現在什麼官?既不是鄉長,也不是派出所所長
    有歷史記載的亭長,恐怕也就只有劉邦一人。劉邦這個亭長是幹什麼的?究竟是多大的官呢?歷史上都沒有明確的記載。有人說,劉邦的亭長相當於。也有的說,劉邦的亭長相當於派出所所長。不過,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這樣的說法似乎都不對。
  • 秦始皇東遊壓天子氣,劉邦不過是個亭長,為何就覺得是衝他劉邦?
    秦始皇東遊時,當時不過是小小亭長的劉邦就覺得,秦始皇是衝他來的,於是他就躲到芒碭山的沼澤、巖石之間。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巖石之間。為什麼秦始皇東遊,當時只是個小小亭長的劉邦就那麼自負,會認為秦始皇是衝他劉邦去的呢?
  • 劉邦曾做過泗水亭亭長,在現代相當於多大的官?既不是鄉長,也不是局長
    亭長是戰國時期的地方鄉官,主要負責防匪防盜,維持地方治安。秦漢時期,亭長管理範圍是10裡。漢代,城市也設有亭長,也就是一個街區有一個亭長,負責治安工作。
  • 愛說大話讓劉邦完成了人生兩件大事
    口無遮攔、愛說大話的人,我們習慣避而遠之,特別是醉酒後愛說大話的人,常常令人啼笑皆非。我們自己也常常避免有「說大話」的言行,以免落得個人見人憎的地步。歷史上的劉邦也愛說大話,但是愛說大話這個行為非但沒有給劉邦帶來什麼不好的影響,反倒讓劉邦完成了人生兩件大事,成就了劉邦!
  • 劉邦是泗水亭長,之所以丟了這個官職,是與遇到的算命老頭有關?
    呂雉告訴劉邦老人的去處。劉邦一路小跑的跑著追了去。老人遠遠的就聽到了急促的腳步聲。趕緊讓道一邊,還以為是搶劫的呢。劉邦看到老人,告訴他來這裡的原因。老人給劉邦看了相,告訴劉邦道:「你的尊貴,當貴為天子。」劉邦沒有點懷疑老人在胡扯,但是,是人就愛聽好話。所以,他只是告訴老人,若以後我們命運真像你說的那樣,我會來報答您的。
  • 斬白蛇起事前,48歲的劉邦經歷了怎樣的人生?不是簡單的遊手好閒
    據說,今日豐縣尚有「馬公書院」遺址,此遺址被視為劉邦少年時代與盧綰一道師從馬維先生讀書的地方。由這一歷史細節可以看出來,劉邦童年、少年時代,既不是窮苦孩子,也不是遭人厭煩的野孩子。他應該受過不錯的教育,性情也不像後來那般吊兒郎當、桀驁不馴,相反很是知書達理,懂規矩。有史家認為,劉邦的少年時代跟成年之後判若兩人,主要跟因為劉邦晚熟。
  • 劉邦為什麼叫沛公?不只是殺了一條蛇那麼簡單
    腰斬白蛇,沛公出世 秦始皇徵調勞役的命令,有一天下達到泗水亭長劉邦的手裡。 其時,秦始皇不僅建築萬裡長城,還抽掉一部分勞役,修宮室以及驪山陵。但劉邦不是常人,其寬宏大量的心胸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想的更多的是百姓的生活問題。看著手裡沛縣縣令下發的編造名冊,劉邦第一次認真思索一件事。更要命的是,縣令讓在全縣很有面的劉邦作為領隊,帶隊去驪山陵,並警告劉邦,如果中途有結隊逃亡者,領隊也要連坐論罪。劉邦只得硬著頭皮上路了。
  • 二八年華的呂雉,為什麼肯嫁給遊手好閒、人到中年的劉邦?
    劉邦這個人,早年確實是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就連他老爹劉太公也時常埋怨他不如兩個哥哥會種地打糧食。後來晃蕩來晃蕩去,混到了一個泗水亭長的崗位。亭長,差不多也就是村裡的民兵連長。 雖然我們戲言:別拿村長不當幹部,但這也就是對村民而言的。一個村長如果到縣裡,特別是面對縣裡首富級別的人物,誰拿你當根蔥啊? 可就是巧了,呂雉的父親呂公,就是縣裡首富級的人物,而且頭次與劉邦碰面,就很看好劉邦這個四十來歲都沒娶媳婦的「老小子」。
  • 三分鐘讀懂漢高祖劉邦的一生:怎樣從不務正業走向帝王寶座
    恰逢信陵君昔日門客張耳招納門客,劉邦便投於其麾下。然,時世弄人,前線戰場上,魏國被秦國打的節節敗退,於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國滅。樹倒猢猻散,國破山河摧。張耳被秦通緝,門客皆散,劉邦花了幾年時間搞明白了一個道理,話本子裡寫的什麼英雄一出場便是建功立業、光宗耀祖都是騙人的,或者他就不是那個英雄。
  • 劉邦一個「流氓」一樣的人,他是憑藉著什麼坐上皇帝寶座的?
    劉邦是流氓嗎?其實並不是。劉邦可是泗水亭長,相當於現在的派出所所長,別看官小,可也是公職人員,而且他還迎娶了大戶人家的閨女呂雉。可以說劉邦人生最開始就是一個上班族命運,之所以獲得天下,是因為他天時地利人和都佔全了!
  • 一代平民皇帝-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
    一.建漢稱帝、彪炳史冊劉邦生活的年代處於秦朝末年,百姓水深火熱、苦不堪言。生逢亂世,社會動蕩不安。當時他只是沛縣的一個泗水亭長(相當於現在村長大小的官員),但是他自幼喜歡結交朋友,網絡了一批能人異士在身邊。
  • 劉邦靠說大話,吹牛皮,竟然吹得美人歸!
    劉邦年輕時因性格豪爽,喜歡說大話,吹牛皮。因為這種「混」勁,既然讓她吹到了一個美女媳婦。我們來看看,劉邦是怎樣憑一張嘴吹到個美媳婦的。劉邦年輕時相貌不算英俊,唯一的特點就是長有一副漂亮的鬍鬚,因其性格豪爽,喜歡結交朋友,在十裡八鄉還是有些名聲。因為他平時閒遊懶散,村裡的姑娘都不願嫁給一個「不務正業」的人,所以三十好幾還是光棍一條。
  • 劉邦陳平兩人,靠吃軟飯飛黃騰達
    早期的劉邦不過是個泗水亭亭長,負責維護一方和平以及送信。小小的亭長是如何成為反秦領袖呢?因為劉邦靠老婆呂雉的關係步入上流社會,獲得以前得不到的資源。呂家原本是單父縣的名門望族,和沛縣縣令是老朋友。後來因為某些事情和別人結了仇,怕仇人上門找麻煩,呂父帶著一家老小遷徙到沛縣。老朋友有難前來投靠,豈有不招待的道理?
  • 那一夜劉邦喝醉了酒,思前想後做出的決定,結果怎麼樣了呢?
    果不出劉邦所料,剛剛離開沛縣縣城不遠,隊伍中便有人逃亡。逃亡的原因,當然是不甘受苦,擔心難以活著回來,不如現在逃亡,也許會有一條生路。況且,當時的破產農民,還有在驪山修墓的刑徒「亡逃山林」者大有人在,因而劉邦所帶領的刑徒一離開縣城便有多 人逃亡,是不足為怪的。面對著刑徒出發後的逃亡,劉邦大傷腦筋。他估計,照此下去,不待到達驪山,刑徒豈不是要逃光了麼?
  • 很多人都說劉邦能稱帝,是因為自身帶有龍氣,是真的嗎?
    歷史上對劉邦的記載,關於他的事跡有很多,他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在歷史上的影響是很深遠的,他能從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最後到當上皇帝,在歷史上也是少有的,但是關於他最後能稱帝的說法,在民間有很多傳說,也有很多人覺得他是運氣很好,遇到了很多輔助他的大將們,用那個時候人們的思想來說的話,那就是他自身帶有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