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階次與兩種解脫
天佑
菩薩正修六度,證達地上。唯識系統參考《菩薩瓔珞本業經》,總結修道過程為五位、五十二階次(四十一位加上十信、等覺)。五位:資糧、加行、通達、修道、究竟。五十二階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和妙覺。
如《成唯識論》卷九云:「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抉擇分;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
初資量位:菩薩發起堅固信願——菩提心,欲求無上佛道,遂需廣植福德、積集資糧。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和十回向(「信解行證」),修持四攝、四無量心、六度萬行等種種福德智能。
「十信」:為菩薩最初所修十種信行;因在信位,能夠堅固願心,故稱「十信心」。據《菩薩瓔珞本業經》舉為「信心、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戒心、回向心、護法心、舍心、願心」。
十住、十行、十回向,稱「三賢位」。「十住」:信心既立,能住佛地;有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十行」,又稱「十行心」:為菩薩所修十種利他行;即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恨行、無盡行、離痴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
「十回向」:菩薩上成下化,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包括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如相回向、無縛無著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
如下進入正修階段,包括加行、通達、修習和究竟四位。「加行」就是加功用行:菩薩十回向心滿,具備福德資糧;更進一步,為得無漏智——邁向十地而躍進(正修之預備)。此位能達「無二我」而「有二無我」之境界,心中仍變帶「如相」現前——仍非實住唯識境,故稱「大乘順抉擇分」。如《成唯識論》說:「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在加行位,對名、義、自性、差別四者,修四尋思觀與四如實智觀;得四善根位: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善位,能生見道、無漏之善;如《俱舍論》卷二十三云:「暖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第一入離生。」
通過加行圓滿,已能體悟唯識真性;契入真如、智照於理,證得初無漏智。由於已經見道,故稱「通達位」、「見道位」。菩薩至此,登入初地(初地入心),分證法身。如《成唯識論》云:「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為了徹底斷惱除障,菩薩複習根本智——依我、法二空之理入唯識性。此即「修習位」,又稱「修道位」:從通達位進入初地起,地地(歡喜、離垢、發光、焰慧、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法雲)增上;以無分別智斷除煩惱、所知二障與分別我法執所引起的二障種子。
《成唯識論》卷九云:菩薩歷經十地,修十波羅蜜、斷十重障、證十真如。十波羅蜜:施、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方便善巧、願、力、智(「十勝行」)。
十重障:異生性障、邪行障、闇鈍障、微細煩惱現行障、於下乘般涅槃障、粗相現行障、細相現行障、無相中作加行障、利他門中不欲行障、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
十真如:遍行真如、最勝真如、勝流真如、無攝受真如、類無別真如、無染淨真如、法無別真如、不增減真如、智自在所依真如、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究竟位」:妙覺也(修道功滿、成佛之前,稱為「等覺」——等似妙覺)。菩薩修至十地滿心,住無上正等菩提;斷二障種、證二空理,轉煩惱障得涅槃、轉所知障得菩提,轉識成智,成就佛果——達到究竟:最終實現成佛理想。《成唯識論》卷十贊曰:「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如上文說,大乘解脫(此處偏指離惱,而非離苦——出離)有二:一、相解脫,二、粗重解脫。(《解深密經》云:「眾生為相縛,及為粗重縛;要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
「相縛」,指一般煩惱眾生,昧於「緣起實相」,對唯識理不能趣入;我法二執、周遍計度,顛倒夢想、煩惱生死。
菩薩最初覺醒、決志解脫,於是發菩提心、親近善友、聽聞正法、法隨法行;依「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加行,修「名唯是名、義唯是義、自性唯是假立、差別唯是假立」的四尋思。反覆抉擇、參悟,獲得「明得定、明增定、印順定、無間定」與「四種決定如實智」。
加行至極,頓然見道;入真現觀,而得根本、後得無分別智。此時,分別二執已經破遣、分別二障已經斷除,內心清淨、寂照現前。如《分別瑜伽論》所說:「菩薩於定位,觀影唯是心;義相既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
「粗重」,指俱生我法二執、煩惱所知二障種子。如《成唯識論》云:「二障種子,立粗重名。」又如世親《攝大乘論釋》云:「謂煩惱障及所知障,無始時來薰習種子,說明粗重。」菩薩於通達位得相解脫時,已經斷除分別二執二障種。如今入修道位,就要開始針對俱生障縛。
(「俱生」:與生俱來。煩惱可以權分兩類:先天與後天。「分別起」屬後天,受環境影響所致觀念、意識與潛意識等領域之問題。「俱生起」是先天的,屬於本能範疇。如《成唯識論》卷一曰:「無時始來,虛妄薰習內因力故;恆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前者明顯,容易對治;後者隱蔽,難以把握。)
菩薩於修道位,地地修斷;最終圓證真如,方可入金剛喻定,空異熟識。屆時,圓鏡智慧及無垢淨識同時現起,成就圓滿的轉依佛果,而獲得徹底的粗重解脫。
《解深密經地波羅蜜多品》說到:修道十地及佛地所斷二十二種愚痴並十一種粗重。
初極喜地中修施波羅蜜多,對治「我法執著愚痴」、「惡趣雜染愚痴」及此二愚之種子(粗重)。
離垢地中修戒波羅蜜多,對治「微細誤犯愚痴」、「種種業趣愚痴」及其種子。
發光地中修忍波羅蜜多(主要修諦察法忍),對治「欲貪愚痴」、「圓滿聞持陀羅尼愚痴」及其種子。
焰慧地中修精進波羅蜜多,對治「斷除等持至愛愚痴」、「法愛愚痴」及其種子。
極難勝地中修靜慮波羅蜜多,對治「一向作意棄背生死愚痴」、「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痴」及其種子。
現前地中修慧波羅蜜多,對治「現前觀察諸行流轉愚痴」、「相多現行愚痴」及其種子。
遠行地中修方便波羅蜜多,對治「微細相現行愚痴」、「一向無相作意方便愚痴」及其種子。
第八不動地中修願波羅蜜多,對治「於無相作功用愚痴」、「於相自在愚痴」及其種子。
善慧地中修力波羅蜜多,對治「於無量說法無量法句文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痴」、「辯才自在愚痴」及其種子。
法雲地中修智波羅蜜多,對治「大神通愚痴」、「悟入微細秘密愚痴」及其種子。(等覺菩薩「留惑潤生」。)
最終入如來地,徹底斷除「於一切所知境界極微細著愚痴」、「極微細礙愚痴」及其種子,證得圓滿清淨法界真如。
菩薩從最初發心至圓滿成佛,歷三大無數劫,始終是在對治、斷除二執二障現行及種子。《解深密經》根據所斷粗重究竟程度,將功果深淺喻為皮、膚、骨三大階段。
如《解深密經》云:「諸隨眠幾種粗重斷所顯示?……但由二種:謂由在皮粗重斷故,顯彼初二;復由在膚粗重斷故,顯彼第三;若在於骨粗重斷者,我說永離一切隨眠位在佛地。」
在第八不動地前所斷粗重,名「在皮粗重」:猶如表皮,顯露易斷。到第三阿僧祇劫——也即八地至十地,所斷粗重名「在膚粗重」:猶如肌膚,相較之前有了難度。最後「在骨粗重」:佛位所斷極細最極微細粗重;猶如筋骨,難見難知,唯佛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