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張萬龍生於河北唐山。戰亂年代,民不聊生,再加上家中兄弟姐妹眾多,父母難以養活,為了吃上一口飽飯,張萬龍年僅13歲的時候,便參軍入伍。此後,他更是跟隨部隊一路南遷,並於1949年從上海搭船前往臺灣,便再也沒有回到大陸。
當年的那場戰爭,張萬龍險些在炮彈中國喪命,最後他由於腿傷退伍。到了40多歲,他才和一位臺灣本地女子結婚生子。之後,張萬龍跟隨其他退伍軍人投入修橋鋪路工作。「有家歸不得,無處問死生」,是當時張萬兵和許多老兵們共同的無奈。雖在臺灣成家,可對張萬龍來說,大陸才是他的根。尤其是在妻子離世後,張萬龍的思鄉之情愈發濃烈。
20世紀80年代,海峽兩岸開放交流。那時,全臺灣近40萬老家在大陸的老兵,心中無不歡欣鼓舞,千盼萬盼,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回家了。張萬龍也曾託回大陸探親的朋友打聽河北唐山老家親人的情況,可消息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杳無音訊。故鄉雖不可見,但卻永不可忘,他只能將這份思鄉之情深埋心底。
2014年,張萬龍患上了老年痴呆,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夢中度過,時而清醒,時而模糊。可即便他清醒的時間很少,卻對河北唐山有著難以磨滅的深情。每當清醒時,他就會反覆提到唐山,那個讓他牽掛了一輩子,思念了一輩子的地方。
坎坎坷坷走過戰爭年代,經歷生死離別,如今年事已高,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在有生之年回老家看看。但是,由於時間間隔太久,再加上張萬龍的記憶逐漸消退,他對家鄉只存零星記憶。關於大海那頭的「家」,只有軍籍登記表殘存的一個住址。
幸運的是,2019年,在志願者的幫助下,張萬龍找到了自己遠在唐山的親人,對於家鄉,張萬龍已經等得太久了。所以,他還不顧自己90歲高齡,在家人的陪伴下,執意從臺灣回到大陸,回到了那片養育他的土地,那個魂牽夢繞的地方。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家鄉的山還是那座蔥綠的山,水還是那彎清碧的水,殘酷的戰爭拆散了血肉親情,無情的海峽阻斷著濃濃鄉音。白髮蒼蒼的張萬龍和家鄉的親人們互相擁抱著,禁不住老淚縱橫。
隨後,他和眾人又一同來到了母親的墳前,並且長跪不起。自13歲入伍起,就沒怎麼和母親見面,再加上20歲離開大陸,在臺灣一流浪就是70年,張萬龍實在虧欠母親太多。
「媽,兒子回來了……」張萬龍不停地呼喊著,向逝去的母親訴說著多年來的離別之苦,思念之情。70年了,他都沒能再叫一聲媽媽。如今總算回來了,可是他在外頭,母親卻在裡頭。不過,他終究是了卻了自己多年來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