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闊別,4天短暫相聚 臺灣90歲老人實現歸鄉夢

2021-01-09 燕趙都市報

在與唐山市灤南縣宋道口鎮西澤坨村的親人不到4天的短暫相聚之後,臺灣90歲高齡尋親老人張萬龍以及兒子、兒媳對闊別了70年的家鄉難捨難分。70年的闊別與4天的短暫相聚,讓張萬龍這位鮐背老人在有生之年實現了歸鄉的夢想。5月3日,帶著對家鄉以及親人的諸多不舍和深深眷戀,張萬龍老人在兒子張建邦、兒媳趙容秀的陪護下,在家鄉親人依依不捨的深情中,登上了返回臺灣的飛機。

親人送老人登機回臺灣

90歲臺灣老人尋找大陸親人

今年2月,一條臺灣90歲高齡老人張萬龍尋找河北唐山親人的消息牽動了眾人的心。頭條尋人及大陸、臺灣的志願者團隊等社會各界紛紛為張萬龍老人的尋親而努力。

自1949年隨部隊遷居臺灣後,張萬龍老人便與家人失去了聯繫。70年過去了,90歲高齡的張萬龍老人記憶力在慢慢減退,然而「回家」卻成了老人經常提起的事情,思念之情溢於言表。父親的心思,兒子張建邦看在眼裡,很心疼。

然而,由於年歲大了,張萬龍老人對於家鄉僅存零星的印象,甚至連自己具體有幾個兄弟姐妹都忘記了。為了圓父親回鄉的夢想,兒子張建邦開始憑藉著兒時父親的講述,以及父親僅存的一張軍籍登記表殘存的一個古舊住址——灤縣清水鄉四保六甲門牌一二五號,開始為父親尋找大陸的親人。

「我念書的時候,父親經常會跟我提起家的位置,也表達過想念家鄉的廟會,還將他的兄弟姐妹、家裡的事情講給我聽。我是聽著父親對家鄉的講述長大的,所以對於家鄉頭腦中早就有了最基本的印象,家鄉的樣子和我頭腦中的樣子差不多。」張建邦說,也正是兒時起父親的耳濡目染,讓他對家鄉唐山有著本能的憧憬和強烈的尋根願望。

張建邦出生、成長於臺灣,在他兒時的記憶裡,每年過年,家裡都會來很多父親部隊中的朋友,家裡很熱鬧。「父親開始在部隊,從部隊退伍後,就一直在臺灣公路局工作,修過馬路,也看管過物品倉庫,一直幹到退休。」張建邦說,父親年輕時,曾經託回大陸探親的朋友打聽家人的情況,但沒有收穫。後來因為母親身體不太好,父親就暫時打消了回鄉的念頭。後來母親去世,父親想回家的念頭也就越來越濃。

但時隔數十年,保甲制早已消亡,家鄉行政區劃也已是物換星移。時間的推移,歷史的變遷,90歲張萬龍老人的尋親仿佛變得有些困難。

「幾十年的變遷,加上唐山曾經歷過大地震,說實話,當時抱的希望不是很大。但尋親是父親和我一直最大的願望。現在我們生活得很好,我要圓父親晚年的心願,那是父親的根,也是我和家人的根,我希望能帶父親回到他的出生地,看看家鄉、見見親人,讓父親不留遺憾。」張建邦說,他不想放棄,想為父親的回鄉夢盡一些力。

隨著消息的擴散,張建邦沒有想到,父親多年的夢想竟然很快有了消息。

老人與親人告別

老人耳朵的顯著特點讓尋親「一錘定音」

當頭條尋人《離鄉70年,臺灣90歲老兵河北尋親:唐山的家鄉親人你們在哪裡?》的消息傳到唐山市灤南縣宋道口鎮西澤坨村時,馬福良的弟弟找到他,向他求證。

「我父親在世時,曾提過,我有個五姥爺如果還活著,可能去臺灣了。」馬福良說,母親已84歲高齡,因小腦萎縮記憶力減退,記不清當年的情況。為了核實信息,他當時就給七十多歲、但思路非常清晰的大舅打電話確認。

「我的姥爺是老大,姥爺哥兒五個一個妹。其中四個哥哥和一個姐姐早已去世,只有老么失去聯繫數十年,也就是我的五姥爺。在我大舅的記憶裡,五姥爺的名字應該叫張萬祥(音),而不是張萬龍。」馬福良說,由於保甲制早已消亡,他也曾試著從地址入手,通過灤南縣檔案局核對,也曾通過派出所尋找線索,但都沒有收穫,信息核對陷入了困境。

為進一步核實信息,馬福良和親人們多方走訪。「走訪中,我從五姥爺一位依然健在的小學同學處了解到,我的五姥爺的名字也是張萬祥(音),在家時,有一個綽號叫『半拉耳朵』,而這個綽號也經過了多方核實。我當時懷疑,這可能就是老人的一個特徵。」馬福良說。

張建邦特意發來了關於父親耳朵的照片和視頻。「老人右耳朵上部與腦皮相連,兩個耳朵相差很多。當時我們就特別興奮。」馬福良說,「後來我們總結,說是關鍵時刻,耳朵說了『話』,一錘定音。」

就在馬福良和家人,以及遠在臺灣的張萬龍老人和家人已經對親屬關係深信不疑時,張萬龍老人腦海中閃現的記憶片段又為這份深信不疑增加了分量。

「在我父親斷斷續續的記憶片段裡,他哥兒五個,還有一個姐姐或者是妹妹,他在兄弟裡排行老小,他們哥兒幾個的名字是『萬』字輩。而且父親回憶說自己在老家時所用的名字叫張萬祥(音),最主要的是,父親的耳朵特徵與唐山老家人回憶的父親的綽號一致。」張建邦說,他從父親年輕時手寫的資料中發現,父親的父母親分別叫張華和曹氏。「爺爺、奶奶的名字與唐山提供的信息也完全一致。」

張建邦說,在父親時有時無的記憶片段中,老家的宅子西面曾有一個小學校,還有一個水塘,距離老宅僅有幾十米遠,而這與灤南老家親人提供的當時老宅的信息完全符合。

老人兒子張建邦與親人告別

享受與親人團聚的每分每秒

4月29日16時許,經過近3小時的飛行,從臺北松山機場飛天津濱海國際機場的BR750航班降落天津,16時37分,臺灣90歲老人張萬龍在闊別大陸70年後,由兒子張建邦和兒媳趙容秀用輪椅推著走出接機口。看到前來接機的唐山市灤南縣宋道口鎮西澤坨村的親屬,張萬龍老人激動不已,與親人們緊握的雙手不斷顫抖。

「回家、回家……」剛下飛機,張萬龍老人早已歸心似箭。70年過去了,張萬龍老人依然一口灤南口音。4月29日19時30分,張萬龍老人終於回到了久別的家鄉。此時,唐山市灤南縣宋道口鎮西澤坨村六七十口親屬以及村民們早已在家門口翹首期盼。農家院裡早已擺放好了迎接親人歸來的花生、瓜子、糖、各種水果……久別重逢的親人們彼此間問候,彼此間擁抱。

回到家鄉的次日一早,張萬龍老人攜兒子、兒媳,在灤南老家親人的陪伴下,來到村裡的公墓祭祖。張建邦將父親背下車,背到祖墳所在地,張萬龍老人攜兒子、兒媳跪拜逝去的父母雙親。

「回來晚了,對不起……」張萬龍老人一次次叩拜,一遍遍訴說。

兒子張建邦更是流下激動的淚水:「父親幾十年奔波忙碌,沒能回鄉盡孝,我帶父親回來的太晚了……」對於父親與親人70年的失散,張建邦深深自責。隨後,張建邦和妻子又代替父親一一祭拜逝去的伯父等親人。

在祖墳前,張建邦捧起一抔家鄉的黃土,和妻子趙容秀一起裝進袋子裡。「我要將這故鄉的土帶回去。」

在唐山短短的4天時間裡,張萬龍老人一直沒有出村。每天,家鄉晚輩都會帶著他在村裡轉轉,這位90歲高齡的老人一直享受著與家人團聚的每一分每一秒。在張萬龍老人晚輩拍攝的照片和視頻中,老人總是笑得合不攏嘴。

一份牽掛永遠留在了唐山

在家鄉的幾天時間裡,老人一直高興地念叨著「到家了,到家了……」對每一位前來探望的親朋不停地拱手表示感謝。

當張萬龍老人拄著拐杖,由家鄉的晚輩們攙扶著再次來到老宅所在地時,老人嘴裡不停地念叨著:「老家、老家……」曾經的家鄉在70年間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老宅西側那不大的水塘依然見證著曾經的過往。

張建邦說,兒時,他便很奇怪父親的口音為什麼不是臺灣當地口音,此次回鄉他才知道,原來父親操了一輩子老家的口音。

「在家鄉的幾天時間裡,父親終於可以和親人用原汁原味的家鄉話對話了,父親盼望這一刻盼望的太久了。」張建邦說,幾天裡,父親一直沒有出村,只是每天在村裡轉轉,和家人們聊聊天,就是想珍惜和親人和家鄉團聚的每時每刻。

「對於父親來說,這樣的機會太難得了!70年了,我們的生活了裡多了幾十位唐山親人,這種幸福感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張建邦說,父親甚至幾次提及想留下來,希望每天都能看到親人們。

5月3日,在與家鄉親人相聚了4天時間後,張萬龍老人在兒子、兒媳的陪護下飛回臺灣,灤南老家的親人與老人依依惜別。

「從小到大,我是聽著父親關於家鄉的嘮叨長大的,我一直都感受著父親那份濃濃的眷鄉之情。此次能夠陪同父親一起回來,既圓了父親晚年的心願,也圓了全家人的心願。」張建邦說,雖然已經回到了臺灣,但不管是父親,還是自己,已經把心留在了唐山,這份牽掛也將是永久的,他會好好珍惜,也會常回家看看。

(燕趙都市報 記者 閆漪 文/圖)

相關焦點

  • 離鄉70年,臺灣90歲老人唐山尋根重回老家
    4月29日近16時,經過近3小時的飛行,從臺北松山機場飛天津濱海國際機場的BR750航班降落天津,臺灣90歲高齡老人張萬龍在闊別大陸70年後,16時37分,由兒子張建邦和兒媳趙容秀用輪椅推著走出接機口,看到前來接機的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宋道口鎮西澤坨村的親屬,張萬龍老人激動不已,與親人們緊拉的雙手不斷顫抖。
  • 臺灣85歲老兵70年後終圓尋親夢 高郵鄉音仍難改
    臺灣85歲老兵70年後終圓尋親夢 高郵鄉音仍難改 2018年04月23日 10:2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4月23日揚州訊 在新聞媒體、臺辦系統、當地政府部門以及高郵姓氏文化研究會持續關心和幫助下,4月20日晚,臺灣85歲老兵金貴發在夫人以及大兒子、大兒媳一行的陪同下,終於踏上了70年的尋家路,來到高郵市菱塘回族鄉省親。市、縣兩級臺辦分別派人赴南京祿口機場接機和到團聚現場看望慰問。
  • 臺灣《湖南文獻》,幾代湖南人辦了70年
    從1949年到2019年,那些遠離故土的湖湘人在臺灣生活得怎麼樣?70年來,他們是否依然思念著故鄉?離開長沙初到臺北,我們只覺得內心火熱。剛到臺灣的第一周,我們的任務便是與各個駐臺媒體混熟,包括央視、人民日報、海峽衛視、廈門衛視等等,這些媒體大多設有與臺灣相關的欄目,對臺灣的了解也相對全面。每見一撥人,我都會問他們有沒有認識的湖南人?是否聽說過《湖南文獻》這本雜誌?
  • 取消駕考「70歲年齡上限」後,90多歲的老人也來諮詢
    取消駕考「70歲年齡上限」後,90多歲的老人也來諮詢) 在公安部「放寬小型汽車駕駛證申請年齡」措施發布一月後,成都已迎來多位超70歲駕照申請者。
  • 八旬臺灣老兵 菏澤找到親人!17歲離家一別就是70年
    齊魯網10月22日訊70年,對於一個時代來說不長,但,對於人的一生來說,可能就是一輩子。有這麼一家人,70年,都在做一件事,而且是從一輩人傳給下一輩人直到現在。她叫吳淑秀,今年71歲,提到 「爸爸」 這兩個字,吳阿姨就忍不住流眼淚。71歲的她,直到三天前,才見到爸爸的樣子,就是這張全家福中畫報上的老人,吳範勳。
  • 下列哪種我國古代的稱謂是指90歲老人的 每個年齡段的老人都有不同...
    下列哪種我國古代的稱謂是指90歲老人的 每個年齡段的老人都有不同的稱呼時間:2020-11-30 12:22   來源:八寶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下列哪種我國古代的稱謂是指90歲老人的 每個年齡段的老人都有不同的稱呼 我國古代對每個年齡段的老人都有不同的稱呼,60歲是花甲,70古稀,那麼下列哪種我國古代的稱謂是指
  • 下列哪種我國古代的稱謂是指90歲老人的 對老人的其他稱呼還有哪些
    我國古代對每個年齡段的老人都有不同的稱呼,60歲是花甲,70古稀,那麼下列哪種我國古代的稱謂是指90歲老人的呢?下面八寶網小編帶來:最新螞蟻莊園小課堂11月28日答案。「耄」和「耋」都是會意字,指人年老,因此就把80、90歲的人稱為「耄耋老人」。對老人的其他稱呼:耳順、耳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60歲以上。耆:古稱60歲的人為「耆」。下壽:古人以60為下壽,指60歲以上。還歷壽:61歲的壽辰。
  • 闊別67年後再相逢!兩位上甘嶺戰役二級英雄隔空互敬軍禮
    在「志願軍老兵幫扶計劃」公益團隊、宜賓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的聯繫和幫助下,67年後,相隔900多公裡的90歲老兵蔣永德和89歲老兵蔡興海終於用手機通了話,並視頻見了面。在15分48秒的視頻交流中,兩位戰鬥英雄憶往昔鐵血戰場老淚縱橫,聊起現在的幸福生活倍感欣慰。
  • 幾歲才算老?調查顯示:半數臺灣人認為是70歲
    華夏經緯網10月1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幾歲才算老?董氏基金會今(18)日公布2016年最新調查結果發現,有超過5成5的臺灣民眾認為超過「70歲以上」才是邁入老年,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這打破過去一般認為60歲就算老年的傳統印象,凸顯臺灣地區在人口老化,加上營養、健康狀況變好之下,民眾對老年生活定義已往後延。
  • 臺灣41歲女子1年看病575次(圖)
    來源 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3月17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人愛看病,逛醫院如逛街,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去年一年看病次數逾90次者多達4.7萬人,醫療費用耗掉39億元(新臺幣,下同);其中就醫次數最多者為一名41歲熟女,因本身罹患B型肝炎、皮膚過敏、青光眼、心絞痛、感冒與慢性咳嗽等病而經常就醫,全年就醫次數高達575次,平均2天就跑3趟醫院。
  • 13歲入伍,流浪臺灣70年,九旬老兵圓夢唐山,母親墳前長跪不起
    1930年,張萬龍生於河北唐山。戰亂年代,民不聊生,再加上家中兄弟姐妹眾多,父母難以養活,為了吃上一口飽飯,張萬龍年僅13歲的時候,便參軍入伍。此後,他更是跟隨部隊一路南遷,並於1949年從上海搭船前往臺灣,便再也沒有回到大陸。
  • 15歲兒子瞞著母偷偷參軍,71年後回到家鄉,106歲老母仍在等待
    在抗戰時期,一位15歲少年立志參軍抗擊日寇,瞞住家人一走就是71年,回家後發現106歲的老母仍在等他。 謝春生還是瞞著家裡偷偷報了名,在一天夜裡悄悄溜出家裡,這一走就是71年。 滯留在臺灣 到了部隊後,謝春生經過短暫的訓練後就奔向了前線。20歲不到的謝春生已經成了戰場老兵,參加了近百場不同大小規模的戰鬥,立下無數的戰功。
  • 下列哪種我國古代的稱謂是指90歲老人的?11月28日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11月28日今日的問題90歲老人的稱呼是什麼?我們聽的最多的就是花甲之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其它歲數的稱呼就比較少了。下面小編就把今天的正確答案告訴大家。順便分享一些我國古代對老人年紀稱呼的叫法。下列哪種我國古代的稱謂是指90歲老人的正確答案:耋耄《禮記》裡說:「八十、九十曰耄。」「耄」和「耋」都是會意字,指人年老,因此就把80、90歲的人稱為「耄耋老人」。
  • 闊別香港6年 「處女星號」郵輪再次重臨香江
    原標題:闊別香港6年 「處女星號」郵輪再次重臨香江  中新網4月8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處女星號」闊別香港6年再次重臨香江,由昨日起以香港為母港,為期半年,並提供由香港至臺灣、三亞及越南郵輪旅遊服務。「處女星號」載有1300多名旅客,昨(7日)展開三天兩晚的高雄之旅。
  • 九旬老人為了一句承諾苦等丈夫77年,在臺灣找到靈位後泣不成聲
    九旬老人為了一句承諾苦等丈夫77年,在臺灣找到靈位後泣不成聲在2014年的時候。網絡上流傳著。一段長達77年的愛情故事。這一個故事,感動了好多的網友。這一段故事發生在70多年前那時候。長得非常漂亮的張淑英嫁給了當時的一個軍官鍾崇鑫。他當時是國民黨的一個代表。
  • 90歲硬核奶奶拒嫁富豪逃婚70年,央視點讚,450萬人圍觀火爆B站
    90歲還在B站的up主,是何方神聖?  前段時間,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突然「闖入」後浪翻滾的B站社區,玩起年輕人的一整套Vlog。    在敏慈奶奶90歲的人生中,對戰爭的記憶是刻在骨子裡的。  1938年廣州淪陷,7歲的她跟著一家人搬回老家逃難。
  • 17位均齡81歲的老人騎車環遊臺灣:你80歲時還有沒有做夢的勇氣?
    看似瀟灑的一句話出自17位均齡81歲的老人,他們是真的老了,其中2位曾罹患癌症、4位需要戴助聽器、5位有高血壓、8位有心臟疾病、每一位都有關節退化的毛病。準備了半年後,他們從臺中出發,一路往南行經臺南、高雄、屏東、臺東、花蓮、宜蘭、臺北,再回到臺中,總路程長達1178公裡。
  • 臺灣96歲藝人王珏病例 從影超70年曾演一代宗師
    中新網4月1日電據臺灣「中央社」消息,96歲資深藝人王珏今日被曝近日病逝,王珏妻子晚間受訪證實表示,「確實離開我們了」,但透露王珏要求低調處理後事,不便多講。  王珏曾憑藉《皇天后土》獲得第18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並獲頒第46屆金馬獎特別貢獻獎,從影超過70年的他,曾高齡演出導演王家衛執導的「一代宗師」。  有媒體致電王珏家中,王珏妻子證實王珏死訊,「王珏生前一再交代要平靜、低調處理後事,不便再對外發言,但澄清不是外傳3月28日病逝。
  • 央視直播煙臺|老兵70年再相聚
    點擊下方觀看超燃視頻告別2020迎接2021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在困難和風險面前,中國交出了一份優異答卷。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新的期盼,新的祝福。2021年1月1日 7點30分一起守候中國軍視網全天直播15點30分 最高光時刻時隔70年高萬功 古文正 煙臺兩位抗美援朝老英雄再次「相聚」70年前志願軍9兵團在長津湖經過艱苦鏖戰迫使不可一世的美第10軍倉皇逃竄經歷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9
  • 93歲抗日遺孀為愛苦尋丈夫77年 在臺灣忠烈祠找到靈位後泣不成聲
    2014年,一位93歲的老人,跟子女囑咐好後事,起身前往臺灣,尋找那個她想了77年的兵哥哥,這位老人叫張淑英,而找的那個兵哥哥叫鍾崇鑫。鍾崇鑫原是國軍71軍87師259旅中校參謀主任,1935年,他經人介紹認識了14歲的張淑英,並娶她為妻,就這樣張淑英成為了一名軍嫂。婚後,兩人恩愛有加。